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重要场所,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等技术的应用,博物馆的展陈方式正从传统的静态展示向沉浸式体验转变。现以南京地区博物馆的展陈实践为例,分析博物馆展陈应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观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进而增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播力。
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博物馆作为展示这些文化瑰宝的重要平台,其展陈方式的创新对于传承和弘扬南京乃至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沉浸式展陈体验作为一种新兴的展示形式,能够通过创造一个多感官互动的环境,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场景之中,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展品背后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沉浸式展陈的优势
增强历史体验的真实感
沉浸式展陈在博物馆中的引入,极大地提升了参观者体验的真实感。灯光设计在沉浸式展陈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不同强度、色调以及变化的光线模拟历史事件的氛围。声音是沉浸式体验中的另一重要元素。博物馆内的展览品不再只是无声的图像与文字解释,而是充满了情境的声响。这种声音体验让参观者在视觉信息之外,也能通过听觉建立联系,从而加深情感共鸣。声音的细节处理能让参观者体验事件中的紧张、喜悦、悲痛等情绪,让历史场景更富层次感。
以南京博物院数字馆为例,该馆利用AR、VR等技术,使历史文物仿佛“活起来”,观众可以感受指尖上的三维文物;又如大报恩寺塔琉璃拱门、七宝鎏金阿育王塔等珍贵文物在全真互联元宇宙博物馆里纤毫毕现。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历史文物不再只是冰冷的展品,而是变得栩栩如生,极大地增强了观众历史体验的真实感。
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沉浸式展陈具有激发观众情感共鸣的独特优势,其中情境再现是沉浸式展陈激发情感共鸣的核心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展品陈列,沉浸式展陈将历史场景完整再现,使观众身临其境。他们不再是单纯的观看者,而是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感受历史人物在历史当下的情感体验。这种场景设计并不仅仅是为了还原历史,而是让观众与场景中的情境产生情感联结,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历史情境中的人物与事件。
互动性是沉浸式展陈激发观众情感共鸣的重要因素,观众通过自己的行动与历史场景进行互动,进而影响情节的发展。南京市博物总馆的《大梦·红楼》沉浸式展演空间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其依托曹雪芹出生地原址——江宁织造博物馆,汇集数字艺术、舞蹈表演、交互艺术、装置艺术等形式,首次实现沉浸式玩法、数字化技术、艺术化表达的集成体验新模式。观众在展演空间中,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故事情节,沉浸到对应的情境之中,与红楼人物共同经历爱恨情仇、离合悲欢,这种深度的参与和体验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沉浸式展陈体验的设计原则
情感共鸣与历史再现原则
情感共鸣与历史再现原则是沉浸式展陈体验设计的核心。这一原则强调通过展陈设计激发观众的情感反应,使其与历史事件或文化背景产生共鸣。设计时,需深入挖掘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并将这些元素融入展陈之中,以情感化的语言和视觉表现手法,使观众能够感受历史的温度和文化的深度。这种设计不只是对历史的简单陈述,而是通过情境再现、角色扮演等方式,让观众在情感上与历史产生联结,从而达到教育和启发的目的。情感共鸣的实现,需要设计师对展品进行深入研究,理解其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然后通过富有创意的展陈设计,将这些信息以观众能够理解和感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多感官沉浸体验原则
多感官沉浸体验原则要求展陈设计不仅仅局限于视觉,而是要综合运用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元素,创造一个全方位的沉浸环境。这种设计原则认为,人的感知是多维度的,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可以增强观众的沉浸感和体验深度。例如,通过模拟历史场景的声音效果、使用特定的气味增强氛围,或者通过触觉反馈技术让观众感受展品的质感,这些都能够提升展陈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多感官设计需要精心策划和科学布局,确保各种感官元素能够和谐统一,共同服务于展陈的主题和目的。这种设计不仅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体验,还能够根据不同展品的特性,打造出独特的感官体验,使观众的记忆更加深刻。
互动参与原则
互动参与原则强调观众在展陈体验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这一原则认为,观众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展陈体验的共同创造者。通过设计互动环节,如触摸屏、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观众可以与展品进行直接的互动,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和知识。互动参与不仅能够提高观众的兴趣和参与度,还能够激发观众的思考和探索,使展陈体验更加生动和有意义。设计时,需要考虑不同年龄和背景的观众需求,设计易于操作、富有教育意义的互动环节,以满足不同观众的参与需求。互动参与的设计,还应该考虑观众的体验流程,确保互动环节既能够吸引观众,又不会分散观众对展品本身的注意力。
沉浸式展陈体验的实施策略
历史与现代的融合:打造特色沉浸式展览
在实施沉浸式展陈体验时,博物馆可采取将历史与现代技术相融合的策略。通过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3D投影等,将历史文物和事件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让观众能够在现代技术的辅助下,更直观地感受历史。这种融合不仅能够增强展览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还能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传统展陈中,文物是被静止地摆放在展柜中。受展品摆放的角度和灯光等因素的影响,观众无法从各个细微的角度欣赏文物如在技术条件允许范围内,可以利用高精度的三维扫描技术,将某些珍贵的文物数字化,再现文物的具体细节。利用增强现实技术,观众通过客户端,如手机或平板电脑等即可立刻获取文物的立体图像和相关信息,甚至可以转动数字文物,“拿”在手中仔细观察,欣赏文物的方方面面,实现数字上的“把玩”。某些文物也可以通过数字场景复原的方式,构建一个虚拟场景,观众戴上VR头盔就能“穿越”到文物所在的历史年代及其所使用的历史场景中。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也让观众对文物的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刻地了解。这种文物与技术的结合,还有一个额外的优势,把一些必要却不便在展线中呈现的历史信息(如制作工艺、历史价值、使用方法等)传递给观众。既保证了展陈的展线流畅、逻辑清晰,同时丰富了展陈信息、拓展了内容深度。以南京市博物馆推出的“源·流——99件文物里的南京”为例,在展览末尾处设置了媒体墙,将展览中的99件文物数字化信息放置其中。观众在观展结束后,能够通过这面媒体墙,选择自己喜爱的文物进一步了解更丰富的信息。
情感共鸣的营造:设计情境再现的沉浸式空间
为了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博物馆可以设计情境再现的沉浸式空间。通过精心设计的布景、音效和光影效果,重现历史场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事件中。这种情境再现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体验,加深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升展览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
例如,“新的融合——南北朝历史文化特展”是南京市博物馆举办的一次大型展览,汇集了302件(套)来自不同文博单位的珍贵文物,分为“南北并峙、胡汉融合、中外交流”三个部分。该展览通过展示南北朝时期的文物,如瑰丽多姿的陶俑、神韵流转的南朝砖画、惊世华彩的北朝壁画等,帮助观众了解那个复杂的历史时期,感知各种冲突下的民族融合、文化认同与传承发展。
有关于展览中的情境再现,如通过模拟南北朝时期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可以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生活。例如,展览中的陶俑展现了当时的服饰潮流,从早期窄衣紧身到后期宽衣大袖,体现了南北朝时期服饰的变迁。这种细致的情境再现不仅能让观众在感官上体验历史,更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育和纪念的目的。
此外,展览还能以历史人物故事为线索、借助文物的形式,如北魏蓝玻璃钵、九原岗壁画等北朝文物以及南朝宋玻璃碗、青瓷莲花尊等南朝珍宝,共同讲述南北朝时期民族与文化之间交流、交融的发展脉络。这种以人物和故事为核心的展示方式,增强了展览的叙事性,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那个时代的历史情感。
通过这样的展览设计,南京市博物馆成功地营造了一个情感共鸣的沉浸式空间,使观众不仅能够观赏文物,更能够切身感受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实现了情感上的共鸣和知识上的教育。
多感官体验的整合:提升观众的全方位参与
博物馆可以通过整合多感官体验提升观众的全方位参与。除了视觉和听觉体验,还可以加入触觉、嗅觉等感官元素,如模拟历史时期的气味、温度等,使观众能够从多维度感受历史。这种多感官的整合能够增强展览的沉浸感,使观众的参观体验更加丰富和深刻。以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2024年推出的“对话自然——探索园林里的昆虫世界”为例,观众可通过自主选择按动不同的按钮听到对应的昆虫鸣声,以“听虫”加深观众对园林的听觉体验。同时,按动按钮即可听到声音的道具设计,简单易懂且便于操作,适合各年龄阶段的观众。
南京博物院的“民国风情街”展区是整合多感官体验的优秀案例。该展区深入挖掘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细节,为观众打造了一个全方位的感官体验空间。踏入这个区域,观众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古色古香的街道两旁,商铺林立,招牌随风摇曳,耳边是留声机里播放的周璇的老唱片,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茶香,这是通过精心设计的香氛系统模拟的民国时期特有的气味。街道上的石板路,经过特殊处理,让人走在上面就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韵味。而路边的小吃摊,如糖葫芦、豆花等,不仅在视觉上还原,还可以提供给观众品尝,让味觉也参与到历史的体验中。此外,展厅内下午2点到4点的非遗表演,如京剧、昆曲和白局等,加深了观众对民国时期生活的体验感。这种互动性的增强,让观众的参观不再局限于被动观看,而是成为历史场景的一部分。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展览更加生动有趣,也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历史体验感,使他们能够在感官的多重刺激下,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民国时期的生活氛围。通过这种沉浸式的展览设计,博物馆能够为观众提供一个难忘的历史体验,让历史不只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鲜活的、可以触摸和感受的现实。
互动参与的创新:激发观众的主动探索
博物馆可以创新互动参与方式,激发观众的主动探索。例如,通过设置互动问答、角色扮演游戏或者历史解谜等环节,让观众在参与中学习历史知识,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兴趣。这种互动参与不仅能够增加展览的趣味性,还能够促进观众对展览内容的深入思考和理解,实现教育与娱乐的有机结合。
以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承办的“永葆青春活力——香山时期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实践专题展览”为例。该展览以党的百年自我革命实践历程为主线,试图回溯马克思主义中自我革命基因,再现党在伟大革命斗争中积极进行的自我革命。为了全面、真实、形象、生动地阐释党在香山时期的自我革命实践,渡江胜利纪念馆为全市党员精心打造了集中性学习的主题课堂、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学习党史的生动素材,开展“展陈空间+现场宣讲”的沉浸式党性教育红色文化宣讲。在“永葆青春活力”展中,观众可在讲解员的引领下,近距离观看场景中的演出,与演员亲密互动。还可亲身体验家书诵读等互动展项,走近那些打动人心的红色故事。
“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入城守则和纪律》是解放城市时每一位解放军战士随身携带的学习材料。这本小册子里记录了哪些内容?为什么会被称为解放军送给老百姓的见面礼呢?让我们跟着驻扎在南京挹江门外的李连长和小战士,一起去了解国家二级文物《入城守则和纪律》背后的故事。”科学的剧情设置、生动的剧情演绎,让观众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沧桑依然风华正茂的奥秘所在。让观众身处历史的场景中,沉浸式感悟军民鱼水情深的精神力量。
综上所述,从沉浸式展陈的理论基础出发,结合南京地区博物馆的实际情况,探讨设计方案的制定、技术选型、内容开发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为南京以及其他地区博物馆提供沉浸式展陈体验设计与实施的参考和借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沉浸式展陈体验有望成为博物馆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和生动的文化体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