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红色文化沉浸式体验展示空间

known 发布于 2025-09-09 阅读(287)

现探讨在红色文化展览馆中营造沉浸式体验空间的策略。通过梳理相关资料和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阐述红色文化展示空间的概念和意义,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为例,归纳沉浸式体验理论在红色文化展示空间的营造手法,并提出其空间营造策略,以期为红色文化展示空间的营造提供参考。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目前,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展览馆数量日渐增多,但大部分红色文化展览馆仍是采用呈现方式较为单一的传统展示空间和展陈方式,这难以展现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历史意义。此外,有部分珍贵文物因故不宜展出或经典事件无存留文物或影像的现实情况,使传统展示空间设计难以满足现代观众需求。因此,文章以沉浸式体验为切入点,探讨其在红色文化展示空间营造中的意义与策略。

沉浸式体验与红色文化展示空间概述

沉浸式体验

沉浸式体验的核心在于体验本身,沉浸式是体验过程中的一种状态。沉浸式体验指个体全身心投入某种特定活动时,进入忘我境界,深度沉浸其中,由此产生内心的满足与愉悦之情。在心理学领域,沉浸式体验属于“心流体验”,由匈牙利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心流体验可以带来高度兴奋和满足感等正面情绪。在展示空间领域,沉浸式体验的情绪能激发观众的认知和记忆潜能。尽管在认知过程中,情绪被视作独立存在,但这个过程离不开多感官的交融。情绪、记忆与决策三者紧密相连,由此产生的共同体验记忆可能最终影响观众的选择,进而对观展后的学习成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沉浸式体验的过程,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沉浸式体验涵盖感官体验与交互体验。感官体验包括视、味、嗅、听、触等多感官感知,让体验者全方位沉浸于特定环境。交互体验指观众与展览内容、观众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体验,又细分为体验型互动与视觉型互动。体验型互动是借助灯光、音响、震动或动画等形式增强观众的情感体验;视觉型互动是常见的互动形式,观众可以通过语言、触摸、手势等动作与展示作品进行肢体上的互动,并从屏幕或交互装置中获取即时反馈。

红色文化展示空间

红色文化展示空间是宣传和弘扬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广大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在信息科技时代,要充分运用前沿的科学技术,以现代设计的手段展现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促进红色文化的信息传播。

红色文化展示空间作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致力于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精神。通过深入挖掘和合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有益于强化红色文化教育,坚定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在弘扬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方面具有深远的跨时代意义。结合红色文化的特点,围绕红色文化展示空间,打造红色文化IP,有助于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

积极作用

沉浸式红色文化展馆以立体空间感展现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化观众对其内涵的理解。同时,引发大众情感共鸣,有效推动红色文化旅游市场的发展。这一展馆兼具信息时代特色,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为观众呈现全新的红色文化展示空间。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对信息获取的需求愈发迫切,推动了先进技术在沉浸式体验展示空间领域应用的显著发展。红色文化展示空间中的沉浸式体验便是在这一趋势下的杰出代表。它通过运用声、光、电等多元媒介,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移动通信等底层技术,借助空间传感、全息技术、三维展示及虚拟现实等创新应用技术,结合空间营造策略精心打造,旨在给予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进而深化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这种沉浸式体验的展示空间使红色文化传播更具立体感和空间感,可以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和认同感。

深受大众喜爱的红色文化主题展馆,以其沉浸式体验的方式,进一步激发了红色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然而,当前红色文化展示空间的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如何利用前沿技术打造出令人沉浸其中的体验空间,以满足现代观众需求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与体验需求,已成为红色文化展示空间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沉浸式体验空间的营造手法

时间与空间融合

时间与空间的巧妙融合构成了沉浸式体验在红色文化展示空间营造中的核心策略。这种空间营造手法进一步深化红色文化展示主题,这种独特的空间营造方式不仅深化了红色文化展示主题,更在限定的室内空间,通过图形、影像、雕塑等视觉媒介的协调运用,有效地激发观众的记忆与联想,完成对展示主题的叙述。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以下简称“党史馆”)通过在展示空间的合理布局和设计,将党的百年历史浓缩在有限的展陈空间内,使观众能够在短时间内“穿梭”时空,领略党的发展历程。例如,党史馆的开篇“中华文明五千年”滚动视频和结尾“百年跨越”五个大屏幕,分别作为时间轴的起点和终点,将展览划分为不同的历史阶段,引导观众按时间顺序感受党的奋斗历程。通过时间与空间融合营造手法,不仅能够有效地传达红色文化的空间主题思想,而且能够提升观众的参与积极性和展览馆的交互性,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辐射力,对于传承和创新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技与艺术融合

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为红色文化的展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与创意空间。在展示空间这一领域中,诸多前沿科技如多媒体影像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得到了广泛应用。

多媒体影像技术的巧妙运用不仅让红色文化相关的艺术作品焕发新生,更极大提升了展览的观赏性,使观众能够沉浸其中,深刻感受并理解艺术作品的深层主题与内涵。这种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创意。

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使展览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使观众能够高效地获取信息和资料;虚拟现实技术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和场景,增强观众对历史的感知和理解。

体验与感悟融合

体验与感悟融合是沉浸式体验在红色文化展示空间营造的亮点。体验与感悟融合是自身认知理论的表现之一,强调观众的物理身体和环境体验,使他们在参与活动时能够获得身临其境感和时空跨越感。红色文化展示空间的展览可以通过故事引导、科技应用、交互体验设计等方式实现体验与感悟的融合,旨在提升观众的体验质量,加深其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党史馆展览充分利用了展馆空间中的两个夹层空间,开发了不同的互动体验项目。例如,“4D+6面”全景影院立体重现长征场景,让观众直观感受红军长征的精神;“飞越中国”项目让体验者俯瞰壮美中国,亲身感受祖国重大工程的辉煌成就,共探航天深海之奥秘;“复兴号高铁”互动装置,让互动者近距离体验复兴号高铁的魅力和技术特点。

红色文化展示空间中通过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的项目,能让观众在亲身参与中感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增强其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通过反思和感悟,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红色文化的历史和意义,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这种空间营造效果不仅提升了红色文化展示空间的吸引力和教育意义,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途径。

沉浸式空间营造策略

故事的开始:主题创意策划

“创意”的核心是创造意义,而“意义”的浓缩是“主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 Mead)认为,人的心理、自我和社会是在相互关系中形成的,都具有社会意义。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Herbert Blumer)在此基础上深化,提出了“符号互动论”,他认为社会是一个动态实体,需要通过持续的符号沟通和互动过程来构建意义。所以,沉浸式体验视域下红色展示空间营造的起点是构建一个能够传达“意义”的空间主题。

主题创意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和构思状态下,从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开始,使该主题或其概念重复出现,形成独特的风格。在沉浸式体验的红色文化展示空间中,主题创意是指围绕红色文化的某一核心主题,通过巧妙构思,提出新颖且具有吸引力的创意点子或设计方案。在红色文化展示空间的营造中,主题创意能够增强空间的吸引力和观众的体验感,使红色文化的展示更加生动、有趣和深入人心。

主题创意需根据观众的兴趣、态度、爱好、情绪和知识结合红色文化展示素材来量身定制,确保其在观展过程中沉浸式体验的深度和连贯性。观众自身的兴趣、需求等内在因素对红色文化展示空间的形成具有巨大影响。观众会根据自己的安排和需求融入展览,完成个人意义的构建,而非被动地接受展览内容。因此,展览中的体验实际上是观众在特定目的和情感的驱动下进行选择与意义创造的过程。

主题创意离不开展览内容和观众,这是增强红色文化展示空间吸引力的关键所在。主题创意需结合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从中提取独特的元素和故事。这些元素和故事可以是红色文化的传奇故事,也可以是红色文化的象征性符号或理念。通过深入挖掘和提炼,形成具有独特性和辨识度的主题,为沉浸式体验的展示空间注入活力。同时,对观众的兴趣和需求进行深入剖析,精准地找到红色文化与观众兴趣的集合点。可以通过设计互动环节和体验项目,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例如,可以设置角色扮演、模拟场景等互动体验项目,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通过多媒体互动展示,让观众可以自由地浏览和查询红色文化的相关信息,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主题创意在沉浸式红色文化展示空间中具有引导性与吸引性,是红色文化展览的开始,也是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展览的内容核心和意义。

故事的画面:展示空间打造

红色文化的展示空间是营造整体氛围的前提。展示空间包括空间布局、空间秩序、空间色彩等方面的处理,以营造既符合红色文化特点又能够提供高质量参观体验的空间环境。

一是合理规划展示空间布局。对整个展示空间进行合理规划,确保空间布局既符合红色文化的展示需求,又能为观众提供舒适的参观环境。空间形态是展厅设计的基础,通过形态组合,形成具有创新性的展厅设计。展览建筑的空间组织有其特殊性,需要自由无限的空间形式引导展品与观众进行交流,空间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对于提升参观体验至关重要。此外,可以通过设置展览区、互动体验区、休息区等功能区域,引导观众的参观流线,使他们在参观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地了解和体验红色文化。

二是注重展示空间秩序的节奏感。空间秩序指各个元素之间所形成的具有逻辑性、条理性和和谐性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通过空间的划分、利用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体现,旨在营造氛围,进行有组织、有条理的布局。空间秩序包括红色文化展示空间的流线设计、空间层次、视觉焦点和空间节奏感等,包括空间中的光影变化因素。同时,观众的行为活动与展示空间的关系,以及其心理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空间秩序的形成和管理。不同形状、尺寸界面构成的展示空间展览顺序,会引发观众不同的心理和视觉感受,有助于观众增强沉浸感。

三是巧妙运用色彩与光线。色彩和光线是展示空间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在红色文化展示空间中,可以将红色作为主色调,结合其他辅助色彩,营造庄重、肃穆的氛围。同时,通过巧妙的灯光设计,可以突出展示重点,增强空间的层次感,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体验。

故事的细节:场景空间营造

场景的本质在于对时间和空间的掌控。红色文化展示空间一旦占据了场景,也就占据了观众的时间和空间。在沉浸式体验视域下,红色文化展示空间的场景空间营造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包括故事情节和叙事性设计。

第一,故事情节是场景空间营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红色文化展览馆营造场景时需要重点注意故事情节的选取和提炼,特别关注那些最动人、最容易展现红色文化的情节。根据故事情节来合理安排环境、道具、植物、色彩等元素,这些配置都需要符合时代特征,力求还原得合情合理,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因此,故事情节是场景营造中的一部分,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只有在两者紧密结合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展览空间。

第二,叙事性设计是构建场景空间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准确地传达红色文化展示空间的主题思想。叙事性设计是一种将故事情节与空间环境相融合,通过特定的叙事手法传达红色文化内涵的设计方式。在沉浸式体验视域下,红色文化展示空间的营造中,叙事性设计可以通过红色文化的图形、影像、雕塑等视觉媒介的综合性构成和运用,可以引发人们的记忆和联想,完成对事件主题的叙述。红色文化展示空间的叙事性设计包括叙事故事线索的提炼与呈现、叙事节奏的把控、情感共鸣的引导、叙事的连贯性与整体性。

场景营造越具体,体验的穿透力就越强。当观众置身于这个体验空间时,他们开始通过感官去感知和体验,逐步解析并构建个人的体验空间。在红色文化展厅中,受众通过语音阅读来构建脑海中的画面感,使其印象深刻的是语言解析后的场景而非单纯的文字。只有身临其境地感受场景,才能体验到真实的感受。场景氛围营造加深观众的沉浸式体验,不仅能够增强用户黏性,还能更好地发挥新时代传播红色文化的作用。

沉浸式体验为红色文化展示空间注入了全新的创意与理念。借助全方位、多感官的营造,以沉浸式设计深化了观众对展示内容的领悟与感知,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参与热情与满足感。党史馆巧妙地将红色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构建了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充满现代气息的沉浸式体验环境。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是科技与艺术的交融,更是文化的传承与革新,它以更加精准、高效的方式传递信息,提升了观众的体验感,进而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普及红色文化。

标签:  红色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