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新时代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新面貌

known 发布于 2025-09-09 阅读(205)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有机统一,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对精神文化的个性化与多元化需求更加强烈和迫切。为了回应城市居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期待,需要着力打造全新、完善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文章阐述了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及“新”的内涵,分析了新时代打造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意义与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关措施。以期能够优化提升城市的服务功能,最大程度满足公众对公共文化的需求。

随着我国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持续优化,公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高涨,对公共文化服务品质的期待也随之提升,这标志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步入了一个崭新阶段。2021年3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财政部共同发布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各地区城市相继出台相关政策、规划并明确了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构建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议题。但对我们而言,首要任务是对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与核心价值进行深度剖析,明晰其建设的深远意义。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一系列复杂难题与挑战,亟须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思维去探索和破解。

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概念及“新”的内涵

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是城市服务体系的一部分,传统形式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及雕塑与公园等为主,属于固定的文化场所。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结合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趋势,融合公益、开放、现代与便捷特性,深植城市肌体,作为传统大型文化载体的有效延伸与补充,其以独有的小而美,彰显现代人文精神,实现更好的文化互动体验。

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之“新”,聚焦五大维度。一是理念上,以人为本,强调体验与服务质量,倡导可持续性、社区参与及文化多样性;二是形态上,秉持“小而美”,强调空间的精致和品质,而非单纯追求规模,可以是城市角落的小型艺术馆、创意工作室、阅读角或多功能活动中心;三是机制上,社会力量协同,公私合营、社群自治,激发活力;四是服务上,充分融合VR、AR、AI等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提升文化空间的互动性和智能化服务水平;五是业态布局及功能上,布局贴近居民生活区,巧妙嵌入咖啡馆、图书馆、公园、剧场等领域,确保群众文化服务的便利可达。

新时代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的意义

优化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

新时代,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打造,是对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一次升级与完善。这些空间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活动,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使城市成为文化交流与创新的平台。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能够更有效地连接市民与文化资源,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让文化服务更加便捷、精准地惠及每一位市民,从而优化城市公共服务体系。

增强城市的影响力和软实力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展示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艺术创新成果和人文精神,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样的空间往往成为城市对外交流的窗口,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学者和艺术家的关注,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同时,这些空间是城市品牌建设的关键要素,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巩固了城市在全球文化版图中的地位。

深化群众路线实现“文化惠民”

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属于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目的是实现文化惠民,在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提升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符合我们党“群众路线”方针政策的要求。目前,部分城市已经出现了“书咖”“书吧”“文化驿站”“概念书屋”等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形式,它们分布在人流密集的地方,便于市民日常接触与参与。通过开展文化讲座、好书推荐会、文化展览及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将高雅的文化艺术与大众生活文化相结合,降低了市民接受文化教育和熏陶的门槛,有助于实现文化普惠。

新时代打造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面临的挑战

载体形式的创新难度大

新时代,打造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时遭遇的一大挑战便是载体形式的创新难度高,尤其体现在空间形式与功能的同质化问题上,这直接导致了空间未能有效承载并展现城市的独特地域特色与文化特质。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创新思维与能力的缺失,许多空间设计者及管理者受制于传统模式的束缚,缺乏对本地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使得空间建设流于表面,无法触及城市文化的灵魂。创新思维的缺失使得不同地区城市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空间设计、功能布局乃至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呈现高度同质化趋势。部分针对年轻人的时尚、个性化文化创意园区在文化业态上高度集中,容易造成审美疲劳和体验雷同,从而难以激发民众的持续关注与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创新成本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无论是前期的市场调研、概念设计,还是后期的技术应用、内容创新,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与人力投入,而这往往超出了许多项目预算的承受范围,使得创新之路步履维艰。

选址布局合理性要求高

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选址布局是决定其能否有效服务民众、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的关键环节,其合理性要求极高,直接关系到空间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在当前城市发展中,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往往面临规划不合理、布局失衡的挑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缺乏合理的统一规划导致空间分布不均。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布局过于稀疏,或集中于某一区域,这都将造成区域内公共文化供给的不平衡,进而影响服务的覆盖面与效率。例如,只考虑在城市繁华地段集中布设公共文化空间设施,虽然能够较好地满足中心人群的文化需求,但忽略了外围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使得这些区域的居民难以享受到便捷、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加剧了城乡、城区各区域之间的文化鸿沟。

另一方面,选址时未能充分考量周围环境、人流量及受众特性,使得部分空间设计与实际需求脱节,沦为“摆设”。例如,将“城市书房”设置在运动场周围或湖畔公园等区域,往往会面临“只见房子不见读者”的尴尬局面。这是因为到这些区域的人群主要以运动锻炼和休闲娱乐为主,其目的性较为明确,在其活动规划中并未涉及阅读,所以造成“城市书房”使用率低下,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文化功能与社会价值。

服务供给个性化需求多

当前,城市公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呈现个性化、细分化的趋势,不同年龄、职业、兴趣爱好的人群对公共文化服务有着截然不同的期待。例如,青少年更青睐互动性强、科技元素丰富的文化活动,而老年人则更偏爱戏曲、书画等传统艺术文化类型。如何弥补传统文化场所在服务供给上缺乏灵活性和精准性的缺陷,充分满足不同受众的个性化文化需要,成为摆在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面前的重大难题。现阶段,很多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存在“供需错位”的问题,即公共文化空间设施提供的服务内容与公众实际的文化需求不匹配。这种错配现象的产生,源于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一是在服务内容的设计与创新上显得保守与落后。传统的展览、讲座、阅读服务虽然重要,但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背景下,如何融入新媒体艺术、虚拟现实体验、在线互动等新兴元素,以吸引更多年轻受众,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缺乏对地方文化、社区故事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使得服务内容缺乏独特性与吸引力,难以形成品牌效应与口碑传播。

运营创新与规范性不足

新时代,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打造与运营正面临着“重建设、轻运营”的普遍困境,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运营创新与规范性的缺失。首先,运行效率低下,表现为公共文化空间的日常管理、活动策划、服务提供等方面缺乏精细化,导致资源浪费、服务滞后、用户体验不佳等一系列问题。例如,空间开放时间不合理,不能充分满足公众需求;活动安排缺乏创新,难以吸引目标受众;服务流程烦琐,降低了空间的使用效率。其次,运行机制相对僵化,缺乏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一方面,空间内部的决策流程冗长,对新活动的审批、执行缺乏效率;另一方面,空间与外部合作伙伴的联动机制不健全,难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性循环。另外,配套设施维护与更新滞后。部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运营中忽视了配套设施的维护与更新,使得文化空间形象陈旧、设备老化,影响了文化空间的功能性发挥和吸引力。例如,城市书吧的书籍更新缓慢,文化展览馆的展陈内容多年不变,书咖厅的餐饮服务品质和文化氛围下降,这些都影响了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的高质量服务。

新时代打造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有效措施

创新载体形式,突破同质化瓶颈

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已超越了传统概念,成为一个全面开放、跨界融合的平台,将商业活力与公益价值紧密结合,深度嵌入餐饮、交通、公共建筑等领域,构筑一个立体的文化生态网络。为了打破同质化瓶颈,激发城市文化创新活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深化本地文化资源挖掘与理解。设计者及管理者需深入研究本地文化特色与资源,提炼独特文化元素,将其巧妙融入空间设计与服务,使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展示地方文化魅力的窗口。二是差异化定位与定制化服务。针对不同城市、不同社区的特点与需求,量身定制空间形式与服务功能,避免盲目模仿,确保每个空间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服务特色。例如,将城市历史遗迹与现代设计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体验中心;将公共交通站点转变为文化信息传播的节点,如地铁文化角、公交站台数字阅读区等,使文化触手可及。三是创新设计文化空间的功能布局。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VR、AR等创造沉浸式文化体验,提升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吸引力。同时,注重功能多样性,如咖啡书吧、茶书吧、街角文化站、候车和候机区电子阅读室等,不仅要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体验,还要融合社交、休闲等功能,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

优化选址布局,提升服务效能

一是综合考量多种因素,在选址时充分考虑人口密度、流动特点、受众特征及周边环境,确保空间分布均衡,满足不同区域的实际需求。应基于详尽的市场调研与数据分析,制订科学的选址布局方案,确保空间分布均衡,覆盖广泛的受众。原则上优先选择人口集中、交通便利、公共配套设施完善的区域。二是需充分考虑空间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选择与空间功能相匹配的地理位置,如将便民图书馆、艺术馆等知识密集型文化空间置于教育机构、科研单位附近,或在社区中心设立小型文化站,以满足居民日常文化需求。三是鼓励公众参与选址决策过程,通过社区调查、公开听证等方式收集民意,确保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布局更加贴近民众的真实需求,真正做到服务于民、惠及于民。同时,定期评估空间使用情况,依据城市发展与人口变化趋势灵活调整布局,确保空间的长期适用性与高效性。通过这些举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仅能够成为城市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能成为连接社区、促进文化交流与创新的桥梁。

精准对接需求,统筹规划与整合

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布局与建设,需紧密贴合公众文化需求,这不仅关乎城市阶段性发展规划,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城市的文化定位与发展btT7NqtZExNDyO/83lbZ5dQckzf5cKct9/X62eyDY2E=方向。地方政府应主动作为,深入洞察民众的文化偏好与实际需求,前瞻规划公共文化服务,使之与城市整体发展蓝图无缝衔接。一是历史文化街区与新兴文化空间的融合。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承载城市记忆的活化石,与新兴文化空间的有机结合,不仅能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还能为新兴文化形态提供深厚的历史底蕴。例如,济南市通过“文旅+商贸”“文旅+街区”等策略,将传统历史文化街区与新兴文化空间紧密结合,赋予了“芙蓉街”等历史街区全新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游客与市民体验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交汇点。二是社区文化空间的生态整合。例如,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新兴文化综合体项目,依托古城历史文化底蕴,通过书店、非遗展示、共享空间等形式,将社区文化空间与城市文化生态紧密整合,成为当地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三是教育、核心商业区与公共文化空间的整合。例如,广州市珠江新城CBD内的广州图书馆新馆,不仅是一个大型的公共知识服务平台,也是一个城市文化客厅,集阅读、学习、交流于一体,周边集中的教育机构和商业设施使其成为文化、教育和商业融合的典范。

创新运营模式,保证规范与质量

一方面,运营模式创新需要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建设新兴文化空间的运营模式,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公共文化建设体系。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公益创投等模式,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和服务,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变政府“独唱”为政府与社会“合唱”。同时,探索社会化运营方式,加强政府与公共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构建政府主导、社会与市场参与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政府、社会和市场良性互动的运营模式;还要探索志愿服务与空间运营相结合的模式。持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高文化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另一方面,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管理方面同样需要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方联动的原则,参与公共文化空间管理的主体包括市级公共文化机构、区级公共文化机构、文化空间直接管理者。在厘清各方职责的基础上,协商签订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合作协议,制订完善的工作机制,保障空间的正常运转。各级各类管理者通力合作、协作创新,共同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治理新格局。

建设现代化城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打造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旨在城市中植出一片文化绿洲,确保每个居民都能共享文化资源。各地各城市在实践过程中必须立足自身需求实际,通过细致调研、科学设计、统筹规划、加强创新,实现预期目标。

标签:  文化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