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兴文苗族手工业共筑民族共同体新篇

known 发布于 2025-09-11 阅读(436)

摘要:以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的要求下,对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进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将其与高等学校思政教育相结合,深入剖析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的现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以高校思政教育为助力的创新发展路径,旨在更好地传承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并促进其创新性发展,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涵,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高校思政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历经长时间的传承和发展,承载着苗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谱系,蕴含着苗族人民的民族智慧和美学价值。将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的创新发展与高等学校思政教育相结合,一方面,能更好地传承苗族传统手工业,同时通过高校师生的创新为其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借助高校的人才、智力资源推动其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素材和文化源泉,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

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概述

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种类丰富多样,涵盖纺织、编织、挑花刺绣、蜡染、竹编、首饰制作等领域。苗族刺绣针法细腻多变,色彩鲜艳夺目,常运用平绣、辫绣、缠绣等针法,绣制蕴含苗族文化精神的图案,作为服饰、手帕等物品的装饰,展现独特的民族审美。蜡染以靛蓝为染色材料,通过蜡刀绘出几何纹、花鸟纹等图案,再经染色、去蜡后呈现蓝白相间、古朴典雅的艺术效果。竹编工艺从本地选取楠竹、绵竹、苦竹等本地竹子品种,通过竹编艺人的破竹、去节、分层、编织等复杂工序,将竹子编制成造型各异、实用美观的竹篮、竹篓、竹席等生活用品和工艺品。首饰制作更是苗族传统手工业的精华,铜匠们运用铸炼、捶打、编结、镶嵌等工艺,打造了造型繁复、工艺精湛的银冠、银项圈、银手镯等饰品,这些饰品不仅是苗族人民的日常装饰,还承载着苗族人民的文化寓意和民族情感。

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历史源远流长。最初,这些手工业产品只是作为副业,用来满足苗族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后来随着历史的不断传承发展,逐渐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标识符号,这些传统手工业见证了苗族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是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

1.国家政策大力扶持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项目给予资金支持、鼓励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等,这些具体的政策措施都为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这些政策措施不仅有助于保护兴文苗族传统技艺和手工艺能人,还为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的创新发展以及更好推向现代市场提供了有力保障。

2.文化消费市场需求增长

目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尤其是民族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人们对国外民族文化的向往转变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促进了人们文化消费观念的加速转变,对具有民族特色、文化内涵的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产品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精湛工艺制作,受到越来越多除苗族人民外的全国广大消费者们的喜爱,市场空间日益扩大,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另外,民族文化旅游也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欢迎和青睐,这一旅游消费群体越来越大,也助推了苗族传统手工业市场的蓬勃发展,为苗族传统手工艺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需求和销售渠道。游客们对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的购买意愿也愈加强烈,进一步推动了苗族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3.高校资源的潜在助力

高等学校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先进的科研设备和多元的学科优势。在加强学生的文化综合素质培养、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下,各高校从实际出发,积极参与民族文化研究、保护、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建设工作。在宜各高校可以从自身的学科、资源优势出发,为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提供设计创新、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智力支持,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传统手工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型。

挑战

1.传承人才严重匮乏

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大多依赖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学习周期长、难度大,且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导致年轻人对其缺乏兴趣,传承人才断层现象严重。据笔者进行的田野调查显示,许多传统手工艺面临无人传承的窘境,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面临失传风险。此外,苗族人民大多居住在高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从事传统手工业的人数越来越少,进一步影响了传统手工业的传承与发展。

2.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产品在设计和制作上多遵循传统模式,使用固定的式样,创新意识淡薄,产品款式陈旧、缺乏时尚感,难以满足现代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审美需求。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在市场中立足,而创新能力不足使苗族传统手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弱,市场份额难以扩大,限制了产业的发展壮大。

3.产业发展分散且规模小

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主要依赖手艺能人进行制作生产,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规模较大的则形成家庭作坊进行生产,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率低,无法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制作模式。这种分散的生产方式导致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品牌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制约了传统手工业的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显著低于其他产业。

4.文化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部分苗族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逐渐淡薄,对苗族文化的价值认识不高,尤其是对传统手工业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不足。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些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场地和制作工具已经不再使用,传统工艺的传承环境受到影响。同时,市场上存在一些粗制滥造、假冒伪劣的苗族传统手工艺品,损害了苗族传统手工业的声誉和形象。

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

高校思政教育为传统手工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政教育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铸牢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这些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投身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的创新发展,为其带来新的理念、技术和方法。例如,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运用他们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对苗族传统手工艺品进行创新设计和现代化生产,使其更符合现代审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可以帮助传统手工业者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

传统手工业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素材

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为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从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苗族与其他民族之间交往、交流、融合的历史,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过程,有利于民族团结。传统手工艺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文化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将苗族传统手工业引入高校思政课堂,开展实践教学、文化讲座等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苗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他们对苗族历史文化的认识,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基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创新发展路径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苗族传统手工业文化教育

1.课程体系建设

在宜高校可以将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文化纳入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开设相关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可以讲述苗族传统手工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传承与变迁,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融入苗族传统手工业中蕴含的工匠精神、诚信观念等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学生深入了解苗族传统手工业文化,增强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2.实践教学活动

在宜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与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实地考察苗族传统手工业作坊、参与手工艺品制作体验等。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苗族传统手工业的生产过程,了解其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参与手工艺品制作体验,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真实地感受苗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鼓励学生以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为主题,开展社会实践调研、创新创业项目等活动,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进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利用高校人才与科研优势推动传统手工业创新

1.设计创新

在宜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师生可以与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者合作,开展设计创新项目。通过深入挖掘兴文苗族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文化内涵,提取符合现代需求的文化艺术元素、符号,结合现代工业设计理念和消费者文化诉求,对兴文苗族传统手工艺品进行创新设计。例如,对于兴文苗族挑花刺绣进行再设计时,可以采用现代、时尚的色彩搭配,选取苗族文化服饰的经典图案,将二者进一步融合设计,开发适合现代家居装饰的刺绣产品;在首饰设计中,融入现代简约、时尚的设计风格,打造更加符合现代年轻人审美需求的首饰。通过对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开展设计创新,进一步提升苗族传统手工艺品的艺术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2.技术创新

在宜高校科研机构可以利用先进的现代技术手段,满足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现代化发展要求,为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例如,运用数字化技术对苗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图案、工艺进行记录和保存,建立数字化资源库,方便传承与研究;利用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先制作出传统手工艺品的模型,然后对传统手工艺品模型进行修改打磨,以此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精度;研发新型环保材料,将其应用于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满足传统手工业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向现代化转型。

借助高校平台促进传统手工业的传播与推广

1.文化交流活动

在宜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国际交流平台和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的工艺品展览、技艺表演、文化讲座等活动,向国内外师生展示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的魅力。邀请苗族传统手工艺人走进校园,开展现场制作演示和技艺传授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从而喜爱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进而促进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产品的消费。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在国际场合展示兴文苗族传统手工艺产品,将苗族传统手工艺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2.电商平台建设

在宜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和设施,帮助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者搭建电商平台,开展线上销售业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的电商运营能力,指导他们帮助传统手工业者进行网店开设、产品推广、客户服务等工作。通过电商平台,打破地域限制,使兴文苗族传统手工艺产品由线下销售向线上销售转变,拓宽兴文苗族传统手工艺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销售量,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培养学生对传统手工业的传承与创新意识

1.社团活动引导

高校可以成立与民族文化、传统手工艺相关的社团组织,如兴文苗族文化研究社、传统手工艺协会等。通过社团活动,吸引对苗族传统手工业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其中,开展手工制作、文化研究、市场调研等活动。在社团活动中,增强学生对传统手工业的兴趣和热爱,引导他们树立传承与创新意识,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的创新发展。

2.创新创业教育

将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的创新发展纳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开设相关课程和实践项目。鼓励学生以苗族传统手工业为创业项目,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的创新发展培养后备人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机遇。将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与高等学校思政教育相结合,不仅能够促进传统手工业的传承与创新,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还能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和形式,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文化教育、利用高校人才与科研优势推动创新、借助高校平台促进传播与推广以及培养学生的传承与创新意识等路径,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为铸牢在宜高校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兴文苗族社区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不断探索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实现兴文苗族传统手工业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

宜宾市民族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兴文县苗族传统手工业创新发展路径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YMY2023-06)、成都工业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项目“宜宾市特色文化资源融入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研究”(项目编号:KCSZ202325)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成都工业学院宜宾校区)

标签:  苗族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