社交媒体中医学图书馆的健康信息服务

known 发布于 2025-09-09 阅读(500)

摘要:现利用文献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分析全国医学图书馆在微信公众号中健康信息服务现状和变迁,为计划开设线上健康信息服务的图书馆提供建议。结果表明,医学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主要在养生保健、疾病防控和心理健康方面,较少提供健康工具服务。医学图书馆皆以微信推文为主,医院图书馆服务形式较单一,医学院校则多元。医学图书馆用户关注日常健康话题,医院用户重视药物科普,而医学院校注重心理健康。医院图书馆常转载其他媒体的健康信息,而医学院校图书馆原创内容多,两者在信息源标注方面都有待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以推动国民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发展。社交媒体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重要的信息获取通道。截至2024年6月底,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跃账户数13.71亿个[1],可见,微信是具有代表性的社交媒体平台,也是人们获取健康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图书馆应充分使用该途径为用户提供健康信息服务。

现有健康信息服务研究可分为需求分析、服务策略、平台建设、服务理论。国内用户对于健康信息服务需求注重实用性和便捷性[2-3]。国外用户主要关注特定疾病信息,其次是医疗过程、健康专业人员、运动和健身以及饮食方面的话题[4]。健康信息需求也会因具体国情而有所侧重,如尼日利亚北部的妇女们有生育方面的信息需求[5]。服务策略论文常结合具体案例,如图书馆为肥胖者提供咨询和推送、提供多种案例启发医务人员处理病例。健康工具方面,国内主要讨论建设心理健康平台;国外则分为两类,疾病监控工具和新技术使用状况[6]。国内理论研究集中在服务模式,但是长期稳定的健康信息服务模式似乎仍存在争议[7];国外理论研究者通过实际数额验证健康信息服务价值,每次健康信息服务价格和胸部X光测试价格相当[8]、可节省每小时价值26英镑的专家咨询费[9]。但相关研究较少讨论全国范围内医学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现状实践状况,而医学图书馆具有丰富且专业的资源,在健康信息服务上具有借鉴价值。

研究内容及方法

研究内容

医院图书馆名单源自以下排名,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年《医院蓝皮书》、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2019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综合)》,三个排名都截取前100,剔除重复剩余148家。医学院校取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综合)》,截取前100名的医学院校。使用“健康”“心理”“精神”“情绪”“身体”“疾病”作为检索词,检索时间截至2022年3月。

研究方法

从以下指标分析数据,利用内容分析法,使用SPSS26.0对数据进行描述、分类,分为健康信息服务内容、健康信息服务形式、健康信息文章的阅读量、健康信息文章的信息源。微信公众号平台的服务内容分类见表1,服务形式分类见表2。

健康信息文章的阅读量可以体现用户的健康服务偏好。

健康信息文章的信息源指微信公众号文章中文字内容的来源,分为以下类型,即原创活动(图书馆举办的活动)、公共活动(图书馆外部机构举办的活动)、原创(微信文章上标注“原创”)、转载官方信息、转载其他媒体、转载健康组织、摘录文献、互联网、没写、不明确(有标注编辑人等信息,但未明确信息来源)、其他。

医学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特点及变迁

部分文章内容包含多个分类,为方便统计分析,从以下形式描述结果。单独分类,指只包含1个细分小类;同类复合,指包含同大类中2个及以上的小类;异类复合,指包含2种以上不同大类的小类。

服务内容:内容丰富度提升,服务重心转移

医学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中占比最多的是日常健康,但医院中日常健康出现的频率比医学院校高5.96%。在同类复合的类目下,医院的疾病治疗模块出现频数最高;而医学院校则是疾病科普加疾病防控的同类组合频数最高。医院的异类复合情况出现组合种类较少,只有2种组合;医学院校的异类复合明显比医院多,共有5种组合,主要为疾病防护、心理健康和疾病治疗的细类搭配。但是,无论医院还是医学院校图书馆,都没有涉及健康工具这一大类。

服务内容的演变如下。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护是2014—2021年间医院图书馆最常出现的内容。心理健康虽占比不大,其数据在总体上却是上升状态,其中2020年为峰值,2021年数据则略有下降。2019年后,医院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内容开始丰富,心理健康数据占比飙升,但疾病防护和养生保健的占比呈现下降趋势,2021年药物科普数据占比上升。养生保健一直以来都是医学院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内容,总体呈现上升状态的是心理健康,2019年后,服务内容变多、组合种类也开始增加。

服务形式:以线上服务为主,组合服务数增加

医院图书馆单纯为线上服务的占据总活动数量的95.07%,有86.55%以文章推送为主,线下活动则是读书交流会、沙龙和健康运动,但医院图书馆并未涉及培训交流、健康数据库推荐、线上互动、主题展览、医疗体验、志愿活动形式。医学院校图书馆的健康信息服务形式有87.86%以线上形式举办,提供数量最多的服务形式也是文章推送,线下活动中健康讲座、课程举办数量最多,且服务组合大多以线上结合线下的形式出现。同时,医学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形式未涉及健康馆藏检索、线下健康运动和线下健康信息培训交流。

服务形式演变如下。医院图书馆自2018年服务形式开始多样,出现线下形式。对于医学院校图书馆而言,线上文章推送是长期以来的主流服务形式,但文章推送的数据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69.2%—22.7%),推荐健康馆藏排位第二且总体呈上升趋势(13.5%—49.8%)。2018年开始,医学院校图书馆提供更为多样的服务形式,服务形式从原来的2—8种,变成11—14种,但2014—2021年,这些服务形式的总频率都未超过20%。

阅读量:用户关注内容相异,复合型服务接受度高

使用统计软件对阅读量分群,以划分高阅读量和其他等级的阅读量,但是结果并不理想,其原因可能为数据分散程度过高。以医院图书馆的阅读量数据为例,使用层次聚类分析,不排除极端高阅读量(数万级别)的前提下,高阅读量分类只有2个数据,K-Mean聚类的结果类似。最终,本研究以阅读量前20%且大于平均数作为标准来筛选高阅读量群组。医院图书馆阅读量数据筛取前39条,阅读量平均数439,最终留下39条数据;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量数据选取前155条,阅读量平均数387,最终留下155条数据。

在服务内容上,通过高阅读量可以看到,医院图书馆用户最为偏好的小类为日常健康(38.5%,为涉及该小类的总比率),大类为养生保健(51.3%)且多为单独主题,只有一个复合型的服务内容(疾病科普+健康运动)进入高阅读量名单;医学院校图书馆用户最偏好日常健康(27.1%),最为关注的大类为心理健康(34.8%)。医院和医学院校的高阅读量服务内容都集中在心理健康、疾病防护、养生保健、药物科普。不过,大类中,医学院校用户关注疾病治疗,而医院用户却未对此展现高度关注。小类中,医院用户特别关注药物描述和药物安全,医学院校用户则关注心理治疗和疗愈。

服务内容方面,依据高阅读量微信推文涉及的服务内容可见,2014—2021年间,医院图书馆的用户对日常健康话题的关注度日益下降,从2014年的75%下降到2021年的0%。可以说2018年是一个分界点,在此之前,用户重视日常健康、健康饮食和疾病防控的知识,之后转而重视心理治疗和疾病防护。医学院校用户一直重点关注养生保健,但在2016年最为关注的是心理健康,疾病防护是2020年最受关注的大类主题。医学院校用户2018年开始关注复合型的健康信息,一般复合型为1—3种,但2020年高达9种,复合类型皆为心理健康和疾病防护的细类搭配。

信息源:来源种类走向多元,来源标注有待明晰

总体上看,医院信息源有一半左右为转载其他媒体,17.04%的医院图书馆文章中未提及或者不明确信息来源,此外的医院比较多的是引用专业文献,如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图书馆的“患者安全”栏目常翻译并引用专业领域的论文。虽然医学院校文章有49.48%没有明确、没写信息来源,但常在文章中备注作者、负责学院或者组织,只是对资料来源的明确标注较少。且医学院校微信文字的原创性比较高,有20%的微信文字可以确定为原创,医院可确定的为6.72%。信息源的变迁并未展开分析,因为有许多文章的信息源不明确,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医学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建议

服务内容:填补缺失,发挥优势

医学图书馆推荐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养生保健。当前,疾病防控内容数量较多,但医学图书馆均缺少健康工具内容,应弥补这方面的空白。医院图书馆日常健康内容的数量已经足够多,可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其他方面的内容。医学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多元,活动常包含多种主题,但应急救援和药物描述类占比较少,可结合师生日常需求增加推送。简言之,医院图书馆可继续利用自己的临床资源优势,推送药物科普内容,院校图书馆则可以发挥其教学优势,多介绍健康工具方面的专业知识。

服务形式:拓展线上,强化互动

医院图书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健康信息服务形式数量较少,医院图书馆可以考虑联合其他机构,承担更多的疾病科普责任,同时可以考虑复合类型的健康信息服务。医学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形式相对多样,但种类依旧有限,建议增加互动类的活动,如医疗体验、志愿活动、科普短视频征集等。如今,开展线上活动已成为趋势,图书馆可举办线上直播会议、健康知识竞赛等,打破地域局限,提高图书馆的影响力。

阅读量:区分需求,关注日常

如果医院日常工作繁忙,线下服务便难以开展,推送养生保健、药物科普文章也可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医学院校图书馆用户更关注心理健康,能够接受线上文章推送和线上健康馆藏推荐。因此,建议院校图书馆继续发掘原创内容,发挥学校图书馆资源优势,推荐馆内特色资源,高频推送心理健康等领域的馆藏,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健康讲座、读书交流会、志愿活动的次数。另外,高阅读量文章的内容不仅和用户日常高度相关,还时常关联权威信息,如标题《路痴是病,得治——诺奖告诉我们路痴缺的是海马区位置细胞》《2017年诺贝奖出炉 附:全球公认最健康的作息时间表》。因此,建议图书馆以日常事务为切入点,结合权威机构的咨讯以编辑推文标题和内容。

信息源:多元采访,明晰标注

医学图书馆转载信息一直以官方和其他媒体为主,但使用的信息源向多元且原创的方向发展。为方便用户准确了解资料来源,医院图书馆应注明引用资料,同时增加原创文章的数量。如果医院健康信息服务的微信平台刚刚起步,缺乏供稿来源,可转载官方信息或者摘录医学文献。医学院校图书馆的信息源相对医院图书馆来说更加丰富,版权意识也较强,文字原创也较多,但有许多文章并未注明资料来源,建议院校图书馆在撰写健康信息相关推文时,对重要的图片、视频以及专业知识来源标注清楚。

总体而言,医学图书馆通过原创、转载可靠媒体的内容,以推文形式提供日常健康相关资讯,并且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健康信息服务内容和形式不断改进,服务深度也在逐步增加。本文仅在宏观层面分析医学图书馆的微信健康信息服务,诸多细节还值得探究。例如,医学图书馆开展健康信息服务的优势、公开推文发布的文字风格分析、用户对日常健康中具体话题的偏向、医学图书馆健康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开设内容等,皆可在未来研究中继续探索。

本文系2021年福建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类校管项目“基于文本特征的图书馆健康信息素养教育研究演化分析”(项目编号:X2021031)研究成果之一。

[1]袁璐.同比增长8%,腾讯二季度营收1611.17亿元[EB/OL].(2024-08-15)[2024-08-20].https://news.bjd.com.cn/2024/08/15/10868494.shtml.

[2]徐中阳,尚珊,石艳霞.“健康文化”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需求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20(21):56-66.

[3]曹锦丹,宋艳,曹刚.公共图书馆消费者健康信息需求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0,23(11):20-22.

[4]Ramsey I,Corsini N,Peters D M,et al.A rapid review of consumer health information needs and preferences[J].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2017,100(9):1634-1642.

[5]Irit S,Jennifer A,Mohsin K,et al.Demand for Womens Health Services in Northern Nigeria: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frican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health,2017,21(2):96-108.

[6]Saheb T,Izadi L.Paradigm of IoT Big Data Analytics in Healthcare Industry:A Review of Scientific literature and Mapping of Research Trends[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9,41:70-85.

[7]郑义,陈伟萍.卫生类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健康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研究,2016,46(03):92-96.

[8]L A W,Jane W.The value and impact of information provided through library services for patient care:a systematic review[J].Health information and libraries journal,2005,22(1):4-25.

[9]Veenstra R J,Gluck E H.A clinical librarian program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Critical Care Medicine,1992,20(7):1038-1042.

标签:  图书馆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