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民俗“承”风破浪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395)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为了让传统民俗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世界影响力的作用,国家、社会应从宏观上进行谋划,为传统民俗的传承提供政策扶持、平台支持、教育引导、经济援助,培养民俗传承者,助力民俗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让民俗文化成为现代化的重要元素,进一步推动现代化发展。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将变成现实。离基本实现现代化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但何为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传统民俗在现代化中将如何保存与延续才能成为现代化中的元素之一,这是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绕不开的话题。

民俗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传统文化现象。它包括民间的风俗、习惯、信仰、艺术、传统节日等,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民族的心理、观念、价值观和道德观。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也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从节日庆典到日常生活,从婚丧嫁娶到人际交往,民俗贯穿于人们的生活起居、劳作娱乐,成为联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在中华大地上,各地民俗独具特色、丰富多样,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民俗在中华文明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以传统节日为例,端午节起源于对屈原的纪念,中秋节则寓意着团圆和睦。这些节日民俗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传承了悠久的历史文化。此外,各地民间故事、传说、戏曲等文艺形式,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成为研究古代社会风俗的宝贵资料。

民俗在中华文明中体现了民族智慧

我国的民间技艺,如剪纸、皮影、年画等,讲究对称、和谐、寓意,充满艺术韵味。这些民俗艺术形式既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也彰显了民间智慧的创新精神。此外,民间风俗习惯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建筑住房时讲究“风水布局”则是根据风俗习惯、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体现的安全、通风、采光、防盗、防撞等功能,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的经验总结。

民俗在中华文明中强化了民族凝聚力

民俗是人们在共同生活、共同信仰的基础上形成的共识,是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石。民俗活动,如赶庙会、舞龙舞狮、闹元宵等,促进了人们的共同参与、共同欢庆,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交流,强化了民族认同感。正是这种凝聚力,使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壮大,中华文化传承不衰。

民俗在中华文明中具有世界影响力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华民俗文化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我国的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端午节赛龙舟、清明节扫墓等民俗活动,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民俗文化产生兴趣,进而了解、热爱中华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开拓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仅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破除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唯一性、呈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性和道义制高点……彰显出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光明未来,创造了社会主义新文明形态,改变了以往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弊端,开辟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道路和新方向。”因此,我们应有充分的文化自信。然而,尽管民俗在中华文明构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基于农业文明的民俗在智能化时代却日渐式微。

传统民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传统民俗究源

几千年的农业发展注定了中国民俗文化的独特性,传统的民俗多与农耕、节气相关。在自然经济状态下,以家族为单位的农耕文明造就了浓厚的以家族核心的民俗内涵。在我国,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当属春节,即一年之计在于春,寓意新的一年农耕的开始。春节不仅是娱乐的节日,每个家庭要对过去的一年进行总结,同时对新一年的生产作出安排,从劳动力到资金都需要全面进行核算预算;也是对根文化的巩固,人们要祭祀祖先。春节的表现形式则为吃团圆饭、张灯结彩、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等,这些活动既寓意着祈求丰收,也是人们表达欢乐心情的方式。

元宵节、清明节、端午、中元节、中秋节、腊八节等,都与农业节气相关,其信仰形式主要分为儒释道,但不管哪种信仰方式都可以归于根文化——祖先重于一切。各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如庙会、社火、元宵灯会、迎送神、祭拜等,表达了人们对宇宙万物的敬畏、对大自然的感恩、对祖先的缅怀,这些活动既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人们的生活增色添彩,是农业社会中的凝聚力。

传统民俗的作用

从表面看,大部分民俗只是农业社会的娱乐,其实民俗活动承载了较多的历史元素与人文精神,具有文化传播、经济发展、慈善救助、人际交往、社会参与、对外交流等功能。乡村保留的民俗活动能激发乡村内在活力,激活乡村内在消费潜力,促进乡村的资源整合及力量汇聚,稳定乡村社会秩序,增进乡村社会内部团结,加强亲情关系,净化乡村社会风气,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传统民俗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有力支撑。

1.传承民族精神

传统民俗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例如,清明节祭奠祖先,体现了孝道文化;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纪念屈原,传达了忠诚、正义的精神品质;中秋节团圆赏月,传递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价值观。这些传统节日和习俗,无不是在传承民族精神、强化民族认同感、激发民族凝聚力。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民俗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传统民俗的传承与发扬,有助于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剪纸、年画、京剧等民间艺术,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又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民俗文化得以焕发新的生命力,为培育新一代的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撑。

3.促进社会和谐

传统民俗倡导和谐、包容的价值观,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意义。以舞龙灯为例,团队成员必须相互配合,按团队指挥者的节奏协调动作,才能舞出有灵魂、动作优美的龙灯造型,在走街串巷中,既展示了团队的协作能力,又吸引了更多成员加入团队。一场舞龙灯表演,必须集乡村社会中几个村庄的人力、物力、财力,由此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了社会凝聚力。而传统民俗中的孝道、礼仪、仁爱等价值观,有助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相处。

4.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传统民俗文化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各地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的民俗资源,举办各类民俗文化节、庙会等活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这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民俗文化,还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保留与发展传统民俗,提升现代化的精神内涵

鲁迅先生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民俗浓郁的民族风格能让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中国特色文化。传统的民俗文化通过一代代的口耳相传、潜移默化形成,具有很强的传承性,民俗能否得以保存和发展将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民俗文化面临发展或消失的抉择。如何在保留传统民俗的基础上,提升现代化的精神内涵呢?迈入智能化时代,网络生活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时间,民俗亦应该改变传统的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以新的面貌继承与发展。

提高民俗文化的认识水平

保留传统民俗文化就是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弘扬民族精神。例如,春节贴春联、元宵节猜灯谜、中秋节赏月等传统习俗,都是我们民族情感的寄托,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传统民俗活动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化民族认同感,使我们拥有归属感和自豪感。因此,要深入研究和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提高对民俗文化的认识水平,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加强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民间信仰的现代化,绝不是以现代化来取代传统,而是基于文化的自省而持续产生自己相应的传统,新传统和更新的传统的文化流动过程,是乡土社会走向更加现代化与活着的传统不断地自我重构的有机统一”。因此,国家与社会各界要重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抢救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让民俗文化焕发生机。当前,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挖掘、整理和保护。通过对传统民俗的保护,使这些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此外,还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传统民俗进行重点保护。这些举措都有力推动了传统民俗的保护工作。

创新民俗文化的发展模式

在传承的基础上,我们要不断创新民俗文化的发展模式,使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为民俗文化注入新活力。传统民俗文化并非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相反,它们可以丰富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提升其生活质量。各地通过举办各类民俗活动,提倡传统节日,鼓励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使传统民俗融入现代生活。利用数字技术,提高民俗举办质量,提升对青年人的吸引力,让传统民俗借助现代化技术为现代社会带来独特的文化气息。

支持传统民俗教育培育民俗传承者

教育部门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教育部门通过推广传统民俗教育,将传统民俗文化融入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传承民族优秀传统。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了解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民俗的魅力。此外,还应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传统民俗教育机构,培养一批具备传统民俗技艺的人才,为传统民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融入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传统民俗产业发展

世界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一些国家逐渐得以重视,中国的民俗也逐渐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同,如果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宣传与推广,就会让中国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中国文化的推广力度。此外,传统民俗产业本身也具有独特的经济效益,应该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促进传统民俗产业的发展。同时,要积极推动传统民俗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提高产品附加值,将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创意产业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使传统民俗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传统民俗文化并非一成不变,需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发展与创新。民俗文化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还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现代化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丰富,更是精神生活的提升。在保留与发展传统民俗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提炼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将其融入现代生活方式,使传统民俗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推进传统民俗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三次分配则能起到一定的救济与扶助作用。而民俗在三个层次的分配中都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中国人的根文化实质是家族文化,民俗强化了个体的家族责任。作为个体,能力有强有弱,智力有高有低,运气有好有坏,以个体的力量难以抵御生活中的各种风险;家族则讲究整体性,家族成员中的强者、能者需要扶持弱者,家族成员间的互帮互助能抵御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不测。个体成员在社会中根据自己的能力、智力与机会获得收益,家族则能对弱者进行相应的扶持。春节、中秋节不仅是团聚的节日,也是家族成员进行互助的节日。同时,节日的团聚是一种家族或亲戚关系的确认。这种亲缘共同体理念,既是慈善行为的激发根源,也是慈善行为必须作为的传统风俗。

民俗活动推动很多领域的经济发展,如餐饮、民间乐队、各类物品制造、专业性民俗活动从业者、器材租赁等。“仓廪实而知礼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衣食住行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对民俗消费的需求不断提高,这与国家当前倡导的拉动内需亦有一定的契合度,因此,鼓励民俗发展可以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传统民俗是我国民间文化的瑰宝,它蕴含了世代传承的智慧与情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弘扬传统民俗文化,让这些富有生命力的民俗活动继续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光彩。中华文明是民族与国家的精神命脉和文化标识,只有背靠中华文明,我们才能站稳脚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当珍视民俗文化,不断挖掘其内涵,激发其活力,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之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坚实基础。

标签:  民俗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