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支撑下,伴随着数字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入,构建和发展智慧图书馆已经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热点。智慧图书馆早已跳脱出理论概念的抽象范畴,正以全新的姿态融入大众服务,演变为一种贴合民众需求、助力知识传播的图书馆运行新模式。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公共图书馆向以人为中心转型,建设开放、智慧、包容、共享的现代图书馆。”智慧图书馆时代,使图书馆核心价值理念从传统的“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全面转型,从单纯重视馆藏资源管理,转向以满足读者多元需求、提升读者体验为核心,构建更具人文关怀与服务效能的新时代图书馆模式。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智慧图书馆概述
“以人为本”理念
在现代社会,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与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其建设与发展意义重大。“以人为本”理念贯穿图书馆运营管理,是其持续发展的关键。“以人为本”涵盖“以馆员为本”和“以用户为本”。
以馆员为本,需打造舒适和谐的工作环境,完善硬件设施,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培训、研讨提升馆员业务能力,构建科学的晋升机制,依据工作业绩、专业技能等维度决定晋升,激发馆员积极性与创造力,提高团队凝聚力。以用户为本,要把用户需求放在首位。打造舒适的阅读空间,给予人文关怀,尊重个性差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用户阅读行为,精准推送资源,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服务模式的现代化转变。
智慧图书馆
在智慧图书馆概念的界定上,学界观点各异。张晓林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一种新的图书馆形态,它以用户为中心,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将图书馆的资源、服务与用户的需求进行深度融合,实现智能化的资源发现、获取和利用,以及个性化的用户服务,强调图书馆要能够像智慧的人一样,主动感知用户需求,提供精准、高效的服务。而吴建中指出,智慧图书馆是一个将图书馆的建筑、设备、资源和服务与城市的智慧基础设施相融合的平台,它不仅要为读者提供传统的文献借阅等服务,还要成为城市文化和知识交流的中心,通过与城市的其他智慧系统互动,拓展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和功能,强调了智慧图书馆与城市环境的融合以及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当前,智慧图书馆研究蓬勃发展。其借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技术,具备互联、高效、便利的显著特点。秉持以人为本与绿色发展理念,智慧图书馆着力为用户打造更舒适的阅读空间,运用智能技术精准洞察用户需求,为其带来更高效、便捷的智慧服务。让用户乐于接纳并运用这些智慧服务,充分享受智慧化发展带来的红利,彰显图书馆服务中浓厚的人文关怀,成为建设智慧图书馆的重点课题。
现代图书馆智慧建设现状
现代图书馆智慧建设重技术轻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完备的技术设施与数字化资源管理系统成为图书馆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为读者带来便捷体验。然而,智慧图书馆建设因缺乏明确、清晰的建设原则,陷入了过度依赖技术的误区。许多图书馆还停留在智慧图书馆概念的浅层次,仅进行了空间、资源、设备与服务的简单重组,未能充分挖掘“智慧”的内涵,沦为数据的“搬运工”,数据的引领价值未得到发挥。同时,多数智慧图书馆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技术培训,致使智慧技术与实际需求脱节,无法真正发挥智慧图书馆的“智慧”效能,严重阻碍了智慧图书馆向更高层次发展。
智慧图书馆空间建设存在短板
智慧图书馆空间整合了物理与虚拟空间的特性,构建了知识立体化空间。然而,当下现代图书馆在智慧空间建设进程中,仍面临诸多难题。一方面,建设标准和规范缺失,我国仅有部分经济发达城市制定了相关制度,严重制约了智慧图书馆空间朝着规范化、系统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在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应用层面,目前,智慧图书馆空间建设尚需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并通过实践不断探索优化路径。在智慧图书馆环境下,很多传统图书馆的空间布局由于受到旧建筑设施的影响,已很难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有些图书馆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最大化地改变了空间布局,提供了更加舒适的阅读空间,但在物理空间、虚拟空间、学习空间、休闲空间、个人空间与协作空间的融合方面依然存在不足。
现代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尚不完善
目前,现代图书馆借助自助借还系统、智能图书柜、无人图书馆等设备,加强了借还、查询等基础业务。用户也能通过智能设备和应用程序,便捷地进行在线资源检索、预约、借还等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个体需求。然而,其智慧服务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智慧连接层面,各图书馆间数据未能实现充分的互联互通,核心数据整合困难,信息共通与数据共享存在严重阻碍,“数据孤岛”现象屡见不鲜。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导致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建设难以契合长远发展需求。服务平台之间的泛在互联和互操作能力不足,无法支撑持久的数据运行,进而致使全国图书馆在推动智慧服务发展时整体行动力薄弱,限制了图书馆智慧服务迈向更高水平。
现代图书馆智慧馆员支撑体系不完善
在图书馆智慧服务进程中,馆员是最为关键的推动力量,其专业素养与服务能力直接关乎图书馆的服务成效。然而,当前我国图书馆馆员的工作模式依旧普遍停留在传统公共图书馆模式的框架内。许多馆员缺乏专业素养,在图情专业领域,未接受系统培训者占比较大,且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慧服务必需的计算机与网络知识知之甚少。同时,智慧图书馆在智能技术与设备应用方面,缺乏完善的智慧馆员体系给予有力支撑。所以,公共图书馆应重视馆员智慧化技术与设备应用方面的培训,提升服务质量与智慧转型效率,快速掌握智慧服务所需的新技能,积极汲取先进图书馆的理念,以满足智慧图书馆所需的智慧服务。
“以人为本”理念下现代图书馆智慧建设策略
智慧图书馆要明确“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在价值哲学领域,价值取向是一个关键范畴。对于智慧图书馆而言,其价值取向必须紧密契合历史发展脉络,与时代步伐同频共振,并且着眼于未来的长远发展,这一价值取向需要从服务理念、建设路径、本质属性以及前景展望等维度进行充分体现。在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进程中,明确“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一价值取向既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又遵循了人的发展规律,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核心准则。
“以人为本”理念融入智慧图书馆,体现为对人的尊重、解放、依靠、塑造和服务。其强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借助智能技术构建高效的智慧服务体系,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和谐互通,营造绿色平等的服务环境。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显著增强馆员的智慧服务意识。馆员以此为指引,利用现代智能技术对图书馆服务进行全方位优化,从服务流程的简化到服务方式的创新,再到服务效益的提升,进而营造用户与馆员协同共进的良好氛围,为智慧图书馆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助力其在新时代文化服务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
“以人为本”让现代图书馆空间设计更加“智慧”
在智慧图书馆的大环境下,设计理念从传统以书籍为核心的布局转向“以人为本”。通过融入新时代元素,改变空间设计,不再仅围绕藏书构建空间。将目标用户的需求作为图书馆建设的指引,增强读者参与度,着重提升空间设计的舒适度,从而全方位优化读者的阅读体验。智慧图书馆可以从图书的摆放、桌椅的陈列,到整体结构的设计、布局、主色调的选择等,都遵从“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满足读者舒适性和多样性需求的空间,使读者到馆时能够感受视觉上的美感和听觉上的舒适。智慧图书馆的空间设计,注重营造激发读者创造力与想象力的环境,融入人文特色,挖掘地域文化,打造兼具时代感和深厚底蕴的文化地标。
秉持“以人为本”理念,智慧图书馆空间设计需强化多元空间,拓展功能,充分发挥其更大价值与作用。智慧图书馆在进行空间设计时,可以对研讨空间、多媒体空间、休闲空间等进行设计和联动,还可以在图书馆空间设计中引入新技术体验空间,在5G网络赋能下,打破图书馆服务时空壁垒,以虚实交互技术为依托,构建公共服务新场景,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沉浸式虚拟服务体验,以实现人、资源、虚拟机器人的虚实交互。通过对图书馆空间的“智慧”设计,发挥智慧图书馆多元化、互通互联的智慧功能,打造图书馆全新的交流环境。
借助新技术提升智慧图书馆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
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通过配置智能书架、图书定位系统、智慧展厅、智能机器人等设施,引入VR、AR、3D打印等前沿技术,开展智慧检索、借还、咨询及信息推送等服务。秉持“以人为本”理念,该模式将人文要素深度融入现代智能技术,致力于为馆员与用户营造开放的资源环境、打造舒适的智慧空间,实现交互性智慧共享、精准化个性服务、便捷化沟通交流及高效化跨界合作,推动图书馆服务的全面升级。
1.开展跨界合作,创新服务模式
依据“智图”模式,积极推动跨界合作,创新服务形式。以“智图博物馆”模式为例,整合双方文献资源优势,打造集研学、体验于一体的文化推广平台。同时,拓展“智图金融”“智图物流”“智图党群服务”等模式,借助“智图”将图书馆功能延伸至校园、企业、社区等社会功能区域,为读者提供新颖的智慧服务体验。
2.整合资源与功能模块,搭建综合服务平台
着力整合资源与功能模块,构建综合性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该平台不仅能实现与其他图书馆的合作互通,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交流,还支持用户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终端访问,实现多渠道服务接入,为用户提供便捷、个性化且全方位的服务。
3.优化服务与管理要素,提升服务效能
智慧图书馆需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实施全要素管理,涵盖资源设备、运营流程、人员配置与智能安防等。例如,引入自助借还书机、智能座位管理系统等设备,融合人脸自动识别、机器人图书盘点等服务功能,将图书馆日常运行纳入“全方位感知和可视化管理”的数据生态体系,打造一体化智能管控平台,提升服务的专业化与智能化水平。
4.开展线上线下交互服务,增强服务便捷性
积极开展线上线下交互服务模式,实现实时互动与协同合作,提升服务的便捷性与效率。通过与读者进行线上线下及时沟通,了解其需求,开展互动活动,建立读者俱乐部,打造互动服务与嵌入式服务等创新模式。
5.实现特色资源数字化与智能化管理
借助智慧服务平台,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特色资源的数字化与智能化管理。建立特色馆藏资源数据库,完善自动分类、排架、检索等功能,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效率。
6.推动智慧知识服务,实现转型升级
智慧知识服务是智慧图书馆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其紧密围绕用户需求,充分运用现代智能技术,深度挖掘大数据,耦合关联数据,揭示深层数据,将繁杂的数据信息转化为高质量的知识服务。通过这一过程,智慧知识服务为用户提供自助式知识导航,帮助用户快速定位所需知识;实现关联性知识检索,挖掘知识间的潜在联系;开展场景化知识推荐,根据用户所处场景精准推送知识;提供个性化知识推送,满足不同用户的独特需求;支持组群式知识共享,促进知识在群体间的交流传播;开展深度嵌入式知识咨询,为用户提供专业、深入的知识解答;实现自动化知识问答,快速响应并解决用户的常见问题。
“以人为本”理念驱动下的智慧人才服务升级
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中,图书馆馆员的服务能力直接影响服务质量,因此,提升馆员智慧素养十分关键。秉持“以人为本”理念,馆员需具备数据管理和读者需求分析能力。通过深度分析读者数据,精准把握读者需求与行为习惯,制定个性化的服务策略,借助多种渠道推广图书馆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熟悉数字资源管理和数据库系统,也是馆员的必备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助力读者快速检索、获取信息,享受便捷的服务。同时,馆员要紧跟技术发展趋势,掌握先进信息技术,具备技术研发支持能力,既能维护图书馆各类系统稳定运行,也能运用新技术创新服务与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能。
多维度开展智慧用户培训活动
在知识传播与文化服务领域,公共图书馆开展多维度用户培训意义非凡。通过对新兴数字化服务平台的专项培训、举办前沿知识讲座,以及针对特殊群体定制培训,能有效提升用户操作能力与信息素养,传递人文关怀,助力智慧服务普及。
“以人为本”理念引领下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愿景
在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的推动下,智慧图书馆前景广阔。未来,其将构建“人—机—物—环境”深度融合的智慧服务生态体系。人机协同的高效数智生态,提升服务效率;公共智慧的社会生态,促进知识传播与共享,推动文化繁荣;智能可视的运营生态,实现运营管理可视化、智能化,提升决策科学性;群智协作的创新生态,汇聚各方智慧,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服务与管理持续创新,最终营造开放共赢的智慧服务生态圈,为智慧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鞍山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