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2016年被誉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这一新兴媒体形式的崛起,标志着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原本专属于广播、电视的直播手段迅速普及至大众,呈现“人人皆可直播”的盛况,这对传统播音主持艺术行业构成了直接冲击。新媒体技术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渠道,也重新定义了播音主持艺术的形式与模式。因此,传统的播音主持艺术形式面临全新挑战,亟须进行模式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环境。在此背景下,传统播音主持艺术形式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成为必然趋势,以期为传统播音主持艺术形式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参考,推动其在新媒体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融合已成为时代潮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主流媒体。这一战略指导,为传统播音主持艺术形式的变革指明了方向。在媒体融合时代,互联网用户取代了传统“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更加个性化、多元化。传统的“告知型”播报和角色鲜明的节目形式已难以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泛主持人化”的互联网产品应运而生,占据了传媒平台的主导地位。在此背景下,传统播音主持人必须转换角色定位,从单一的播报者转变为互联网产品的生产者、传播者、服务者和接收者,以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关于传统播音主持艺术形式
传统播音主持艺术形式,作为信息传播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历经岁月沉淀,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达方式。其播报方式多样,各具特色,彰显了播音主持艺术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
在新闻播报层面,传统播音主持注重信息的准确、清晰、客观传递。宣读式播报以其规整庄重的特点,适用于公告、通告等正式场合;播报式则介于口语与宣读之间,语言简练流畅,成为广播电视新闻的标志性语体;谈话式播报则通过口语化的表达,增强了与受众的亲近感与交流感。此外,该艺术形式还广泛应用于评论解说、访谈对话、朗诵演绎等领域。评论解说要求播音员不仅准确传递信息,还需深入分析事件,展现个人见解;访谈对话强调互动性,要求播音员具备高应变能力和强沟通技巧;朗诵演绎则要求播音员通过声音的变化和节奏的调整,展现文学作品的内在情感和意境。专题报道式和现场报道式同样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专题报道针对特定主题或事件进行深入剖析,要求播音员具备调研、整合和分析的能力;现场报道则要求播音员在新闻现场快速反应、准确描述、掌控全局。在综艺娱乐场合,播音员(主持人)则以幽默风趣、机智灵活、多才多艺的特质,为节目增添乐趣,与嘉宾和观众形成良好互动,展现了传统播音主持艺术形式的另一番风采。总之,传统播音风格各具特色,分别适应了不同场合和受众的需求,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播音主持艺术。
新媒体技术对播音主持行业的优势分析
资源优势显著
新媒体技术的兴起并未完全取代传统媒体,而是与其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这一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展现了独特的资源优势。传统媒体,如各大电视台,纷纷建立融媒体中心和自媒体平台账号,这些平台不仅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还因官方平台的权威性,吸引了大量用户的关注和信任。以央视新闻官方抖音账号“央视新闻”为例,该账号凭借高质量的新闻内容和发布会快剪,获得了1.6亿粉丝和94.9亿点赞。这一成功案例充分展示了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强大影响力。央视新闻通过入驻抖音、微博等平台,不仅体现了其包容性和开放性,也进一步巩固了其权威性和导向性。这种传统与新颖的结合,使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在获取实践机会和受众信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专业能力突出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的门槛大大降低,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创建账号、发布作品。然而,与这些非科班出身的创作者相比,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在语言表达和镜头感方面展现了明显的优势。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经过系统地学习和训练,掌握了扎实的语言技巧和专业知识。这使他们在镜头前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观点,同时展现出自然、松弛的镜头感。这种专业能力不仅提升了节目的质量,也增强了受众的观看体验。在新媒体平台上,这种专业能力成为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之一。
新媒体技术对播音主持艺术形式的冲击
传播方式与受众互动的变革
传统的播音主持形式往往局限于固定的电视或广播平台,而如今,受众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获取信息。这种灵活多样的传播方式使受众的注意力更加分散,传统播音主持的受众基础因此受到了严重冲击。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相关人员不得不积极寻求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通过开设个人社交媒体账号、参与直播互动等方式,努力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增强受众黏性。
艺术风格与专业素养的重塑
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使信息传播环境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相关人员需要调整自己的艺术风格和专业素养,以适应受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声音控制能力,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个性化表达能力。同时,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对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需要掌握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方法、熟悉社交媒体平台的运营规则,以更好地与受众进行互动和沟通。
行业生态与职业道德坚守
新媒体技术的开放性使信息的传播环境变得复杂多变,各种信息交织在一起,真假难辨。一些新媒体从业者为了追求高流量和高收入,不惜制造虚假新闻、传播低俗内容,故意制造矛盾和焦点,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和形象。这对传统播音主持行业的职业道德提出了严峻挑战。相关人员必须坚守职业道德底线,明辨是非,正确、客观地对待新闻事实。同时,他们需要积极倡导行业自律和诚信经营,共同维护媒体行业的良好生态环境和健康发展。
新媒体技术对传统播音主持艺术形式的冲击是全方位的、深刻的。因此,播音主持人员需要积极应对、主动转型,不断提升自己的新媒体素养和专业能力,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
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播音主持艺术形式的融合
宣讲式播音主持艺术形式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
宣讲式播音主持,以正式、庄重、权威为特点,要求播音员清晰、准确、有力地传达信息。它常用于重大新闻、政策公告、法律条文等播报,旨在彰显信息的权威性,引导受众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观,是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的重要方式。在技术层面上,平台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一方面,通过短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将复杂的政策理论转化为生动、易懂的视觉内容,增强了信息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些精炼且富有创意的呈现方式,使用户能够轻松理解并吸收宣讲内容,提升了其观看体验和学习成效。另一方面,平台借助网络技术实现跨地域、跨平台的广泛传播,用户可通过手机App、网站等新媒体渠道随时随地获取宣讲内容,极大地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在内容创作上,平台注重个性化与互动化。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平台能够精准推送符合用户学习偏好和行为习惯的内容,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平台创新性地引入互动化内容,如评论区、点赞、分享功能以及线上问答、知识竞赛等活动,鼓励用户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热情。
以“学习强国”平台的宣讲视频为例,该平台利用新媒体技术,将宣讲式播音主持内容制作成短视频、动画等形式,通过手机App、网站等新媒体渠道进行广泛传播。同时,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根据用户的学习偏好和行为习惯,进行个性化内容推荐,有效提升了宣讲信息的传播效果。“学习强国”平台成功地将宣讲信息转化为易于理解、易于传播的视觉语言。这种创新性的传播方式不仅提升了宣讲信息的传播效果,还增强了用户的学习体验和参与度。据统计,平台上的宣讲视频观看量、点赞量、评论量等指标均保持持续增长态势,有效推动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
文艺朗诵式播音主持艺术形式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
文艺朗诵式是一种通过声音、语调、节奏及情感表达展现文学作品艺术魅力的形式。它要求朗诵者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准确把握意境与情感,通过精准的发音、抑扬顿挫的语调及生动的表情,将作品的情感与美感淋漓尽致地传达给听众,使听众在美的享受中深刻领悟作品的思想与情感。新媒体技术不仅为其提供了多元化的传播渠道,还为其在表现手法上开辟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在内容创新方面,其可根据新媒体平台的受众特点和传播规律,融入时尚元素和网络语言,使朗诵内容更贴近年轻受众。在形式创新上,利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结合互动和评论元素,极大地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同时,技术融合成为关键一环,通过运用音频处理、视频剪辑及特效制作等新媒体技术手段,朗诵的艺术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如声音美化、画面无缝对接及视觉冲击力增强等。这些融合路径共同推动了朗诵式播音主持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与发展,为受众带来了更加丰富和沉浸式的视听体验。
以央视《朗读者》节目为例,自2017年开播以来便广受好评。节目邀请知名人士与普通观众共同朗读经典文学作品、书信等,传递情感,分享人生故事,展现了文字、声音与人性的美好。在这一过程中,新媒体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内容创新上,《朗读者》紧密结合新媒体受众特点,选取跨越时空的经典文学作品及当代人的心声故事,通过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迅速吸引年轻受众关注,尤其是那些充满正能量的朗诵内容,在新媒体上引发广泛讨论与共鸣。其次,在形式创新上,节目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结合互动、评论等元素,增强受众参与感和互动性,如推出的“朗读亭”活动,鼓励全民参与,让朗诵成为文化现象。最后,在技术融合上,《朗读者》借助音频处理、视频剪辑、特效制作等手段,提升朗诵艺术效果,确保声音清晰、情感饱满,巧妙结合画面营造沉浸式体验,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朗读场景,增强视觉冲击力。
讲解式播音主持艺术形式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
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讲解式播音主持已逐渐跨越时空限制,实现了与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新媒体平台的深度融合。在新媒体环境下,讲解式播音主持艺术形式还通过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结合,为观众带来了更为沉浸式的观看体验,这种沉浸式体验极大地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使节目不再是一个单向的传播过程,而是一个双向甚至多向的互动过程。此外,新媒体技术还为讲解式播音主持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内容创作和分发渠道。主持人可以利用短视频平台、音频分享平台等新媒体工具,制作并发布精炼、有趣的讲解内容,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以《今日说法》这一节目为例,该节目不仅在传统电视平台上播出,还在各大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上开设了官方账号,发布节目片段、幕后花絮等内容,与观众进行深度互动。同时,节目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定位观众需求,不断优化节目内容,使节目在新媒体平台上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和口碑。
访谈对话式播音主持艺术形式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
访谈对话式播音主持,作为一种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方式,通过电视或网络媒介再现日常谈话状态的节目形态,其核心在于主持人的语言艺术、情感交流及现场控制能力。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谈话节目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视平台,而是向网络平台延伸,形成了网络直播、短视频、社交媒体互动等形式。这种融合不仅拓宽了节目的传播渠道,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参与和互动的机会。以知名谈话节目《鲁豫有约》为例,进入新媒体时代后,《鲁豫有约》积极拥抱变革,不仅在各大视频网站开设官方频道,还通过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在节目中,鲁豫运用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情感交流技巧,与嘉宾展开真诚而深入的对话,同时,借助新媒体技术,如高清画质、实时弹幕、在线投票等功能,使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节目的氛围,甚至参与节目的讨论。其在新媒体平台上还推出了系列短视频,这些短视频往往是对节目中精彩片段的剪辑或是对嘉宾幕后故事的挖掘,配以简洁明快的剪辑风格和引人入胜的配乐,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关注。这种跨平台的传播策略不仅扩大了节目的受众群体,也增强了节目的品牌影响力和商业价值。
在新媒体的浪潮下,传统播音主持艺术形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也迎来了与新技术融合的契机。新媒体技术的资源优势和专业能力,为播音主持行业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传播方式的变革、受众互动的增强,也要求播音主持人员重塑艺术风格,提升专业素养,应对行业生态与职业道德的新挑战。但值得庆幸的是,通过积极探索与实践,传统播音主持艺术形式找到了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之路。无论是宣讲式、文艺朗诵式,还是讲解式、访谈对话式等,都在新媒体的助力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未来,传统播音主持艺术形式将继续与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合,共同开创播音主持艺术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