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落地生根

known 发布于 2025-09-09 阅读(486)

摘要:在大学生中推广传统文化,对推动文化传承和实现教育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但推广过程面临着资源短缺、学生兴趣不足以及活动形式单一等诸多挑战。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现提出从机制构建和优化的视角,综合利用校内外资源,对参与要素及其关系进行优化调整;从时间效益角度,重视和利用时间的影响,建立持续且周期性的传统文化推广活动;从空间效益角度,借助现代技术平台,创建沉浸式和线上线下融合的多样化学习体验;以推广对象的需求为核心,注重设计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构建具有内在驱动力的动态推广机制,确保传统文化在高校的深入推广与持续发展。

在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此文件在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持续扩大、互联网技术与新媒体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强调了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基地,承载着培养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责任。通过在校园内开展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推广活动,学生不仅能深入体验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还能感受到其语言的精美、艺术的辉煌、习俗的独特以及哲学思想的深邃。传统文化的推广活动不仅能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也将滋养他们的心灵,为他们的个人成长提供宝贵的养分。

传统文化在高校推广的现状及困境

在中国知网以“高校+传统文化+机制”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共获得76篇相关研究。学者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育人、校园文化等主题上,积极探讨如何向大学生有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同济大学的高锡文探索了上海高校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工作模式,提出建立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思政课协同机制,以及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协调发展的工作体系[1]。东北师范大学的秦冰馥强调,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紧密关联人才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2]。河海大学的李娜指出,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呼应,高校应在课堂教学、科研和校园文化等方面融合这些价值观,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价值追求[3]。这些研究表明,学者们正在从不同领域积极探索大学校园中传统文化的推广方式。

当前,大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及兴趣缺失。针对这一问题,笔者通过文献调研探讨了高校在推广传统文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学者刘思阳与何昌等在其专著中指出,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复杂的转型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领域的变迁日益显著。社会制度、经济结构及社会观念的变化导致了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与模糊化,对青年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态度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引发了不同程度的人格偏差。作为社会中素质较高的群体,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多元价值观的巨大冲击,这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迷惘状态[4]。虽然,目前许多大学已经开设了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课程,但这些课程大多是选修性质,内容受限,并未全面涵盖传统文化的多个方面,因此未达到预期的文化教育效果[5]。此外,部分师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入,这影响了他们参与传统文化推广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6]。高校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推广实践常面临资源不足的困境[7]。

针对当前推广传统文化的实际状况与所面临的挑战,高校应从机制层面进行深入剖析,积极整合各项参与要素,调整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不断优化管理规则,以推动传统文化的推广机制实现创新性发展,进而促进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创新。

高校传统文化推广机制框架

在推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高校应确立以预期目标为引导,以参与要素、参与要素相互关系、管理规制为三个维度的机制框架(如图1所示)。维度一是参与要素层,涵盖了各类参与主体、客体以及介质。这些要素在机制的运作中作为各项资源共同构筑了机制的资源要素。维度二是互动关系层级,是维度一中各个实体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关系。这些互动关系的形成与改变,直接影响传统文化推广的成效。维度三是时间、空间及能量调控层级,涉及对参与要素(维度一)及其互动关系(维度二)的时空布局与激励和约束调控。通过合理的时空配置和能量管控,可以有效管理和调控整个机制的运作,确保其朝着预期目标稳步前进。为优化这一推广机制,高校需要深入剖析并识别三个维度中的不足之处,根据机制目标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调整。

高校传统文化推广的机制目标

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推广机制的目标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首先,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核心目标。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殿堂,承载着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通过传统文化推广机制,大学旨在让更多学生了解、认识和热爱传统文化,从而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其次,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也是重要目标。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艺术价值,通过推广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个人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的人文精神。最后,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也是构建传统文化推广机制的目标之一。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推广活动,营造充满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高校传统文化推广的参与要素分析

机制主体

机制的主体是指在特定机制中扮演领导或主导地位的参与方,这些主体通常具备对机制方向、策略或决策过程的重要控制权,是推动机制目标实现的关键力量。机制的主体按职能分为支配主体、设计主体、执行主体、监督主体,这些主体可能由不同的群体组成,也可能由某些群体兼具几个职能。

校级领导层、学校图书馆、学生工作处、文化研究中心或相关学术部门作为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推广的机制主体,通过提供资源、设计推广方案,组织实施推广活动,充当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及监督者。这些主体在传统文化推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共同协作,形成推广机制的运作体系,推动传统文化在校园的传播和发展。

机制客体

机制客体是指在机制中承受主体所施加作用的参与方。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推广机制客体包括学生、教师、研究者、专家学者、艺术家等,他们可以作为引领者、指导者或参与者,参与传统文化推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介质

介质是指在主客体之间传递信息、能量或物质的媒介。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推广的机制介质涉及图书、教材、文化资料、电子产品以及相关的学习工具和设施,也可能包括数字资源,如电子书籍和在线数据库、在线平台和社交媒体等。不同的介质形成不同的主客体关系及推广模式。

传统文化在高校推广的参与要素关系分析和优化

通过分析和优化主客体及介质的关系,可以更有效地设计和实施传统文化的推广策略。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互动性和需求导向。主体需要通过有效的互动方式吸引和促进客体的参与。主体应深入了解客体的需求和兴趣,定制化开展推广活动,从而提升目标客体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介质的合理选择也很重要,有效的介质能拓宽传播范围,增强推广项目的吸引力。主体应通过可利用的多种介质并行推广,覆盖更广泛的受众。

传统文化在高校推广需要各参与要素的协同配合和不断优化。第一,校级主管部门应发挥政策引导和资源协调作用。校级主管部门在传统文化推广中起着宏观指导和政策保障的作用,应设置明确的政策导向——支持传统文化研究与推广,提供必要的经费和资源保障,协调跨学科、跨部门间的合作。第二,组织实施部门应具有强大的执行力。首先,实施部门应明确制订推广传统文化的目标和计划。其次,实施部门需要有能力组织各方资源。最后,实施部门需要建立严格的执行和监督机制,确保推广方案按计划实施。第三,综合利用新型介质和技术,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全新的可能性和体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传统文化内容以多种形式呈现,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通过社交媒体、在线平台、数字图书馆等渠道,将传统文化内容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提高传播的效率和覆盖面。同时,VR和AR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沉浸式和互动式的体验,将用户带入虚拟的文化场景,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只有各要素各尽所能,凝聚成传统文化推广的整体合力,才能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在高校推广的预期目标。

传统文化在高校推广的机制规制分析和优化

时间效益分析及优化策略

时间对传统文化在大学推广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大学在推广传统文化时,需要充分认识和利用时间的影响,以达到良好的推广效果。传统文化推广的策划者应重视以下几个时间视角。一是重视代际差异。随着时间推移,不同时代的学生在价值观和文化认知方面存在差异。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一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度降低。了解当代青年学生的需求是推广传统文化的前提。二是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重大历史纪念日或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文化事件,开展相关的传统文化活动,这是推广传统文化的重要契机。三是避免与教学时间冲突。选择合适的推广时机,确保推广活动不与考试和其他重要学习任务发生冲突,以确保传统文化推广活动既能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又能够提升他们的参与度。四是开展一系列具有连续性和周期性的传统文化推广活动和研究项目。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通过在时间上形成延续性,逐步提升影响力。

空间效益分析及优化策略

传统文化在高校推广的过程中,空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影响力从多方面渗透推广策略及效果。首先,充分利用校内外文化空间。校内外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中心、艺术展览馆等文化场所,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展示舞台,更是学生们深入学习的理想场所。其次,重视校内多功能活动空间的利用。这些空间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和可接入性,为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提供了可能。无论是传统节日庆典、手工作坊还是学术讲座,多功能空间均能够灵活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再次,数字技术日新月异,虚拟空间逐渐成为传统文化推广的新舞台。在线课程、虚拟博物馆、网络研讨会等能够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让更多学生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便捷地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最后,学术与社交融合的空间也为传统文化的推广提供了新的可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或创建各种文化社团,如国学社、艺术社等,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传统文化的平台,还能在社交互动中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综上所述,通过合理利用和拓展各类空间资源,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能量规制分析及优化策略

机制管理的能量规制包括两方面,即激励规制和约束规制。激励规制通过奖励和激励措施,鼓励参与者更有效地参与传统文化推广实践和研究。约束规制则通过制订严格的标准和限制,确保相关方遵守规范。这两种规制方式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传统文化推广的良性发展。

在大学校园推广传统文化时,激励规制的设定对于鼓励学生、教师和其他相关人员积极参与非常关键。常用的激励规则有以下几种。一是学分认定与奖励,为参与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和活动的学生提供学分。因其有助于学生达到毕业要求或提高GPA,所以可以直接激励学生参与。二是财务补助与奖学金,提供专门针对从事传统文化研究或活动的学生奖学金和财务补助。这些奖励不仅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还体现了学校对这些活动的重视。三是公认荣誉与证书,为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学生或教职工颁发荣誉证书或奖项。这些荣誉可以是学术成就奖、领导力奖或创新贡献奖。四是研究资助与项目支持,对致力于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和学生提供研究资金支持。

大学在开展传统文化推广活动时,应遵守一系列规则,确保活动的合法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首先,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推广内容应符合国家相关文化政策,不得有任何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其次,应尊重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不得曲解或歪曲传统文化精神。最后,应基于客观事实,不得夸大其词或编造虚假信息,误导公众。

本文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推广机制,聚焦于机制构建与机制优化两方面。首先,在机制构建方面,以预期推广目标为评估基准,构建融合参与要素、要素间关系及规制三者协同作用的推广机制。其次,从机制优化的视角,高校推广传统文化的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体系。通过对机制参与要素的优化调整,重新梳理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完善激励与约束管理规则,提升机制的运作效率。

本文系内蒙古工业大学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内蒙古口述历史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Z202103)研究成果之一。

[1]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16-18.

[2]秦冰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1.

[3]李娜,强文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机制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6):44-46.

[4]刘思阳,何昌,吴星,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604.221.

[5]李久昌.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向近代转化的若干特点[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68-74.

[6]宋玉婷,曹银忠.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困境与体系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06):73-76.

[7]周建新,骆梦柯.中国文化产业研究2022年度学术报告[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0(01):55-70.

标签:  传统文化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