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角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现状

known 发布于 2025-09-09 阅读(425)

摘要: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实践样本。现基于对广东省代表性文旅融合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分析和调研,结合宏观数据和典型案例,揭示其在空间打造、管理运营、服务拓展、活动组织以及赋能乡村振兴等方面的融合创新模式,提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十五五”时期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自2018年国家行政体制改革以后,“文旅融合”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不仅契合文化和旅游的发展方向,而且对文旅公共服务双向赋能、互促并进具有重要意义[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文化建设和公共服务已成为促进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力量,但如何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对文旅融合发展的支撑作用,如何构建多样化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和服务,仍是各级政府不断探索的工作之一[2]。

文旅融合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的政策要求

2019年12月和2020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先后印发《关于开展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和补充通知,遴选确定了172家公共文化机构和旅游服务中心作为试点单位,主要围绕公共文化机构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为当地旅游发展提供文化资源支持、增加旅游宣传功能、公共文化设施与旅游服务中心等统筹建设、合作开展文化旅游志愿服务等方面进行探索[3]。《“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要求抓好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工作,树立一批有代表性和推广价值的典型案例。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等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鼓励在都市商圈、文化园区等区域引入社会力量,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等九部委联合发文《关于推进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促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功能融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一体化建设。可以看出,将新型文化公共空间作为推动文旅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已成必然趋势,基层需要探索路径、积累经验,争做典型示范。

广东省推动文旅融合类新型文化空间的发展情况

广东省在构建新型文化空间方面探索较早,十多年前,深圳市罗湖区的“悠·图书馆”借鉴国外“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先进理念,将社区图书馆打造成为社区的公共文化空间。进入“十三五”时期,特别是2018年以后,广东省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方面,开始大范围探索与旅游公共服务的融合模式。2020年3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开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融合发展试点工作,明确提出在不同类型重点乡村旅游区域探索“两中心融合试点”[4],共评出173家省级融合试点中心。同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首批文旅融合“粤书吧”试点工作,确定86个文旅融合“粤书吧”试点,打造具有广东特色的文旅公共服务融合品牌[5]。从2022年起,在全省范围试点开展“粤文坊”建设工作,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面向群众开放,提供特色文化艺术服务,截至2023年6月,全省共建32家“粤文坊”。目前,广东省已培育多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品牌,其中,深圳盐田区智慧书房、佛山“旅图·晓读夜宿”、韶关风度书房等品牌文旅融合效果显著,文旅公共服务阵地不断扩大。

广东省文旅融合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现状

打造主题化特色文旅融合新空间

广东省在打造文旅融合新型文化空间过程中,鼓励采用改造、嵌入等建设方式,对原有基层公共文化空间进行提档升级。积极与社会力量合作,将公共文化服务场地嵌入旅游景区、民宿、酒店及旅游交通集散地等场所[6]。佛山市“旅图·晓读夜宿”项目,在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民宿空间特点,打造“民宿+新型文化空间”示范模式;惠州市惠东县“一滴水图书馆”利用泰丽云顶度假酒店的公共空间,打造“悬崖边上的海上书屋”;盐田区智慧书房广泛嵌入“深圳八景”中的“梅沙踏浪”“梧桐烟云”“一街两制”等风景胜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肇庆市“砚都书房”选址在鼎湖山风景区内。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与旅游企业公共空间的有机结合,为游客和市民提供文化休闲的同时,也为当地开展文旅宣传、打造城市形象提供了“新窗口”。

创新“政府+”运营和管理模式

通过《广东省“粤书吧”建设指引》《广东省“粤文坊”建设指引》《广州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管理运营指导意见(试行)》等方案的实施,广东省鼓励通过委托管理、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方式,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服务资源配送等。鼓励双方遵循一致的建设、运营、管理规范,形成良性的自我发展机制。例如,“粤书吧”试点工作规定,由当地图书馆提供图书资源,并负责统一编目及人员培训;旅游经营单位负责场地建设、运营维护、书籍管理和人员管理等日常工作,双方结合试点实际,协商选取书籍目录、配送方式及借阅方式。“粤文坊”可以结合自身经营业务和资源特色,提供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特色产业、艺术普及、科学技术等有关主题的公益性、个性化文化艺术服务。此外,地市层面也在积极探索多种合作模式。例如,深圳福田嵌入式空间,采用“主理人”模式,在日常运营基础上,通过招募具有文化、文艺、旅游等方面专长的主理人,认领新空间,鼓励其发挥自身专长、引入资源,开展以跨界、融合、创新为特色的文旅活动。

拓展文旅公共服务供给类型

文旅融合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通过拓宽文旅公共服务边界,创新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和手段,成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有力抓手。一是拓展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宣传功能。茂名市的“好心书吧”提供《茂名景点导游词》《茂名十大精品线路》等旅游宣传资源,书吧还为管理人员提供旅游讲解技能培训;潮州市的“潮书屋”配备潮州特色图书和文化资源阅读屏,为游客和市民了解潮州文旅资源提供便利。二是旅游企业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肇庆市的中游国际房车露营基地“粤书吧”,依托房车营地、休闲咖啡吧等,打造户外阅读空间,带给游客全新体验;容桂渔人码头顺图书房采用“景区+画廊+书店”模式,提供阅读写作、休闲参观、陶艺体验、轻食餐饮等一站式文旅休闲服务。三是将文旅服务与特定主题相融合。东莞横沥镇的“稻香文化空间·莞”,设置城市阅读驿站、饮食文化博物馆、多功能展览厅、文体电影院、餐饮体验等多个功能服务区域;茶山镇的“华美·山海奇遇·莞”由华美食品集团打造,设有山海经主题烘焙店、非遗研学区、DIY烘焙室、国潮沙龙区、文创展示区、城市阅读驿站、小剧场培训厅等,是集多种功能区域于一体的新型文化公共空间。

开展参与性强的文旅主题活动

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依托,组织旅游达人、行业专家、非遗传承人、艺术大咖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开展具有当地特色、宣传地方文旅的互动分享交流活动。一是活动与节庆文化相结合。南沙花园酒店“粤书吧”举办了新春国乐沙龙活动和迎国庆贺中秋亮灯仪式;白天鹅宾馆联合“粤书吧”举办木版年画亲子体验、广州灰塑非遗技艺创作体验等系列活动,让公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二是活动与特定主题相结合。广州市越秀区海员亭“粤书吧”,积极开展游览红色文物建筑、阅读红色文化主题图书、参加红色主题阅读推广等活动;江门市蓬江区墟顶街区“粤书吧”,以弘扬江门侨乡特色文化为主题,开展具有侨乡特色的公益活动。三是与旅游优惠活动相结合。江门市的“粤文坊”启明里,通过开展“粤文化 越美好”百年侨村沉浸式夜游嘉年华等活动,吸引大批市民、游客参观、打卡;深圳市盐田区智慧书房与凯悦酒店签署合作协议,持酒店房卡可在各书房免排队进馆,持有图书馆读者证可享受酒店折扣优惠,为公众提供福利。

赋能乡村文旅产业发展

2022年,《“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加强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新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建立智能化管理体系”。文旅融合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不仅丰富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而且对于宣传当地文旅资源、带动文旅产业发展具有实践意义。一是与乡村民宿相结合。佛山紫南村“民宿图书馆”、梅州大埔县禾肚里稻田民宿“粤书吧”、清远英德市野渡谷民宿“粤书吧”等,融合住宿餐饮、图书借阅、非遗展示等服务,有效扩展了公共服务空间。二是与基层文化中心相结合。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京梅村公共文化空间新建蔡李佛文化中心、农家书屋、“粤书吧”等空间,配备游客服务触摸屏系统和智慧VR系统,免费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和讲解服务。三是活动联动。东莞望牛墩镇“茂春里·望汐坊”举办了首届茂春里乡野生活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体验乡村文化。

发展对策

近年来,广东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积极探索文旅融合,以空间和设施融入为基础,带动管理、运营、服务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逐步深化公共文化机构向社会文化资源整合与管理平台发展的趋势。随着文旅融合的进一步深化,到“十五五”时期,文旅融合型公共文化空间的作用将进一步强化,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动完善。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文旅融合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布局

紧贴市民和游客的文旅需求,综合分析广东省公共文化设施现有的分布情况,统筹规划,一体推进。鼓励将文旅融合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纳入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工作范畴,借力街区提档升级、历史文化街区建造、老旧小区改造、乡村环境整治等工程,创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持续鼓励建设旅游景区、集散中心、特色民宿、驿站、商圈、特色街区等富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破除以往公共文化空间以社区为单位或以公共文化场馆为载体的传统建设模式,深度融合文旅资源,扩大受众覆盖面,增强服务效能。

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

坚持落实政府主导责任,以公共服务为主,融入产业思维,形成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运营机制。鼓励通过政企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力量投入等方式,共同开展文旅融合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和运营工作。根据实际运营情况,科学建立准入、考核和退出机制,加强规范管理,不断完善管理标准和服务细则。积极探索“文旅+商贸”“文旅+教育”“文旅+非遗”等多种融合发展模式,引入文创市集、非遗体验、国潮动漫等新型业态,不断拓展文旅服务功能。

提升智慧化水平,提供个性化、智能化文旅公共服务

目前,深圳市盐田区的智慧书房、智慧“潮书屋”等新型文化空间已经开始搭建智慧化服务平台,能够通过智慧管理系统,实现场馆自助开放、设施自动调控、数据自动采集等功能。未来,应进一步鼓励探索应用数字化技术,创新应用方式和内容。借助“广东文化”App等,构建文旅融合类公共服务信息云平台,实现文旅信息互通、文旅活动共融、文旅体验共享,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成为智慧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公共服务云空间。

文旅融合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是我国公共文化发展的有益探索,通过对“空间”这一要素的变革,实现文旅资源多方汇聚,创新服务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进一步完善空间布局、加强运营管理和提升智慧化水平等方式,将推动文旅融合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助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以及丰富精神文化世界的重要载体。

[作者单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发展与保障中心(广东星海演艺集团)]

标签:  文化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