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绘本是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的儿童文学样式,深受广大儿童尤其是幼龄儿童的喜爱。绘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文化叙事和表达,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儿童文化教育的重要媒介,但一些绘本在文化表达方面存在问题。以国产神话题材绘本为样本,发现当前绘本在文化表达方面存在文化符号嵌入生硬、内容情节设计失当、图画文字协同失调的障碍,提出应该以儿童视角与儿童本位开展创作、推进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的融合、开发丰富多元的主题和使用多样灵活的艺术手法,以增强绘本的文化表现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儿童文学以儿童为本位,与儿童的年龄阶段、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相适应,是儿童喜爱并接受的文学艺术作品,涵盖儿童诗歌、故事、童话、绘本等文学样式。其中,绘本近年来在国内发展势头强劲,深受广大儿童尤其是幼龄儿童的喜爱。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滋养文艺创作,要“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绘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叙事和表达,是文化、思维和价值观的资源宝库,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儿童文化教育的重要媒介。长久以来,国产绘本的市场竞争力较弱,据当当网统计,2020年我国销售的平装绘本中欧美绘本占42%,日韩绘本占25%,国产绘本仅占33%,精装绘本中国产绘本更少,仅占11%。同时,当前一些绘本在创作时过度强调文化表达和文化传承,形成急功近利的创作态势,系统构思不足、内容设计不精、文化植入生硬,既无法达到向儿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预期效果,更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品牌形象。因此,不断推出品质优良、儿童喜爱、家长认可的国产文化题材绘本,将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鉴于此,本文以神话题材绘本为样本,探究儿童文学文化表达的优秀范式。
中国神话题材儿童文学的发展现状
儿童文学与神话在精神和艺术上高度契合。一方面,神话时代是人类的幼年时期,原始先民对自然世界的认知模糊且感性,对主客观的边界、人与自然的差异等逻辑问题不明所以,他们持有直观、感性、野性的思维方式,与儿童感知世界的方式十分类似。另一方面,神话“充满情节虚构和主题想象,不受真实的日常经验的制约”,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滥觞,与儿童文学“以虚构幻想的形式塑造形象”的艺术手法有共通之处。
因此,神话传说主题一直是儿童文学的重要题材之一。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神话题材儿童文学最早可追溯至鲁迅的《故事新编》,其中《补天》《奔月》以现代视角解构传统神话,创造了画风独特、别具一格的人物形象。同一时期还有黎锦晖的《月明之夜》、许地山的《桃金娘》等作品,将神话故事与当代生活有机融合,开创了现代神话题材儿童文学的先河。20世纪50年代,中国京剧团创作了《红色卫星闹天宫》剧本,将奇幻神话和科幻故事有机结合,具有浓厚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神话题材儿童文学作品得以问世。孙幼军《怪老头儿漫游奇境》讲述了赵新新和怪老头穿越至神话时代,亲身体验了中国古代神话的发展与演变;曹文轩《大王书》讲述了统治者熄剥夺了人间的光明、声音、语言,王茫在大王书的指示下拯救世界,创造了新的救世神话;薛涛《盘古与透明女孩》将神话内容与现代生活结合,创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童趣的神话世界;萧袤《童话山海经》将当代儿童的生活融入《山海经》的奇幻世界,实现传统与当下、现实与幻想的巧妙统合;韦其麟《普洛陀,昂起你的头!》以壮族布洛陀神话为底本,其笔下的普洛陀既是拯救世界的神话英雄,又是现实生活的失败者,是传统与当代价值观更替的受害者。在众多儿童文学作品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神话题材的绘本作品。神话题材绘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开展文化叙事和文化表达,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对幼龄儿童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如蔡皋《干将莫邪》、步印编辑部《我的第一套中国神话故事》、孟惜《给孩子的山海经神话绘本》、郭红《中国神话绘本故事》等绘本作品,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了传统神话,获得了销量与口碑的双丰收。但也有一些神话绘本在设计制作和文化表达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神话题材绘本在文化表达中的障碍
神话题材绘本在文化表达中存在的主要障碍体现在符号使用、内容安排和图文协作等方面。
文化符号嵌入生硬
文化符号是一个群体在生存发展中形成的抽象的、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标识,是该群体独特文化内涵的载体和形式。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任何共同体本质上都是一种“文化符号共同体”,共同的文化符号有助于群体成员建立共有的精神家园。
一些中国原创绘本在内容中乐于展示传统文化符号,如服装配饰、建筑工艺、传统工艺、节日习俗等,但部分文化符号不能很好地适配整体故事的框架。例如,《中国神话有意思》系列中的《白羽飞衣》绘本,改编自东乡族同名神话故事,绘本将有神力的爷爷绘制成憨态可掬的熊猫形象,并使用了唐装、篆书等文化符号,但熊猫的栖息地与神话发生地相隔千里,唐装的出现与篆书的使用也不属于同一时空,这种文化符号的错误堆叠,给读者带来“生硬嵌入”的观感,不利于正确表达传统文化的细节。
内容情节设计失当
神话和民间故事往往具有想象奇幻、情节跌宕、人物鲜明等特点,对儿童有独特的吸引力。同时,神话和民间故事的原型也存在象征性强、晦涩难懂、题材过于严肃等不利于儿童直接阅读的劣势,应当以儿童视角进行合理的改编与重述,创作适合儿童阅读的“新神话主义”儿童文学作品。
当前一些取材于神话和民间故事的绘本,没有对原有内容进行合适的改编。一方面,部分绘本直接照搬原有神话,未对情节内容进行改编。例如,《中国神话绘本》系列的《封神演义》绘本,包含了纣王炮烙梅伯等不适合儿童阅读的血腥暴力情节。另一方面,一些绘本存在过度改编的情况,完全颠覆了原有框架。例如,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四方神·照影》绘本,完全颠覆了中国四方神兽的形象和故事,成为娱乐性质的漫画绘本,有损原有神话的想象力和艺术张力。
图画文字协同失调
图画和文字是儿童绘本最主要的符号,图文模态表现出相互协同、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关系,产生“1+1gt;2”的叙事效果,加深儿童读者的认同感和代入感。
当前,不少中国本土原创绘本在图文的协同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调。文字层面,一些绘本为了显示“传统”,采用“半文不白”的风格行文,深奥晦涩、难以朗读,既增加了儿童阅读的难度,也与绘本的儿童画风格大相径庭。图画层面,一些绘本构图风格较为抽象,图画色彩较为灰暗。例如,《中国民族神话故事典藏绘本:马的儿子》绘本,图画为中国传统水墨画风格,色彩饱和度、对比度偏低且画面抽象、人物形态单一,与生动活泼的绘本语言和故事框架格格不入,给人以“两条线”“两张皮”的审美感受。
优质神话题材绘本的创作路向探究
儿童视角与儿童本位
我国历来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在文化表达上具有独特的理念,即本土文化应向外界展示文化中最优质、最文明、最出彩的部分,获得其他文化的认可,实现对外来个体的价值濡化,达成“远人来归”的文化与政治理想。宋宪琳将这一心理状态概括为“中原心态(Middle Kingdom Mentalities)”。在此种心态的影响下,绘本等儿童文学作品成为文化表达的工具,肩负向儿童和外国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塑造正面文化品牌的任务。这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但更容易催生急功近利、粗糙生硬的文化产品,对文化表达与传承起到反作用。
因此,首先,应摆正创作目标,以儿童本位开展创作活动。深入了解儿童的生活和思想状况,调研儿童读者文化素养和文化需求,以此搭建创作框架。其次,选材要有针对性,选取儿童感兴趣的神话材料。不能仅从《山海经》《三五历记》等知名度高的文献中选材,而要深度发掘有情节、有趣味、有哲理、有温度的神话题材,让故事本身充满吸引力。最后,要进行适度改编,以儿童视角重述神话故事。凸显奇幻的想象与夸张,契合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对神话中不适合儿童阅读、超出儿童理解范围的内容,进行删减优化;消解神圣性和严肃性,拉近儿童读者与作品的距离;设计具有童趣和互动性的内容,增加儿童喜爱的游戏情节和现代元素,充分激发儿童的兴趣,做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让儿童在作品中释放玩耍的天性,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喜爱。总之,要通过不懈打磨,塑造真正优质且具有文化深度的神话绘本,让神话在儿童群体中形成影响力和品牌力。童年经历在儿童成长中具有重要意义,优质的神话绘本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深远,能够自然而然地达到文化表达与传承的目的。
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的融合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直接经验,在亲身经历的活动中获得;第二阶段为间接经验,在与外界交流和学习中习得,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第三阶段为理性知识和逻辑思维,在自身经验完善扩充的基础上最终成型,可以推进认识向更深层次发展。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融合接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儿童在向外探索时,会将获得的间接经验融入直接经验。教育者应当促进儿童将现有经验与外部经验形成联系,实现认知的丰富与完善。
目前,不少传统文化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完全以成年人的视角进行建构,题材和立意远离儿童生活,手法和笔触过于抽象深奥,“家长重视、儿童无感”的作品屡见不鲜。例如,《有趣的文化之旅》系列绘本,用说明文的口吻,长篇大论地介绍中国经典文化符号,引经据典、内容详尽,但与儿童的直接经验和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儿童阅读时觉得枯燥乏味,无法和绘本内容产生共鸣。因此,优质神话绘本创作应重视故事内容与儿童经验、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的融合。一方面,将神话故事与儿童生活联系起来。神话内容看似与儿童生活关联较少,但二者在精神内核和艺术表现上有共通之处,要通过合适的角度进行关联融合。例如,孙幼军的作品《怪老头漫游奇境》中,主人公赵新新和怪老头一起,通过穿越的方式回到神话时代,与创造天地的神话人物对话,以儿童视角重新审视神话内容,在解构的同时,完成“童心看世界”的建构。既让儿童的直接经验与神话内容产生交互,又没有改变神话的精神内核,建立了儿童理解神话、提升认知的通道。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代儿童的思想特征和价值认知与以往并不一致,不能粗暴地向其灌输传统观念和伦理。应当以神话内容为载体,做好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正确示范,让儿童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同时,充分了解当代儿童的需求和关注,弘扬传统与当代文化一脉相承的部分,弥合传统与当代价值之间的矛盾冲突,形成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的良性互动,深度促进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丰富多元的主题和手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代神话和民间故事体现了丰富多元的人性、道德、情感、价值和自然观。温柔善良的女娲、勇于挑战的刑天、爱好和平的孔雀公主等,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但是,当前的神话绘本在主题立意和表现手法上趋同性严重,人物性格集中于勤奋、顺从、善良等,立意主旨集中在牺牲奉献、团结友爱、善恶有报等有限主题,情感内涵围绕家国、大爱、民族自豪感等情感意象。例如,《中国神话绘本故事》中的《哪吒闹海》绘本,抹去了哪吒原型中反叛与刚烈的性格,将哪吒塑造为正义善良、为民除害的小英雄,为了帮助百姓得罪龙王,为了保护父母选择自我了结。这一改动虽然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品格,但让哪吒与大禹、女娲、后羿等形象趋同,窄化了传统文化的宽度,容易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
针对这一现象,一方面,应开发丰富多元的创作主题。在绘本创作之初,应充分调研市面上同类型绘本的出版情况,对于已经反复开发的主题应主动舍去,选择合适的角度,创作立意新颖、内涵丰富的神话绘本。例如,熊亮的《小年兽》绘本,将年兽塑造成袭击孤独者的心理魔鬼,驱除年兽需要打开心扉,引导孩子养成开朗的性格。该绘本以不同的视角解读了过年的风俗习惯,赋予了传统神话新的主题。另一方面,应使用多样灵活的艺术手法。运用不同绘画手法、行文手法表现不同的神话故事,图画上,可以使用脸谱、泥塑、剪纸、贴布等富有中国特色的表现风格。例如,李健主创的《故事中国》系列绘本,将汉字、长城、飞天、兵马俑等艺术符号入画,并解读符号背后的故事与历史,让儿童了解更多文化符号的内涵和意义。还可以使用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表现少数民族神话。例如,用壮锦风格的图案绘制壮族布洛陀神话等。同时,要采用灵活的方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东方与西方的贯通,水墨画可以使用色彩鲜艳的颜料,剪纸贴布可以使用当代先进的技艺,力求增强艺术表现力,让儿童通过多样灵活的艺术手法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为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的儿童文学样式,绘本在市场上深受广大儿童尤其是幼龄儿童的喜爱。绘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文化叙事和表达,是当代社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儿童文化教育的重要媒介。众多绘本题材中,神话与儿童文学在精神和艺术上高度契合,神话题材是绘本中具有代表性的题材之一。通过对神话题材绘本的分析,发现当前国产绘本在文化表达方面存在文化符号嵌入生硬、内容情节设计失当、图画文字协同失调的问题,进而提出在绘本创作时应以儿童视角与儿童本位开展创作、推进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的融合、开发丰富多元的主题和使用多样灵活的艺术手法,以增强绘本的文化表现力。目前,从国外引进的绘本成为我国绘本市场的热销产品,占据了市场的主流,这些绘本虽然帮助儿童了解国外文化、增长知识和见识,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土壤。因此,本土的绘本创作者应当从儿童视角出发,注重神话题材在绘本创作中的重要意义,改进文化表达的策略和技巧,推动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深度结合,制作品质优良、儿童喜爱、家长认可的绘本,更好地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价值研究——以《幼儿文学》为例”(项目编号:2021jyxm1578);铜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研究”(项目编号:tlpt2022HK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