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学图书馆是学校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新时代要求下,中小学图书馆要在实现本身功能的同时,谋求职能的多元化发展。为实现此目标,中小学图书馆应加强与公共图书馆和心理咨询机构的深度合作,加强馆员的专业素养提升,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以谋求中小学图书馆的新发展。
图书馆是文明的记忆,是社会知识、信息、文化的积淀中心,不仅拥有传承精神的使命,还兼有教育的职责。中小学图书馆是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与教研平台,更肩负特殊的任务,对青少年的思想启蒙、文化熏陶与精神传承尤为重要。
1989年1月,我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召开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工作会议,这是我国召开的第一次中小学图书馆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事业逐步走上正轨[1]。1991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了《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首次对中小学图书馆的地位、性质、作用、职责、任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作为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推动了我国中小学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2003年,我国教育部对此规程进行了修订,对藏书标准方面进行了明确要求。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修订版规程还提出了建设数字图书馆的要求。2015年,教育部、文化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具体任务:到2018年按n1FzUgw2VPUtiBbRKzAZt6lrruz2e1HOnJ5t/6o/I4g=照标准新建或改善图书馆,条件困难的农村中小学要建设图书角、图书柜等,到2020年绝大部分中小学要按照国家标准建有图书馆[2]。2018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修订实施的第三版《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成为我国最新的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标准[3]。中小学图书馆作为传播文化和教育的重要场所,是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课外服务的重要基地。
中小学图书馆发展现状
图书馆一直承担着开启民智、培养人才的重任。著名图书馆学家刘国钧先生在1923年提出了“图书馆为社会教育之利器”的著名言论,图书馆在今日不惟为研究学术所必需,且为社会教育之利器。我国图书馆学家李小缘认为,“图书馆即是教育”。中小学图书馆作为培养青少年智慧与德行的一线平台,应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情况不甚理想,具体表现为馆藏资源匮乏、数字图书馆建设落后、专业馆员缺少和管理薄弱等问题[4]。
馆藏资源匮乏,图书资源更新较慢
中小学校大多以教学为主,教学是学校的发展重点和立足根本,学校的声望及发展往往需要依靠教学成绩实现,良好的教学成绩不仅能够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还能以此申请更多的财政资金。因此,中小学大多将教学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图书馆的发展则一直处于被忽略的地位,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主要根据上级要求和依靠少数学校领导的推动。虽然相关的政策文件明确规定了中小学图书馆的生均馆藏数量以及每年的生均购入图书数量,但由于学校发展重心和资金问题,新书购入往往得不到满足,致使中小学图书馆馆藏资源匮乏,文献资源老旧,图书长期得不到更新。
数字图书馆建设落后
目前,大多数的中小学图书馆馆藏以纸质资源为主,数字资源较为稀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学图书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及资金的问题,图书馆内的数字资源长期得不到有效发展,受此影响,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无法充分发挥。学生要想阅读图书,只能在图书馆开放期间到馆内阅读,这严重制约着学生的阅读自由和阅读兴趣。另外,在周末和寒暑假期间,学生不在校内,更无法利用图书馆的资源。
专业馆员缺少
由于编制及待遇的问题,中小学图书馆馆员长期处于人员不足的局面。一般的市县中小学图书馆往往只有1—2名馆员,有些是以兼职的形式,有些是非专业馆员,甚至存在部分临退休人员充当馆员的情况[5]。这些非专业馆员只能完成图书馆日常的借书、还书工作,对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难以起到推动性的作用。再加上图书馆的工作得不到学校领导的重视,部分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不高,这些都不利于图书馆的发展。
中小学图书馆发展建议和对策
中小学图书馆在新的时期,应当加强对馆员的专业素养提升,通过多种途径促进馆员对自身阅读服务价值的肯定。另外,中小学图书馆应积极谋求向外发展的方向,既可以通过与公共图书馆的合作实现共赢,又可以依靠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寻求阅读服务途径的转变。
加强与公共图书馆的合作
2017年,我国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审议通过《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其中指出中小学图书馆应积极与公共图书馆加强合作,支持和帮助学生参加校外阅读活动。2018年印发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也明确支持中小学图书馆和本地公共图书馆开展馆际合作,进行联合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近年来,国内部分优秀公共图书馆已开启了建设分馆或者书房的浪潮。例如,济南市图书馆在辖区内建成泉城书房38家,建成泉城书吧、阅读驿站、分馆、图书流动站等各类阅读空间100余个;温州市图书馆在辖区内开设了135家智慧城市书房;韶关市图书馆在辖区内开设了35家风度书房,其中部分书房开在了大学校园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小学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此模式。第一,在中小学校校区内,由公共图书馆和中小学校双方合作建设书房,利用公共图书馆的馆藏优势和中小学校学生读者的数量优势共同合作,共享图书、数字资源和其他服务,相信既可以弥补中小学图书馆的馆藏不足问题,又可以提升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的质量。第二,采用定期轮换图书的方式,将公共图书馆的馆藏图书投放到中小学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设立专门的图书轮换区域,不断轮换的图书可以弥补中小学校图书馆图书更新慢的劣势,可以在节约资金的前提下让学生们阅览到更多的图书。第三,公共图书馆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需求设立各种活动,老师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公共图书馆举办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在不断深入的实践学习中接收传统文化的熏陶。这样既可以培养中小学生的课外知识和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顺应时代需要,发展数字图书馆
图书馆的发展既依靠自身馆藏资源,也依靠先进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图书馆总是能够敏锐地察觉到先进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并与之充分融合,进而推动图书管理和服务的提升[6]。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促进了图书馆借阅技术和图书管理能力的提升,更催发了图书馆阅读服务能力的变革和强化。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图书馆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2008年,我国首家数字图书馆正式开放,此后数字图书馆和数字资源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
中小学图书馆应加强数字资源建设,通过自建或与他馆合作的方式,将数字资源引入馆中,这样不仅能突破原有馆舍对馆藏资源的空间限制,还可以运用智能设备、多媒体资源等扩宽阅读服务的渠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图书馆服务更具现代感和科技感。此外,通过网络阅读数字资源不受时间的限制,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网络,中小学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自主阅读,还可以就自己对作品的看法,与作者和其他读者在网上互相探讨、随时交流,形成信息互动,提升阅读的参与感[7]。最后,数字图书相比传统的纸质图书,具有价格低、易于保存及运输的优势,即便长时间存放,数字图书资源也不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更有利于图书馆馆藏资源的长期利用。
加强专业馆员的引入、培养
图书馆馆员是构成图书馆诸多要素中最积极、最有活力的因素[8]。作为图书馆工作的主要人员,馆员的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现在的中小学图书馆中,部分馆员存在专业背景薄弱、职业信心不足的问题[9]。很多馆员由临退休教师或非专业临聘人员担任,这样的馆员队伍难以适应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的要求。
目前,国家对中小学图书馆的支持力度加大,中小学图书馆应加强专业人才的引入和培养。首先,将图书馆馆员的引入列入学校发展的计划,将其招聘提升到与教师招聘同等的地位,通过统一考试和面试选拔优秀的图书馆人才。其次,学校应鼓励馆员参加各类交流会、宣讲会和培训会,让馆员有机会得到专业的培训。图书馆馆员在与同行业人员的交流中,也能够获得不同类型图书馆的工作技能和实际经验,从而推动自身图书馆的建设。最后,图书馆应重视馆员继续教育的培养,积极主动地从中汲取新的知识,充分利用继续教育的机会得到新的工作启发,让继续教育推动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切不可将继续教育视为不得不做的工作,敷衍完成。馆员唯有不断学习各种管理技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增强阅读服务意识,才能提高中小学图书馆的阅读服务质量。
职能转变,加强阅读疗法建设
阅读疗法又称读书疗法、书目疗法等,是指运用医学、心理学等原理,通过有选择的读物和指导性阅读寻求心理问题的答案和解决方法,以此排解读者的心理困扰与障碍,改善情绪,从而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10]。
目前,西方的阅读疗法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并广泛应用于实践之中。在医院、图书馆、监狱、养老院等机构都有阅读治疗的设施[11]。在国内,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最早的阅读疗法文献,经过4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2011年9月,泰山医学院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2014年,南方医科大学图书馆以“阅读疗法”申请了南方医科大学“通识精品教育课程”建设项目;2015年,华北理工大学独立开设了“阅读疗法”课程。
国内的阅读疗法活动多发展于大学校园中,在中小学校内的发展严重不足。大学有足够的图书资源、心理咨询师、研究人员和各种场地,能够支撑起阅读疗法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中小学校由于自身图书馆和心理咨询力量较为薄弱,阅读疗法并未获得较大的发展和运用,自然也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年来,青少年及儿童的心理问题愈加受到重视,引起了教育部门及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心理问题严重时会影响青少年及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不仅给自身带来极大的伤害,更为父母及家庭带来痛苦。如果无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疏导青少年及儿童的心理问题,必将引起更大的社会问题。因此,中小学校图书馆需建立自己的阅读疗法团队。
建立阅读疗法人才培养基地
阅读疗法是图书馆服务突破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其人员既需具备图书资料的专业知识,也应具有心理学和医学等相关知识[12]。阅读疗法师的自身素养对于实际工作的效果尤为重要,一名优秀的阅读疗法师往往能起到出乎寻常的作用。中小学图书馆应建立阅读疗法人才培养中心,在学校内开设阅读疗法课程,增强阅读疗法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生的阅读疗法意识,促进阅读疗法在中小学校的快速发展。
建立起阅读疗法研究基地,加强推广工作
阅读疗法是图书馆未来工作的重要方向,只有经过专门培训的图书馆馆员才能从事阅读治疗。图书馆馆员不仅要了解推荐的书,还应是真正的阅读疗法师,像医生一样,知晓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13]。这就要求图书馆和心理咨询机构通力合作,共同进行阅读疗法的理论研究,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发展,通过实践推动理论的革新。华北理工大学建立的阅读疗法基地和宫梅玲首创的“书方配伍学说”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已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为中小学图书馆建立阅读疗法体系提供了可循的路径。
由于大众对阅读疗法的认识依旧停留在较浅的层次,并未意识到阅读疗法对其心理问题有较强的治愈能力,而在部分特定问题上,阅读疗法甚至有优于心理咨询的功效。因此,中小学图书馆应加强阅读疗法的宣传工作,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开办宣传讲座或者微信、微博等网络推广活动来让大家了解阅读疗法,增强对阅读疗法的认识和信心,从而推动阅读疗法在中小学图书馆中的快速发展。
目前,国内的中小学图书馆依旧存在着投入不足、不受重视的普遍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一是需要加强学校及上级领导对图书馆工作的认识程度,意识到图书馆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二是需要不断加强图书馆馆员的专业素养提升,引入专业的图书馆馆员,不断优化图书馆的建设工作;三是要加强中小学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心理咨询机构的合作,利用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数字资源优势,不断提升中小学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利用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资源发展自身的阅读疗法基地,实现图书馆职能的扩展和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