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国有林场作为国家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任务,而且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繁荣的关键力量。贵州省作为我国西南部的生态屏障,其林业资源尤为丰富,对维护长江、珠江上游的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在此背景下,广西国有六万林场在贵州省建设商品林基地,以推动当地生态和经济发展。基于此,深度结合贵州省商品林基地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林地流转与土地管理过程复杂、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林业生态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矛盾、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压力较大等问题,并提出明确林地流转规范,创新流转方式;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合理布局商品林与生态保护区;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拓展林业产业新领域等对策。
关键词 商品林基地;建设;广西国有六万林场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6.076
广西国有六万林场(以下简称六万林场)是我国林业体系的重要部分。2019年下半年以来,六万林场积极响应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建设区直林场高质量商品林“双千”基地的部署和要求,采取创新机制、筹措资金、完善措施等一系列举措,稳步推进商品林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六万林场在贵州省开展的商品林基地建设项目,不仅提高了林场自身的经济效益,而且对贵州省乃至全国的林业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六万林场商品林基地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与问题,为此需要明确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1 项目概况
商品林建设项目林地位于贵州省镇宁县、罗甸县,望谟县、贞丰县,涉及3个市(州)4个县。项目涉及的地块毗邻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0~20.0 ℃,年日照时间在1 142~1 549 h,年降水量在1 220~1 335 mm,光热资源丰富、雨水充沛,适宜商品林主栽树种桉树生长。土壤多是由砂岩、砂页岩和沉积岩发育而成的红壤、赤红壤,多厚土层,表层厚度在0.1 m以上,石砾含量在15%以下,pH值在4.5~7.0,满足高质量商品林建设要求。项目建设任务主要为新造桉树纯林5 333.4 hm2,并根据基地建设需要,新建林道53.3 km,维修林道106.7 km,新建防火林带26.7 km,维修防火林带53.3 km,旨在打造高标准高质量商品林基地,提升项目区森林经营质量和林木价值,推动地区林业产业发展。项目预计17年内,商品林实现生产主伐木材217.60万m3、纤维材8.00万t,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 9042.49万元,利润70 633.56万元。
2 商品林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林地流转与土地管理过程复杂
林地流转是商品林基地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六万林场商品林基地建设项目中,林地流转与土地管理存在一些问题。项目涉及林地分布广泛,权属复杂,林地流转工作量大且难度高。此外,在林地流转过程中,存在土地承包年限不一、农户违约风险等问题,为商品林基地建设造成巨大阻碍[1]。
2.2 基础设施建设缓慢
商品林建设项目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滞后问题。为对林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及方便后续管理,项目需要新建林道53.3 km、维修林道106.7 km、新建防火林带26.7 km、维修防火林带53.3 km,还需要购置林业机械设备107套、森防设备26套。然而受资金短缺、地形复杂等因素影响,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直接影响了项目的建设进度和后续的经营管理。例如,新建和维修林道对于提高苗木及造林所需农资的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资金不足和地形限制,部分林道建设任务无法按期完成,导致物资无法及时到位;防火林带的建设对于预防森林火灾、保护林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其建设进度滞后不利于商品林的稳定发展。
2.3 林业生态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矛盾
根据项目规划,项目区域将大面积种植桉树这种速生丰产树种,以追求经济效益,但是单一树种的种植模式可能对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项目区位于贵州省南部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物种类丰富,但由于项目林地属于商品林地,长期进行木材生产的经营轮作,原生植被逐渐被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所替代,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极大影响。大规模种植桉树还可能导致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被大量吸收,挤压其他植被的生存空间,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维持[2]。
2.4 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压力较大
随着国内外林业市场的不断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商品林基地建设项目面临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压力。传统以木材生产为主的经营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项目需要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市场空间。然而,林业产业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并非易事,项目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进行技术研发、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同时,由于林业项目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项目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可能面临较大的经济风险和不确定性。
3 对策建议
3.1 明确林地流转规范,创新流转方式
政策引导是解决林地流转与土地管理问题的基础。政府应制定和完善林地流转的相关政策,明确林地流转的条件、程序、期限、收益分配等关键环节,为林地流转提供政策保障。例如,可以出台专门的林地流转管理办法,对流转双方的权益、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规定,减少流转过程中的纠纷和风险。在林地流转过程中,需要明确流转的年限和条件,确保流转的合法性和稳定性。流转年限应根据林地的实际情况和项目的需求进行合理设定,避免过短或过长的流转期限对双方造成不利影响。同时,明确流转的条件,如林地的权属清晰、无纠纷、符合林业发展规划等,确保流转的合法性和有效性[3]。
在流转过程中,需要积极探索创新流转机制。例如,可以探索推行林地股份合作制,将农户的林地以股份形式流转给林场或合作社进行统一经营和管理,农户作为股东参与分红,既保证了其收益权,又实现了林地的规模化经营,减少流转过程中的纠纷和风险,提高林地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或者可以建立林地流转交易平台,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发布、交易撮合、合同签订等一站式服务。通过平台,农户可以更加方便地了解林地流转的信息和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流转对象和条件;林场或合作社也可以更加高效地找到合适的林地资源,实现规模化经营。
3.2 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进行项目规划前,需要开展全面深入的调研工作,充分了解商品林基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资源分布等基本情况,以及现有基础设施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为规划提供详细准确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根据调研结果,制订商品林基地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规划需要明确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任务、时序和布局,确保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商品林基地的发展需求相匹配,并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规划确定后,需要建立健全的实施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和考核标准,确保规划按时按质实施,同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规划实施中的问题[3]。
在林区道路、水利设施、防火设施等领域,可以积极推广智能化技术。例如,引入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提高林区道路的通行效率和安全性;建设智能水利灌溉系统,实现灌溉的精准化和自动化;构建智能森林防火系统,增强火灾的预警和扑救能力[4]。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需要积极应用新材料和新工艺,以提高基础设施的耐久性、安全性和环保性。例如,可以使用环保型建材来建设林区建筑,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可以使用高强度、耐腐蚀的材料建设水利设施,延长设施的使用寿命。此外,可以通过实施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林区道路硬化工程、水利灌溉系统改造工程、森林防火体系建设等,全面提高商品林基地的基础设施水平,方便项目林区日后开展管理工作。
3.3 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合理布局商品林与生态保护区
项目建设过程中,要遵循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原则,在商品林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采用生态友好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式。例如,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采用林下经济模式,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复合经营,提高林地的综合效益[5]。同时,建立健全的生态补偿机制,对因生态保护而受到经济损失的林场职工和周边居民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通过生态补偿激励各方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4]。
科学规划是缓解林业生态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矛盾的关键所在,为此需要全面评估林区内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明确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和保护价值,在此基础上科学划定商品林区和生态保护区,确保两者之间的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对商品林区和生态保护区实施分区管理,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和保护措施。在商品林区内,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而且要兼顾生态效益,采用生态友好的经营方式。在生态保护区内,则需要实行严格的保护制度,禁止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同时,根据林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态需求,优化林种结构,增加乡土树种和珍稀树种的种植比例,提高项目林区的生态多样性和稳定性。
为了缓解林业生态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矛盾,还需要在林区建立完善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定期对生物多样性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情况和威胁因素,为制订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对林区的珍稀物种进行重点保护,建立珍稀物种保护名录和档案,针对珍稀物种的栖息环境和生存状况,制订具体的保护措施,如建立保护小区、人工繁育、野外放归等。
3.4 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拓展林业产业新领域
科技创新是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林业技术和管理模式,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林业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效率。可引进智能化、自动化的林业机械设备,提高林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和效率;推广现代林业管理模式,如精准林业、智慧林业等,通过应用现代林业管理模式,实现林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提高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5]。
龙头企业在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的带动作用,为此需要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帮助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整个林业产业链的升级和转型。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战略合作等方式,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林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林业服务业是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新领域。例如,可依托项目林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发展林业旅游,通过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以增加林场的收入来源,提高林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结语
六万林场在贵州省的商品林基地建设是当地林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分析林场建设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可以为其他林场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共同推动林业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勇.广西国有高峰林场“双千”基地建设成效及持续推进策略[J].南方农业,2022,16(23):166-168.
[2] 覃良伟,关健超.广西南宁树木园营造林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23,17(11):262-265.
[3] 徐兰.桉树种植技术分析与有效管理措施探讨[J].种子世界,2023(6):180-182.
[4] 张美艳,雷艳杰,董建军,等.践行“两山”理论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探析[J].林业经济问题,2021,41(6):569-576.
[5] 雷艳杰,张美艳,董建军.“规制-激励”视角下福建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补偿探讨[J].三明学院学报,2021,38(4):20-27.
(责任编辑:刘宁宁)
作者简介:龙柱林(1989—),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种植。E-mail:454023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