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工智能终端以及网络的发展,高校的教育方式随之转变,应用型大学图书馆以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为契机,探索新型教育模式变化下的知识服务模式的转变,构建适应教育转型、智能技术变革的知识服务全要素框架体系,以期加快应用型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的提升,凸显图书馆中心化资源优势,助力一流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
教育4.0时代的到来使新技术与新需求不断更新迭代,高校的教育教学方式将面临重大变革,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将转向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面向教育4.0的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应运而生。2021年底,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的吴岩在学术研讨会上提出,鼓励高校图书馆建设“未来学习中心”。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在智能技术变革下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建设的新方向。利用图书馆现有的文献资源及信息服务优势,加快数字技术发展和人工智能化转型,积极融入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体系,是目前一流应用型大学图书馆发展的重点。
图书馆的发展质量是一流应用型大学总体水平的主要体现。高校图书馆的建设要与学校总体发展态势相匹配,高质量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知识服务是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内容核心与实现路径,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知识服务的策略与模式将适应新的需求,在服务内容与主体上也将打破原有壁垒,积极探索知识服务的全新范式。图书馆是学术资源、数据资源、文化资源的宝库,在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背景下,图书馆能够满足用户新需求,适应时代变革,响应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积极探索知识服务的新策略、探讨知识服务全要素架构、探析知识服务模式体系。一流应用型大学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与研究型大学有本质区别,强调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现有的高校知识服务模式与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培养需求、发展目标,以及办学定位等脱节。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将是一流应用型大学图书馆发展的新机遇,实现知识服务的转型升级,为后续一流应用型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新模式的构建提供研究依据。
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下的知识服务提升策略
一流应用型大学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还处在探索和研究阶段。AIGC、智能终端与元宇宙等技术的赋能、多维空间的利用、服务方式的转变以及馆员专业能力的提升,都是其建设的方向。在此背景下,面对新技术、新方向,以及新需求,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作为其核心和路径,必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
智能交互平台建设
为全面满足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需要,推进知识服务技术运用的提升,一流应用型大学图书馆智能交互平台的建立迫在眉睫。当前,用户需求和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求发生转变,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智能化、互动化、情境化的知识服务是当下的研究方向。信息服务平台最开始由期刊论文、报告、专利、标准、音频等多源异构的信息化资源构成,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自然语言技术、本体、关联数据等推动了知识服务平台的发展。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变革是智能交互平台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搭建人机互动导航目录,在检索概念不明确的情况下,导航目录提供智能化的检索选项,再根据检索内容自动生成检索策略,检索数据由粗粒度转向细粒度,实现用户的个性化精确检索。利用AI、AR、ChatGPT等智能技术创建用户立体交互模式,用户可以在可视化的交互平台上实现多模态的三维空间感知,获得跨时空、场景的信息交互体验。在5G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实现用户沉浸式情境体验,为用户提供在智能交互平台虚拟情境下的多感体验、情景实时再现、面对面交流与互动等知识服务。
超学科嵌入式服务
超学科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发展模式,旨在打破原有的学科壁垒,通过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运用创新思维能力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超学科教育发展的模式下,传统模式的学科服务无法满足用户对超学科知识的需求。图书馆应该从一流学科建设、学校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入二级学院了解用户急需的知识资源和学术支持。图书馆作为资源中心,拥有各学科领域的文献与数字资源,为用户提供超学科知识服务具有天然优势。在一流学科建设方面,针对各学科对知识资源的新需求,图书馆采取嵌入式的服务模式,进驻学校特色学科、新办学科、重点学科,以及支撑学科等课题组、教研室、学科办公室,全面掌握其发展需求、科研资源需求,满足学科发展服务新需要。另外,通过需求整合、知识资源重组和知识发现,分析揭示各学科的共同问题、科研资源和专业知识,实现超学科信息资源交互,打破专业屏障,消除“知识孤岛”,建立超学科智能服务平台。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运用图书馆多学科领域知识资源优势,深入课堂、社团、实训基地,将知识服务与实际培养需求相结合,打破学科边界,引领学生从实践需求出发,针对某一实际问题,运用图书馆跨学科领域的知识资源整合并解决,使图书馆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作出贡献。
馆员专业能力多元化
馆员专业能力和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知识服务质量的高低,人才队伍的建设与优化也是一流应用型大学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推进知识服务的力量源泉。新技术的发展给馆员带来了新挑战,馆员大多具备图书情报专业背景知识,在信息检索、信息资源组织、图书馆管理研究、情报理论方面都有所研究。在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中,人工智能、虚拟现实、ChatGPT等技术的出现也对馆员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其具备多元化、智能化、虚拟化的专业技术能力。知识服务的落地需要馆员实现,馆员是图书馆具体工作的执行者。馆员的传统工作主要涉及学科知识服务、信息咨询、教育教学等内容,面对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背景,一流应用型大学图书馆馆员需要了解用户需求,重新制订知识服务策略,与之前的传统知识服务内容相比,智能化技术发展下的知识服务内容将包括AI素养教育、超学科知识服务、虚拟现实互动平台等,馆员要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和智能化技术的运用能力,才能为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一流应用型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全要素架构
从一流应用型大学学科发展、教育教学,以及学术科研等角度出发,分析图书馆知识服务全要素特征,笔者厘清各要素间的关系,梳理得出知识服务要素由主体、客体、管理、内容、场域、手段组成,并构建了一流应用型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全要素架构,如图1所示。
主体与客体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传统模式下,主体主要指图书馆本身,而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定义的,高校范畴内的客体主要是学生、教师和其他用户。目前,知识服务主体具有多模态化特征,主要包括图书馆、学习中心、服务平台等。图书馆作为知识资源和文化传播的中心,为用户提供所需资源内容及专业服务,在资源储备、专业馆员、技术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知识服务的客体和主体之间有映射关系,客体主要包括学生、教师、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其他用户等。高校服务对象为学生和教师,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具备专业知识背景,不同客体间因需求的不同,在资源获取方面有层次之分。其他用户主要涉及行政部门、政府部门、企业等人员,厘清客体间的不同需求,有利于界定服务的内容、方向和范围。
管理与内容
管理是为规范和协调主体与客体间的服务路径和服务方式,涉及流程管理、政策规范、路径规划、嵌入合作、协作融合等方面。加强一流应用型大学知识服务高水平建设,管理是基础保障要素,解决知识服务存在的问题,要先从功能定位和实现路径上入手,加强应用型高校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重视力度,解决软硬件设备配置需求,使研究内容落到实处。整合各类知识信息资源,打造服务平台,由于行政建制等问题,各部门、行政单位和企业等的资源利用存在局限,需打通资源间的管理壁垒。服务内容是指服务主体向服务客体所开展的知识服务项目,包括AI素养教育、超学科嵌入式服务、智库建设、智能科研决策平台、虚拟互动平台、用户交互体验等。以往的教育素养培训主要是对信息素养和科研素养进行培训,强调培养用户使用信息检索策略对所需信息进行获取、组织和再利用的能力。AI技术实现了图书馆智慧化建设,优化了知识服务的内容。AIGC为知识服务的专业性提供了保障,其强大的模型以及超快速的计算能力,能够支持用户个性化的知识服务需求,人工智能技术下的知识服务内容探索将是一流应用型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发展新方向。
手段与场域
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在知识服务开展中起支撑作用,能够满足用户个性化、多元化的知识服务需求。数字技术赋能图书馆信息资源处理,拓宽了应用型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容边界,将技术手段与图书馆现有资源相结合,搭建知识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突破空间、时间和距离的知识服务。人工智能技术终端的出现可以在文本挖掘、数据处理、知识发现等方面提高知识服务的效率。场域包括图书馆空间、学习中心、新媒体社区、虚拟现实情境,根据用户需求层次的变化,可以在图书馆提供的不同场域中进行知识服务工作。图书馆空间以实体资源为载体,为用户提供服务。新媒体社区可以通过提供在线平台的方式,实现信息资源的实时获取与更新,知识服务的客体也将突破体制、建制的局限,扩大知识服务的用户范围。元宇宙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VR)的运用,可实现多样化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场景,针对用户需求结合图书馆资源实现个性化的知识服务,让用户获得沉浸式的场景体验,在交互模式下实时感受实景,形成知识服务全景化、多维化模式。
一流应用型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探析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多集中在学科服务、参考咨询、信息咨询、数据分析等方面,而一流应用型大学图书馆在于着重培养专业领域内的技能型高质量人才。基于此,本研究重点围绕一流应用型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进行探讨,主要包括四方面,即实践基地、文化传播载体、教学平台、超学科交互,并构建了一流应用型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框架,如图2所示。
实践基地
应用型大学教育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图书馆明确学校培养目标和方向,从需求侧出发,探索知识服务模式。图书馆拥有丰富的知识和信息资源,包含大量数字化资源和文献资源,是师生的学习资源库,能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和研究空间。图书馆结合教科研需求,定期开展学科知识讲座、学术专家分享会、技术专题交流会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文化交流、社区服务、环保公益活动等,通过交流与互动,助力学生了解社会现状与需求,培养其社会属性。利用图书馆空间构建学习中心,开展研究项目、实践项目、专业技能培训项目。创建学科专业实训室,发挥图书馆文献资源优势,配备新技术手段推动师生学科专业的深度融合。
文化传播载体
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宣传中心,在文化育人层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以南京工程学院为例,图书馆精心打造的文化长廊旨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传播核心文化,彰显育人特色,定期举办阅读摄影展、红色教育主题展览、书画展等,为师生们提供了多形式、多样化、多领域的文化艺术体验,引导师生融入文化精神建设,传播学校文化。图书馆文化传播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实体空间建设的文化长廊、线上开设的文化艺术空间,这些不同形式的文化载体,承担着展出在校师生艺术作品和高质量文字作品、定期开展线上线下精品书籍文献展览的任务。立足校园文化建设,图书馆发挥文化传播、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师生文化素养的功能,并应用新媒体和数字化技术,完善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一流应用型大学图书馆文化育人功能的高质量发展。
教学平台
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一流应用型大学图书馆打造了一批知识服务平台,如交叉学科知识图谱平台、科研选题决策平台、知识资源导航平台、专业信息数据平台等。交叉学科知识图谱平台,能够整合知识资源和各学科教师提供的专业资料、课件,完成知识重组、加工,利用可视化软件构建知识图谱,展示知识间的关联、关系。科研选题决策平台,能够利用文献调研和检索分析,为师生的论文、项目、选题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知识资源导航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学术科研、教育教学、实践实训、软件工具、学科资源、技能辅助等知识搜索服务。专业信息数据平台,能够集中专业及行业大数据库,覆盖专业信息资源,提供专业及行业数据分析,多维度、全方位为师生提供高品质的专业信息资源。一流应用型大学本科教育平台的建设着重于专业、行业、产业、职业四个方向,形成专业的知识资源库,构建智慧化、虚拟化、数字化的知识服务模式,以资源的系统性、内容的专业性、方法的引领性带动应用型大学技术型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超学科交互
整合图书馆现有文献资源、数字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以一流应用型大学学科建设及教育教学目标为指引,打破具体分类学科间的鸿沟,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方式促进师生综合能力的快速提升。目前,应用型本科项目式课程模式应时而生,注重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式课程的训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图书馆利用自身资源构建的超学科交互的知识服务模式,为师生提供了多领域、跨学科的知识资源和个性化服务。
未来学习中心作为图书馆建设的新发展方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网络、物联网等新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在此背景下,本研究讨论了知识服务的提升策略,聚焦智能交互平台建设、超学科嵌入式服务、馆员专业能力多元化培养。从主体与客体、管理与内容、手段与场域三方面对知识服务全要素架构开展论证,构建了一流应用型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全要素架构模型。基于知识服务提升策略的讨论和全要素框架的构建,结合一流应用型大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流应用型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框架,以期为师生和用户提供智慧化、个性化、互动化、情境化的知识服务。
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背景下本科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3GJZC01)。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