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主题出版行业进入新的成长阶段。为了顺应数字时代的要求,主题出版必须勇于突破传统出版的束缚,积极探索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其内容资源优势,结合多样化的媒介资源,实现出版业的优质发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主题出版对于文化多样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现从文化多样性传承的角度,探究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主题出版的作用及优化提升策略。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提升主题出版的文化性和传承性。
自2003年启动主题出版工程以来,我国主题出版已经历二十年的发展,虽然过程充满挑战,但成果显著。目前,主题出版在我国出版界和文化界的地位日益重要,影响力不断增强。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国际合作与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应注重推动本国文化“走出去”,以提高其在全球的影响力。这其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出版和传播尤为重要。主题出版的一个关键任务即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发挥其引领作用。
因此,在当前的大背景下,强调高质量推进主题出版工作,并探索提升基于主题出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的路径,对于指导当前的文化发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充分利用主题出版这一平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用富有创意的方式展现其魅力,让世界了解和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我们还要加强与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数字化时代主题出版的特点
选题方向更加广泛,作品风格更趋多元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主题出版的选题范围已经显著拓宽,从以党政主题为主扩展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学科领域。这一变化逐步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作品体系,包含了文献精编、权威读本、理论专著和通俗读物等层面。中宣部发布的2023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列表共收录了170项重点选题,这些选题不仅覆盖了党史、国史、军史等重大主题,还涉及经济、文学、科技等多个领域。例如,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经济改革简史(1978—2023)》,重庆出版集团出版了《向着太阳前进:中国共青团百年历史图志》,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了以大国重器为背景的小说《北爱》,浙江文艺出版社发行了《北斗星辰》。此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了《腾飞的中国大飞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走向科技自立自强》等科技类主题出版物,而青岛出版社则持续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儿绘本大系》等选题。这些选题全面展示了我国在各领域的最新成就和进步,记录了时代的辉煌成就。
表现方式更加立体,满足不同读者的多元需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读者需求的多样化,主题出版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出版商和创作者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文本呈现方式,而是致力于将出版物打造成为多维度、互动性强的知识体验。数字化背景下,出版物正变得更加多媒体化,不再局限于文字和图片,而是加入了音频和视频内容,甚至引入了AR(增强现实)和VR(虚拟现实)技术,让读者能够在沉浸式的环境中体验书中的内容,享受更加丰富和立体的阅读体验。主题出版物正在跨越传统的纸质书籍界限,通过网络平台、移动应用和社交媒体等数字媒介,以连载、互动小说、博客文章等形式,拓宽其叙事空间,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消费方式。出版商能够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偏好,提供定制化的阅读方案。这包括推荐系统、个性化的电子书、有声书订阅服务,以及根据读者反馈调整出版物内容等。读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与出版物互动的参与者。例如,通过在线论坛、社交媒体平台、评论区等,读者可以与其他读者交流想法,甚至影响后续内容的创作和出版方向。
主题出版中涵盖多元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丰富民族文化。这些文化财富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其中,56个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国在全球文化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也为主题出版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传统文化主题的出版在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的基础。推出这类主题的书籍,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文化创新精神。在维护文化传统的同时,这些出版物促进了积极价值观的传播,增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民族的团结和文化的多样性,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认同。
此外,开展这类出版工作对于维护我国文化安全至关重要。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文化交流的竞争和摩擦日益加剧,因此,保护我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完整性变得更加重要。通过这些书籍的出版,可以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文化,消除外界对中国的文化误解,增强国家的文化影响力。这也是一种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能够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现代社会,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是促进我国文化发展的关键。这些书籍促进了传统和现代文化的融合,激发了新的文化创造力。它们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文化的一致性和认同感,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例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等书籍,以及《二十四史》《清史稿》《资治通鉴》《全唐诗》《全宋词》等重要出版物的校订工作,都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题出版对文化多样性的促进作用
确保文化延续
动植物物种的持续消失不仅破坏了自然的生物网络,也改变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进步构成了直接威胁。文化多样性的状况也同样令人忧虑,许多文化正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就像部分动植物物种一样。因此,主题出版走向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在于保护和弘扬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智慧和历史遗产。通过出版多样性的文化内容,不仅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还能够加强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多样性意识,从而为维护全球文化生态的平衡和丰富性作出贡献。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主题出版关注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提升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推动全球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主题出版通过聚焦特定的文化话题,将相关的文化信息和知识进行整理和传播,使得不同的文化能够在书籍、杂志、电子出版物等多种媒介中得到展现。这样的展现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展示平台。例如,《杨柳青木版年画》(中法对照版)的出版,就让更多的法国人有机会了解和欣赏中国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魅力,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主题出版往往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议题,这种对比和对话为读者提供了跨文化理解和认知的机会。例如,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展商聚集一堂,通过展示各自的主题出版物,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加强了文化交流和对话。
提升文化独立性
主题出版通过对不同文化元素的整合和再创造,可以激发新的文化创意和表达形式。例如,将中国传统的景泰蓝工艺与现代展览手法结合,不仅向外界展示了景泰蓝艺术,也为传统艺术形式的创新和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文化的多样性与人类的多样性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相同,是合理而有益的,并且是不能够被消灭的。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每个地区的文化都有其特色,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形态。
在全球一体化的推动下,文化融合势在必行。但若忽略了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这种融合可能意味着我们自身文化特色的丧失。维护文化多样性不仅是为了守护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为了防止文化同质化。同时,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也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一个方面。每种文化首先都是民族的,然后才是全球的,即使是在全球共享的文化中,也应保持其民族特色。吸收其他文化的先进部分应建立在尊重和保护本土文化的基础上,使其融入本土文化之中。
提供经济可持续发展后盾
主题出版展示了国家在特定领域的历史成就和文化特色,有助于增强本土文化的自信心。例如,2024年维也纳联合国中文日活动展示了广西的人文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让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也增强了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民族文化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于国家和社区的繁荣昌盛至关重要。保护、传承、推广和利用民族文化,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持续的智力资源。缺乏多样化的民族文化支持,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可能缺乏必要的发展动力,难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民族文化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影响,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仅是文化问题,也关乎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结合,有助于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点,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兴旺。
文化多样性视角下主题出版的提升策略
多要素融合
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中,创新与整合已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关键,出版业亦深受其影响。主题出版作为传播国家声音的关键方式,正面临与时俱进的挑战,积极寻求整合发展的路径。这种整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出版形态、出版内容和传播平台。在出版形态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出版物的形态变得更加多样化。从最初的纸质图书到现在的数字出版物,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出版形式。例如,中宣部主题出版的重点选题就包括了图书和音像电子出版物等多种形态。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出版物的形态将更加丰富,主题出版也需要在形态上进行创新。在出版内容方面,尽管主题由国家设定,如“改革开放40周年”“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党100周年”,但内容的策划则由出版单位负责,涵盖了从生态到经济、从科技到社会的广泛领域。这种内容的多样性使得主题出版能够更加生动和全面地讲述中国故事。
体现文化超越性
在全球文化交融愈发深入的时代,中国的主题出版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亟须革新其传播手段。一方面,应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关注,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中国现代化的本质,深情讲述中国的独特道路、治理智慧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主题出版应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以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利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具体实践案例,形象地呈现中国现代化对全球的重大意义,以便在国际传播中更加快捷、更有力量地展示其文化的超越性。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主题出版在释放文化超越性方面应关注三个核心环节。第一,要在满足时代需求和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固本开新,展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超越。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主题出版应秉承正确的指导思想,并在主题聚焦和内容扩展上不断创新,注入新时代的内涵,这既是文化超越性的推动力,也是国内外发展形势下的必然要求。第二,在主题聚焦和内容拓展上,要追求创新性的整合,使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主题出版在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中发挥导向作用,促进国际间的相互理解。在此过程中,主题出版应彰显自强和文化自信的智慧,减少对外来知识体系的依赖,有效缓解文化差异,推动创新发展。第三,在国际出版领域,要打造具有特色的出版物,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超越性提供全球视角,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整体实力和影响力。国际出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出版应在坚定文化自信和传承民族文脉的同时,兼顾海外读者的兴趣,以特色化的出版推动国际话语权的构建。编辑出版人应肩负起“一高举、两巩固、三建设”的历史责任,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贡献。
深化主题内容,提升文化包容性
主题出版应致力于深入探索和呈现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和历史典故,同时紧跟时代脉搏,反映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这样的出版内容应当具备深度与广度,涵盖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艺术、哲学等领域的细致研究,以及对现代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展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在丰富多样的文化出版内容中,应积极融入不同文化元素,不仅要突出中国文化的特点,也要关注并展示世界各国的文化成就。通过比较研究和文化交流,可以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促进全球文化的相互借鉴和共同发展。这样的主题出版不仅能够满足国内外读者的阅读需求,也有助于构建多元、包容、和谐的全球文化环境。
主题出版是一项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围绕党和国家的一些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会议、节庆日等)而进行的出版工作。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主题出版开始走向全球化和技术化。如何通过保护文化多样性提升我国主题出版在世界范围内的先进性和优越性至关重要。本文探究了数字化时代主题出版的特点,主题出版对文化多样性的促进作用,文化多样性视角下主题出版的提升策略,对于我国文化传承和主题出版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重庆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