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元素融入排舞展现艺术与文化的交融

known 发布于 2025-09-09 阅读(287)

摘要:排舞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群体舞蹈形式,不仅能够展现优美的舞姿和整齐划一的队形,更能够通过编舞者的巧妙设计,将各种文化元素融入其中。现以红色元素在排舞中的运用为切入点,探讨如何通过排舞这一艺术形式,实现红色文化与现代舞蹈的完美融合。通过对多个经典排舞作品的分析,总结了红色元素在排舞服饰、音乐选择、舞蹈动作等方面的运用特点,并深入挖掘了其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旨在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排舞艺术的表现形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交融。

排舞,源自英文“Line Dance”的音译,是一种由多人按照固定的队形、动作和节奏,随着音乐的旋律同时起舞的舞蹈形式。作为一种集体舞蹈,排舞强调整体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且能够展现个人的舞蹈技巧和表现力。近年来,排舞演出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孕育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崇高的理想信念、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传统。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许多排舞爱好者尝试将红色元素融入排舞创作,通过排舞这一载体,生动形象地诠释红色文化的内涵,涌现了许多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

排舞与红色元素相结合的现实意义

将红色元素融入排舞艺术创作,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将红色元素与排舞结合,是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为新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承指明了方向。排舞以其参与度高、互动性强、形式新颖的特点,成为宣传红色文化的优秀载体。通过排舞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将革命历史转化为鲜活生动的舞蹈语汇,让红色记忆在润物无声中内化于心、镌刻于魂,有利于红色基因在新时代薪火相传。其次,将红色元素与排舞结合,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排舞作为一种群体性舞蹈形式,天然具有集体主义色彩。将红色元素融入其中,用舞蹈讲述英雄的故事,传颂信仰的力量,不仅能引导、教育民众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能激励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优秀的红色主题排舞作品犹如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为实现中国梦凝心聚力。此外,将红色元素与排舞结合,有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年代的创造性转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将其融入排舞艺术创作,既能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表现形式,使其焕发勃勃生机,又能丰富排舞艺术的文化底蕴与内涵。红色主题排舞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积极吸纳民族民间舞的动作元素,既彰显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又体现了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传承,展现了“高原红”“江南红”“草原红”等文化气韵,为观者带来美的享受。可以说,将红色元素融入排舞艺术的创新,是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在创作实践过程中,既要增强思想性、艺术性,切忌简单化、庸俗化,又要接“天线”、接“地气”,用群众听得懂、喜欢听的艺术语言,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努力打造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艺术精品,讴歌信仰、凝聚人心,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红色元素融入排舞的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导向,突出思想内涵

将红色元素融入排舞,首要原则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作品要深刻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史主题主线,生动再现革命先烈的崇高品格和英雄气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一方面,要通过舞蹈艺术形象地展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奋斗历程,塑造光辉的革命形象,引领观众在艺术熏陶中接受精神洗礼、汲取奋进力量,更加拥护和热爱党的领导;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革命历史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塑造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英雄人物,展现他们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彰显平凡人物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引导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激发爱国热情,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奋进力量。作品要旗帜鲜明地体现党的革命历史主题,让人民群众从中学习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坚持艺术创新,提升审美品位

艺术创新是将红色元素融入排舞的关键所在。在继承革命文化艺术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排舞编导者要发挥创新精神,以全新的艺术视角、多元的舞蹈语汇诠释革命历史题材,使红色经典形象“活”起来,让英雄人物“动”起来。要遵循舞蹈艺术特点,打破程式化、模式化的桎梏,追求形式技巧与思想内容的高度统一,在舞蹈动作、舞台呈现、音乐伴奏等方面,精心设计、巧妙构思,以崭新的艺术语言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在创作手法上,要善于运用象征、夸张、虚实结合等方式,表现革命历史的恢宏历程和峥嵘岁月。既要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舞蹈形象深化主题、升华内涵、打动人心,引发情感共鸣,又要在艺术感染中引导观众进行理性思考,在回望历史中坚定理想信念。同时,既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又要树立崇高的艺术品格和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提升人民群众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素养,实现社会效益与艺术价值的完美结合。

注重历史考证,追求艺术真实

革命历史题材的排舞必须尊重历史、遵循规律。将革命历史搬上舞台,红色元素的运用要以扎实的历史研究为基础。这就要求编创者深入革命历史发生地进行采风,广泛查阅相关史料档案,全面考证、系统梳理革命历史的脉络和细节。通过深度挖掘历史事件,提炼历史事件的主题主线,准确把握革命历史的本质内涵。对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再现,要秉持实事求是的创作态度,紧扣历史语境,忠实呈现,杜绝戏说历史、虚构历史。对革命历史人物的塑造,要立足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阶级属性,客观展现其性格特点,真实再现其精神风貌,避免简单化、脸谱化、偶像化等倾向。通过严谨考证、艺术提炼,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唯有如此,才能厚植排舞作品的现实根基,彰显红色元素的真实力量,引导观众在艺术欣赏中加深对革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从革命先辈的事迹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红色元素在排舞中的实践应用

红色元素在排舞服饰中的运用

服饰作为舞者身上最醒目的视觉元素,在排舞编创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恰当的服装搭配,不仅能够烘托舞蹈的氛围,呈现良好的视觉效果,更能从细节之处彰显文化内涵。将红色元素融入排舞服饰,能够极大地增强舞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以排舞作品《红星闪闪》为例,作品意在重温峥嵘岁月,歌颂革命先烈的不朽功勋。整齐划一的着装与激昂澎湃的音乐、刚劲有力的舞姿完美呼应,一举一动无不透露革命战士英勇顽强的风采,让观者瞬间产生强烈的代入感,重温那段峥嵘岁月,接受心灵的洗礼。大型排舞史诗《东方红》创作于1964年,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的献礼作品。《东方红》以豪迈的革命气质和雄阔的大歌舞展现了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将中国人民奋力拼搏,砥砺前行的伟大历程形象地概括出来。置身其中,犹如亲临一场穿越时空的红色之旅,令人无比震撼。由此可见,恰如其分地将红色元素运用到排舞服饰之中,能够极大地提升舞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为观者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盛宴。编创者在进行服装设计时,应立足舞蹈主题,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灵感,既要尊重历史,又要适度创新,做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以设计感和艺术感兼备的舞美呈现,为舞蹈锦上添花。

红色元素在排舞音乐中的运用

音乐作为舞蹈的灵魂,对舞蹈的整体氛围和艺术感染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在排舞创作中,合理选用富有红色基因的音乐作品,对于烘托主题、渲染情感、展现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前文提到的《红星闪闪》,该作品选用了脍炙人口的经典红色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等音乐素材,激昂高亢的旋律、雄壮有力的节奏,饱含革命先辈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的昂扬斗志,与舞者矫健的舞姿相得益彰,让人如临其境。例如,《信仰的力量》以新时代杰出军人代表、全国“七一勋章”获得者陈红军的事迹为舞蹈创作灵感,以虚实相间的写意手法,展示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凸显戍边军人“一个战士就是一座界碑”的坚定信仰。此外,一些排舞作品并没有直接使用红歌作为音乐素材,而是别出心裁地选取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流行歌曲。例如,献礼建党100周年大型广场排舞《百年风华》,作品精心挑选了《我和我的祖国》《唱支山歌给党听》《强军战歌》《不忘初心》等一系列优秀原创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歌词饱含深情,与排舞动作完美契合,赋予了红色主题以鲜活的时代气息。可见,将红色元素与排舞音乐巧妙结合,不仅能够增强舞蹈的感染力,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更能让红色记忆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红色元素在排舞动作中的运用

舞蹈动作作为排舞的核心要素,是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将红色元素融入排舞动作设计,对于增强舞蹈表现力、彰显主题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排舞作品《红旗飘飘》为例,该作品以党的光辉历程为主题,通过舞者手中的红旗,展现了党领导人民走向胜利的恢宏画卷。红旗作为最鲜明的视觉元素贯穿全场,舞者们时而手持红旗,昂首阔步;时而集体舞动红旗,红旗飘飘,宛如一片红色的海洋;时而通过传递红旗,完成队形的快速转换……舞蹈全程无不渗透着红旗那不屈的革命精神。整支舞蹈红旗飘动、队形变幻、高潮迭起,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例如,大型广场排舞《红色娘子军》,该作品通过独具匠心的编排设计,生动再现了娘子军英勇善战、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舞蹈中穿插娘子军特有的军体拳动作,刚柔并济、虎虎生风;配合《娘子军连歌》雄壮激昂的旋律,将巾帼不让须眉的铮铮铁骨展现得淋漓尽致。总之,独具匠心地将红色元素融入舞蹈动作编创,让每一个舞蹈动作都能传神达意、直抒胸臆,对于彰显主题、渲染情感、升华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唯有立足生活,深入挖掘革命历史中的点点滴滴,用心感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感人至深的舞蹈语汇,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焕发新的艺术魅力。

红色元素在排舞道具和场景设置中的运用

舞台布景作为烘托舞蹈意境的重要手段,在表现主题、渲染氛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将红色元素融入排舞的场景布置,能够让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迅速进入角色,获得身临其境之感。大型情景舞蹈《红色记忆》,用激越澎湃的舞蹈把时光穿越到了峥嵘岁月,用《东方红》的响亮歌声唱出了一代人的满腔深情。横幅两侧竖立的大幅油画生动再现了当年遵义城的风貌,与舞台中央矗立的“娄山关”雕塑交相辉映,营造了浓郁的历史氛围。油画的色调以大红大绿为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感受那时的峥嵘激越。例如,前文提到的大型广场排舞《百年风华》,舞台的LED大屏幕滚动播放着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记录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从南湖红船到建党百年,从延安宝塔到北京天安门,屏幕上铺满了标语口号,将一段又一段悲壮而辉煌的历史娓娓道来,配合气势恢宏的音乐和演员整齐划一的舞步,将建党百年的辉煌历程演绎得淋漓尽致,令人热泪盈眶。由此可见,在排舞舞台布景中融入红色元素,不仅能增强视觉冲击力,烘托主题氛围,更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让红色记忆融入血脉。编创者在进行场景设计时,应广泛吸收红色题材中的精华,提炼鲜明的视觉元素,同时要与舞蹈主题、音乐风格等巧妙结合,做到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力求以新颖别致的视觉语汇为经典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红色元素在排舞创编理念中的运用

在排舞创编的过程中,红色元素的运用不仅体现在外在舞蹈形式上,还融入舞蹈创作的理念和情感内核。优秀的红色主题排舞必须以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为依托,将革命先烈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奋斗意志融入编创全过程,做到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一方面,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选择创作题材。选材上要聚焦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如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等,力求反映时代主旋律,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大型红色主题排舞《信仰的力量》,就是展示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戍边军人形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要以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塑造英雄形象。在人物塑造上,要突出英雄形象的崇高性和鲜明个性,做到典型概括、形神兼备;要运用丰富的舞蹈语汇和细腻入微的刻画,展现英雄人物在重大历史关头的选择、在艰苦奋斗中的牺牲精神,让每一个舞蹈动作、每一个眼神都饱含深情,感染人心。例如,舞台短剧《难以忘却的日子》,再现了江竹筠、刘国志、杨汉秀、小萝卜头等《红岩》中的英烈群像,他们穿越时空,与后来人挥手告别,共同诉说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传递那份永不磨灭的革命精神。因此,红色元素在排舞创编理念中的运用,是排舞艺术创新发展的灵魂所在。广大排舞工作者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自觉用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以红色精神的力量激活艺术生命力。只有深刻领会并身体力行红色文化的思想内核,才能创作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佳作。

在红色元素与排舞艺术的融合中,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绚丽的火花。将红色元素融入排舞,需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把红色文化这一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让中国梦、中国声音、中国故事感染世界、震撼世界。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道路上,排舞艺术必将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实现新的飞跃,绽放更加绚丽的艺术光芒。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度校级科研课题立项名单(人文社科类)“思政教育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排舞运动的应用研究”(编号:2023LZYR10)。

(作者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标签:  红色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