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在沧州大运河实现薪火相传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293)

地域文化的展现对大运河遗产的保护传承具有重要作用,以沧州市中心城区大运河文化战略生态修复与通航(渤海路—海河路)项目为例,通过对相关上位规划的研究,以及对沧州地域文化的提取,提炼为“一卷运河图,两岸多彩景,活力智慧河”的文化结构图卷。从陆上游线、水上游线、智慧运营三个角度,详细探讨植物文化、绿道设施、文化景观节点、游船码头建设、夜景亮化等方面的文化主题与表达方式,使大运河成为凝聚地域文化的载体。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繁荣兴盛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质载体。河北段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重要段落,承载着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北方运河文化和燕赵文化,也是展现燕赵文化高地特色、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河北省沧州市作为大运河的重要节点,是大运河流经区域中覆盖范围最广、里程最长的地区,其地理地位举足轻重。大运河贯穿整个沧州市,孕育了大量具有极高社会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将大运河作为凝聚地域文化的载体,充分挖掘城市地域文化内涵,营造具有特色的滨水生态廊道,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城市的人文魅力。

项目背景与概况

建设背景

河北省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由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编制了《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于2020年1月由河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根据“魅力运河、美丽运河、多彩运河”的战略定位,结合河北段大运河的特点,进一步明确了大运河沿线地区总体景观规划方向及管控要求,同时对重点地区及沿线城镇、美丽乡村建筑风貌提出示范引导。

在此背景下,沧州市组织开展“沧州市中心城区大运河文化战略生态修复与通航(渤海路—海河路)”项目的建设。

项目概况

沧州段大运河215千米,为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系下游河道南运河的一部分,也是元代以后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目前,该段运河两岸堤顶路已基本贯通。

本项目主要针对中心城区13.7千米运河两岸进行生态修复及提升改造,包括但不限于沿线生态景观提升及配套工程、慢行系统及配套服务设施优化提升、车行桥改造美化、夜景亮化工程、运河生态监测及运营管理智慧系统工程、产业导入等,提升运河两岸城市风貌,打造运河文化景观。该项目的建设,对未来市域范围内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深远的指导性意义。

沧州地域文化梳理

1.在地文化

沧州在地文化主要为盐漕文化、河工文化、武术文化、杂技文化、诗经文化、医药文化六个方面。元明清时期,每年数百万石的粮食,经沧州境内运河运抵北京;大运河所利用的减河、引河、闸、坝、弯、枢纽等水利设施,蕴含着多领域的科技含量;杂技和武术是沧州文化中享誉世界的“双璧”。

2.历史遗存

研究范围有物质文化遗存包括盐槽、河工、医药、诗经、杂技、武术六大种类,共28处。具备与运河相关的古迹、遗址、传说的村庄共计16个,主要分为三大类。其中,与渡口、闸口相关7个,与名人相关5个,与民俗、民族相关6个。

设计主题

以“一卷运河图,两岸多彩景,活力智慧河”为设计主题,其中,“一卷运河图”为陆地游线,结合两岸历史文化遗存,融入武术、杂技、医药、盐漕、河工、漕运等地域文化主题,打造运河两岸文化长卷。“两岸多彩景”为水上游线,以沿河码头建设、两岸桥梁连接、夜景亮化等配套设施为主要内容,融入地域文化,打造多彩的水岸景色。“活力智慧河”为运河智慧运营策略,完善的运营模式与运营战略,为大运河的保护利用提供可行路径。

陆上游线文化设计:一卷运河图

陆地游线以“一卷运河图”为主题,打造“五段漕运诗经长廊、十二运河水工看台、古长芦盐运文化廊、胜利园杂技竞秀场、佟家湾医药百草园、清风楼武术把式场”的文化结构图卷,如图所示。

五段漕运诗经长廊:以植物景观体现文化特色

从诗经中选取五个主题植物强化绿道沿线植物景观特色。五个植物主题段落如下:舜华段、桃李段、有梅段、绿竹段、蒹葭段。“舜华”取自《诗经》中“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舜华即木槿花,此段落以木槿、紫薇、萱草、石蒜为主题植物,打造夏季植物景观。“桃李”取自《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此段落以桃、李、海棠为主题植物,打造春季植物景观。“有梅”取自《诗经》“摽有梅,其实七兮”,此段以红梅、蜡梅为主题植物,打造冬季至早春的植物景观。“绿竹”取自《诗经》“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此段以竹、梅、观赏草为主要植物,打造秋季至早春的植物景观。“蒹葭”取自《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即芦苇,此段以芦苇、蒲苇为主题植物,打造具有野区的湿地植物景观。五个主题植物段落以不同植物展现诗经文化,展现了不同季节的植物景观,做到沿线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植物风貌。

每个主题段增加一个诗经长廊,诗经长廊以钢结构及金属材质结合新中式为造型,增加诗经刻字以及主题植物图案的细节。同时,可作为可遮风挡雨的休息场所,补充绿道服务功能。长廊周边辅以植物组团造景、地面诗句雕刻等细节,加强文化氛围。

十二运河看台:绿道服务设施融入水工文化科普

在堤顶绿道沿线的近水处布置12个休息平台,布置水工文化科普牌及12个水工文化互动小品,科普12种运河水工设施。12个文化小品表达了“水柜、水坝、窖、码头、闸板、船闸、以湾代闸、减河”等运河沿线的水工设施,通过雕塑、科普牌、互动设施等景观小品体现。

绿道沿线的服务设施,如座凳、垃圾桶等城市家具,以及导视系统中,融入了运河水工文化元素,以此强化运河水工文化表达,凸显运河绿道特色。

盐运文化节点:古长芦盐运文化廊

以“煮海为盐,漕运兴沧”为主题,在“明清长芦盐场”遗迹附近,即永济东路—新华西路堤顶路沿线,打造盐漕主题文化街区。以制盐工艺展示科普、漕运老照片展示、盐运文化景墙等形式,展示以盐运、漕运为主线的沧州城市发展历程以及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展望。此落位于永济路以南右岸堤顶路外侧,目前,沿路为老旧的商业建筑及民居。

节点1为煮海为盐广场,广场上设计潮汐主题景墙组合,以波浪形造型,结合动态亮化设计,展现运河波澜起伏的画面。另设计芦盐文化记忆走廊,以煮海为盐剪纸画的形式,再现传统煮海的劳动场景。节点2为大运兴沧文化园,将废弃民居改造为经营性建筑,建筑外立面增加沧州盐运长卷景墙、芦盐记忆文化窗、大运兴沧文化窗等文化展示内容,并植入盐运文化展示,文创产品售卖等经营性功能。节点3为新区展望文化街区,将废弃民居梳理整合,改造为盐运文化集市以聚集人气,提升运河沿线文化氛围。沿堤顶路布置新区发展历程墙,展示沧州城市发展、沧州渤海新区发展的历史记忆。

杂技文化节点:胜利园杂技竞秀场

以“百戏之源,技高一筹”为主题,以胜利公园为中心布置杂技主题景观节点。以百鼓构筑物、名家展示廊架、杂技健身场、户外杂技表演剧场等形式展示沧州传统杂技文化,打造一系列的小型滨水文化休闲空间。

节点1为“百鼓齐鸣”广场,以百鼓构筑物为主题打造小型沿河休闲场地,构筑物上以文字的形式进行杂技种类科普。节点2为“群英荟萃”活动广场,以儿童活动、杂技道具体验为主题,打造儿童活动主题节点。节点3为“技高一筹”户外演出剧场,场地以硬质铺装为主,设计杂技表演舞台、草阶座凳,以及遮阳棚等设施,打造滨水杂技演出剧场。节点4为滨河杂技广场,位于清风楼商业区,通过沿河的科普墙展现沧州的杂技艺术,广场上设有杂技展示雕塑以及供临时表演的区域,打造杂技主题商业街区。

医药文化节点:佟家湾医药百草园

以“济世沧海,医仙故里”为主题,以佟家花园为中心布置医药主题景观节点。节点1为百草药园,位于佟家花园片区入口,以主题植物园结合医药科普,打造草药园。节点以具有观赏性的中草药植物为主,打造具有科普性的主题植物园,主要植物为黄连木、杜仲、银杏、金银花、林荫鼠尾草;节点2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师蜂堂中医为主题,以老字号结合文创产业,将其建筑改造为经营性建筑,结合建筑营造庭院景观,可进行传统中草药制作展示。节点3位于博施医院旧址,以博施医院旧址文化石为核心,增加扁鹊雕塑,科普景墙、传统建筑门头等文化构筑,强化场地特性,打造以“博施沧州,医仙故里”为主题的休闲广场。节点4为历代名医主题游园,面积为13050平方米,结合运河区传统手工制香技艺,植入香道、书吧等。

武术文化节点:清风楼武术把式场

以“沧海之州,武健泱泱”为主题,以清风楼广场为中心布置武术主题景观节点。以名人展示墙、名人雕塑、武林集市、门派展示墙等形式,展示沧州历代武术宗师、镖不喊沧、八大门派等历史文化,打造文化交流场所以及市民健身场所。

节点1为清风楼沿河把式场,位于清风楼广场沿河区域,以武术招式展示为主题,在现状彩色沥青地面增加武术招式印花,沿河绿地布置武术招式雕塑,沿河铺装广场增加健身设施,打造沿运河的市民晨练场所。节点2为清风武义街,位于清风楼西侧堤顶路沿线,结合商业建筑风貌控制,打造武术主题商业街区。节点3为清风楼比武大擂台,现状清风楼广场提升改造,在现状广场中增设武术主题牌坊等主题小品,及武林大道等主题广场,将现状沿河广场打造为武林公园。节点4为武术广场,位于黄河东路东侧,以硬质铺装场地打造市民健身广场、大型武术表演场地,增加城市的武术文化氛围。节点设置武术文化雕塑及地雕图案,并布置健身设施,以强化文化主题。

水上游线文化设计:两岸多彩景

水上游线以两岸多彩景观为主题,主要包含码头建设、夜景亮化等内容。以主题雕塑、码头命名、浮雕图案、灯光秀等形式给配套设施植入文化元素,增加运河沿岸文化点缀。

游船码头建设

古代运河建桥难,沧州大运河上桥很少,人们往来两岸主要靠渡口。在古沧州幞头城西,运河岸边,自张家坟至吕家院,直线距离约3.5千米的河道内,分布着七大义渡。义渡是由当地士绅或有钱人等出资设置的渡口,来往行人及货物等不用支付船资。义渡的设立体现了沧州人民慷慨大度的性格,也促进了古代沧州城乡经济的繁荣。本项目沿运河新建8个码头,码头的建设将沿运河的南北游线向东西方向的城区引导。码头选点以在地文化展现、水上游线长度适中、对周边区块的带动能力强为原则,码头的命名以周边村庄、道路、古渡口、闸口为依据,融入古渡口记忆,以纪念沧州的码头文化。

新建长芦盐场码头附近为明清盐场遗址,也是古盐厂渡原址,结合芦盐记忆文化廊打造漕运,盐运文化码头。枣市庙码头位于古代枣市庙渡原址,古时为沧州金丝小枣集散地,新建码头中以题字景石体现文化记忆。锅市街码头位于锅市街附近,在明代为锅店集中的集市。新建锅市街码头以“大锅”雕塑展现这段历史记忆。南川古渡码头南川楼区域曾是古渡码头,自古就是人流密集之地,新建南川古渡码头结合南川楼街区布置,码头侧面设置浮雕景墙,展现古运河边繁华盛景。代家园码头、佟家花园码头、运河公园码头、九河路码头,则是以周边村庄、道路、景点命名,形成水上游线地标设施。

夜景亮化

充分利用两岸空间内陆生水生植物、建(构)筑物、硬质驳岸、桥梁等照明载体;合理、适度设置多样化景观性亮化照明,并融合灯光互动小品、灯光秀、灯谜展等各层次体验;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凸显多层次、立体化、远近互衬、高低错落的河道夜景。以文化为魂,以水为韵,将灯光与景观相融合,打造具有雅致、时尚、健康水岸独有的光艺术作品,带动夜游经济发展。

以“三楼—两岸—九桥—多点”为夜景亮化结构,通过灯光、投影、信息与视听技术,在展示当地文化、聚集人气的同时,将文化可视化。三楼即南川楼、郎吟楼、清风楼灯光秀;两岸即驳岸挡墙、亲水步道灯光投影互动;九桥即市政桥投影秀、水幕秀;多点亮化即沿线文化节点灯光互动小品。

智慧运营策略:活力智慧河

以资源整合、城市更新、业态复合为运营策略。资源整合即以长度约为13千米的水上游线为主线,串联东西文化遗产资源,根据资源特征不同,形成独具一格的“一线、二圈、三段”的特色游览体系,具体内容为1条水上夜游线,2个文化游览圈,3段运河主题旅游段落。城市更新则是通过街巷、游线串联运河沿线城市更新区块,为更新后的社区注入持续文旅活力。业态复合是加强沿线产业发展与大运河文化之间的内涵关联,培育文化品鉴、康养度假、文化创意等产业,将运河文化转化为文旅IP,并逐步向文化生产力转化。

地域文化的展现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城市文化氛围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沧州地域文化的梳理,总结了6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征,并分别通过植物景观、绿道设施、文化节点、码头建设、夜景亮化展示,打造水陆双游线,形成较为清晰的文化结构。以诗经作为植物景观主题,大块面铺开,形成场地文化基底;将河工文化融入绿道服务设施,形成的线性的文化线索;将医药文化、武术文化、杂技文化、盐漕文化作为景观节点沿运河分散布置。同时,从游船码头、夜景亮化、智慧运营角度加强水岸配套设施的文化建设,激活城市活力,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运河沿线景观,为城区段运河沿线景观的地域文化表达提供思路。

标签:  文化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