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的多重属性,展示了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现聚焦文化产业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深入探讨其内在机制,并结合黄岩区的实践案例,通过梳理分析黄岩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成效与困境,提出关于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的有效建议。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同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制定出台《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明确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重点领域、政策举措和组织实施。2023年1月印发的《关于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的通知》要求,充分发挥县域统筹规划、资源配置作用,探索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快构建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可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愈发凸显,已成为推动乡村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
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的定义,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具体包括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消费终端生产9大类,不仅涵盖艺术创作和表演,还涉及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以及相关的服务和技术支持。文化产业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经济属性、政治属性、文化属性、生态属性和社会属性等多重属性,这些属性不仅为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多维度的赋能支持。
经济属性驱动乡村产业振兴
文化产业以独特的创意性、高附加值性、强融合性和广泛渗透性,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引擎。首先,文化产业通过创意、设计、科技等手段,提升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推动农业向品牌化、高端化转型。其次,文化产业与农业、旅游、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等新兴业态,拓宽了乡村产业的发展空间。最后,文化产业的广泛渗透性能够推动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接二连三”的产业链条,增强乡村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
政治属性强化乡村组织振兴
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政治层面有助于强化乡村组织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一方面,文化产业项目往往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村民等多方协同合作,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构建多元化的乡村治理主体,增强乡村社会的组织力和凝聚力,共同推动乡村的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传播,提高村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推动乡村治理向更加民主、科学的方向发展。此外,文化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也能为乡村治理提供更多的物质保障和社会支持,从而进一步强化乡村组织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文化属性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产业的文化属性是其最核心的特征,也是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文化产业通过挖掘、整理、传承和创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文化产业能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网络化等,对乡村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展示,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提升乡村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还能够通过文化创意和设计,将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种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还增强了乡村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生态属性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文化产业注重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是助力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力量。一方面,文化产业通过开发绿色文化产品、推广生态旅游等方式,促进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同时,文化产业通过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设计、生产和消费等环节,倡导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理念,引导农民和游客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还能促进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减少污染排放,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升了乡村的生态价值和宜居性。
社会属性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文化产业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多维度的价值导向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注入了新活力。首先,文化产业通过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乡村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对乡村振兴事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留住更多有志于乡村建设的青年才俊,形成稳定的人才队伍。其次,文化产业通过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和项目,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外部资源和人才的入驻。此外,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为乡村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为乡村人才振兴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黄岩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主要成效与发展困境
主要成效
黄岩历史悠久、文风鼎盛,拥有“千年永宁、中华橘源、模具之都”三张“金名片”,是中国股份合作经济发祥地,也是2023年央视跨年晚会举办地。近年来,黄岩区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曾连续两度入围全省文化产业重点县(市、区),为赋能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尤其是宋韵“美学”下乡,赋予了乡村振兴工作新的经济文化增长点。
1.创意设计势头强劲,积淀乡村文化产业基础
近年来,黄岩区创意设计产业发展迅猛,已形成完整的以模塑工业设计基地2.0拓展区、智能模具小镇科创大楼、台州梦创园、中国模具博览城为基础构架的文创设计制作服务产业链,涌现了一批以浙江得力佳文具有限公司、浙江汉唐茶文化有限公司、星威国际家居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文创重点企业,为乡村特色产业的注入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黄岩依托“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将黄岩宋韵文化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出品黄岩城市形象IP“永小宁”系列周边、朵云书院·黄岩店特色文创、翠屏晚集文创、赵伯沄卡通IP系列文创、方言系列文创等一系列极具地方元素特色的文创产品,有效辐射并带动乡村文化经济发展。
2.宋韵品牌持续擦亮,引领乡村文旅融合发展
全面实施文化复兴战略,以擦亮“宋韵黄岩”品牌为核心,全力打造浙江宋韵文化展示区。通过深挖黄岩宋韵文化资源和青瓷文化资源,与城市有机更新、文化设施升级、文创产品开发、文旅活动提质相结合,加强地域文化创新转化。例如,对五洞桥、桥上街、瑞隆感应塔、委羽山大有宫等城乡两宋古迹进行整体修缮,为“官河古道”宋韵文化重塑提供核心支撑;通过校地合作,邀请同济大学杨贵庆教授团队重塑沙滩、乌岩头等两宋古村,并修缮青瓷窑址、瑞岩寺等两宋乡村古迹,为乡村旅游构筑产业载体;布袋坑村等5个村庄获批“中国传统村落”;沙滩村获评中国村庄当代发展的美丽乡村样板,荣登首届联合国人居大会发布案例封面;乌岩头村入选2020年“浙江乡村振兴十大模式”。
3.文化基因不断解码,重塑乡村精神文化生态
深化开展“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结合地方特色,举办各类特色文创活动,激活乡村消费活力,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例如,宁溪镇将“二月二”灯会与“中国节日灯之乡”传统产业相结合,通过布置各色声光电一体的非遗彩灯,让“新潮”与“传统”碰撞出新的“火花”;屿头乡以柔川旅游文化节为核心,举办文旅市集,融合山水风光、本土美食以及文化特色,充分展示柔川逸趣和屿头风情,成功吸引了《启航202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跨年晚会》部分拍摄工作来此取景;沙埠镇打造青瓷特色公共文化艺术节,将青瓷宋韵与沙埠本地美食、文旅特色、现代艺术相结合,成功激活乡镇经济发展新动能,拉动消费热潮。此外,布袋山过大年、富山梨花节、头陀梯田油菜花节、上垟稻田文化节等文旅节庆品牌不断打响,持续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发展困境
1.文化产业基础仍需夯实
目前,黄岩文化产业体系依然处于初、中级阶段,主要依靠数量集聚取胜,缺乏集成式的现代产业体系,文化消费市场仍处在数量引导的低层次水平。虽然工艺美术企业大多起步早,但转型晚,目前大部分还是以贴牌代加工为主,产品文化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自有品牌较少,核心竞争力不强。
2.文旅产业特色尚需凸显
从区位来看,北有天台、仙居、临海,南有温州雁荡,黄岩文旅品牌力影响力不强;从特色来看,乡村文旅同质化现象严重,各地基本都是营地项目、节庆活动项目,缺乏地域特色的深度挖掘开发,尤其在数字化应用方面较弱,整体差异化竞争优势不强。
3.产业人才队伍亟须建设
黄岩文化产业人才存在不平衡现象,大部分人才都来自文艺工作群体,产业人才相对匮乏,尤其缺少优秀的文化经纪人和高层次的管理、策划、创意等人才。此外,还存在人才引进难、易流失的困境,文化产业人才缺乏有效的培育机制,人才流动性较大,没有足够的内生动力吸引和留住人才。
4.政策保障体系需要完善
在资金投入方面,虽有文化产业资金扶持,但规模仍显不足,扶持实效还不够明显,扶持力度、补助形式、绩效管理等政策都已相对滞后。在退税政策方面,目前采取的是先收税后退税的模式。然而,符合退税的大都是一些小宗退税项目,退税所需的申请材料烦琐,许多企业错过申报时机。
黄岩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
拓展宋韵文创产业链,实现创意设计与手工艺赋能
一是积极引导文化创意企业下乡。通过开展主题文创产品设计大赛等活动,引导文创企业、工业设计企业,与本土手工艺品、农特产品深度合作,开发具有宋韵特色的文创产品,打造农旅融合式的“共富工坊”。二是不断培育、塑造本土文创品牌。与杭州自然造物等企业合作,围绕黄岩宋韵文化、非遗、文物开发标志性的黄岩“国潮”品牌,打造黄岩文创产品龙头IP,构建线上线下统一的传播与销售渠道。三是开展非遗“活化”计划。筛选适合商业化发展的非遗项目,支持有意愿的非遗传承人、企业、合作社参与非遗工坊、非遗研学等项目建设,壮大非遗商业化项目运营主体。同时,推进非遗项目与“百县千礼”“百县千集”结合,研发热销非遗商品及旅游伴手礼。
重构宋学文艺品牌,实现演出与音乐赋能
一是引导都市夜经济向乡村延伸。开发永宁江、沿河夜场灯光秀等夜间经济业态,重现两宋时期官河游船夜游互动场景,将官河古道打造成连接城乡的宋韵文旅圈。二是开展黄岩区艺术家在地计划。组织艺培机构、中青年艺术人才到试点结对村,开展艺术普及、驻地艺术节、创意视频拍摄等工作,推动音乐沙龙、草地音乐节、乡村音乐专场演出下乡,与节庆市集活动协同开展。三是深入挖掘乡村农特产品、非遗、民宿等特色本土文化。制作系列主题图文、短视频,在小红书、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宣传推广,引流农特产品销售,开辟助农新路径。
打造宋艺文旅项目,实现美术赋能与文旅融合赋能
一是引入自然造物文化创意团队,以及大热荒野、星球研究所等创意品牌,通过艺术家和设计师驻点乡村的方式,改造景观,丰富文化,呈现宋艺元素与乡村旅游融合的新式表达;二是与知名设计团队合作,对黄岩石窟遗址进行整体提升改造,活化利用黄岩铅锌矿区,实现乡村工矿遗址美学升级;三是全面铺开“彩虹西乡”文旅共富项目建设,全力推动乌岩头整体运营项目、圣堂村廊桥亮化工程、江口等5个老街焕新项目,以及其他乡村文旅融合项目落地,谋划建立写生创作基地、摄影基地、影视基地、木刻版画基地,打造黄岩乡居全域“美图”,构建成规模的乡村宋韵文旅项目集聚区。
再现宋潮旅游业态,实现三产融合式的产业发展赋能
一是做精乡村旅游品牌,依据地方文化特色,规划“宋服之韵”沉浸游、“宋瓷之雅”青瓷游、“宋风之美”节庆游等特色游线;二是做优乡村文旅活动,以“相约四方客·橘乡休闲游”工作为总领,开展“宋韵·橘集”系列节庆市集活动,扎实推进“百县千集”工作,以各具特色的文旅农旅活动,丰富沙滩村、潮济村、布袋坑村、乌岩头村、沙埠老街、头陀老街等两宋时期古村落古街区的旅游业态;三是激活西部乡村资源,全面推进“百县千宿”工作,以半山民宿、泮云间民宿为试点,构建“宋韵·山居”民宿群。谋划“宋韵·旷野”房车自驾路线,串联景区,打造浙东南最有文化魅力的露营体验地。同时,开发省内最有影响力的多元化、复合型“宋韵·文耕”乡村研学场景。
黄岩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保障措施
强化组织机构职能,构建统筹协调机制
强化专班的领衔作用,建立双组长制,加大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协调、督办力度。建立大文旅工作综合协调机制和上下联动服务工作机制,统筹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确保目标完成。
用足用好各项资金,精准用活金融服务
用足用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统筹乡村振兴发展投入资金,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黄岩农商银行北洋支行、屿头支行两家“旅游银行”对乡村文旅产业的金融带动作用。鼓励银行设立针对农旅、文旅产业设立专项信贷资金。
优化政策激励机制,扶持文旅产业发展
优化文旅融合发展政策,完善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规划,鼓励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投资建设和运营旅游项目;探索乡村文旅项目“点状供地”模式,对省、区、市重点文旅项目,在政策上予以倾斜;鼓励农民利用自有住宅依法从事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使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从事文旅经营活动;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制度,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完善“引育留”机制,强化人才智力支撑
用好用活省、区、市三级“文化特派员”,完善聘用激励考核制度,引导文化工作者、产业带头人、设计师等扎根乡村;培育本土“乡村文化传承人”、民间艺术家等,给予经费支撑,引育并举,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实行高端人才引进“一事一议”“一人一策”,聘请“教授智囊团”,强化政校企村合作,共建文旅产业专业人才孵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