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纪录片是反映风土民俗、记录人文活动、传递情感价值的重要载体。随着网络传播的飞速发展,“年轻化”“轻量化”的微纪录片成为美食纪录片的生力军。《早餐中国》以轻松自然的语言符号拉近了与观众的情感距离;用轻快活泼的听觉符号构建情感价值;将轻量精练的制播策略联动情感记忆,契合当下影像作品情感价值传播的政策要求,为美食纪录片在共情传播与价值传递层面的发展作出了积极探索。
研究缘起
长久以来,纪录片以其人文性与纪实性的特点,在记录与传播社会文化生活层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人类对生存与文化的记录史中,饮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饮食文化纪录片中蕴含着众多文化风俗、地域特色、思想观念等,对人类与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民以食为天”是一种古老朴素的生存哲学,自古以来,围绕“吃”的文化数不胜数。而在宏大的规训秩序、礼仪习惯背后,“会吃”,即对美食的追寻与经营,成为中国人抽象化的情感共鸣与记忆联结,美食纪录片则成为这一记忆的影像载体。从1979年的第一支酒类电视广告开始,美食广告、美食类电视栏目、烹饪类生活服务节目一直是美食类作品的常见形式。这一时期,纪录片多以宏大的主题为内容制作的标杆,《话说长江》《故宫》《敦煌》等文史类纪录片成为创作的主流。严谨纪实的纪录片与市井平常的美食在基调上的错位,使得中国的美食类纪录片一直以来未能形成成熟的类型。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的诞生开启了中国美食纪录片的新纪元。《舌尖上的中国》消融了纪录片主题表达上高雅与通俗的边界,制作组走向乡间街头,选择普罗大众身边的美食,讲述美食制作者背后的温情故事。低平的视角与充满“烟火气”的基调开创了美食纪录片的新风潮,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紧接着,《老广的味道》《味道云南》《行走的餐桌》等作品接连诞生,“舌尖”“味道”“餐桌”等系列创作驱动了美食纪录片品牌化、产业化的不断成熟。一时间,国内掀起了美食纪录片的创作热潮。随着“线上地方台+线上互联网平台”联合制作模式的愈发成熟,腾讯视频、哔哩哔哩等平台出品的一系列“轻量化”、短篇幅的纪录片《宵夜江湖》《早餐中国》《人生一串》《第一餐》等作品在互联网上受到了年轻观众的追捧,使美食类纪录片焕发新的活力。
2019年,由海峡卫视与腾讯视频联合制作的微纪录片《早餐中国》一经播出即收获大量关注,该片截至2022年11月已播出四季,并在豆瓣获得了8.6分,在腾讯视频、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播放总量过亿,并在微博等热门社交平台引起广泛讨论,成为新一代“现象级”美食类纪录片。《早餐中国》内容选材的“亲民性”与制播形式的“轻量化”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部分研究者认为,相较于《舌尖上的中国》,《早餐中国》摆脱了精英立场的精致主义,提供了更加微观、深入、有情感的内容。《早餐中国》通过构建情节关联、展现生活真实关联、增强互动交流氛围实现最大程度的情感关联,更好地传递纪录片的价值观念。除此之外,《早餐中国》还具有内容体量上的独特性,其形成了线上线下互动的传播策略与“电视+广播+网络”的全网传播矩阵,使其在借助互联网传播优势的同时,贴合当下的“伴随式”传播路径。
美食类纪录片对于“吃”与“喝”的关注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受众在这类纪录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道美食可以作为独立个体的生活偏好,也可以成为集体情感与记忆的具象容器。美食类纪录片绝非单纯满足大众感官需求的浅层化艺术形式,其已然成为传播家国情怀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对美食类微纪录片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观照当下受众对纪录片的接受程度、审美取向、价值需求的流变,为美食类纪录片的美学表达、文化传播、产业发展等带来新的启示,推动其以影像为载体,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共情视角转换:轻松自然的语言符号
“第一人称”视角的亲切解说
文化记忆是抽象的,需要通过具体可感的符号予以建构和再现,如文字、图片、声音等。在纪录片中,语言符号主要指纪录片文本的话语与文字,体现在纪录片的解说词、字幕、人物语言中。解说词是纪录片创作的重要环节,扮演着内容叙事与主题表达的重要角色。解说词的风格与运用是作品在相似的视听元素与剪辑手法中获得独特性的关键。在以往的美食类纪录片中,解说词通常紧密地穿插在画面之中,对画面、人物、故事进行解释说明,合理有序的同时富有美感。例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之中,开场时解说词便伴随画面出现,“穿越四季,我们即将看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精致典雅的文字风格将人与自然的主题巧妙展现,使得质朴的美感徐徐流入观众心中。
与此不同的是,《早餐中国》转换了另一种更为亲切展现自然的视角。共情有赖于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增加人与人之间、人与文化之间以及文明与文明之间更多直接接触的机会,从而更有可能实现切实的认知共情。“纪录最真实的一刻”是《早餐中国》的主题,这部作品在创作中放弃了解说词这一语言符号的使用,而是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由美食制作者的亲身讲述及其故事的同期声为主要语言符号与观众进行“交流”。在《早餐中国》第四季第一集《河南开封·四味烩菜》之中,店主“老妞”赵晓凤讲述自己的愿景是“我不想老得那么快”,亲切朴实的语言真实体现了她干练爽快的“急性子”老板形象,也与该集风雨无阻、敢于追逐的主题形成自然呼应,温情但不煽情,拉近了与观众的情感距离。
诙谐幽默的字幕特效
除了解说词,字幕也是纪录片中重要的语言符号。在大多数美食类纪录片之中,字幕仅作为画面解释或转场提示出现,一般是对人物、地名或重要事件的说明。弱化字幕与特效的作用而重点运用“第三人称”进行客观视角的叙述。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字幕以简洁的宋体居于画面的底部或人物的右侧,观众的视觉中心仍然是画面本身,使得观看主体在观看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有意识的间离感。
而《早餐中国》大量运用字幕、花字特效、表情符号等元素以达到诙谐的观感。在字幕的内容上,《早餐中国》直截了当地聚焦美食店铺的地理位置、食物的制作过程以及售卖价格。其中,食物的制作过程是文本内容的核心。“炸面筋,喷香入里、吃油吸汤”“炸面筋,40分钟绘出Q弹爽滑”等忠于美食本身的文案配上垂涎欲滴的美食画面,再加上可爱的表情与动态的特效音,直接勾起了观众的食欲,遣词造句之间充满了网生代的年轻气息,以浓浓的烟火味俘获人心。而制作组对于字幕的用心远不止此,与“最美味的食材往往选用最简单的烹饪方式”一样,每部纪录片都有自己的“出圈文案”。“只要早起,你就能回到故乡”“你有多久没有吃到故乡的早餐”,这些与观众直接“对话”的文案,引起了观众共同的情感与最真实的感受,唤醒了人们对于早餐的久远记忆。
制作组通过对生活化、真实化、平民化情感需求的精准洞察,以亲切替换精致,“我”“你”相连接的视角转换突破了以往美食类纪录片情感下沉的局限,将“早餐”转化为观众对于“一日之计在于晨”朝气蓬勃的开始,也转化为个体对故乡的眷恋、对地域的热忱,形成了受众情感的“最大公约数”,使观众对价值与情感的接受更加深切自然。
联觉记忆召唤:轻快活泼的声音符号
场景化的音乐
在纪录片中,声音符号主要体现在音乐、同期声音响、人声之中。根据纪录片主题的不同,声音符号的侧重也会有所不同。在《早餐中国》中,最显著的声音符号运用体现在节目组对音乐的精巧设计上。与大部分美食纪录片符号化的片头曲、片尾曲设计不同,《早餐中国》并没有像《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作品一样设置极具风格特色的片头、片尾音乐,制作组在开篇时简单选用了美食短视频中常见的《厨房交响曲》作为前景,引出美食故事,展现美味诞生过程中的节奏感。而后,将声音符号的重心放置于场景化音乐的搭建中,通过现场的音乐与同期声展现早餐店老板们真实的性格脾气与他们的日常生活面貌,以此不断提升故事的丰富性。
但《早餐中国》仍然有自己独特的制作特色,即“每个老板都有自己的单曲循环”这一主题。在每集故事接近尾声之时,请老板选取一首自己喜爱的歌曲,这首歌曲由早餐店老板的手机渐入纪录片的背景音乐,以一首承载集体回忆的歌曲为每一组美食制作者背后的故事进行情感升华。记忆的产生,不仅是通过单个机制或感官的单一作用,而是从各个层面进行记忆感官环境的联结,以达到情感的传递。在莫里斯·哈布瓦赫的记忆理论中,情景记忆要通过亲身经历完成,个体对于事件进行记忆时,其不仅在记忆事件本身,更是运用感官的全面综合作用记忆事件内外的场景、氛围、感受。《风雨无阻》《再回首》《萍聚》等流行于20世纪80—90年代的、观众们耳熟能详的歌曲正是一代人对青春与时代流变的集体记忆。音乐符号不仅代表了早餐店老板个人的人生故事,也蕴含着浓烈的情感共鸣与情感记忆,搭建了纪录片中人物的内容故事与观众自身故事经历之间情感连接的桥梁。
除此之外,音乐符号的准确运用契合了《早餐中国》在整体创作氛围上轻松愉快的情感基调。在后期制作中,花字、特效、背景音乐在整体基调上都呈现欢快俏皮、新奇可爱的色彩。激活和唤醒共情拥有多通道、立体式的交流路径,它不仅有赖于语言、图像、场景的情绪刺激,也有赖于事实呈现和理性叙事后的感知、理解和接受,进而形成更为强烈的认知共情和情绪渲染。同期声与音响的真实呈现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幽默性与趣味感,这些符号与音乐符号一起形成的综合作用,很好地体现了轻松诙谐的互联网气质,剥离了观众接收深厚主题的疲惫感。这种反常规的形式使得观众有了更强的参与感和代入感,建立了紧密的情感共同体,传递温暖动人的情感价值。
情感互动体验:轻量精练的制播策略
相较于《舌尖上的中国》中对“时间”“空间”“人生味道”等富有哲学意味的主题规划来说,《早餐中国》对于“早餐”的关注天然具有亲切感。“早餐”往往伴随着匆忙,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井然有序地开启一天的美味,这一行动不需要过多的仪式感与戏剧性,但绕不开真实的人与真实的情感。《早餐中国》抓住了这一情感特质,其每集5—7分钟的播出时长被观众称为“电子榨菜”,“轻量化”的节目制作模式迎合了当下观众碎片化与“伴随式传播”的观看习惯,给观众以轻松愉悦的观看体验。
同时,《早餐中国》注重在宣传策略上的多重配合,形成“里外合围”的媒介矩阵,营造全线式参与的情感体验。在前期制作时,制作组会在微博平台以“你家的早餐上榜了吗?”发起话题征集,根据网友的评论寻求真正藏于民众生活的美食,引发观众对节目的提前关注,为节目预热。在中期制作时,制作组会在微博等官方社交平台放出节目制作进度、剧照等与观众进行交流,将拍摄花絮与幕后记录放置在节目末尾,完成美食故事的收尾。在第四季《早餐中国》的制作花絮中,增添了制作团队对于节目粉丝内容反馈评价的采访环节,实现了传播效果的“一体化”闭环。在后期播出时,制作团队会在微博发起相应的热门话题,也会在播出平台的评论区、弹幕区与观众实时互动。在《早餐中国》第四季腾讯视频播放平台的评论区中,“热评第一”是观众在该集内容中,发现身边家人的出现,打破了故事内容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回应了“就在我家楼下”这一主题。“就问你看完饿不饿”“早餐记忆”“老板的早餐哲学”等讨论性极强的话题,吸引了众多网友的评论、留言与打卡,形成了情感价值的有效互动传播。与此同时,百度App话题区讨论、腾讯视频弹幕以及短视频平台的二创剪辑,助推了故事文本与话题的持续发酵,使《早餐中国》拥有了互联网“全线传播”的传播势能。
《2019纪录片内容及用户报告》显示,纪录片主流用户的主要年龄集中在18—35岁,且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从纪录片受众呈现年轻态势这一结果来看,吸引优质、年轻化的用户是赢得市场的关键。对纪录片的创作而言,实现与受众的情感连接是作品的制胜点。《早餐中国》在创作的过程也通过传播策略进行宣传推广,不断增强年轻群体的用户黏性,通过“探店打卡”“网红店铺”等“年轻化”的传播方式增强互动的实际性,既扩大了作品的市场影响力,积累了口碑,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受众对早餐的关注,实现了“只要早起,就能回到故乡”的内涵表达。
截至2024年8月,通过海峡卫视、腾讯视频、哔哩哔哩等电视台与互联网门户网站的共同播出,《早餐中国》全网播放讨论量已过亿,真正实现了制作团队与受众之间的良性互动,达到了情感价值的有效传播。这种反馈及时、实时互动的传播策略,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作品本身对于情感价值观的传播效能,对于同类型纪录片创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纪录片是一种重要的记忆形式,其对集群生活文化习俗与价值情感的展现和记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美食纪录片领域,如何借助媒介与符号的综合作用,使观众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不产生审美疲劳,实现人文素养与情感价值的有效传递,成为当前美食类型纪录片面临的新挑战。以《早餐中国》为代表的美食微纪录片,契合了新一代网生化融合传播的传播路径,实现了艺术技术价值与人文情感价值的双效传播,在发挥传播优势的同时注重符号与媒介的规范运用,真正传播好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