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应有之义。中华文化根植于广袤的中华沃土、凝聚于伟大的民族精神,不仅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底蕴,也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厚内涵。要坚定文化自信,培根铸魂夯实文明根基,秉持开放包容,赓续文脉推动文化繁荣,坚持守正创新,笃定前行建设现代文明,为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实践路径。
文化自信自强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特的价值,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文化建设始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到底是文化自信。当前我国正处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利的文化条件。
坚定文化自信,培根铸魂夯实文明根基
以强烈的历史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甲骨竹简窥见文明起源,到秦砖汉瓦印证四海归一,此后,隋唐气象、宋元韵致、明清风华,泱泱中华举世无双。近代中国虽逢“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但中华民族“历尽磨难而薪火不辍、屡经世变而固本开新”,其根本在于中华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为中华民族革故鼎新、上下求索提供了英勇无畏的勇毅气概和生生不息的精神伟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五千年的悠长岁月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积出独属于中华儿女的灿烂文明,淬炼出磅礴的思想力量、道德力量和文化力量,在文明初始便融入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中华民族在力学笃行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了治国理政的哲学思维、关怀民生的智慧营养、自觉遵守的价值共识,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重要支撑。弦歌不辍方能历久弥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以强烈的历史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要加强教育引导,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三全育人”路径,培养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构建中华传统技艺传承体系,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理解。
以高度的责任担当弘扬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年代培育创造出的特有文化形态,蕴含着先进的科学理论、崇高的理想信念、不屈的革命意志、无私的为民情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敢于革命的斗争精神,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印记。它是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艰苦奋斗中,形成的如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红色物质文化,理论、纲领、路线、方针等红色制度文化,以及革命精神、革命道德传统等红色精神文化。红色所象征的文化精神,是弘扬革命文化的基石,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大力弘扬革命文化。首先,加强红色文化基本理论研究,尤其在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时,深挖革命英雄的红色事迹,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牺牲和奉献,从这些鲜活教材中传承红色基因,发扬斗争精神,做到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披荆斩棘。其次,要加大红色文化载体的开发力度,充分挖掘革命旧址类和纪念场所类红色文化资源,强化游客的红色记忆与国家认同感。最后,深入打造红色文化知名品牌,打磨优秀文艺作品,引领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全国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热情,让革命文化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之基和精神之源。
以深厚的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锻造于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的底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自强,就无法以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文化自信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建立在文化自信自强的基础上,以发挥对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的引领作用。要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让其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才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的应有价值。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与市场经济的融合发展,在体现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的同时,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供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丰富民族精神内涵,以时代楷模的优秀事迹鼓舞斗志,发挥榜样力量,增强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实现对国家、民族、文化及道路的高度认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秉持开放包容,赓续文脉推动文化繁荣
推陈出新,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
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必然伴随文化的推陈出新,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进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结合新时代特点,传承、弘扬并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文化繁荣是国运昌盛的重要标志,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使中华文明代代相传,如“一池春水”生机勃勃。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重要渠道,将考古成果普及转化、惠及民众,推进考古事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文物考古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文物馆藏是彰显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加快古籍整理,修史立典,达到存史启智、以文化人的育人目的;《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精心打磨的历史文化节目是展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直接表现,能进一步增强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此外,加快“科技+文化”的融合,以数字技术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无限可能,打造如“何以文明”数字艺术大展、“盛唐幻镜”AR导览体验、“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等精品体验项目,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踔厉奋发,引领新兴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文化的繁荣兴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直接表现,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我国的文化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
文化产业不仅属于经济领域范畴,更是打造健康政治生态的源泉,必须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贯彻落实党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产业环境,为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切实保障;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文化产业各平台建设,推进贸易合作、人才培养、技术支撑及信息服务等融合发展,提升文化服务业的支撑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精准定位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文娱休闲行业发展;打造集聚效应强、孵化功能高,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着力推进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规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海外,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久久为功,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人民群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源泉,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不仅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建设文化强国、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要以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为目标导向,尤其要注重城乡均衡发展。基于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打造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融图书阅读、艺术展览和文化沙龙等服务于一体的文化交流载体,并发挥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对农村公共文化的辐射作用,加强城市与农村的紧密联动。乡村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等资源,让乡村成为文化宣传的前沿阵地;利用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大力推广智慧图书馆、云端博物馆等数字化文化服务,让网络成为传承优秀文化、传播民族文化、展示地方文化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坚持守正创新,笃定前行建设现代文明
“守正气”,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成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就在于它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时代社会统领的意识形态。“两个结合”从理论上回答了以文化自信自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进行广泛传播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是因为其在价值立场、人格追求、远大理想方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天下为公、民为邦本”对应“人民立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天下大同”与“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实现共产主义”相呼应。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如黑夜中的火炬,为饱受磨难的中华民族带来了光和热,为赓续中华文明提供了新的养分。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丰沃土壤。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和强大的文化力量。
“创新思”,推进文化在实践发展中创新创造
革故鼎新是中华民族持续追求的最重要的精神品质之一,“神农尝百草”开中医先河,“商鞅变法”为秦一统中国奠定基础,“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中华儿女正是以革故鼎新的精神推动了社会变革、进步,锻造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和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
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传承发展、推陈出新,具有其他文化不可比拟的创新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后创造的先进文化,包含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既有民族特色又有世界元素,不仅把握了规律也顺应了时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表现。中华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重视理论创新,提高研究水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谱写民族复兴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