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国家都有它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其理想的园林形式也不同,从而导致造园艺术有着天壤之别。园林形式不同并非各地区人们对自然美的认知不同,而是当时人们的理想、情感和生存状态各异。古代园林的成因和表现形式多样,从地域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东方园林体系、西亚园林体系及欧洲园林体系。现代景观设计中,因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景观形式已无法适应人们的审美需求。如何设计符合地区特点及适应现代人们生活模式和审美需求的景观形式,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因此,在景观实践中寻找既能传承各地区文化特点,又具有时代性的景观形式,是现代景观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东方园林体系的代表——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的主要特点是源于自然、胜于自然;以山水画为蓝本,运用园艺、绘画、雕刻等综合手段展现诗画的情趣和意境美;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间表现无限丰富的山水景致等。另外,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到后期更加重视环境的整体性,如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宜园、静明园与万寿山(原名翁山)、香山、玉泉山统称为三山五园,其中园林形式丰富,有平地园、山地园、山水园。因此,北京是古代最早统筹考虑城市绿化,通过园林建设逐渐使当地形成高度绿化生态保护区的城市。
“一池三山”
“一池三山”理念源于我国战国末期东方海边燕、齐一带的蓬莱神话(记载于《史记》和《列子·汤问》),强调了海在仙境中的重要地位。因为蓬莱神话中的海在空间上比山更具有无边无际的宇宙观,所以满足了古人对于扩大空间感的心理需求。由蓬莱神话衍生的山水园林模式最早出现于秦朝阿房宫中的“兰池宫”(公元前212年)、汉代未央宫的沧池(公元前200年)和建章宫(公元前104年)的太液池,宫苑中开挖大型水池堆筑的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仙山成为我国各朝各代建造宫苑的主要形式。秦汉时期的皇家造园对筑山理水只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清乾隆下令建造的颐和园(1750)则是将“一池三山”的意境感发挥得淋漓尽致。例如,颐和园以昆明湖和万寿山为整体构架,将昆明湖的大水面用堤岸分成三个小水面,即西湖岛、养水湖和南湖,以及三个小岛,即治镜阁、藻鉴堂岛和南湖岛,形成由湖、堤、岛组成的新的“一池三山”式。水域被划分为形式各异的区域,位于水域中心的岛屿极大地增加了湖面的层次感,丰富了园林的观赏内容,所以逐渐成为皇家园林的经典。虽然私家园林也曾出现过这种形式,如苏州留园(1593)中部的“小蓬莱”,但是“一池三山”中大水面的格局更适合搭配大体量的建筑群,这种形式能够较好地彰显皇家园林的气魄。
文人园林
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有思想的士大夫为逃离现实环境而选择隐逸生活,园林因其主要功能为游赏,在形式上模仿自然山水,便成了他们最好的去处。这一时期,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初步确立,奠定了文人山水式园林的基础。从唐代开始,由早期的单纯模仿自然山水开始了“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探索,即文人把诗画艺术观带入园林之中,如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701—761年)在辋川山谷(蓝田县西南十余千米处)营建的辋川别业。
宋朝时期,文人园林逐渐成熟,如宋徽宗亲自设计的艮岳。他以山水画为蓝本,在汴京城所处的平原中造出了峰峦叠嶂的态势,并建立了具有瀑布、湖、池沼、溪涧、深潭等较为完整的水系,艮岳显示了宋代高超的叠山和理水技巧,以及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致。此后,宋代文人园林成为中国风景式园林的基本形态及艺术表达形式,为以后的明清园林奠定了基础。明朝起,造园者开始以山水绘画指导园林的建造,正如董其昌所述,“盖公之园可画,而余家之画可园”,道破了园林与绘画相融相通、相契相成的关系。因此,宋代造园产生了诗和画的审美观,明代确立了以画意造园的原则。
例如,明代王献臣(1469—?年)邀请当时著名的书画家文征明(1470—1559年)与仇英(约1498—1552年)一起参与苏州拙政园(1509)的设计,从文征明的《拙政园图咏》可以看出其以大面积水面为中心,如同我国古代绘画中留白的构图手法,空间布局较为疏朗通透,并以水为媒介保持各区域的连贯性,园中亭、台、楼、阁以及泉、石、花、木等相互配合,产生了更多的诗情画意和意境美。其中,“远香堂”三个字取自《爱莲说》“香远益清,亭亭净植”;题名“与谁同坐轩”的小亭在星月当空和清风徐来时,让人联想起宋代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中“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的意境;“听雨轩”取自五代南唐诗人李中《赠朐山杨宰》中“听雨入秋竹,留僧覆旧棋”和宋代诗人杨万里《秋雨叹十解(其三)》中“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的诗意。其庭院内西北的池水内植有睡莲,池边种有芭蕉翠竹,南面也种植了数丛芭蕉。夜晚,秋雨打在芭蕉上为典型的“夜雨芭蕉”景观等。因此,拙政园是典型的文人园林代表,较好地体现了山水画、山水诗文的意境和恬静幽寂的园林空间。
西亚园林体系——伊斯兰式园林
古代阿拉伯人在吸收了两河流域和古波斯园林艺术的基础上创造的伊斯兰式园林风格,其四分花园式布局是一种类似伊斯兰教理想国度中的高度人工化和几何化的园林艺术形式。它的主要特点为全园分割成四区,以水渠、喷泉、花圃、林荫树为主要元素;雕刻、彩色陶瓷和马赛克拼成精美的图案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建筑物大半通透开畅,整体环境体现了幽静的氛围。
两河流域和古波斯地区的人工园林
公元前6世纪,两河流域下游的新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5—前562年)采用立体造园手法建造了空中花园。其将花园建在由沥青和砖块建成的四层平台,每一层都由巨大的柱子支撑,人们远望花园就像悬在半空中,因而得名空中花园。空中花园是具有高超水利、建筑、土壤改良、植物栽培等技术的人造生态环境。
古波斯的园林形式源于早期的农业灌溉系统,艺术家和园艺师的创造力与水利工程师的技术共同铸就了波斯花园。其园林的布局、植物的选择以及水景的形式都显示了一种平衡与和谐,使人感受到宁静之美。例如,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居鲁士二世(公元前6世纪)建造的帕萨尔加德皇家花园(现位于伊朗的法尔斯省),其用石材建造几何对称的水渠和水池,将花园变成四(分)花园,由墙围合空间,主建筑前的中心地带为矩形或方形的水池,由象征天、地、水、植物的四条水渠分流四处,园中设置喷泉及精密的水流灌溉系统,这一模式成为以后伊斯兰园林的基础。
伊斯兰园林
中古时期(632—1258年),阿拉伯帝国包括了北非、西班牙、波斯、阿富汗、印度等地。阿拉伯人根据其经书中所描述的天堂,以及在吸收两河流域和波斯园林艺术基础上,形成伊斯兰园林形式,并且为适应各种气候条件而发展出西亚、中亚和印度等具有各自独特风格和特点的园林。因阿拉伯人所信奉的《古兰经》里的天堂是一个美丽的花园,园中有水、乳、酒、蜜四条河,其景象也完全对应了波斯花园的布局,既四分花园式。所以,伊斯兰园林的整体布局为严格平衡与对称的形式,主体建筑在形式上显示出典雅的风格,建筑围绕内庭院;院中被水渠或道路分为四个部分,各部分种植花草树木,中心为象征天堂的喷泉,体现了伊斯兰教朴素和简约的思想。园中的水景形式,既是抽象和概念化的,也是古老信仰创造性的体现。例如,著名的阿尔罕布拉宫(13世纪中叶,现位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南部的格拉纳达市)中最精美的狮子庭院,园中央为12尊环状布置的石狮子支撑起的一个大水钵(喷泉),狮子喷出的水分别流到取名为水、乳、酒、蜜河的四条小水渠中,再顺着小水渠流向四面走廊,展现了伊斯兰式园林精巧的技艺和静谧的风格。但是,随着伊斯兰教统治区域的扩大和时间的推移,诸多地形、气候和聚落各异的地区庭园形式出现差异,并非都是“四分花园式”的形式。例如,在一些地区的园林布局中会用一条横向的路径代替横水渠,这样园地也被分成了四份;另外,在一些建有大水渠的园林中,用一条长轴方向的纵向水渠占据人们的视野,这种被称为“长池园”,如与阿尔罕布拉宫隔着一条山谷相对而立的赫内拉利菲宫,它是格拉纳达苏丹的夏宫,花园为水渠庭院,有长长的水池,两侧分布花坛、喷泉、柱廊、凉亭框架,并用一条横向的路径代替横向水渠与长水池相连,同样也将园地分成了四份。
欧洲园林体系——意大利、法国、英国园林
早期的古希腊通过波斯和古埃及的造园艺术,发展为布局规则方整的柱廊园,随后,古罗马园林在古希腊园林的基础上发展为山庄园林。欧洲园林在文艺复兴后,以意大利台地园、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和英国风景式园林为代表。意大利台地园体现出规整式与风景式相结合的园林形式;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是以“勒诺特式”风格为主的具有人工美的规则式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园是指英国在18世纪发展起来的自然风景园。其中,意大利台地园追求的是新奇、夸张和大量的装饰,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规则式构图和英国园林的自然式构图分别追求人工美和自然美的情趣。
意大利式园林
意大利园林早期源自古罗马园林,园址一般选在山坡上和海岸边,并吸收了古希腊、古埃及和西亚的造园手法,利用自然地形借景,整体呈开放式,建筑与花园结合,并以木格棚架、藤架、露台、甬道、雕刻植物为主要造景元素。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园林继承了古罗马时期园林的特征,因空间布局方式是在山坡上形成若干的台地,所以被称为台地园。其特点是主要建筑物位于山坡的最高处,沿山坡引出一条中轴线,轴线两侧开辟出层层台地;各台地布置园林小品,形式多样;各层台地之间设置蹬道。另外,深化了西亚园林的水法,由贮水池、水瀑、平淌或流水梯、喷泉、水池组成。例如,罗马著名的建筑师贾科莫·维尼奥拉(1507—1573年)设计的法尔奈斯庄园(1547—1558年,现位于罗马郊外的卡普拉罗拉小镇)在山坡顶端,三层台地布置了7个节点。第一层台地为入口草坪、水链、河神喷泉,第二层台地为别墅、规则式花园,第三层台地为八角形喷泉、三层花圃,其具有文艺复兴园林的典型特征,即轴对称构图、石窟洞穴、喷泉流水、装饰和雕塑。
法式园林
中世纪时期主要以修道院花园为主,其形式受罗马文化影响具有规则化的平面布局,呈现对称性和几何形态,如规则化的花坛、水池和走廊等。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台地园传入法国,因法国多平原,台地园中轴线对称的整齐式的园林布局手法被运用于平地造园。园林的主要特点为宽阔笔直的林荫道路(由此成为欧洲园林的一大特点)、修剪整齐的草坪树木、精美的植坛、壮观的台阶、各处的喷泉和雕塑、十字形的人工运河。
例如,由法国著名造园家安德烈·勒诺特尔(1613—1700年)设计的凡尔赛宫(1661,法国巴黎西南郊)为法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整体规模庞大,包括城堡、宫廷、花园,三条放射形林荫大道成为凡尔赛和整个巴黎市的连接纽带。全园整体布局体现出古典主义的美学思想,气势宏伟,具有较强的秩序感,而且更统一。园林的空间布局以中轴线突出艺术中心,使大面积园林更显集中,主从关系明确;由喷泉、雕塑、刺绣花坛等主要造园要素都集中在中轴线上或者靠在它的两侧,并按一定的秩序和规范组合成几何图形;道路两侧的树林里设有山洞、迷宫、剧场、别墅等一系列的景观。
英式园林
中世纪时期以修道院花园形式为主,文艺复兴时期的宫廷花园形式以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为主。18世纪初,查尔斯·布里奇曼(1690—1738年)创造出“哈—哈”墙(隐垣),使园林与周围的自然或乡村景色连在一起,扩大了园林的空间感,为之后发展自然式风景园和“绘画式”风景园打下基础。
1.自然式风景园
威廉·肯特(1685—1748年)是自然式风景园林的创始人,他以风景画为蓝本,完全模仿自然,运用各种小型建筑,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牧场式风景园(1760—1780年)是自然风景式园林的成熟期,兰斯洛特·布朗(1716—1783年)为主要代表人,被称为万能布朗,其主要是以草地为主的天然牧场,形态为自然形态的树木、曲折的河流和自然形状的池塘。例如,斯陀园(18世纪上半叶,现位于英国白金汉郡)先后由布里基曼、肯特和布朗设计和改造。斯陀园周围布置一道隐垣,园中没有任何规则的元素,呈现一种自然野趣,并且与周边风貌一致,其中的山谷是盆地形式的开阔牧场风光,具有牧场式风景园的典型特征。园内建筑前铺满的大草坪更突出了建筑的美,并且视线更开阔;以帕拉弟奥式石桥、古代道德之庙和友谊殿做点景;还在园中布置了荷马、苏格拉底等古希腊名人雕像。
2.“绘画式”风景园
18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逐渐兴起,英国造园家不满足于过于平淡的自然风景园,而是追求“绘画式”风景园,其代表人物威廉·钱伯斯(1723—1796年)主张在英国园林中将自然与艺术融合在一起。例如,他主持的丘园(1757—1763年)设计中,开创的“绘画式”风景园形式是中国园林艺术指导思想中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体现。园中模仿中国园林手法挖池、叠山、造亭和塔,与有中国情调的建筑小品,形成的“绘画式”风景园在欧洲被称为“英华园庭”,也成为英国“绘画式”风景园区别于自然风景园的重要标志。
3.现代景观
未来,发展景观可以借鉴古代各地区留下的园林精华,如中国园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理念和诗歌绘画的意境升华。我们在景观设计中应根据不同的场所和功能要求,借鉴部分传统形式和地区风格,然后利用现代设计手段和技术设计适宜的景观。例如,由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既有现代简洁的造型,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并且与香山的自然环境相协调,是现代中式景观设计中的代表作。
总之,任何地区景观形式都是在一定环境下产生的,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园林中文化体系的重要性。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可以吸收传统景观的设计理念和造景手法,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使设计出的景观能够很好地融入原生的自然环境,并体现景观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作者单位:天津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环艺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