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分析“再发现图书馆”行动中少儿文献再发现的内涵,以及少儿文献再发现在图书馆工作中的意义。深入阐述了“文献+活动”这一少儿文献再发现的形式,以及具体的操作和实践过程,并着重分析了在实践“文献+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的回信精神,以及文化和旅游部在《“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的,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推进公共图书馆功能转型升级。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公共图书馆向“以人为中心”转型等要求。创新图书馆文化服务形式,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在推广全民阅读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当今信息碎片化趋势下,图书馆需满足人民群众对系统性、整体性知识的需求,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进行自我革新和优化服务,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东莞图书馆率先发起了“再发现图书馆”行动,并得到了包括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内的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具体的发现内容和项目很多,如馆舍发现、活动发现、读者发现、文献发现、馆员发现、专业发现、价值发现等。文献是图书馆的最本质所在,是图书馆区别于其他文化机构的特点,所以文献再发现是“再发现图书馆”行动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文化和旅游部在《“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特别指出,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阅读习惯的培养,进一步丰富亲子阅读活动,实施青少年阅读素养提升计划,推荐一批高质量少年儿童图书。少年儿童是公共图书馆非常重要的文化服务对象。
少儿文献再发现的内涵
书是一个图书馆的核心,是图书馆最基础本质的所在,而书代表的是文献,是知识,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重点在于书。文献再发现就是对现有的馆藏文献进行深入分析了解、挖掘其中被忽视或未充分开发的知识资源,并重新评估和利用。少儿文献再发现是对优质的少儿馆藏图书进行梳理和研究,发现其蕴含的价值,挖掘其中可利用的知识资源和内容呈现形式,并加以推广利用。
少儿文献再发现的意义
实现文献细分,提供精细化服务
党的二十大以来,图书馆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党和国家对图书馆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和旅游部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指出,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精准对接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对优质少儿文献进行研究梳理、再发现,能够达到将文献细分的效果,拓宽了读者的阅读资源,从而提升了服务的精细化水平和品质,让读者重新认识图书文献知识和图书馆的专业化。例如,将图书馆内优质的恐龙科普图书进行梳理研究,可设置专柜,便于喜欢研究恐龙的小读者快速找到图书,或者依托相关的图书开展恐龙知识科普活动等。
挖掘馆藏文献价值,充分发挥图书馆职能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和提供文化娱乐的社会职能。《中国图书馆学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年)》中将全民阅读促进与专业指导中心建设列为“十四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其中强调要加大文献资源的应用推广力度。
图书馆在保存文献基础上,深入挖掘文献中蕴含的价值,开发利用其中的知识资源,对知识的创新组织与再利用,既充分发挥了图书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社会职能,又进一步发挥了开发智力资源、社会教育、传递情报等其他职能。
加强图书馆文化活动与文献的关联性
现代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图书借阅,还需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以满足读者的不同文化需求,实现图书馆传播文化知识的功能。基于此,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都为读者开展了种类繁多、主题丰富的文化活动,在《“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到,2019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为读者举办各类活动次数为19.57万次。
图书文献资料是一个图书馆的核心和区别于其他文化机构的所在。在文化活动中体现图书馆的特点、展现图书馆馆藏文献的身影,也是图书馆文化活动有别于其他文化机构活动的特点。少儿文献再发现,挖掘文献中的知识资源,依托文献开展文化活动,既能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也能凸显图书馆馆藏文献的特点,加强图书馆文化活动与文献的关联性。
“文献+活动”实践
“文献+活动”模式是少儿文献再发现的一种形式,也是图书馆少儿活动的一种创新形式。该模式是基于现今内容优质、表现形式新颖的童书而进行的文献再发现,挖掘文献中的内容,将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具象化,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根据文化活动的实现流程,分为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反馈阶段。
1.“文献+活动”设计阶段
在“文献+活动”设计阶段,图书馆可根据文化活动主题的需要,对馆藏文献进行梳理,挑选其中优质的、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适合于少年儿童的文献,再对挑选出的文献进行内容的挖掘。在对文献的理解和挖掘的基础上设计阅读推广活动的环节和内容。
例如,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这里是三星堆》一书,内容生动有趣,以小朋友能够理解的日常语言描述三星堆的知识。图书馆要做关于三星堆的文明知识的科普,就可以此书为依托,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挖掘、提炼,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根据书中内容设计引导小朋友去猜想三星堆中面具的用途,体验考古学家的工作,用考古盲盒的方式挖掘三星堆中的文物。图书馆工作人员根据前期对书中内容的整理为小朋友进行讲解,激发小朋友进一步阅读、了解文物的好奇心。再如,中信出版社的图书《中国人的聚会礼仪》,将中国传统节日以聚会的形式与当下的时代背景进行结合,既弘扬了传统文化知识,也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了创新性的转化。特别适合图书馆用作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的文化推广,图书馆可以借鉴书中的节日形式在春龙节举办种植聚会,在花朝节举办春日茶席,在重阳节举办辞青聚会等,将图书中抽象的内容具象化,让小朋友对传统节日有更加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从而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中国传统文化。
2.“文献+活动”实施阶段
在“文献+活动”的实施阶段,要注意对活动过程的控制,以及对活动参与人员的引导。因为参与对象是少年儿童,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思维比较发散,容易分心,所以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对活动流程的控制和对活动主题的引导,避免活动主题跑偏,无限延展。除此之外,可根据图书中的内容对活动场景进行布置和打造,可以充分利用VR和AR等技术手段进行氛围的模拟,让参与的小朋友身临其境,参与感和体验感更强。不具备条件的图书馆也可以通过装饰物的布置和打造提升参与者的场景体验感。再者,因为是小朋友参加的活动,所以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防范安全隐患,对于一些需要动手的,涉及针线或者剪刀的活动,如一些传统手工技艺和剪纸等,可邀请家长参与和陪同。
3.“文献+活动”反馈阶段
在反馈阶段,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收集活动参与对象在参加活动后的反馈评价,以及统计活动所涉及图书文献的借阅量对比。一方面,可以提升图书馆的文化服务活动质量,优化活动流程。收集和分析活动参与人对活动的意见,可以及时发现活动中的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图书馆了解活动中所宣传普及的文化知识在少年儿童中的接受程度,从而更有的放矢开展活动,对活动进行调整。再者,活动后期对活动所涉及的图书文献的借阅量进行统计对比,能够直观地了解活动取得的效果,进而优化文献的再发现利用形式。
“文献+活动”实施的关键
1.择优选择少儿文献
我国的少儿图书出版行业经过20余年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少儿出版大国,越来越多的少儿读物涌入读者的眼帘。目前,我国少儿图书每年新增品种近5万种,全国五百多家出版社中有三百多家涉足了少儿相关品类的图书出版。在种类繁多的童书中如何选择内容优质、呈现形式新颖、适合以活动形式呈现的图书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筛选过程中,首先,要考量的是能否对书中的内容呈现形式进行挖掘、再发现,并以文化活动的形式进行直观呈现,筛选出能将内容呈现形式转变为活动呈现形式的、可操作性强的少儿图书。其次,筛选出图书之后要对图书的质量和内容把关,不能是盗版图书,或是粗制滥造的图书,同时检查书中内容是否有错漏、不适宜少年儿童阅读的情况,插图要精美。最后,根据文化活动主题的需要选择图书中的某一部分或者全本图书的内容呈现形式来开展活动,如中信出版社的图书《中国人的聚会礼仪》中有关春龙节、花朝节、端午节等9个节日的聚会场景打造和礼仪介绍,在开展相关节日的文化活动时便可在其中选取一个相应的场景进行实现。
2.活动对象分析,筛选有针对性的文献
在策划与开展少年儿童文化活动之前,对活动对象进行深入分析,区分不同年龄段的少年儿童,了解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的认知心理特点,如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2—7岁的儿童认知特点是具象思维,无法进行抽象推理,7—11岁开始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可进行具体的运算推理等。对活动对象分析之后,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选择相应的文献内容和表达形式,再设计文化活动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从活动内容来说,通过了解少儿的年龄、平时阅读的图书种类,能够帮助他们筛选出适合挖掘的文献,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活动内容,确保活动内容既符合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又能激发他们对文化知识的兴趣,实现寓教于乐的效果。其次,从活动的具体形式来说,分析活动对象有助于提升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设计出更加贴近孩子们学习心理和生活实际的活动形式。
3.挖掘文献进行活动设计
通过前期对文献的选择和对活动对象特点的分析,筛选出具体的少儿文献,对文献进行仔细研读,了解文献内容,分析其表达呈现方式。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活动设计,在活动设计上要注意加强与文献的关联性,突出图书馆的特点,延伸出更多与活动主题相关的阅读内容。例如,在一场针对低龄儿童的恐龙知识科普活动中,选择了晨光出版社出版的《恐龙颁奖典礼》一书,这本书以为50种恐龙打造专属奖项为内容组织呈现形式,根据恐龙们的特点设置了毛绒暴君奖、时代母亲奖、迷你恐龙奖等奖项,并通过几句话的简短小故事介绍了关于各种恐龙的知识,全书插画较多,文字少,适合低龄儿童阅读。在活动设计上,可以让小朋友们戴上恐龙头套,每人扮演一种恐龙,通过参加颁奖典礼的形式开展恐龙知识科普活动,活动结束后再为小朋友们介绍、推荐《恐龙颁奖典礼》一书,以及其他适合低龄儿童的恐龙科普图书。这样的活动形式互动感较强,既增加了活动的吸引力,又增强了小朋友的情感投入,并且活动与馆藏文献联系密切。
4.多元化的活动效果反馈
因为“文献+活动”的形式处于探索的阶段,活动效果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活动的反馈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保证反馈评价的真实客观,多元化的活动效果反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帮助图书馆全面、深入地了解活动的效果,还能够为以后进一步开展“文献+活动”提供参考与指导。
首先,多元化的反馈机制能够确保信息来源的广泛性和代表性。通过收集不同活动参与者、不同角色(如儿童、家长、志愿者等),以及活动参与人数、文献前后借阅量对比等客观数据的反馈,能够获取到更加全面、客观的活动评价,有助于揭示活动中可能存在的盲点或不足,从而确保活动质量的持续提升。其次,多元化的反馈方式有助于增强活动参与者的互动性和参与感。通过问卷调查、在线评论、面对面交流等多种方式收集反馈,主办方能够给予参与者更多的表达空间和渠道。例如,可以向小朋友和家长征集他们觉得最适合进行活动化呈现的少儿文献。这种积极的互动不仅能够激发参与者的热情,还能够为活动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氛围。多元化的活动效果反馈是图书馆持续改进和创新的重要动力。通过对反馈信息的深入分析和总结,能够发现在实践“文献+活动”形式时存在的问题以及亮点,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和调整。
文献作为一个图书馆最本质的所在,对文献进行再发现再研究是“再发现图书馆”行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它让图书馆里沉寂已久的文献以新的方式“活”了起来。而少儿文献有别于其他成人的文献,它的内容具有宣传普及文化知识和科学知识的特点,呈现形式也更加活泼新颖,别具一格,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学习心理。“文献+活动”的少儿文献再发现形式通过对优秀的少儿文献进行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挖掘,将其与少儿文化活动进行整合,依托文献开展文化活动,加强文化活动与文献的关联性,同时通过活动让文献动起来,创新文献的使用方式,为小朋友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适应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而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
(作者单位:贵州省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