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郊融合型乡村是推进乡村振兴“两新”发展实现的先行阵地,面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乡村公共空间已不能满足现有的发展需求。梳理乡村公共空间的内涵与特征,提出城郊融合型乡村公共空间的更新需求,结合适应性设计理论,提出环境空间的因地制宜、场所功能的重塑优化、乡村文化的融合转译、智慧场景的集合创新四种乡村公共空间更新策略。以叶垟村粮仓活动中心改造为例,从环境、功能、文化、治理四个方面进行设计提升,探讨城郊融合型乡村公共空间的适应性设计策略。
关键词:城郊融合型乡村;公共空间;适应性设计;粮仓改造
面对我国乡村发展在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普遍存在的巨大差异,为了更精准地推进乡村振兴,2018年党中央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了“村庄分类发展”,将城市近郊、县镇域周边处于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的乡村定义为城郊融合型乡村[1]。此类乡村既具备成为城市后花园的优势,也具有向城市转型的条件[2]。在城市辐射的作用下,乡村居民的公共生活呈现出“亦城亦乡”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承载村民交往与活动的公共空间上。城乡融合型乡村是乡村聚落与城市形态有机融合的载体,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的乡村公共空间发展方式,激发乡村公共空间活力,实现乡村可持续健康发展,是此类型乡村建设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城郊融合型乡村的公共空间
(一)乡村公共空间的特征
乡村公共空间是由村民经常性地开展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公共空间结构和社会关系状态,同时包括公共物质性的结构空间和社区共同体的精神归属空间[3],不同于城市公共空间是由公共服务配套所导向,乡村公共空间多为无意识的规划建构。
社会学学者基于乡村公共空间的型构动力,将其划分为“村庄内生”“行政嵌入”两种特征类型,分别对应于非正式的公共空间和正式的公共空间[4]。内生型公共空间既包含村头巷尾、房前屋后等非正式的邻里日常交流空间,亦包含传统村落中常见的祠堂、寺庙、戏台等正式用于传统节庆活动的场所。嵌入型公共空间如健身中心、道路广场、活动中心等,由政府或社会等“他组织”力量推动建设而成。城郊融合型乡村的传统内生型的公共空间受现代化影响正逐渐退化,并且由于资金投入和活动建设要求,嵌入型公共空间类型正逐步增多,但受限于农业生产空间和自然生态环境,一般集中在乡村社区生活空间的范围之内。
(二)城郊融合型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需求
城郊融合型乡村作为城乡居民居住生活和就业的缓冲地带,在承接城市外溢功能的同时,也是大量流动人口的临时落脚点,由此形成双向的资源和人口要素流动,给乡村公共空间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公共空间的使用主体发生变化,催生了原有村民、外来游客、产业工人、创意人群等群体的多元社会需求,对于空间的功能需求也随之改变。另一方面,相对于一般乡村,公共空间的景观风貌、地域场所感将受到更多的挑战,部分空间作为展现村落公共生活图景的重要场所,要求能够展示乡村独特的景观元素和村域文化,需要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标志性[5],在社会联系上则需要具备更鲜明的对内与对外的双重特性,加强对空间的治理和运营。
二、城郊融合型乡村公共空间的适应性设计策略
面对城乡要素融合的冲击,乡村公共空间需要“适应”新的需求以实现乡村发展的动态平衡。“适应性”原指生物与环境表现出相适应的现象,是从自然学科角度提出的理念,后逐渐应用于建筑学、生态学等研究领域。著名的环境设计专家麦克哈格曾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提到,“适应性”是指从自然界动态稳定的发展规律中,总结出城市、乡村建筑设计时应当探寻的合理的应变模式[6],最早提出了“适应性设计”的概念,在乡建研究领域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乡村公共空间是个复杂的多元体,适应性设计应结合需求变化,从公共空间的环境、功能、文化和治理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环境的适应:空间环境的因地制宜
环境的适应是指乡村公共空间与周围环境的有机结合。乡村公共空间的规划布局首先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利用地形、水文、气候等因素,对公共空间的布局、形态构成、材料构造等视觉表象因素进行设计干预,使乡村公共空间既有乡土风貌特征,又符合现代审美发展,同时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活动起到引导作用。
(二)功能的适应:场所空间的重塑优化
空间的适应性指空间功能的更新与转变。城郊融合型乡村公共空间原有的功能已经无法适应现在“马赛克”式的多元人群结构的需要,应通过对空间功能的重塑优化实现公共空间的再利用。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进行结构优化,在保留原有空间结构的基础上调整或渐进式扩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原有空间的破坏,延续空间形态;二是进行功能转译,采用修旧如旧的手法,同时植入新功能以创造新的价值空间,通过视角转换得到新的结果。
(三)文化的适应:乡村文化的融合转译
文化的适应指通过乡村文化要素转译,营造乡土意象。乡村的公共空间承载着当地村民共同的文化、习俗、信仰等情感记忆,具有复杂的属性,需要充分挖掘地方人文特色,关注人们的情感诉求,并提取乡土文化中的优质元素应用在环境营造、景观创作等方面,将物质层面的空间更新与文化层面的意境营造相结合,用现代的空间更新语言实现对内的场所归属感的营造和对外的地方特色文化展示,延续集体记忆和乡土文化,同时也赋予乡村公共空间灵魂和文化内涵。
(四)治理的适应:智慧场景的集合创新
治理的适应指用数字技术赋能空间,搭建智慧场景,助力乡村智慧化管理,对于拓展乡村社会交往、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城乡协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推动乡村空间治理和服务现代化的重要驱动[7]。引入新型互联空间,一方面能够提高村民对于现代信息网络的认知,推动乡村交往活动向外部世界拓展;另一方面可以为从城市前往乡村的居民提供更加动态多元的、多感官联动的信息获取体验,实现城乡之间资源互通共享。
三、温州市叶垟村粮库活动中心改造设计
(一)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万全镇的叶垟村,全村共有196户830人,其中外来人口约占四分之一。村庄距离平阳县城仅6公里,靠近平阳县文体中心,东北部与瑞安南市区接壤,在市区半小时经济圈内。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叶垟村逐渐与城区发展相交融,公共空间暴露出的问题既有城郊融合型乡村面域上的普遍性,又有地域上的代表性。
叶垟村正全力打造“浙南水乡看叶垟”的文化品牌,未来还将释放更多空间作为公共场所,重构建筑群落,联动上海医疗服务,打造远程问诊服务中心和康养民宿群,推动叶垟村文旅高质量发展。待改造的粮仓是内生型生产性空间,位于村落正中心,背田面水,交通便利,可达性强。
(二)粮仓现状解读
场地呈围合式的肌理形制,由三栋主体建筑、部分附属管理用房和筒仓围合而成,建筑采用砖混结构,与周边村居生活空间联系紧密。院落留有南北两个小出入口,整个场地面积约343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325平方米(如图1)。
在环境风貌方面,组合成粮仓大院的建筑高低错落分散不统一,整体空间连贯性较弱,主体建筑存在严重的老化破损。村民在场地内外私建棚架严重占用了室外公共空间,场地内均为水泥硬质铺装,无绿化景观等柔性空间和配套座椅设施。
在空间功能方面,随着叶垟村的规划改造,未来将形成本地村民-职业农民-乡村创客-外来游客的多元人口结构,形成丰富的功能需求。粮仓大院主体建筑原为叶垟仓库、村委中心以及附属管理用房,现仓库、村委中心已搬迁,周边的附属管理用房因空间尺度小,扩展性和耐用性较差已处于废弃状态,原有的传统生产空间功能已消失。
在文化传承方面,粮仓大院不仅是储存粮食的地方,过去村民在农忙之余也常在此聚会、交流,承载着村民的集体记忆,形成了叶垟村独特的粮仓文化,随着粮仓功能的转移而逐渐消失。场地西侧空留三座锈迹斑斑的圆形仓桶,地面布满青苔和裂纹,承载人们记忆的文化纽带正逐渐消解。
在治理方面,整个场地空间处于原始、封闭、内向的状态,两侧出入口狭小且长期关闭,与周围民居和北侧活动广场相互孤立,虽处于村落中心,但对村内居民而言缺乏可参与度,对由城市转向乡村的游客而言缺乏交流互动。
(三)设计表达
基于叶垟村发展规划和现状需求,结合适应性设计策略,将粮仓改造为“主客共享、数智相融”的村民活动中心,在村落中心形成枢纽连接作用,为村民及外来游客的生活居住提供更加完善的功能服务。
1.以有机更新重塑山水格局
结合环境的适应性,首先梳理空间秩序,将场地周围村民搭建于20世纪的,已破旧不堪的自建房、棚屋和院墙进行整合拆除,预留出足够的场地作为室外公共空间,并将废弃建筑材料用于道路的铺装。主体建筑外观基本延续叶垟村整体的建筑风格,以双坡屋顶为主,适当增加建筑高度使其与周边民居形成视觉高差,坡屋顶的起伏形成远山的视觉效果;提取水的曲线元素,在院落二层植入呈半圆状曲线舒展的云廊,承担起路径、景观面、灰空间三重角色,呼应叶垟村的水乡文化(如图2)。
为保持建筑外部风貌的协调,建筑立面的装饰使用当地原材料,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同时在墙身引入玻璃幕墙,弱化砖石建筑厚重的体量感,形成视觉通透、层次丰富的空间效果,通过新旧对比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实现新旧结构、界面和空间的有机整合。
2.以功能嵌入激活空间活力
结合空间的适应性,将原有的生产型公共空间转变为生产、生态、生活集合的多元空间。基于粮仓大院原有的空间尺度特征,在保留其核心特色元素的前提下,围绕原有特色功能进行有效置换和补充。原本粮仓大院处于封闭状态,为使其转变为开放空间,开放南侧入口连接桥头空间,西北处入口连接稻田观赏区,并新增东北侧入口联通村庄的休闲广场,与周围场所空间形成联动。
为满足村民们的公共活动需求,对场地建筑进行空间的功能改造。入口的单体小建筑改造为乡村菜鸟驿站,实现快递的“最后一公里”。东侧建筑改造为乡村共享食堂和农产品售卖空间,为村民和游客提供餐饮服务和农产品交易空间。南侧建筑以文化展示为主,设置农耕文化展示厅、放映厅和乡村图书室,一方面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展示叶垟村史村情、民风民俗等内容,宣传乡土文化。北侧建筑以办公为主,一层改造为综合服务大厅和直播孵化基地,二层改造为茶室空间,结合云廊形成休闲娱乐空间。在大阶梯处设置供村民劳作之余的休息交流空间和儿童游玩空间,增加空间体验的互动性和丰富性。
3.以场景再现传承乡村文脉
结合文化的适应性,将原有的文化元素转化为设计符号,与场地环境相结合,生成“过去”和“现在”的对话,通过空间的起承转合使整个空间实现旧的传承和新的演绎。
入口过厅:桥头一直是具有鲜明特征的记忆点,活动中心南侧入口靠近叶垟村中心的庆安桥,是人流聚集交谈的重心。为重现桥头记忆,拆除入口原有围墙和附属管理用房以释放桥头空间,沿用“人字形”双坡屋顶作为入口造型,优化场所空间的可识别性。增设格栅廊架和景墙形成入口过厅,象征传统场所与现代开放空间的碰撞,打造桥头的视觉走廊重构并丰富本地居民及外来群体的集体记忆(如图3)。
活动庭院:主体建筑围合的庭院空间作为村民的活动绿地不做过多限制,用于村民下棋、聚会、节庆等活动,在二层云廊的映衬下形成一个具有向心力的舞台空间,具有公共戏台的作用。同时将拆除的建筑材料和传统的青砖、瓦片用于庭院铺装,在颜色、质感、肌理等方面营造出更具感染力的空间场景(如图4)。
时光连廊:在活动庭院与田歌水院之间植入一条连接古今空间的时光走廊,在两侧设计穿插几何镂空的半透明屏风隔断,搭配农业生产艺术作品和早期生产场景的历史老照片,展示粮仓历史文化,唤醒情感记忆(如图5)。
田歌水院:围绕筒仓打造“田歌水院”,由方、圆两院嵌套为一个具有流动性的记忆空间,筒仓前的半圆形镜面水池映照形成筒仓之镜,丰收时节排水可作为晒场,水池旁空地作为广场开放空间供村民进行集会、跳舞等自由活动空间,院落周围以短木设计为“风动木帘”,营造半透空间,暗示筒仓与稻田之间从生产到生态的过渡,赋予传统生活场景新的启示(如图6)。
4.以数字技术优化空间治理
结合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提高活动中心的管理效率,搭建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为村民及往来游客提供信息查询、政务办理等便民服务,同时增设智能监控、智慧照明等设施推动活动中心的智能化服务。农耕文化展示厅将借助全息投影技术,将农产品制作过程和过去人们的生活场景进行重现,带给游客沉浸式的体验。直播孵化基地将成为叶垟村培养自己的专业化人才新兴的传播空间,依托村内文化、产业资源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活动,并综合运用短视频、网络直播、互动视频等形式拓展传播渠道,搭建城乡互动平台,提升叶垟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长效机制。
四、结语
本文在分析城郊融合型乡村公共空间特征和发展需求基础上,探究适宜此类空间发展的适应性设计策略,并以叶垟村粮库活动中心改造为例,通过有机更新、功能嵌入、场景再现、数字治理,使粮仓这一以生产为主的内生型公共空间转变为能够适应叶垟村发展需要的功能复合的公共空间,成为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村民活动中心,为村民及来往游客提供了一个功能完善,具有地域特征、文化传承的休闲交流场所。案例虽然存在一定的时空局限性,但研究着重于个案所呈现的城乡融合型乡村公共空间的共有特性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期望为同类型乡村公共空间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吴越菲.城郊融合类村庄的发展逻辑与治理新命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75-85.
[2]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29):9-47.
[3]鲁可荣,程川.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变迁与乡村文化传承——以浙江三村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22-29.
[4]罗荩,许泽港,陈翚.基于CiteSpace的国内乡村公共空间研究综述[J].南方建筑,2022(2):11-21.
[5]陈秋瑾.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核心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以江浙地区为例[J].艺术研究,2022(3):94-97.
[6]李雪萌.新乡南位庄乡村聚落空间适应性设计[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23.
[7]李增元,杨宁.技术创新与社会交往:新时代的智慧乡村建设[J].学习与探索,2022(8):147-152.
作者简介:
王勇,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环境景观规划设计。
廖洪俪,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景观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