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是人类口传心授、世代传承的活态文化,保护非遗就是在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要在新时代以新方式“口传心授”。现以哔哩哔哩平台中大学生创作的非遗题材微纪录片为研究对象,阐述大学生非遗微纪录片特点,探讨大学生拍摄者、非遗传承人以及观众三者之间如何促进文化认同的形成。
非遗作为文化多样性的精髓,在数字化浪潮中面临传承的挑战与机遇。新媒体平台的兴起,尤其是短视频的流行,为非遗文化的创新性传承开辟了新路径,使其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这一转变不仅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播提供了新工具,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维护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文化认同与非遗文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是民族的“根”,传承文化是国家、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部分,在增强文化自信中起着最基础性的作用。而前提是要先做到文化认同,以文化认同为基石搭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增强国际社会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这对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社会凝聚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非遗是民族历史、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组成的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具有文献价值的媒介之一。挖掘、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保护,也是文化自信的培育和文化认同的强化过程,更是传播文化的方法之一。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口传心授”的新方式,如短视频、微纪录片,用“可视化”微百科全书的形式呈现非遗文化,从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认同。
非遗微纪录片的传播与传承路径
在非遗题材微纪录片中,文化认同可通过三个对象体现,即非遗传承者、微纪录片创作者和观众。在这三个对象中,分别指的是文化认同的源泉、文化的传播者、文化认同的接受者和反馈者,他们相互作用和影响,强化文化价值,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文化认同体系,形成了动态的文化认同闭环结构。
非遗人——行为传承
文化认同是涵盖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多维过程,它始于个体,通过社会互动逐步扩展至社会层面,形成一个动态的文化网络。非遗的传承与传播在这个网络中进行,需要个体、社会和政府的协同合作。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媒体宣传创造有利环境,个体通过小微工作室、家庭工作坊等形式积极参与非遗实践,体现了地区文化体系的多样性,丰富了非遗的叙事内容。
在民间层面,非遗传承人通过工作坊、展览和讲座等形式,在社区推广非遗文化,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教育,不仅提升了公众的文化素养,也增强了其文化认同感。这种基层文化教育展现了文化的力量,培养了潜在的新传承人,促进了文化传承的积极循环,为文化认同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些活动,非遗文化得以在现代社会中持续传承和发展,同时保持其多样性和丰富性。
纪录者——视觉传承
短视频已经成为获取信息的主流方式,并形成了一个高度互动的新媒体生态。随着这一趋势的发展,传统媒介加速进入数字化阶段,微纪录片作为传统纪录片的一个分支,为了适应移动互联网和碎片化内容消费的需求而兴起。微纪录片以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易于消化的特点,成功吸引了广泛的青年观众以及非专业观众群体。运用短视频的形态,将非遗文化以微纪录片这一媒介形式呈现给观众,是一种创新的传播路径。青年创作者利用微纪录片,以其时间短和节奏快的特点,为观众呈现跨越年龄层、跨越民族背景、跨越传统与现代的非遗文化内容,使非遗文化的传播更加亲民和便捷,使其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和理解。微纪录片彰显了个体与文化的深层联结和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刻认同。
观看者——精神传承
传统纪录片通常以宏观题材、主流视角和叙事权威呈现内容,但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改变了其传播方式和受众。哔哩哔哩平台(以下简称“B站”)的纪录片专区成为青年创作者记录非遗生活的聚集地,他们的作品通过大数据算法吸引观众,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播。例如,一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大四学生拍摄了一部关于南丰傩舞文化传承人的微纪录片,记录了村主任与傩舞文化的紧密联系以及村里孩子们学习傩舞的过程。经过四个月的拍摄剪辑,这部微纪录片在B站发布,通过平台的精准推送机制吸引了众多网友,他们在评论区和弹幕区积极互动,讨论傩舞文化。这种由下至上的文化传播方式让非遗文化得到了微纪录片最小单位的公共传播价值,激发了大众的文化认同,让观众得以一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更多切面,形成了社会化传承路径,自主地、自觉地增强了文化自信,从而构建了公众的文化认同感。
非遗微纪录片影像的表达特点
微纪录片主题选择特点
将青年记录者群体拍摄的非遗微纪录片内容细分为“传承人的一天”和“传统传承人与青年传承人”两大主题,符合当下非遗文化传承的两大特点“活态传承”“口传心授”。主题“传承人的一天”通过记录那些通常不为官方媒体所关注的个体传承人,如社区内的剪纸艺术家,展现了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这些故事通过青年记录者的镜头串联,为观众提供了对非遗文化直观理解的路径,凸显了传承人对文化价值的影响。“传统传承人与青年传承人”主题则通过记录傩戏传承人与乡村学校孩子们的互动,展示了非遗文化的“口传心授”过程。这些微纪录片不仅提供了数字档案,也促进了文化信息的跨时空传播,同时强调了个体在文化传承中的基础性作用,呼吁社会对这些文化守护者给予认可和支持。
微纪录片叙事结构特点
青年群体创作非遗微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来发现”。该阶段是青年创作者对非遗文化探索的基础过程,可细分为纯影像类与应用型研究论文类。截至2024年4月,在B站搜索“大学生非遗微纪录片”,共发布视频672支,80%是高校传媒、影视专业的大学生的课程作业,其余由地方文旅组织非遗视频大赛的作品组成。他们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以“他者”视角记录身边传承人的生活状态和故事,记录非遗的秩序美、色彩美和文化美。此外,知网平台关于非遗题材微纪录片的应用型研究论文数据显示,从2016年到2023年呈现逐年递增,其中占比最多的是传媒、影视专业大学生,其次是跨专业跨学科的在校高校大学生拍摄的非遗微纪录片。
第二阶段“我来体验”。青年创作者进阶成为参与者,他们以“我”的第一视角,沉浸式体验不同民族背景下的非遗技艺、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语言之间理解尊重的过程,将自己的感悟融入片中,为微纪录片增添了个人情感浓度,并将个体经验转化为可共享的传播内容,增强了共鸣点和感染力。青年创作者上传视频至平台,成为非遗文化传播的积极分子,这个过程不仅建构了个人的文化认同,而且促进了非遗文化在大众范围内的理解和传播,最终形成广泛的社会层面的文化认同。
第三阶段“我来传承”。在该阶段,中青年创作者通过数字化和多元化途径传承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承体现在将作品上传至网络,如编导专业学生创作的《纸下的时间旅行者》,自2016年发布以来,观看次数达24万,评论281条,激发了观众对非遗剪纸文化的讨论、教育思考和研究路径,展现了网络传播对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多元化传承则指大学毕业阶段青年创作者拍摄的非遗微纪录片,并且毕业后从事相关领域、探索现代媒介或科技手段,以此创新非遗文化的传承方式,再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向观众展示数字非遗。
微纪录片视听语言特点
观众通过影像流露出的文化信息是易捕捉的,但其文化认同感存在差异,非遗题材微纪录片通过视觉美、文本动人及情感真挚让观众达成了一定共识的文化认同。
1.画面诗意化
青年创作者在微纪录片中运用了多种技术型镜头,如升格、航拍和高速摄影,这些技术增强了视觉美感。特别是大特写的运用,创造了具有东方美感的画面,提升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他们结合了构图设计,采用了框架式构图和视觉留白等具有东方美学特征的手法,使画面呈现诗意化的效果,彰显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美。通过这样的视觉语言,创作者们不仅构建了当代非遗人专注的形象特点,还隐晦地表达了非遗文化和非遗人所面临的困境。
2.视听语言年轻化
视听语言年轻化是当下短视频的特点和趋势。青年创作者借用影视综艺的呈现形式融入微纪录片。在后期剪辑中使用“二次放大”,放大非遗人和家人讲述故事时的细微表情;热门贴纸或表情包,及时反馈输出情感;综艺花字,将非遗传承人简单质朴的话单独展示提取;动作音效,除了发出响声的自然音响,还有流行的动作音效增加了微纪录片的生动性。这些后期效果为传统题材增添了现代性,让非遗人在青年创作者的镜头里不再正襟危坐,让年轻观众感受非遗文化的生命力和非遗传承人的鲜活形象。
3.解说私人化
在许多非遗微纪录片中,青年创作者选择将镜头对准自己周围的非遗传承人,如亲人、邻居或社区的非遗传承人,在解说词中常以第一人称叙事,正因为非遗传承人与创作者有着血缘关系或直接的社交联系,所以解说词的撰写和后期配音会更加亲切。通过这种私人化的解说,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非遗文化与个体生活的紧密联系,有助于打破非遗文化与现代数字化生活之间的隔阂,使观众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观众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关注。
非遗微纪录片的现状
流行趋势
首先,微纪录片拍摄团队人员数量少,视频制作周期短,视频总体时长短,大多以5—20分钟为一集(期),使用拍摄器材简便,如手机、迷你云台相机等。总的来说,微纪录片的制作成本较低。其次,微纪录片类型范围广,如生活短视频、人文旅拍等,属于非虚构影像的组成部分。最后,微纪录片从题材的选择和影像的表达上来说更加具有个人风格。这三个特点符合当代青年人观看短视频的习惯,但在短视频越来越短的情况下,受众对影像的要求会再次提升,所以微纪录片应当更具有专业技术性、更需输出文化价值性,从而做到将非遗文化传入寻常百姓家,做到文化的有效传播。
良性循环
越来越多的B站视频博主主动选择拍摄以非遗为题材的微纪录片,原因有二,一是B站平台不时地推出有关非遗的“站内活动”,为非遗题材的视频推流;二是各地方文旅与平台不断合作发力,举办“非遗视频征集”活动,视频博主依靠活动流量扶持,使部分影像“破圈”进入大众视野、产生共鸣,从而构建文化自信。但创作者如果过度依赖推广活动,专注于流量和关注度,使作品以迎合市场需求和观众为目的,会导致视频创作目的性偏移,从而影响内容的准确性。
市场潜力
非遗文化的市场潜力在线上线下平台均有所体现。线上,多档S级综艺节目,把非遗文化作为节目核心,通过明星与传承人的互动体验,提升非遗在年轻观众中的知名度,同时为青年影像创作者提供了新灵感,激励他们创作相关的微纪录片,从而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和普及。线下,非遗讲师和宣传员等通过在社区、企业、文化街区等场域推广非遗文化,吸引了年轻人体验、参与非遗活动,他们拍摄vlog分享个人体验,以非专业数字化的形式促进了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
然而,随着非遗文化市场化的加速运行,出现了同质化和文化误读的问题。2023年年末的“寻埔簪花”在短视频流量的加持下让“寻埔簪花”开始偏离非遗文化的原始内涵;2024年上半年“漆扇”被短视频“认定”为非遗项目。在这两个例子中,微纪录片创作者未能及时有效纠正市场上的误读,纠正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偏差,未能体现微纪录片的价值。
在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化传播非遗文化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为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有效地把传承者、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共同构建了一个动态的文化认同体系,但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在保护非遗文化原真性的基础上,探索更加有效的传播策略和方法,确保非遗文化在数字化传播过程中能够保持其准确性、独特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