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积累了很多具有特点的非遗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历史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很多优秀的非遗文化不断淡出人们的视线,存在传承断代的现状。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完善,推动了新媒体的长远发展,同时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带来全新的思路。新媒体的出现能够更好地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所以非常有必要研究新媒体在非遗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现如今,在数字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体凭借自身强大的传播力、广泛的覆盖面及高度的互动性,使人们获得信息与交流互动的方法发生明显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记载着历史的记忆、民族的智慧与文化的传承。但是在传统的传播模式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快速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中激活新的活力,新媒体传播策略的探索和运用非常重要。新媒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受时空的约束,可以把非遗的魅力传给更多的群众。利用在线直播、社交媒体平台、虚拟现实及短视频等新媒体方式,能够直接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激发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历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载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记忆,见证了人们原来的生活方法、生产方式及思维方式,为后人了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料。例如,原来的手工技艺(木雕、陶瓷制作等),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工艺水平与审美观念,能够帮助人们回忆民族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强化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例如,有些特定的民俗活动,通常和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或传说存在直接关系。
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直观体现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不同的地区与民族具有专属于当地的非遗项目,它们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宝库。例如,各个民族的传统舞蹈、音乐、服饰等,体现了特殊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师徒传承、口传心授等方法作为传承文化的主要手段,把传统的文化传承下去,保证了文化的连续性,如传统技艺、民间故事等的传承,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较强的活力。
艺术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蕴藏着超高的艺术技巧与特殊的审美价值。传统绘画、剪纸及刺绣等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既是艺术的杰作,又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备非常高的欣赏价值。这些非遗项目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多样的灵感来源。当代艺术家们能够从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吸收有用的资源,有效融合传统元素和现代艺术风格,设计具备民族特色与时代气息的艺术作品。这种跨界合作为传统文化增添新的活力,并且还为现代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例如,有些艺术家经过探究传统绘画与刺绣技艺,在现代设计中灵活应用这些非遗项目,设计特殊的时尚作品。另外,有的艺术家在剪纸等民间艺术形式中获取灵感,利用新颖的手法把其转变成现代艺术表现方式,得到了很多观众的青睐。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现状分析
传统传播方式及局限性
1.博物馆展览、书籍等方式
博物馆展览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之一,具有重大的意义。博物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利益平稳且专业的展示空间,利用展板介绍、实物陈列等方式,可以全面体现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及制作工艺等方面的内容。例如,在有些民宿博物馆中,能够发现精致的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刺绣等,使观众可以直接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书籍同样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手段,专业的学术著作能够进一步探究与叙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知识,为学者与爱好者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料;普及性的读物能够利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解非遗项目,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
2.普遍存在传播范围窄、受众有限等问题
其一,博物馆展览的传播范围比较窄。由于博物馆的地理位置往往是一成不变的,这就导致部分受众不能亲临现场参观,通常只有当地居民或者指定的游客群体能够接触到展览。另外,博物馆的展示空间比较小,无法举行大型的非遗展览,可以容纳的观众数量有限。书籍的传播面临相似的问题,尽管书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流通,但是因为读者的阅读兴趣与购买渠道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其传播范围不能得到更好的延伸。
其二,受众有限。博物馆展览的受众主要是对文化艺术感兴趣的人群,对普通群众的吸引力比较弱。同时,参观博物馆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对于忙碌的现代人而言,或许会是一种阻碍。书籍的受众同样受限,在节奏比较快的信息时代,人们更倾向于利用电子设备获得实时性的信息,阅读书籍的时间少、意愿低。特别是对年轻人而言,他们更喜欢借助新媒体平台获得信息与娱乐,不会过于关注传统的书籍。
新媒体传播的优势
1.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的传播速度呈几何倍数增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新媒体平台,能够被快速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例如,一条有关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新闻或视频,利用新闻客户端、社交媒体等方式,能够在几分钟内被成千上万的人看到。与原来的传播方式相比,新媒体突破了时空的约束,不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乡村,只要能够连上网络,人们就可以实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新动态。另外,新媒体的传播范围非常广,不会受限于特定的地域或人群。利用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能够跨越国界,得到很多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重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化传播提供鼎力支撑。
2.互动性强,方便受众参与
新媒体的互动性非常高,这个特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受众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且能够主动加入传播过程。例如,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人们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进行评论、点赞及分享,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同样能够利用新媒体和受众进行直接的互动交流,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听取他们的建议。这种互动性既可以激发受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又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带来全新的思路。另外,有的新媒体平台还会举行各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如非遗作品投票、非遗知识竞赛等,从而调动受众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传播形式多样化
新媒体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能够使不同受众的需求得到满足。新媒体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及视频等多样化的方式呈现。文字能够进一步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及技艺特征;图片能够直接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美外观;视频能够直观地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制作过程与传承人的风采;音频能够使人们通过聆听非遗音乐、故事等,体会非遗的特殊韵味。这些不同的整合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多元化的方式与方法。受众能够按照自己的喜好与需求,挑选适合自己的方式了解与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实现理想的传播效果,提高非遗传播的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传播策略
社交媒体平台传播
现如今,随着时代的数字化发展,社交媒体平台俨然成为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一,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推广内容。通过用心编写非遗故事,结合高质量的图片,能够直观呈现非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及特殊魅力。例如,叙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人生经历与传承故事,体现非遗技艺的精湛工艺与制作过程。这些图文内容可以得到用户的重视,让他们热衷于非遗产品。通过创办线上活动,如作品评选、非遗知识问答等,提高用户的参与度与互动性。非遗知识问答能够让用户充分了解丰富的非遗知识,提高他们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度。作品评选活动能够展示优秀的非遗作品,使用户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之美,并且还能够促进非遗传承人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其二,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制作简短的非遗技艺视频。短视频平台凭借简单、直观的特征得到很多受众的青睐。制作简短的非遗技艺视频,能够把复杂的非遗技艺压缩成几分钟乃至几十秒的视频,使用户可以迅速地了解非遗技艺的精华。例如,通过拍摄非遗传承人现场制作工艺品的过程,或者是呈现传统民俗活动的精彩瞬间,得到用户的高度重视,激发他们对非遗的兴致。
在线直播传播
在线直播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与实时性,其在非遗文化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遗传承人能够借助直播平台直播展示和讲解技艺,为受众呈现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同时展开细致的讲解。观众能够在直播期间进行提问、互动,充分了解非遗技艺的秘密。这种直播方法既可以使观众直观地体会非遗技艺的魅力,又可以推动传承人之间的学习与交流。另外,可以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举行非遗活动,这样能够使很多人充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例如,民俗节庆活动通常蕴藏很多丰富的非遗元素,利用直播能够使受众体会浓烈的节日气息,并且还可以充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项目。
新媒体内容创作与合作
新媒体内容创作和合作可以为非遗的传播提供有力的内容支撑。首先,通过制作纪录片与微电影,能够进一步深挖非遗的内涵与价值,以便于通过感人、生动的方法展现给群众。这些作品能够在各个视频平台上播放,吸引大量用户观看。例如,某部有关非遗传承人的纪录片,能够展现传承人的人生故事、创新及技艺,使群众可以深入地了解与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聘请新媒体创作者,如视频制作人、博主等,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创作。他们能够从各个角度入手,利用自己的创意与技巧,为非遗的传播增添活力。例如,博主能够利用自己的博客或社交媒体账号,分享自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引起粉丝的重视;还可以让博主亲身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或参加非遗活动,接着在其平台进行分享。这种方法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独特魅力,并且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亲和力与可信度。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应用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为非遗的传承与推广开辟了富有创新性的途径。
其一,打造非遗VR体验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与发展,VR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提供了崭新的思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创建虚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可以打破传统展示方法的时间与空间约束。用户不需要亲临实际场地,就可以进入该虚拟的非遗世界。在这个虚拟的非遗体验馆中,用户还能够观看非遗文化技艺表演。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看起来更加真实,使用户仿佛身临表演现场,切实感受传承人精巧的技艺与非遗文化的特殊魅力。另外,用户还可以和非遗传承人进行有效的互动。他们可以提问传承人,充分了解非物质文化技艺的传承故事与制作流程,这种互动体验既增强了用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同时还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的坚持不懈和付出。通过这种沉浸式的体验,用户可以进一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他们对非遗的认同,强化他们的保护意识。
其二,开发非遗AR互动游戏。有效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游戏是一种充满创意与有趣性的传播方法。通过研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增强现实技术互动游戏,能够吸引更多用户学习与了解非遗。例如,研发一款以非遗技艺为主题的增强现实技术游戏,用户能够利用手机摄像头在现实环境中探寻隐藏的非遗元素。利用这种游戏方法融合虚拟和现实,能够使用户在平时生活中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当用户发现隐藏的非遗元素之后,他们就能够完成游戏任务,进而充分了解有关的非遗知识。在游戏中,用户既可以获得乐趣,又可以在无形中学习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增强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这种互动游戏的方法可以挖掘用户的探索欲,使他们积极了解与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遗的传播增添新的活力。
电商平台传播与推广
电商平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推广提供了新的方式。其一,售卖非遗产品,提高知名度。在电商平台上售卖非遗产品,能够使更多的人充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既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又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利用电商平台,用户便于购置来自不同地区的非遗产品,进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其二,举办非遗购物节等活动。该活动能够集中呈现与销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这些活动还能够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
在数字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非遗文化的传播迎来了良好的机会。通过全面应用新媒体平台,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新的光彩。社交媒体平台传播、在线直播、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运用及电商平台传播等新媒体传播措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增添新的活力。这些策略既扩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吸引了更多的受众,又提高了受众的参与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进入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