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助力图书馆非遗新推广

known 发布于 2025-09-09 阅读(385)

微信利用率的提高,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也为公共图书馆的宣推模式提供了新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推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责。现通过调研分析省级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发布非遗宣传推介内容的相关数据,检索知网关于公共图书馆基于微信的宣推理论研究,并做简要分析。详细介绍了山西省图书馆“晋图馆员画非遗”原创阅读推广栏目的创设背景、运作流程、栏目特点、宣推内容及经验总结和启示,以期为公共图书馆微信宣推提供参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总则,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2004年8月28日,中国成为第6个加入此公约的国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规定图书馆应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广的职责。

新媒体时代,微信、微博、抖音等App崛起,人们的阅读习惯已经从过去单一形式的纸媒阅读转变为多种媒体结合、碎片化式的阅读,所以宣传方式也应与时俱进。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3年8月28日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79亿次,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10.76亿次。数据证明,移动互联网终端用户已经成为互联网规模最大的用户。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终端App,其推送信息的即时性、高效性、不受物理空间影响的特点能对线下宣传场地受限、受众有限、影响较小等问题进行有力补充,是当前非遗宣传最好的平台之一。

截至2024年7月,山西省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182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73项。山西省图书馆(下文简称“晋图”)作为省级公共图书馆,立足于本省丰富的非遗资源,在基于微信的阅读推广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创新尝试。本文结合山西省图书馆非遗宣推原创专栏“晋图馆员画非遗”的创设背景、运营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为图书馆基于微信的非遗宣推提供可供参考、研究的样本。

公共图书馆基于微信宣传推广的实践及研究

公共图书馆基于微信宣传推广的实践情况

为了解近三年(2021—2023年)省级公共图书馆在公众号发布非遗推文的变化趋势,笔者以31个省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号为样本,对该时段内有关非遗的推文数量进行了人工统计,详见下表。

1.数量整体上逐年增加

甘肃省、江苏省、江西省、陕西省图书馆关于非遗的推文数保持平稳,大部分省级图书馆关于非遗的推文数呈明显增长趋势。其中,部分图书馆在公众号创设了有关非遗的专栏。例如,山东省图书馆“阅品山东”图文并茂,结合原创动画介绍了山东省的非遗,在“阅飨山东”中以菜谱的形式介绍山东非遗美食;陕西省图书馆推出的“文化陕西 魅力非遗”联合非遗传承人宣传陕西非遗;山西省图书馆推出馆员原创绘画系列推文“晋图馆员画非遗”。

2.活动形式多样

各个省级图书馆关于非遗的活动按照形式大致分为四类。知识竞赛类,如青海省图书馆举办的“大美青海 云赏非遗”线上竞猜活动;阅读活动类,如福建省图书馆“读赏非遗二十四节气之春分”;体验类,如上海图书馆“古韵今辉,乐创未来——非遗技艺体验课”;展览类,如浙江图书馆“留住美丽乡愁——浙江省非遗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系列展”、福建省图书馆“生旦净末丑——中国京剧文化展”。

3.原创类的推文占比较低

从内容来看,关于非遗宣推的原创类推文占比较低,以转载、线下活动介绍为主。以发表推文数量较多的图书馆为例,2023年,山东省图书馆服务号发表了60篇关于非遗的推文,其中,只有6篇为原创类,44篇为活动预告类,转载自其他公共平台的有4篇,其他类有6篇。

4.检索关键词亟待优化

从与用户交互的角度来看,微信公众号关于非遗宣推的关键词应该进一步优化,以便读者更快捷、精确地找到相关推文。例如,在宁夏图书馆的公众号中,搜索“非遗”二字,会显示“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等不相关的内容。

公共图书馆基于微信宣传推广的理论研究成果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公共图书馆+微信+非遗”为主题检索,截至2024年1月10日,共检索相关文献12条。例如,叶青等从传播频次、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三方面调查省级图书馆应用微信公众号开展非遗传播实践的状况;陶琳以杭州图书馆对国遗项目“西湖传说”的创新保护实例为微观视角,探讨公共图书馆如何创新非遗保护工作。目前,国内公共图书馆基于微信非遗宣推方面的研究较少,主要是公共图书馆的相关案例分享。

山西省图书馆“晋图馆员画非遗”栏目

2022年4月23日至2024年1月10日,“晋图馆员画非遗”栏目已分别在晋图公众号、订阅号、微博、学习强国、官网五个平台连续推出10期推文,共向读者介绍了9种非遗项目,包括传统美术类的面花(闻喜花馍)、剪纸(中阳剪纸)、民间绣活(高平绣活);传统技艺类的布老虎(黎侯虎)、月饼传统制作技艺(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琉璃烧制技艺;传统戏剧类的皮影戏(孝义皮影戏);传统舞蹈类的秧歌(临县伞头秧歌)。

栏目每期以一个或多个非遗项目为主题,以晋图馆员乔林的原创钢笔淡彩画为引子,结合本馆所藏文献内容,从非遗项目的历史源流说起,包括其产生背景和发展情况、非遗传承人的基本情况,以及其他媒体对非遗项目的相关报道。推文后的参考文献均为晋图馆藏,方便读者进行深度阅读。

馆员画非遗设计思路

区别于传统的非遗宣推模式,“晋图馆员画非遗”栏目以“绘画+荐读”的模式,通过馆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馆藏文献的挖掘,凝结成原创绘画作品,以云绘画展览的形式,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1.馆员打造“有温度”的原创文化品牌

栏目所推出的绘画作品均为馆员原创。在当下数字媒体时代,同质化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原创绘画以独特、温暖的叙事方式贴近读者内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拉近馆员与读者、图书馆的距离。晋图馆长郭欣萍认为:“探索与完善特色化的文化创意产品研究与开发,重点挖掘特色空间、特色馆藏、特色服务,以创意的产品更好地传播公共图书馆温暖服务与良好品牌。”“晋图馆员画非遗”栏目从设立之初就致力于打造有温度的公共图书馆文化品牌,践行“十四五”期间公共图书馆转型的内在要求。

2.结合多种传播媒体

随着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的迅速发展,晋图顺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在《那个叫乔林的晋图馆员“又”画画了》一文中,附上了一段孝义皮影的视频选段,让读者可以通过短视频更快捷直观地感受皮影的魅力。《没听过钢笔淡彩画?晋图馆员乔林告诉您》一文中,馆员以短视频形式展示了一幅藏书楼画作的创作过程,向读者介绍了钢笔淡彩画创作流程的相关知识。视频穿插运用了定格动画这种时下很受欢迎的视频形式,配乐选取了适合古建筑的古风乐曲,让读者在欣赏绘画的过程中了解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的凤鸣书院藏书楼。

3.以点带面,荐书效率高

推文以一个非遗项目为圆心,涉及山西文化的方方面面,推文后的参考文献相当于专题书单,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求直接选读。例如,在《快来数数,晋图馆员乔林画了几只兔?》一文中,荐读了四本书,分别为《闻喜花馍》(索书号:J528.4/6)、《中国中阳剪纸》(索书号:J528.1/57)、《欢乐中国年》(索书号:J528.1/43)、《高平民间刺绣》(索书号:J523.6/29),其馆藏位置均为晋图地方文献图书阅览室。栏目10篇文章共推荐了晋图馆藏文献31册。

栏目效果

在“晋图馆员画非遗”栏目中,文章阅读量超过500的有7篇,收到来自读者的精选留言共计18条。例如,读者RootShaw评论“那些历尽沧桑、繁华落尽的古戏台,留给我们的是离不了又忘不掉的精神圣地。希望馆员乔林多出新品,为我们晋善晋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call”。读者ELLA周评论“画得太美了,我三晋古建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然而古建有寿命,绘画无疑是让其永存的必要手段。感谢老师为我们绘出的文化传承”。读者观察员说:“这样的画非常好看,简单易学,适合大家的学习,希望省图多发这样的视频。谢谢。”

“馆员画非遗”栏目每一幅画与文章均是晋图地方文献部馆员乔林原创,每一篇推文的标题和内容均由晋图馆领导和地方文献部主任审核、修改,再由宣传推广部门精心编辑排版发布在晋图各大宣推平台。

“晋图馆员画非遗”经验总结

1.馆员应做读者与文献的桥梁

“晋图馆员画非遗”栏目以晋图馆员乔林绘制的钢笔淡彩画引出非遗项目,为提升读者的观赏趣味,乔林需要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了解。其在绘画时不仅在构图、用色方面充分考虑非遗的特征,在选取绘画素材时也充分结合了非遗的相关知识,力求让读者在观赏绘画作品的同时获得相关的知识。

例如,在《一位叫乔林的晋图馆员画了一只黎侯虎》一文的画作中,呈现了四个山西地域文化元素,画面中心是黎侯虎,左上角是以非遗传承人高秋英为原型绘制的人物形象,左下角是黎城出土的玉石虎形象,右上角的“虎”字是1998年的生肖邮票上印的字样。四个元素以前后叠压的形式组合在一起,让读者充分领略黎城与黎侯虎的魅力,用艺术的形式让非遗更加立体生动,形成沉浸式阅读。

2.选材要注重结合时令、社会热点

《晋图馆员乔林的一幅“郭杜林”惊艳了中秋》把非遗项目“郭杜林晋式月饼”的相关内容在2022年中秋节当天推送给读者,内容应景,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样还有2023年大年三十推送的《快来数数,晋图馆员乔林画了几只兔?》,文中的画作描绘了以山西非遗项目“闻喜花馍”“中阳剪纸”“高平绣活”形式展现的兔子形象,让非遗元素巧妙地融入传统节日的宣传,有效提升了推文的阅读量。

“晋图馆员画非遗”栏目对微信宣推的启示

积极投身“大阅读时代”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与图书馆的转型发展,让我们关注到“大阅读”的理念。随着阅读载体、方式、内容的改变,未来的阅读不再只是依赖文字。图书馆能为读者提供的不只是馆藏的纸质书籍,还应以图像、音视频等形式,使读者能够体验沉浸式阅读。基于微信的宣推应结合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主动步入“大阅读时代”。

精准定位受众群体

虽然微信公众号是面向大众的平台,但其对受众缺乏分层分类,不具备吸引读者的优势,不利于形成固定的粉丝群体。未来,应对读者进行细化,有针对性地进行推送。学者李波等认为,非遗数字化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群体是青少年,所以未来应针对青少年的年龄、心理特点作出一些调整。

注重加强互动

通过对“晋图馆员画非遗”系列推文读者留言的浏览可以发现,读者黏性较低,长期固定关注的粉丝较少,这是栏目互动性较差造成的。一方面,互动方式较为单一,只有留言一种形式;另一方面,互动奖励机制有待改进。定期开展线下活动,对线上活动进行补充,打造图书馆公众号粉丝群,更容易加强读者与公众号的情感纽带。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介是公共图书馆的职责,微信是当下最好的宣传平台之一。在“大阅读”时代,图书馆的使命是为读者提供更立体的阅读体验,这需要对文献进行深入挖掘与利用,分析受众特点,创设有特色的阅读推广栏目,以期获得更好的推介效果与更大的影响力。

标签:  馆员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