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智技术构建非遗传播新样态

known 发布于 2025-09-09 阅读(37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迈入数智时代。在以数据为驱动、以智能为核心的数智时代,各行各业都致力于探索研究如何借助数字化技术、智能化技术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满足公众的多样化需求。现首先阐述了数智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涵,其次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面临的主要困境,最后探讨了数智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路径,以期为促进数智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的有序进行提供一些参考。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一直采用传统印刷技术,并以整理成册的方式对相关资料进行留存。虽然有一些创新性的方式,例如,借助网印工艺、特殊印刷工艺制成立体结构实现3D呈现,或以折叠形式呈现多层画面的特种工艺书籍,但都脱离不了传统的印刷加工技术。以往由于技术条件受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主要依赖于图文印刷品、音视频采集等方式,局限于为人们带来二维感官体验,虽然融合独特的处理工艺,但受限于印刷品的特殊性,使其仅实现了展示功能,而难以实现与受众的有效互动,无法让人们获得良好的参与感、互动感,进而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效果。数智时代的来临,在视觉传达领域,实现了5G数智融合的长足发展,并在诸多行业领域得到推广应用。相关职能部门及人员应将数智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应用作为一项重要课题,积极推进探索研究,不仅要充分明确数智时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带来的影响,还应基于数智时代背景,采取科学适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成效。

数智时代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述

数智时代

数智时代是由数字化、智能化两大关键词构成的一项新概念。其中,数字化指的是将一系列数据信息转化成数字形式,以便实现更为高效的处理、传输以及存储。数字化背景下,人们可以接收、分析海量信息,进而获取更有深度、更可靠的结论。智能化指的是依托一系列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让系统、设备可做出学习、推理、判断等智能行为。数智时代下,数据不再局限于被采集、记录,而是转变成可分析、评估以及为决策制订提供依据的重要资源。数智时代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大数据的全面推广、云计算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以及物联网爆炸式增长,这些特征共同构筑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其强调数据的重要性及数智技术的应用,并推动各行各业不断向高效、创新、智能方向发展,同时,对公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永恒、独特的审美价值,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载体,不仅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绵不断的生命力,是海内外中华儿女与民族情感相联结的重要纽带。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其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昆曲、剪纸、刺绣、京剧、皮影戏等,无不展现了中华文化绚丽多姿的艺术风貌及别具一格的审美趣味。另外,中国地域广袤,不同地区拥有各不相同的地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地域呈现出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例如,京剧展现了北方地区独特的戏曲表演风格,湘绣展现了鲜明的湘楚文化特色。这些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得到极大丰富。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既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未来的。做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不仅对保护中华文化多样性、独特性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也是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面临的主要困境

传承人青黄不接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技艺、传统表演艺术等的传承传播,长期以来一直依赖于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不断转变,无论是拜师学艺的人,还是非遗传承人,都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公布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多数传承人年龄在60—70岁之间,并且这些传承人大多面临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在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中,年轻传承人较为匮乏,一旦传承人去世,由于没有继任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便会面临“人亡艺绝”的境况。

技术发展不完善

数智时代背景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可引入诸如大数据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和设备以提升其传播成效。然而,我国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以图文形式展现,仅有少部分平台推出了音视频等形式,且宣传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未能做到及时更新、推送,对于一些问题也未能做到及时反馈、处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发展不完善,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实现大规模的传播推广。近年来,越来越多城市、地区的相关文化机构陆续引进人机交互、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但受制于经费有限、规范性不足、规模化不足等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成效仍较为有限。

文化种类多样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造就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化的特征。以民族舞蹈为例,我国各民族舞蹈,如傣族孔雀舞、蒙古族安代舞、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等,在主题、表演形式、语言、动作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差异性。另外,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音乐、传统体育和游艺及杂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其进行传承传播的难度。例如,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较多,但不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传播实践中极易出现混淆,进而影响其传播成效。此外,在如今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一些地区只追求经济利益,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冲击,出现趋同化问题。

数智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路径

强化知识管理,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

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尤为必要。对此,应当强化知识管理,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

首先,以系统科学的措施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相关部门可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中的成功经验。例如,借鉴英国等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扮演的主要角色和使用的关键手段,科学合理地通过地方立法推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作为国家、地区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讲好非遗故事,提升文化自信,提高公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中的参与感、认同感,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经济社会有序发展的作用。另外,在乡村振兴、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与美丽乡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要调动全民参与,引导年轻一代从小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

其次,打造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标准化、大数据平台建设。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向社会化方向发展,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讲座、展览、学术交流等活动,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提出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推进对数字文化资源的全面整合,推行“互联网+公共服务”发展模式,建立数字化、智能化平台,提升服务质量水平。另外,建立配套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机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传承能力、传承实践提供有力保护,有序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借助个性化推荐系统,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面

数智时代下,爆炸式增长的信息对公众的信息辨别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依托用户建模、评定用户兴趣偏好及推荐算法等,可帮助人们更好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基于此,借助个性化推荐系统,可有效解决数智时代“信息过载”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基于协同过滤、内容等推荐算法,可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认同。

首先,基于协同过滤推荐,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面。协同过滤推荐主要是指通过评测用户或者项目间的相似性,依次进行个性化推荐。如果用户在某平台上浏览了与非遗相关的信息,系统即会推荐其他相关用户浏览该非遗信息,或者结合用户偏好推荐其可能感兴趣的非遗信息。这种个性化推荐构建了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网络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很好地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面,并提升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另外,民间工艺、舞蹈、音乐等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可借助协同过滤,以音视频方式实现个性化推荐。

其次,基于内容推荐,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面。在传统信息检索方法基础上引入用户配件文件内容,评定用户的兴趣、需求等个性化信息,继而通过对用户与配置文件内容之间相似性进行个性化推荐。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关注群体,个性化推荐系统能够使其更易于获取自身感兴趣的信息。推荐系统可从个体历史信息中提取关键词,构建非遗对应的兴趣模型,向用户推荐与兴趣模型相似的非遗内容。

依托多种途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

数智时代下,数字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伴随着数据采集、处理、存储等技术的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可借助多样化技术,依托多种途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广泛传播。

首先,依托数字博物馆,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新科技+文物”即为借助新技术对文物予以可视化呈现,并通过打造三维虚拟空间,逐步提升文物的数显及交互能力。在此背景下,我国众多博物馆均纷纷投身到数字博物馆建设的行列中,让人们可以在多媒体设备、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下身临其境地观赏文物。例如,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统工艺厅展陈设计中,设计人员借助相关物品等道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发展阶段的人物事件和场景予以模拟,并借助数字影像等技术,展现非遗传承的时代背景、空间形态和人物状态等,对非遗项目予以艺术还原,让参观者产生情感共鸣。

其次,依托移动新媒体终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借助移动新媒体终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如今,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以及一系列应用软件得到广泛普及。一方面,可以通过应用软件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例如,在安卓手机应用市场输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词,可搜索到诸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应用软件,这些应用软件在传播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鉴于我国还有不少群体为非智能手机使用者,加之手机资讯、手机报的订阅操作更加便捷,用户仅需支付少量费用,即可接收相关资讯。因此,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彩信手机报等形式,向人们宣传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造数智时代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

数智时代的文化产业担负着文化传承的职责,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下的传承传播。鉴于此,相关部门应当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文创的融合发展,极力发展文化创新产业,使其能够很好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利用,设计出丰富多样的文创产品,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可利用数智媒体与消费者的交互、调研,了解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类型,提升文创产品设计的针对性。值得一提的是,文创产品设计除了要关注市场需求、消费者审美偏好外,还要关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传承和弘扬,以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中发生“变形”,失去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另外,相关部门还可以建立集线上线下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平台。线下,各非遗项目可与旅游景区、旅游机构等进行合作,打造非遗展厅,并将非遗项目融入旅游活动。线上,可在各大电商平台开设非遗旗舰店,售卖非遗文创产品。依托线上线下联合推广,不仅可以激发消费者对于非遗产品的购买欲,帮助非遗保护单位实现创收,还可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

数智时代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应充分依托于这一时代下的新型理念、先进技术,发挥其优势,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成效。唯有如此,方可让更多人关注、了解、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文化领域的影响力,为中国非遗品牌、文化名片的打造贡献力量。

标签:  文化遗产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