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为乡村文化振兴赋能增效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219)

摘要:乡村文化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大多数高师院校既有师范底色,又有地方性和应用型特点,能较好地参与、引领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但高师院校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中普遍存在能力不足、针对性不强、合作不够、效果不佳等问题,需要不断完善政府主导、高校支持、乡村参与、社会协同机制,探索人才培养和教育服务、文化研究和传承创新、文化传播和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曲靖师范学院近年实施了多样化、有针对性的乡村文化振兴措施,取得了乡村教师和运营人才培养培训、农业科技革新和应用、乡村文化服务和传承等显著成效,为高师院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在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创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在精神源泉,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国外学者对我国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甚微,国内学者比较关注乡村产业振兴,而有关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地位和作用。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源泉,还是促进乡村现代化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二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现状分析。“文化贫困”能反映部分乡村文化基础不牢的现状,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不高、权利意识不强影响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成效,而外来文化、落后腐朽文化的渗透严重影响了农民的价值观念。三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对策建议。例如,提出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制度,培育农民的现代思想意识,加强文创设计等。关于高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成果更少,主要从高校艺术资源、高校图书馆资源等方面提出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和方法。

综上,国内外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尤其是高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比较零散。大多数高师院校既有师范底色,又有地方性和应用型特点,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具有功能、地域、文化、人缘上的诸多优势,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中,具有参与、引领和推动作用,高师院校探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机制和路径,可提升当地乡村文化振兴实践效果,提升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高师院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高师院校由地方师范学校发展而来,建立时间较早,在地方教育事业和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能力不足、针对性不强、配合不足、效果不佳等问题。

能力不足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师院校在专业课的设置上往往侧重专业教育和师范技能训练,人才培养聚焦发展前沿,对乡村文化振兴所需的特色课程和相关实践较少,导致学生缺乏乡村文化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学生不愿意也难以有效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在科研服务中,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大量的前期调研和实践探索,但高师院校缺乏与乡村的紧密联系和合作机制,缺乏在乡村地区进行文化实践的平台和政策,导致科研项目较少聚焦乡村文化振兴。

针对性不强

受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管理方式等因素的限制,不同地区的乡村在获得高校资源支持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偏远落后、信息闭塞的乡村很难获得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即使得到高校的文化支持,也可能由于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部分文化项目开发和设计效果不佳;可能受人力、财力、物力的限制,没有抓住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如提供淘汰的图书资料或教学设备、推出已有的文化活动等,导致缺少针对性和多样性,影响了服务效果。

合作不够

首先,高师院校、乡村以及相关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机制尚不健全,没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和规划,参与各方的权责和利益分配不明晰,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和保障机制,导致参与主体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难以形成持续的合力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其次,缺乏沟通协调机制,学校内部可能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导致与乡村文化振兴相关的资源和信息无法有效共享和整合;学校与地方政府、乡村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项目需求与供给不匹配;乡村文化振兴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相关资源可能分散在不同主体手中,难以形成合力。

效果不佳

因缺乏足够的动力和资源支持,高师院校提供的服务缺少系统性和持续性,不能涵盖文化传承、文化教育、文化创新等方面,未能形成全面、系统、持续的乡村文化振兴助力体系。此外,创新性不够突出,不能很好地与乡村基础教育相结合,根据不同的学段和特征,进行有效的合作和指导;未能深入挖掘乡村地区的文化潜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产生具有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文创成果。

高师院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机制完善

高师院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机制完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高校、乡村及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协作。

政府主导机制

政府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制订相关政策、规划和激励措施,为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提供明确的指导和支持,引导高校资源向乡村文化振兴领域倾斜,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和培训乡村亟须的建设人才,引入国内外优质资源,拓展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同时,政府要搭建高校与乡村社区之间的合作平台,主导形成与高校、乡村、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促进各方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项目合作。

高校支持机制

高师院校应结合教育学学科优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增设乡土教育专题课程,通过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培养高质量师资队伍,从人才供给上支持乡村教育,承担地区师资继续教育责任,不断提升乡村基础教育水平。充分利用科研优势,针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需求开展研究,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定期进行文化下乡和服务工作,通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打造文化特色品牌及文化宣传阵地,提升文化影响力,促进乡村文化建设。

乡村参与机制

乡村要发挥主体作用,根据历史文化背景和发展目标明确乡村文化振兴定位,借助高校人才、学科及技术优势和高校共同完成文化振兴项目;合作开展文化管理、文化资源利用、文化传播等主题培训,增强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建立健全村民参与机制,引导村民参与乡村文化事务的决策和管理,鼓励村民参与社区会议、文化活动,提出乡村文化振兴的意见和建议,产生共识和合力,形成文化共建、利益共享的良好局面。

社会协同机制

企业、社会组织、媒体、科研机构和民间力量都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社会力量,要形成政府、高校、乡村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协同机制,共同推动乡村的繁荣发展。企业可通过投资的方式推动乡村经济发展,通过公益项目带动或助推文化事业的繁荣;慈善机构、文艺团体、行业协会等组织可为乡村提供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媒体可挖掘和宣传乡村文化,使社会各界提高对乡村文化的关注度;科研机构可通过研究,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民间力量在文化保护、志愿服务、促进各方资源有效对接和使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师院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索

作为高校,高师院校同样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但在定位上以师资培养为主。近年来,高师院校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上做了以下路径探索。

人才培养和教育服务

高校的核心使命是人才培养,高师院校连接着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中一般都明确有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沟通合作等要求,高师院校应通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课程思政、开设乡土文化选修课、乡村学校实习、服务乡村的创新创业等方式,为乡村源源不断地培养基础教育发展亟须的专业人才。

高师院校还可以通过继续教育和教育共同体方式,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支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以课程学习、课题合作、名师工作室教研等形式提升乡村教师素养,为乡村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此外,还可鼓励并支持师范生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为乡村教育注入新理念和新方式。

文化研究和传承创新

高师院校可通过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如乡村振兴研究院、文化研究中心等,聚焦乡村文化领域的关键问题,依托学校学科和科研优势,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尤其是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艺术学等学科,形成跨学科的研究团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剖析和解读,为乡村文化的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高师院校还需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通过提炼具有地域或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探索乡村文化的创新路径和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近年来,高师院校还为政府提供政策咨询和决策支持,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政策的落地实施。

文化传播和融合发展

定期组织实践服务团深入乡村,结合乡村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实际需求,通过历史挖掘、村民调研、建筑设计、村庄规划等方式,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开展戏曲、舞蹈、歌唱、乐器演奏等文艺表演,以及涉及历史、文学、科学等领域的文化宣传活动,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激发其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高师院校还可为乡村文化传播提供创意和策略,为乡村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例如,通过师生创意墙绘,将历史文化与美学观念有机融合,用色彩和图案展现乡村新面貌,提升乡村的文化氛围和吸引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等,推动“文化+”产业融合。

曲靖师范学院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实践与成效

曲靖师范学院是滇东北地区唯一的普通本科院校,具有百年历史,以服务基础教育为主。曲靖师范学院育人成果丰硕,服务地方能力突出。2022—2024年,课题组实地走访曲靖17个乡村,调研了曲靖师范学院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措施和实践效果。

输送高质量的乡村教师

曲靖师范学院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良好师德师风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2019—2024年向社会输送毕业生近2万人,培养的教师不仅是城市教育的中坚力量,也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支撑。学校建设有“云南省幼儿教师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云南省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平台,还建有教师发展中心、教师职业能力协同训练中心、乡村振兴研究院教育研究中心等机构。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密切关注城乡教育需求,每年开展面向乡村的国培项目和市级培训项目,较好地助力了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如毕业生梁春林被评为“云南省教育风云人物”,《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对其扎根山区、热爱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做了专门报道。

助力乡村教育研究

曲靖师范学院获得了各层次的教育学课题。其中,与曲靖市教育体育局联合开展教育研究活动,很好地助力了地方教育发展,2016—2024年累计开展了231个项目的研究,项目实施双负责人制度,第一负责人身处基础教育一线,第二负责人是高校教研骨干。其中,有30个项目针对乡村教育展开,占研究总数的12.99%,这30个项目主要针对乡村教育的难点和堵点,较好地应用高师院校、政府、乡村学校的“U-G-S”教育实践共同体模式,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案例研究等方法解决乡村教育的现实问题,提升乡村教育水平。研究提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应建构生态和谐“5G”共生模式,乡村学前教育需要从运行机制、保障系统、培养体系、共建体系进行提升等观点得到学界一致认可。

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

曲靖师范学院参与乡村文化研究和传承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文化研究,通过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厘清发展脉络和凝练文化特色等,为地方文化传承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二是文化传播,师生将爨文化、铜商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内容开发成兴趣课程或选修课程,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方式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通过举办文化作品展览、文化讲座、文艺演出、文化实践等活动展示传统文化;三是文化转化,立足地方文化资源,协助政府举办独具特色的“陆良爨文化旅游节”“师宗三月三民俗文化节”“麒麟美食文化节”等文化品牌活动、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培养乡村运营人才

自2022开始,曲靖师范学院参与到“中国农大—腾讯为村”的乡村CEO计划项目中;2023年,成立“乡村高级职业经理人学院”,探索高校、企业与地方政府合作培养机制,为曲靖市乡村产业发展培养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职业经理人,在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同时,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目前,曲靖师范学院已培养乡村高级职业经理人49人,通过系统的管理知识学习、组装式集训、乡村实践,他们获得了创新思维与能力、掌握了相关政策法规、建立了广泛的资源网络、提升了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不仅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推动者,更是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引领者。

革新乡村科技文化

2023年11月,曲靖师范学院在会泽县驾车乡光头村成立乡村振兴科技小院,首批入驻的12名博士分为四个团队,分别负责蜜蜂养殖、草莓种植、果品深加工、饲草种植等项目的研究、指导及科技服务,秉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理念,扎根乡村农业生产一线,以“三农”问题为导向,依托博士团队的科研优势和资源,通过开设田间课堂、开展技能培训等方式对农民开展养殖、种植及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培训指导,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科技问题,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有机结合,采用“产、学、研、用”结合的新模式,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和合作对象,最终实现科研成果的广泛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和文化深度融合、双向奔赴。

乡村文化振兴不仅关乎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也是提升乡村内生动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高师院校作为集人才、科技、文化、教育资源于一体的重要阵地,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曲靖师范学院为例,分析了其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措施,展示了其助力乡村文化品质提升、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效果,为高师院校探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机制和路径提供了参考,以共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3J1027)、曲靖市科技创新联合专项项目((KJLH2022YB08)、曲靖市科技创新联合专项项目(KJLH2022YB4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马维启:曲靖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王瑞红:曲靖师范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唐琼:曲靖师范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崔羽:宣威市第一中学)

标签:  乡村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