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民阅读背景下,社会公众的阅读环境已全然改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阅读场景的局限被打破,人们对阅读空间的需求愈发多元且便捷。于是,构建城市书房顺势成为一种趋势,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徐徐展开。城市书房作为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其选址是否精准、空间布局是否合理、功能分区是否科学等构建要素的优劣状况,成为精准衡量一个城市书房品质高低的关键所在。基于此,现从全民阅读的宏观视角出发,深入探究广西城市书房空间构建的内在规律。期望为未来城市书房在各地的蓬勃建设,贡献极具价值的参考与指引,从而推动全民阅读。
全民阅读与城市书房的兴起
在全民阅读浪潮的推动下,城市书房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书房是一种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它突破了传统图书馆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以更便捷、亲民的姿态嵌入城市的各个角落,为市民提供自助式、全天候的阅读服务。其通常选址于社区中心、商业街区等人流量较大且交通便利之处,以小型化、精致化的空间布局,集阅读、学习、交流、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
现阶段,在我国部分发达省份,城市书房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但在部分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的地区,城市书房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例如,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在城市书房的建设上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各市的城市书房在空间构建的系统性、地域性以及全民阅读需求的考虑上,缺少建设规律的总结和空间构建上的创新,这也正是本文聚焦广西城市书房空间构建的重要背景与意义所在。
广西城市书房空间构建的背景与需求分析
广西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且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其独特的桂文化涵盖了丰富的民俗风情、历史遗迹与艺术形式。从古老的花山岩画到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从悠扬的壮乡山歌到精湛的侗族建筑技艺,这些文化瑰宝无不彰显了广西的独特魅力。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广西全民阅读氛围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态势。
一方面,随着教育水平的逐步提升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阅读对个人素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城市中的阅读群体在不断扩大,各类读书活动也逐渐增多,如部分学校和社区组织的读书分享会、文化讲座等,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民众的阅读兴趣。
另一方面,由于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等因素的制约,仍有相当一部分民众尚未养成阅读习惯,阅读在日常生活中的占比相对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民阅读氛围的提升。
广西城市书房空间构建的要素
选址布局
选址布局是广西城市书房乃至全国城市书房的首要考量因素,其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城市书房能否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服务功能并融入城市生活。
在城市书房选址时,人流量与人口密度分布情况是关键依据之一。通常会优先选择诸如社区中心、大型居民区附近等人流量稳定且居住人口密集的区域。以南宁市青秀区柳沙社区为例,其在区域内或周边设置多个社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能够便捷地服务于柳沙社区内的各个年龄段居民,无论是老人日常的休闲阅读,还是孩子放学后的学习阅读,抑或是上班族在业余时间的自我提升阅读,都能得到满足。
首先,城市书房倾向于布局在商业繁华地段,如购物中心、商业街周边等。这些地方人员往来频繁,不仅能够吸引更多市民在购物休闲之余走进城市书房,感受阅读的魅力,还能与商业氛围相互补充,为城市打造多元文化场景。
其次,交通便利性是不可忽视的要素。城市书房建立在临近公交站点、地铁站或主干道的位置,能够方便市民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抵达书房。例如,桂林的象山书房选址于交通枢纽附近,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地游客,都可以轻松找到并利用这些阅读空间,在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的同时,领略文化的魅力。
最后,城市书房的布局需考虑与其他文化设施的协同效应,如与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形成文化设施网络,促进文化资源的共享与互动,提升城市整体文化活力与氛围,使城市书房成为城市文化生态系统中有机、活跃的组成部分。
空间规模与功能分区规划
空间规模与功能分区规划是广西城市书房空间构建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读者的阅读体验和使用效率。
在空间规模方面,需综合考虑服务人口数量、周边文化资源状况以及场地实际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对于人口密集且文化需求旺盛的区域,城市书房的规模相对较大,以容纳更多的阅读座位、书籍收藏量以及功能区域。例如,南宁市西乡塘区大学城的城市书房,除了有宽敞的阅读区,还设置有专门的研讨室、培训室等,以满足学生、学者们的学习交流需求。
而在部分小型社区或偏远地区,如百色智慧书房,其会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度规模,注重空间的紧凑性与实用性,确保在有限的空间内划分出多个功能明确且相互协调的空间,实现阅读功能的最大化。
内部设施配置与人性化设计
内部设施配置与人性化设计是提升读者满意度与舒适度的关键所在。
在内部设施配置方面,书架的设计与布局至关重要。书架的高度、间距应合理规划,方便读者取放书籍,同时要保证足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对于不同类型的书籍,如大型画册、工具书等,应设置专门的存放区域或特殊书架。并且,书架的标识应清晰明确,采用分类编号、主题标签等方式,使读者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书籍。此外,照明设施也是城市书房内部设施的重点。阅读区需配备充足而柔和的光线,避免强光直射,一般会采用自然光与人工照明相结合的方式,在白天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过合理的窗户设计和遮阳设施调节光线强度;在夜晚或光线不足时,依靠台灯、吊灯等人工照明设备提供均匀、无频闪的照明环境,以营造舒适的阅读氛围。
在人性化设计方面,城市书房注重为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座椅,根据不同的阅读区域和功能需求,配备多种类型的座椅。例如,在阅读区配备可调节高度和角度的座椅,以适应不同读者的身体需求;在休闲阅读区设置沙发、躺椅等更为舒适放松的座椅。
通过从各个细微之处满足读者的情绪价值,让读者在城市书房中能够全身心地沉浸于阅读的世界,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与收获,从而吸引更多的人爱上阅读,最终实现全民阅读。
广西城市书房空间构建的优化策略
空间布局:传统智慧的现代转译
在空间布局上,城市书房可以充分借鉴广西传统建筑的布局理念,以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为例,二者均展现了独特的对称、和谐与通透的布局原则。鼓楼作为侗族村寨的核心建筑,其对称结构不仅体现了美学上的平衡感,更在功能上与侗族社会的组织架构和文化活动相契合。从空间布局的角度来看,这种对称布局有助于打造稳定的空间秩序,使不同功能区域围绕中心对称分布,便于人员的流动与活动的开展。风雨桥的通透设计则巧妙地融合了建筑与自然环境,其开放式的结构促进了内外空间的交流与互动,为行人提供了舒适的通行体验,同时也成为社交与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
在城市书房空间构建中应用这些传统布局理念,能够实现内部空间的优化配置。例如,在大型城市书房的规划中,可设置中心阅读区作为核心功能空间,类似于鼓楼的中心地位,在其四周环绕研讨室、文化讲座区、休闲阅读角等不同功能区域,形成对称且层次分明的布局架构。通过合理规划通道与隔断,确保各个区域之间的连接既具有开放性,又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实现功能区域间的流畅衔接与互动。这种布局方式不仅提高了空间的使用效率,还为读者营造了有序且舒适的阅读与交流环境,促进了知识传播与文化交流活动的多元化开展。
装饰风格:民族文化元素的空间呈现
广西各民族的特色文化元素丰富多样,为城市书房的装饰风格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库。例如,壮族的壮锦图案以其独特的编织工艺和几何图形语言,承载着壮族人民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价值观。从文化符号的角度分析,壮锦图案中的特定图形与色彩组合具有象征意义,如某些图案可能代表着丰收、吉祥或家族传承。将壮锦图案应用于墙面装饰时,可采用高精度的印刷技术或传统编织工艺的现代演绎形式,如大型壁挂或拼接式装饰板,使书房空间在视觉上彰显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色彩搭配:地域自然色彩的空间映射
广西的自然风光呈现出丰富多样且极具代表性的色彩组合。桂林山水的青绿色是其植被与山水景观的主色调,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绿色具有舒缓情绪、促进放松与集中注意力的作用。在城市书房空间中,可将青绿色应用于墙面涂料、阅读区座椅面料或软装织物的选择上,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如同置身于桂林山水之间的宁静与惬意,有助于提高阅读的舒适度与专注度。龙脊梯田的黄色则是丰收与繁荣的象征,这一色彩也与广西的农业文化和季节变化紧密相连。在书房的窗帘、地毯或局部装饰元素中引入金黄色调,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金黄色的光影效果能够营造出温暖而明亮的空间氛围,与青绿色形成和谐的色彩对比,为读者带来愉悦的视觉体验与积极的心理暗示。北海银滩的主色调银白色能够给予人开阔的感受,其可应用于书架的金属表面处理、灯具的金属外壳或装饰线条等方面。银白色的金属质感能够提升书房空间的现代感与简洁性,同时,与其他色彩元素相互搭配,创造清新高雅的空间格调,使城市书房的整体色彩氛围与广西的地域自然环境相契合,从色彩层面强化读者对地域文化的感知与认同。
主题空间设计:地域文化主题的深度诠释
主题空间设计是城市书房展示广西地域文化的重要手段。例如,若要打造一个以“漓江文化”为主题的城市书房,可通过多维度的空间装饰与内容展示深入诠释漓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在空间装饰上,展示漓江山水画卷能够直观地呈现漓江的自然景观之美,让读者领略漓江独特的山水风貌与地质特征;诗词歌赋的展示则从文学与文化历史的维度,揭示漓江在历代文人墨客心中的地位与文化价值,通过文字与图像的双重展示,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深入了解漓江文化的多元内涵。
设置与漓江相关的历史文化展示区,通过文物复制品、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多种形式,系统地介绍漓江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沿岸的历史古迹分布与文化传承脉络,以及与漓江相关的传说故事及民俗文化。这种展示方式使读者能够穿越时空,深入了解漓江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内在精神,将阅读行为与地域文化探索有机结合,从而增强城市书房的文化吸引力与教育功能。
广西城市书房空间构建对全民阅读推广的意义与价值
提升阅读可达性与便利性
城市书房的选址策略是其便捷性的首要体现。它们广泛分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深入社区中心、紧邻商业街区、坐落于公园周边等,极大地缩短了市民与阅读空间的物理距离。无论是忙碌的上班族在上下班途中,还是家庭主妇在日常采购间隙,抑或是休闲散步的市民,都能轻松抵达城市书房。
在空间布局上,城市书房内部设计紧凑合理,功能分区明确。清晰的书架标识、便捷的借阅流程以及舒适的阅读区域设置,使得读者能够迅速找到所需书籍并享受阅读时光。部分城市书房还配备了智能检索系统,读者可通过电子设备快速查询书籍位置,进一步提升了阅读资源获取的便捷程度。
此外,城市书房的开放时间也充分考虑了市民的需求,许多书房采用24小时自助式运营模式,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时间限制,为那些工作时间不固定、“夜猫子型”读者提供了极大便利,突破了阅读活动的时空限制,使阅读融入城市生活的每一个缝隙。
促进阅读群体的拓展与交流
城市书房的普及促进了各个年龄段的读者参与阅读活动。对青少年群体而言,城市书房舒适、时尚且充满文化氛围的环境相较于传统图书馆更具吸引力。它们成为青少年课余阅读、学习和社交的理想场所,丰富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能够助力其成长与学业发展。以柳州图书馆柳东馆的24H·智慧书房为例,在周末和节假日,经常能看到学生们在这里阅读、讨论功课、举办小型学习小组活动。中青年群体也是城市书房的重要受众,城市书房为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提供了一个自我提升、放松身心的空间。在这里,他们可以阅读专业书籍提升职业素养,也可以沉浸于文学艺术作品,从而舒缓工作压力。而对于老年群体,城市书房则是他们充实晚年生活、保持思维活跃的理想场所。许多城市书房还专门为老年读者设置了大字版书籍阅读区,并举办了养生文化讲座等活动。
更为重要的是,城市书房作为公共文化空间,打破了年龄、职业、阶层的界限,促进了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举办读书分享会、文化沙龙、主题讲座等丰富多样的活动,为读者搭建了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平台,让不同背景的人在这里因书结缘,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形成一个充满活力与包容的阅读社区,进一步扩大了阅读的影响力与覆盖面,使阅读从个体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群体互动与社交活动。
对城市文化形象与文化传承的作用
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城市书房是广西地域文化的展示窗口与传承载体。在空间装饰与书籍收藏方面,注重融入广西本土文化元素。例如,桂林的独秀书屋在内部装饰上大量运用了桂林山水元素,同时收藏有丰富的关于桂林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书籍资料,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入领略桂林的独特魅力以及传承和弘扬桂林的地方文化。
从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层面而言,城市书房作为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建筑外观与空间设计能够使其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例如,北海市的北海大道城市智慧书房,其建筑造型灵感来源于海洋文化元素,与周边的海滨风光相得益彰,不仅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阅读场所,更成为北海城市文化形象的一张亮丽名片,提升了城市的文化知名度与美誉度。
此外,城市书房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民俗文化展览、传统手工艺制作体验等,能够营造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增强市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使城市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让城市书房成为城市文化之魂的栖息之所,在岁月长河中持续散发文化的光辉与魅力。
综上,本文立足全民阅读视角,对广西城市书房的空间构建进行了研究。在空间构建要素方面,从选址布局强调人流量、商业地段、交通便利性及文化设施协同;空间规模与功能分区规划依据人口与资源状况灵活设定;内部设施配置与人性化设计注重细节提升读者体验等多维度进行了全面探讨。同时,提出了优化策略,如借鉴传统建筑布局优化空间、融入民族文化元素装饰、依据地域自然色彩搭配以及开展主题空间设计以深入诠释地域文化内涵等,使城市书房成为展示地域文化的窗口与传承载体,从而有力地推动城市文化发展。
未来,在城市书房建设进程中,应充分汲取包括广西在内的各地已有的成功经验,以国家全民阅读战略为指引方向,持续推动城市书房建设高质量发展,为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塑造城市文化品牌以及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坚实力量,使城市书房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发挥其独特且深远的影响力,成为城市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璀璨明珠与文化传承创新的核心引擎。
本文系2024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全民阅读视角下广西城市书房空间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4KY1262)。
(作者单位: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