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首先论述了非遗保护的静态展示和活态传承的关系,在非遗保护的过程中,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都是普遍存在的,而且符合常见的思维逻辑,之所以进行这样的区分,是为了让民众了解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普遍性,意识到非遗保护和传承不需要很多的成本和额外的时间。其次论述了非遗和群众文化活动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彼此融合、互相成全的。最后,针对非遗保护传承与群众文化工作的结合,提出了四条策略,保护非遗和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契合性,在文化部门高水平的设计之下,形成了有助于融合非遗和传统文化的文化生态。旨在为相关非遗传承人提供参考,也旨在启迪广大民众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尊重和热爱。
文化遗产之“新视野”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
我国文化遗产数量庞大。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是把先民的文化原汁原味地传承给子孙后代。经过一百多年的挖掘和探索,我国的考古学家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发现了丰富的遗产,让我们对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文化是有痕迹的,我们的民族发展在自然和人文都留下了很多鲜活的印记。目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不仅局限于单一的文化要素的保护,而是全面保护自然和文化要素共同构成的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明。保护的范围也从静态的历史扩展到对村落、街区、工业遗产和农业遗产等的动态保护。我们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应关注近现代的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也从点状的保护,变成系列历史文化遗产群的保护。关注的重点从宫殿、寺庙等建筑,扩展到乡土记忆、传统民居等文化生活领域的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学术界关于保护和利用哪个更重要的分歧和争论一直存在,但现在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即传承才是根本。要致力于传承祖先留下的灿烂文化,通过接续传递,把文化完整地传递给下一代,只有这样,下一代接触的才是真正原生态的文化遗产,而不是仅仅符合近现代人需要的、改造后的文化遗产,这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价值,传承真实文化遗产对子孙后代来说意义重大。
同时,必须明确一点,文化遗产并非局限于单一的国家或民族,从整体视角来看,文化遗产属于人类在地球生存留下的足迹,是人类思想和行为不断尝试和探索的痕迹。因此,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文化遗产需要国际合作,通过国际合作,不同国家可以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人类应共同抵御破坏文化遗产的各种行为,把人类的文化遗产交给子孙后代,不试图干涉子孙后代对于历史的普遍认知。当文化遗产保护延续至普通民众的生活时,保护范围便从静态遗产转变为更加广泛的动态遗产。这个改变对于人类的社会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文化遗产保护也因此成为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全民参与的事业。为此,我们要赋予民众更多的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人类的共同努力,其不仅应由官方保护,更应由全体人类自下而上共同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在近几十年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常见话题。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成为当前文化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关注的内容主要是将文化遗产和群众文化相融合。只有把文化遗产融入群众的文化生活,才真正使其下沉到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前沿,才最有可能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群众文化的参与,群众文化历来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表现,随着时间的流逝,现代文化也会变成传统文化。
因此,要深入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群众文化的有机融合,通过启迪民众的保护意识、推动文化创新、加强宣传教育的方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群众文化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化继续成为人们的精神财富,并将其传承给子孙后代。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活动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首先,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需要群众文化活动的深度参与。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留存的精华,非遗承载着民族的历史逻辑、体现着先民的智慧和反思,这一切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内核,也正是这些遗产丰富了人们的视野,启迪人们遇到问题时从过去的思考中找到答案,这也成为人们思维方式的范例。而作为社会生活的关键环节,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舞台。二者是互相促进的,共同构建了人类丰富的文化生态。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传统的非遗元素,如传统技艺、民族音乐、表演活动等都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并且在现代进行了新的艺术创新,让这些非遗在当代重现辉煌。如今,庙会和民间艺术表演等群众文化活动成为非遗的主要载体。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非遗的广泛传播,而且能够让人们在文化活动中不知不觉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现代人对于是否需要保护文化遗产不存在争议,因为人们有很多机会接触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也带给人们很多精神抚慰,帮助人们消除不良情绪,打起精神继续努力生活,甚至完成梦想。
其次,非遗成为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发展的素材库,是文化活动的独特表现形式,这种融合了非遗的群众活动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现在,针对非遗的二创推广活动在各大主流文化平台,甚至在基层群众文化交流场合出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中,非遗元素被巧妙融入,为群众文化活动增添了文化趣味性,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迅速得到普及。在普及过程中,非遗的表达方式得到创新,和不同的文化也进行深度的融合,让非遗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这种融合不仅促进了群众文化的创新,而且也普遍提高了人们的非遗保护意识。通过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人们可以深入了解非遗的内涵和价值,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吸收非遗和传统文化的内涵,纳入个人的“三观”和日常生活的语料库,是现代人成为非遗和群众文化参与者和传承者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最后,非遗作为群众文化的重要分支,在群众性的表演活动中也是重要内容。在构思和酝酿群众文化活动时,向非遗采撷灵感成为当前文化工作者的共识,当代群众对于在任何表演中融合非遗的共识也已经深入人心。这些非遗元素作为“陈年佳酿”装进新时代的“瓶子”中,成为当代群众文化的精品,给当代群众文化工作者带来文化自信。在节庆、庆典等活动中,人们通过传统舞狮表演、传统民乐表演、传统戏剧演唱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展示了非遗的魅力,而且增加了活动的文化内涵,让普通的庆典也有了丰富的历史底蕴,让群众文化活动吸引更多人。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遗对于推动群众文化蓬勃发展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意义。通过促进非遗的传承,可以进一步推广传统文化,提升民族的精神凝聚力和文化自豪感。同时,也有助于构建更加多元的文化生态。在这个文化生态中,不分时间先后,没有准入门槛,公平地滋养所有人,推动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进步。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工作相结合的策略
把保护非遗的意识下沉到最基层的文化活动
在非遗的传承中,应号召全体群众共同保护宝贵的文化遗产。为此,要构建宣传教育渠道,把有效的宣传渠道和方式进行普及和提升,规范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相关法律法规,鼓励保护行为,对主观恶意破坏非遗的行为进行惩处。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和宣传,让民众更深入地了解非遗的内涵,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由传统文化构成的民族历史。
同时,我们应该鼓励基层社区人员参与,发挥社区作为传承非遗的基层组织的作用,加快非遗走进基层的步伐,通过举办庆典、展览等文化活动,提高社区在非遗宣传活动中的参与度。此外,建立非遗保护志愿者队伍,让更多人以更深入的方式走近非遗,成为非遗的保护者和参与者,提高民众对于非遗保护的自觉意识。
立足群众需求推动文化创新
为了更好地传承非遗,应密切关注群众需求,通过文化创新给予群众精神食粮,让群众在精神上富足起来。为此,可以建立群众参与的文化平台,例如,通过民间艺术表演、庙会等民俗活动,吸引群众积极参与,把非遗融入群众文化生活。同时,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文化遗产创意活动,通过组织形式各异的非遗创作比赛,激发群众的创作热情。但是,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好度,不能让非遗保护引起群众的抵触情绪,应该让群众在感受精神的滋养之后,再关注非遗本身。
此外,还需要加强关于非遗的教育和培训,让想要了解非遗的群众在专业的机构接触真正的非遗,为非遗的传承注入更多活力,让非遗活动吸引自发的爱好者和宣传者。
利用互联网扩大非遗的影响力
为了更好地传承非遗,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开拓新的、更广阔的传播渠道。例如,通过社交平台及时分享关于非遗传承的各种活动,给群众非遗传承就在身边的印象,使其与非遗之间的距离感降低甚至消失,吸引更多群众尤其是互联网文化之下成长的新一代群众的关注。此外,可以发展在线非遗展览及虚拟非遗体验项目,把非遗从其发源地迁移到网络,即使只迁移一部分,不能彻底取代非遗在发源地的影响力,也能够打破时空距离,让非遗拥有广阔的网络空间进行宣传推广,让群众更加生动地体会非遗的魅力。还可以通过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开发非遗系列文化IP,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同时,在线培训非遗技艺,让有志从事非遗的群众有接触非遗的机会。即使利用非遗进行商业活动,只要符合非遗保护的原则、符合商业规则,也都应该给予支持。解决生存压力、实现一定程度的财富自由是很多人的生存需求,把非遗传承变成可以维持生计的事情,能够极大地促进非遗的普及。这样一来,非遗便能够在保护中代代传承。
科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科学传承非遗,要有系列性的措施,且要符合文化工作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加入创新思维。勇于打破固有思维,才能将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
首先,建立完整的非遗档案库和数据库,借助大数据、云计算、AI等现代化新技术手段,全面记录非遗的各项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进行排列组合,把非遗和各行各业进行创意组合,运用数学模型和文化传播原理反复尝试非遗的更多可能性,给非遗寻找更多载体。
其次,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挖掘非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不同的非遗和传统文化,只有把非遗和现代文化、和时事新闻结合在一起,群众才能体会到非遗和人类传统文化在人类社会共存的现实,才能更有动力传承非遗和传统文化。此外,鼓励非遗传承人进行创新实践,现代文明和非遗的契合性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在各个专业领域寻求非遗的现代表现形式,可以帮助非遗在当代文明中拥有永久的展示空间。
最后,对于非遗传承人进行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能力,推动非遗传承和教育的有机结合。学校引入非遗教育是传承非遗的直接形式,在求学阶段普及非遗知识,将帮助学生在进入社会,再次接触非遗时倍感亲切,有利于培养其对非遗的尊重和热爱。
我国的文化事业持续繁荣发展,近现代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放眼人类的文化事业,普遍形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本文对在非遗的静态展示和活态传承中融入群众文化进行了思考,旨在推动我国民众更主动、更热情地参与文化事业,不论是静态展示还是活态传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更好地普及群众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