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以沧州市博物馆为例,探讨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推动博物馆展览陈列创新的重要价值,提出博物馆展览陈列创新的有效路径,以期为提高博物馆展览水平、实现博物馆社会价值、推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参考。
在文旅融合如火如荼开展的当下,博物馆展览陈列已经成为文旅项目的热点话题之一,其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开展科普教育、提升旅游吸引力、强化社会公共服务等诸多职能。只有进一步推动博物馆展览陈列创新,才能够提高博物馆的展览质量,推动文旅产品品质的提升,为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以文旅融合赋能博物馆展览陈列创新的价值
提升文化体验丰富性
通过文旅融合推动博物馆展览陈列创新,能够为博物馆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展示形式,通过实物、多媒体、互动设备等陈列方式,让游客在参观时不只是观看展品,还能够调动自己的听觉和触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了解历史文化的演变与发展,切实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从而有效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提升文化旅游的品质。
强化教育和知识传播
博物馆承担着科普教育和知识传播的重要使命,通过对展览陈列的进一步创新,能够将更多珍贵的馆藏资源呈现在游客眼前,让游客通过这些展品了解其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从而获取宝贵的知识。而展览方式的多样化,尤其是以互动性强的直观方式传播知识,能够增强游客的学习兴趣。同时,博物馆在创新展览陈列时,会大面积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如视频和音频等,能够进一步丰富展览的视听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跨界合作的形式形成更加具有创意的陈列方案,这样不仅能够扩大受众范围,最大程度吸引游客的关注,还能够有效提升知识传播的影响力,让游客不虚此行。
提高旅游资源吸引力
博物馆通过展览陈列能够展示多样化的馆藏资源,让更多的文化遗产和艺术精粹走进人们的视野,带领人们感受其所承载的独特文化魅力。展览陈列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悠久历史的直接体现,能够吸引国内外众多旅行爱好者,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文化,还可以通过参加博物馆开展的文化活动,实地感受当地的传统风俗,获得实实在在的精神收益。展览常办常新,展览陈列的创新伴随着全新的策展理念和设计思路,这使得很多展览活动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效果,能够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掀起更大的讨论浪潮,进一步扩大展览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前来参观。
落实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意义
博物馆承担着公共服务的重要责任,是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品质的展览陈列创新,不仅能够使当地的城市文化具象化,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还能够带动与旅游相关的其他产业发展,如零售、餐饮、酒店等。同时,依托博物馆的展览陈列,城市可以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构建以博物馆为核心的旅游IP,进一步增强游客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体现博物馆公共服务的价值。
以文旅融合赋能博物馆展览陈列创新路径
拓宽展品选择面,打破无珍贵文物不成展览的观念
沧州市博物馆属于地市级综合性博物馆,和国家级与省级博物馆相比,沧州市博物馆的藏品数量远比不上这些大型综合博物馆。目前,沧州市博物馆藏品共计170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有181件,一级文物有3件。面对珍贵文物相对匮乏的现状,在进行博物馆展览陈列时,需要通过创新展览途径进一步拓展展品的选择,避免出现因对珍贵文物过度追求,致使文物数量无法满足展出需要而影响展品陈列效果的情况。作为沧州市博物馆临时展览之一的“乾坤·方圆——沧州博物馆馆藏钱币展”,正是在面临珍贵文物相对匮乏的情形下,创新展览陈列路径的有效案例。
沧州市博物馆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览活动,面向来馆游客弘扬历史文化、传播价值观念、开展科普教育,举办临时展览的目的是让博物馆文化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因此,在设计展览陈列时,如果对珍贵文物过度追求,不仅无法使博物馆内的各类馆藏文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展览陈列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也会受到影响,致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无法有效发挥。因此,在策划钱币展的过程中,沧州市博物馆转变了传统的展陈思路,充分发挥文旅融合的优势,抓住人们在旅游参观中追求文化艺术的心理,将展览陈列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在钱币展布展过程中,沧州市博物馆没有选择将馆中的珍贵文物众星捧月般地陈列出来,而是充分利用了馆藏一般钱币文物的资源价值,在展出的1600余件展品中,珍贵文物的占比仅10%左右。同时,通过有效地进行展览陈列布置,以及对这些文物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挖掘,钱币背后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内涵得以展现。以北宋钱币为例,沧州市博物馆钱币展中共展出北宋钱币683枚,这种钱币目前在国内存世量巨大,因此市场经济价值相对较低,在钱币收藏界并不受重视。但是,北宋钱币拥有十分丰富的种类,钱币的形态多种多样,钱文书体也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钱币展立足于传递古钱币文化知识这一基本定位,将不同种类和不同版别的北宋钱币陈列在同一区域,并配合多媒体讲解及展板介绍说明,让游客在欣赏钱币的同时,了解这些钱币背后的文化内容,这既增加了钱币展的观赏趣味,也让游客受到了文化熏陶。很多游客在参观钱币展后表示,北宋钱币上有楷书、隶书、行书等不同的字体,非常具有观赏价值。
优化展览结构,让展览陈列内容更贴近日常生活
博物馆的展览陈列是吸引观众前来参观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由于地缘相近,沧州市博物馆的展览陈列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地区的展览陈列存在相似之处。例如,沧州市博物馆的常设展览共有9个,其中7个展览都是围绕沧州的历史文化设置的,主要介绍了沧州的发展历史、自然资源、民俗文化、中医药文化、历史名人、大运河文化、杂技文化和武术文化。其中,除杂技文化和武术文化具有非常典型的沧州特色之外,其他的主题展览在周边省市均有类似的内容。在如今博物馆文旅项目如火如荼开展的背景下,许多观众在其他地区已经欣赏了类似的展览,在步入沧州市博物馆后便很难产生参观的热情,使得展览陈列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在设计临时展览时,由于策展思路相对保守、办展资金相对有限,沧州市博物馆这类地市级博物馆的展览内容相对较为单调、陈列方式相对固定,很难满足文旅融合背景下游客对博物馆展览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除此之外,部分珍贵文物虽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由于年代较早且相关资料较少,对于一些时间较为紧张的游客而言,他们很难花费较长的时间对某个文物进行研究和学习,并且因为与他们的日常认知和日常生活有较远的距离,所以不能激发观众的参观共鸣。
博物馆本身具有社会服务的属性,应该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在设置展览时,更要注重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找到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沧州市博物馆在设计原创展览陈列时,始终坚持让文物贴近观众的生活,不断丰富展览陈列的内容,让不同行业、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精神需求的人都能够走进博物馆,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博物馆的价值。
2019年,沧州市博物馆开始了文物专题的展览策划,对如何选择展览主题与陈列方式展开了研究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博物馆主题展览的成功经验,发现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特色展览能够极大地激发群众的共鸣,在社会中形成热点话题,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基于这一认知,在进行文物专题的展览陈列设计时,沧州市最终选择了以古钱币作为展览主题,一方面,是由于钱币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许多人有收集古钱币的爱好,对古钱币文化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博物馆的专业科普了解古钱币的形制变化,以便在收集古钱币时能够准确地作出判断。另一方面,以古钱币为主的展览参观门槛相对较低,配合展品说明与讲解词就能够帮助更多观众走进古钱币的世界,并且在沧州市本地也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更容易在社会上引起人们的讨论,能够更好地吸引外来游客进入博物馆参观。
因此,在设计展览陈列时,将钱币展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时代为线索,向游客展示了古钱币的发展过程,将古钱币按照朝代的先后顺序进行陈列。本次展览陈列的古钱币共跨越20个朝代,共计134种形制,展品的陈列如同一条跨越时代的巨龙,带领着中国古钱币文化浪潮奔涌而来;第二部分以古钱币的文化底蕴为线索,从钱文书体、钱币锈色、吉祥图案、特殊铸造方法、邻国钱币等不同角度对中国古代钱币文化进行了阐释和科普。在进行陈列设计时,展品的文字说明力求简洁明了、由浅入深,不仅要让观众记住有关古钱币的知识,还要让其能够理解古钱币所蕴含的文化传承,真正实现文化教育、文化传播的目标。例如,在对贝币进行介绍时,利用多媒体屏幕向观众演示与贝字偏旁相关的汉字,如“买”“卖”“贪”等,让人们了解货币发展与汉字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这样的方式,结合文旅融合带来的“博物馆热”,能够让更多游客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更深刻地感受展品作为文化载体的魅力,让游客在参观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为博物馆展览陈列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开放展览平台,利用文旅资源拓展宣传途径
博物馆的展览陈列主要由固定展览和临时展览构成,临时展览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和博物馆服务需求灵活地设置内容,在博物馆履行社会教育功能和文化职能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地市级博物馆展览陈列策划依然是以博物馆为主,博物馆展览什么,游客就参观什么,这使得游客参与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游客走入地市级博物馆的兴趣。
临时展览作为博物馆最为灵活的展览陈列形式之一,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游客的参观需求,借助文旅融合的“东风”,设置更多游客感兴趣的展览主题,让游客能够在旅游途中享受文化的熏陶。因此,博物馆在进行临时展览陈列策划时,还应该结合当地的文旅资源,充分考虑不同游客的参观需求,打破原有的封闭式策展模式,收集更多游客对博物馆展览陈列的意见和想法,创造开放式的展览平台,为更多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并借助各类新媒体平台扩展宣传渠道,让博物馆获得更多的关注度和讨论度。
沧州市博物馆钱币展在开展之前,首先便与当地古钱币收藏家进行了合作交流,获得了广大古钱币收藏家的支持。例如,收藏家秋寒在得知展览计划后,主动与博物馆进行联系,积极参与展品筹备和展品陈列设计,贡献了三孔布、燕方足布、齐明刀等重量级展品,弥补了博物馆展品种类的空白之处,还贡献了一批与古钱币文化相关的收藏品,如钱币研究地图、钱币拓片卷轴等。在钱币展布展的过程中,秋寒还积极提出意见,对展品摆放的方式和相关说明的润色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让整个展览陈列更加古朴自然、引人入胜,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激发游客对展品的兴趣和参观热情。与此同时,沧州市博物馆借助新媒体平台和其他媒介,向公众发布展览信息,接受专访报道,并利用微信小程序开放线上展览,用别具一格的陈列模式在博物馆展览中脱颖而出,使这一展览在线上线下都掀起了热潮。沧州市博物馆配合文旅发展规划,在钱币展展出期间,接纳了多个学校和社会团体的集体参观活动,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文化影响力,推动了博物馆展览陈列质量的提升。
融合数字技术,让博物馆展览陈列“活”起来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博物馆要积极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将互动设备和展品陈列相结合,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参观体验,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为博物馆展览陈列的创新提供更多的思路。
例如,可以在展品旁边增加触摸屏展示展品的相关信息,帮助游客更加清晰地了解展品。触摸屏中的信息既可以包括通俗易懂的文字说明和图片展示,也可以构建3D立体模型,让游客能够通过转动模型从不同角度观赏展品,使展品能够真正成为生动形象的文化载体,激发游客的文化共鸣;还可以通过AR技术提供虚拟产品体验,借助手机AR服务直接扫描展品二维码就能够在现实中投映虚拟产品,并与展品形成互动,从而让游客更近距离地观看展品的细节,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
沧州市博物馆一楼东南侧的科技展厅有一台很受游客喜爱的虚拟考古挖掘设备,这是博物馆内有关考古挖掘知识的互动感应项目。当游客触碰设备屏幕时,画面中会出现待挖掘的文物碎片,游客需要将挖掘出的文物碎片进行拼接,当拼成一件完整的文物后,屏幕上就会出现介绍该文物相关知识的内容,不仅增加了互动的乐趣,也让人们收获了宝贵的历史文物知识。二楼民俗文化展厅中设立了博物馆查询系统,将该系统与国内其他博物馆网站进行关联,能够为游客提供虚拟化一站式的参观服务。此外,民俗文化展厅中的LED大屏能够为游客展示戏曲演出的画面,通过震撼的视听盛宴让游客仿佛身临其境,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参观体验。
综上所述,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的展览陈列能够带给人们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实现高质量的知识传播和文化教育,有利于开展积极的文化互动与交流,进一步增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公共服务和文化载体,为文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