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陈中集体记忆的诠释与重构

known 发布于 2025-09-09 阅读(212)

城市博物馆是区域性集体记忆的最佳载体和诠释媒介。如何提炼城市特有的历史集体记忆、诠释承载集体记忆的展品、营造集体记忆共鸣,广州博物馆在城市历史展览上已进行了多方面尝试。现以“读懂广州系列文物展:百件文物读广州”为例进行探讨,以期为其他展览提供借鉴。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法国历史学家与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开创了“集体记忆”(cllective memory)理论,并将这一概念引入社会科学领域。在《论集体记忆》中,他提出群体自身也具有记忆的能力;个体记忆要依赖于集体记忆的框架来定位,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聚性和同一性的群体能够凭着共同记忆重构自己的过去。集体记忆的根基在于群体认同和共享有助于形成其身份的历史,群体最少单元可能是几个人,如家庭,甚至可能是成千上万具有相同历史认同和叙事背景的人,如区县,他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实践中形成了共同的认知和情感。广州博物馆作为宣传、弘扬广州历史文化的窗口,致力于用文物讲好中国故事、广州故事。在设计与集体记忆相关的展览时,要将集体记忆与展品、展厅连接,将整个博物馆氛围,甚至全社会的环境诠释给公众,并进行有效解读和重构。

博物馆展览语境中展览选题与集体记忆提炼

2021年12月,在广州召开的第六届“读懂中国”重大国际会议上,广州市委、市政府发起“读懂广州”的宣传倡导及举措。建设文化强市是广州延续城市文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共产党广州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提出,“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我们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让广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呈现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广州博物馆是馆藏广州历史文化遗存最多的博物馆之一,是广州2200多年建城史、文化史、发展史的见证场所,承载着岭南文化的血脉和基因,能为“读懂广州”提供重要的实物证据和逻辑依据。作为城市博物馆,广州博物馆肩负着讲述、传播广州城市历史文化的职责和使命。为此,2022年9月27日—2023年2月5日,广州博物馆策划、举办了“读懂广州系列文物展:百件文物读广州”,以2200多年广州集体记忆为内核,引起公众对广州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的共鸣。

在展览筹备之初,策展团队提出“读懂广州”无论在展览内容提炼、提纲撰写,还是在展品挑选、展厅场景营造方面都要以广州集体记忆为核心,集体记忆是“读懂”的基础。广州博物馆在讲述广州城市历史上拥有丰富的经验,广州历史基本陈列展已几经改造和升级。“读懂广州”在选题和陈列思路上如何诠释与重构集体记忆,如何在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的基础上更具辨识度、创新性与趣味性,是摆在策展团队面前的首要难题。为此,策展团队先后召开两次专家会议,在专家的指导与帮助下,改变传统的通史讲述方式,提炼出“百件文物读广州”的策展理念。由展览名“百件文物读广州”可以直观理解展览的初衷,即通过100件精挑细选的代表性文物,“让文物说话”“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广州故事”,展现广州的城市历史、城市性格、城市魅力。在以往城市史研究与展示的基础上,重点强化展览对广州历史文化的深度讲述,进而提升文化自信。

“读懂广州系列文物展:百件文物读广州”实践分析

陈列提纲中集体记忆的凝练

围绕展览主题与策展思路,“读懂广州”展览提纲几易其稿,最终形成以诠释广州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四大文化品牌精神内涵为核心的主旨,通过提纲挈领的方式,将2200多年的广州历史浓缩归纳,借由百件文物,辅以图文史料加以讲述。展览分“多元融合的岭南文化”“开放互鉴的海丝文化”“奋进开拓的创新文化”“赓续相传的红色文化”四部分。从四部分的标题来看,展览描述的主语在于“文化”,高度提炼的定语概括总结了各部分“文化”的精髓,亦是各部分讲述的重点和切入角度。每一座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脉络和文化传统,如同人一样,具有自己的文化基因、精神和理想,从而构成了城市的“灵魂”。“读懂广州”不仅要把广州的历史、地理、人口、城建、经济、文化、教育作为研究对象,还要站得高、看得远,要从整体上看问题,科学地、理性地、全面地、系统地观察广州、读懂广州,进一步从古至今、从局部到整体、从外表到内质,找出它们的联系与内核,揭示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把握广州的发展脉络,透析构建广州城市的各种精神和物质元素。

在展览内容构建上,因各部分“文化”特质不同,在以物见史的结构基础上,各部分具体展开方法有所差异但又具有一定共性。第一部分,多元融合的岭南文化主要讲述秦平岭南,修筑番禺城,开启广州的建城历史。2200多年来,城市中心始终保持不变并逐步形成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岭南文化;第二部分,开放互鉴的海丝文化展示广州本土发现的海路贸易相关文物、遗存,带领观众了解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感受广州开放、包容、和平、互鉴的海丝文化特质;第三部分,奋进开拓的创新文化以清代广州工艺为例,重点展现广作匠人如何继承传统、融会中外,创百艺新风,不断生产出兼具广州特色和领先技艺的广作精品;第四部分,赓续相传的红色文化以文物串联起近代以来,广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过英勇斗争,最终迎来新生,深刻诠释了广州这座英雄城市深厚的红色文化基因。第一部分中展出了越秀山(广州市综合性公园,是全国文明的AAAA级旅游景区),镇海楼(国家一级博物馆广州博物馆馆址所在),药洲(药洲遗址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明代“羊城八景”之一)等具有浓厚广州特色元素的代表性建筑,通过今人熟悉的场所,营造“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境,实现古今交融贯通,使观众能够读懂历史文化遗存的延展性;读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意蕴;读懂岭南文化的内涵,进一步读懂广州。第三部分是本次展览的重点和亮点之一,18、19世纪是广东工艺美术的黄金时代,在此次展览中引入“奋进开拓的创新文化”的理念,从“创新精神”的角度讲述广作历史,达到虽屡讲广作,但次次创新的效果。从广绣、广雕、广州制扇、漆器、石湾陶、广州织金彩瓷、广钟、外销银器、外销画等多质地、多技艺、多角度讲述广作的源流、特征、创新。在具体阐述角度,更是进行了多质地横向延伸。例如,广州制扇展出了清乾隆象牙劈丝花卉徽章纹折扇、清乾隆玳瑁劈丝开光山水花卉徽章纹折扇、清混合骨庭院人物图样板扇、清黑漆描金徽章纹团扇,通过4把材质、制作技艺不同的扇子体现18、19世纪风靡欧美的广州外销扇,其不仅材质多样、色彩艳丽、纹饰华美,还兼具中西艺术风格的特点。其他种类工艺品的讲述亦采用此种描述方法,在给观众带来美的体验、视觉享受的同时,可以使其直观了解为何此时期被称作“黄金时代”,了解广州工匠“创新精神”的深度和广度。

展品的遴选与外延

策展团队遵循以“文物说话”“见物见人”的策展原则,充分利用广州博物馆馆藏文物资源,从馆藏13.5万件文物中精选与广州历史文化直接相关的100件(套)重要文物,从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工艺美术、重大事件、历史价值等不同角度反映展览主题及四部分内容要点。展品年代横贯数千年,从秦汉延伸至1949年。展品涵盖陶瓷器、金属器、丝织品、纸质等各类材质,辅以碑刻拓片、文献档案资料、历史照片等辅助展品,着力挖掘文物背后丰富的历史信息,突出“人”的活动轨迹、思想影响及创造力。以“易读”为中心,文字说明并阐释每件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为展览提供延伸开放的知识背景,从而达到“读懂”的体验,力求突破传统的广州历史策展视野,从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角度讲好广州故事。

在展品选择上,遵循本土化原则,所选展品是在相应历史时间段内广州或所知“历史、文化体系”的产物。展品的主要属性体现为对四大文化品牌的指代,而其本身的自我信息意义——功能结构、物质构成则退居次要位置,使即使是碎片化的展品之间也存在相关信息联结,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组合。例如,两千多年前秦平岭南的重要历史物证“(秦)十四年属邦”铭文铜戈、“蕃禺”地名见于考古实物的最早例证“蕃禺”漆盒盖、最早出现“广州”二字的实物“永嘉”铭文砖。这三件展品通过“广州建城史”这一逻辑关系被联结在一起,除展品原本的使用属性外,成为城建史的重要物证。

展品选择上还遵循“示新”的原则。此次展览不仅有“清陈恭尹《镇海楼赋》”“清陈璞纸本观音山图横幅轴”“清苏六朋药洲品石图卷轴”等传世类展品的首次展出;也有广州博物馆近年新征集文物的首次亮相,如清银鎏金累丝烧蓝山水纹嵌玻璃内胆香水瓶、清银鎏金累丝捧花棒等体现广州创新精神以及工艺精湛的银制品。

展厅环境营造与共鸣

800平方米的展厅、2200多年的建城史、100件展品、四大文化品牌,这些要素都对展览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增强展览可视性效果、保障展品安全的前提下,构建集体记忆的具象化,使观众“读懂”广州且“易读”。

在展览总体设计上,展陈设计以广州集体记忆为内核,提取广州历史特色,紧扣“读懂广州”的策展主题,总体风格以流金岁月展现广州历史发展长河,提取重点文物、历史图片为创作元素,重点突出文物的历史价值和地域文化特色,辅助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城市发展的历史画卷(图1)。展陈空间规划布局科学,注重场景营造,设计流畅且注重逻辑性、故事性的参观流线。灵活运用金色、灰黑色、红色三种主色调,体现展陈内容的过渡和叙事节奏的起伏,使观众能在适度营造的环境氛围中了解广州城市历史发展脉络和人文精神。

在展板、辅助展品设计上,突出意境、文化、历史的融合。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更是集体记忆的具象化表现和浓缩,展览中构建多种意境场景,将具体的展品与抽象的“文化”有机衔接,达到“情景交融”“境生于象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具体到展览的展示,实际上就是超越具体的有形展品,通过提炼共同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共同的融入感,使观众在展柜外也能感受文化魅力,引发观众与文物、与历史之间在感情、认知等方面的共鸣。具体到本次展览而言,通过“读懂广州”简单的四个字,形成文化自信。展览营造了“诗词中的广州”“十三行、粤海关实景”“广州的榕树下”“血染木棉花正红”等场景,这些都是文化与意境的互映,是集体记忆中的广州。

“诗词中的广州”(图2)体现了岭南文化的特性。在2200多年广州发展史中,广州是苏轼口中“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是孙蕡《广州歌》中“广南富庶天下闻,四时风气长如春”;更是赵沺笔下“翡翠文犀随处有,明珠琥珀不论钱”的羊城。传世吟诵的诗词能够激发观众对广州历史和文化的集体记忆,引起共鸣。广州是座英雄城市,木棉与广州相得益彰,木棉英雄花的印记深深烙印在岭南人心中。抗清志士陈恭尹曾写下《木棉花歌》,夸赞木棉“粤江二月三日来,千树万树朱华开……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辅助展品“血染木棉花正红”正是对革命英雄一腔热血和铮铮铁骨的赞颂。“广州的榕树下”小场景设置同样通过营造“广式意境”,为观众提供沉浸式观展体验。

展览团队还将集体记忆营造扩展到全城范围内,在熟悉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共同经历和创造新的集体记忆,从而升华展览主题。围绕展览内容,通过打造游学参观互动平台,推出立体、多元、线下线上相融合的宣传教育活动,掀起“读城”热潮,激发民众深入“读懂”广州,让世界“读懂”中国。以网络为媒介,打造便捷观展互动新平台。同时,推出10集系列文物视频“何以广州——从文物读懂广州”;与广州地铁集团合作,选取广州地铁1号线,打造360度全覆盖的地铁文博主题专列“读懂广州”;同步携手广州公交集团,利用一汽巴士的部分线路制作流动展板和车身涂装。通过地铁文博专列和巴士展览车厢为市民、游客营造便捷的“读懂广州”流动展示空间,让市民“一车览尽羊城千年”。

广州博物馆多年来收藏和征集的展品是广州集体记忆的承载,是广州贯穿古今、融汇东西的历史见证,是广州在文化上最有特色、最具竞争力的内容,是广州文化自信的基因,是讲好广州故事的基石。充分挖掘展品的历史、艺术、人文价值,让它们“活”起来,走近大众,是博物馆工作人员职责所在。“读懂广州”展览以集体记忆为基础,以文物为珠(以物叙事)、时间为线(以事见史),串起广州千年城史,令广州故事更有“生命力”和“说服力”。同时,“读懂广州”展览践行了广州博物馆所担负的讲述、传播城市历史文化的职责和使命,让观众领略了广州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质和人文精神,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延续广州历史文脉,推动广州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

标签:  广州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