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书籍的产生和发展即是文明的标志之一。我国有大量卷帙浩繁的文献古籍,它们既是中华民族的珍贵精神财富,也是现代人类文明的文化瑰宝。纸质资料的传承实属不易,因而古籍修复已成为中国古籍保存中的重点内容。古籍修复是古籍保护中的重要一环,主要是作用于本体,修复的好坏直接影响文献的寿命,所以要在古籍修复的各个环节运用保护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延长古籍寿命。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文化流传的过程中,书籍作为文明与文化的重要载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改朝换代、天灾人祸等因素,能保留下的古籍少之又少。古籍文献的载体与信息融为一体,保存好了载体,其信息便得到了保护。同时,因电子文献具有不稳定性和信息保存的局限性,使得纸质文献仍将担负保存人类文献信息的主要职能。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书也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未完全取代纸质文献。全世界每年出版图书达到300万种以上,包括期刊、会议文献、图书资料、教材等,而纸质文献仍占据多数。
纸质文献流传至今实属不易,古籍保护便显得尤为重要,古籍修复作为古籍保护方式之一,修复的好坏直接影响其保存寿命的长短。古籍修复涉及修复材料、修复技法等,必须深入了解古籍修复过程中所涉及的古籍保护措施,本文将对此展开具体阐述。
连接材料的选用
古籍的连接材料比较单一,主要工具为糨糊、纸捻和线,通常应用于修补及装订两方面。例如,卷轴装主要是用糨糊将画心、纸、裱好的绫或锦及天地杆等粘连在一起;蝴蝶装只用糨糊粘连,便可以使一定数量的书页组合在一起;梵夹装用线或者较粗的麻绳连接;线装和包背装先用纸捻固定,再分别用线或糨糊连同封面一起装订;毛装则用线装订或直接用纸捻固定。
淀粉糨糊
糨糊是修复古籍不可或缺并起着关键作用的材料,无论是补、镶、裱、托、装,都离不开它。面粉或淀粉加水熬制为糊状即为糨糊,因其具有一定的黏稠度,在对书籍、古旧字画、拓片等进行修复时,可以起到将原件与补料黏合的作用。
古籍修复中使用的淀粉糨糊不含面筋,产生的拉力较小,修补后的书页易压平,也是修复原则中“过程可逆”的重要因素。修复古籍所选用糨糊的稀稠度根据所需修复书籍的纸质、纸张厚度和工序而定,稀稠度的调制需要在长期修复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才能掌握得恰到好处。修复后的文献如果出现虫蛀、霉蚀及褶皱不平等现象,都可能与糨糊有关。
古籍修复用的糨糊主要成分为小麦淀粉,而淀粉和纸张材质等都是虫子的食物源,因此,在制作糨糊时,可以尝试加入桂皮、花椒等原料,以达到修复和防虫的双重目的,但因花椒和桂皮容易改变纸张颜色,所以要谨慎加入。现代的古籍收藏环境相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在温度、湿度、光源等方面均可实现控制,所以,在进行修复时,糨糊中不用加入任何防虫剂也能达到防虫的效果。
白及水糨糊
关于白及,《本草纲目·草部·白及》中这样记载:“其根白色,连及而生,故曰白及。”白及原产自我国,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各省份,另外在中国台湾、日本以及缅甸北部也有分布。其块茎含黏液质和淀粉等,可作糊料,亦可入药。白及水糨糊采用白及的块茎加水制作而成,其黏性极强,用其粘连接缝处,历经百年也不会脱落。古籍修复多用其修补书页,但避免用于纸张较薄的书页。原因一是白及水糨糊黏性过强,一旦古书再次受损而需重修时,很难被揭开;二是用它修补过的书页总会留下难以去除的痕迹。广东地区因气候湿润,淀粉糨糊的黏性容易被潮气分解失效,因此多采用白及水糨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出现了化学胶水、化学糨糊及玻璃胶纸等,这些都对古籍纸张具有极强的腐蚀性,短时间内便会使纸张变质,出现黄、脆现象,触手即碎,因此在古籍修复中绝不可使用。
丝线
丝线是用蚕丝搓纺而成,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使用的一种书籍订缝材料,早在14世纪,零散的纸张就被制成帖并用线连接成册,这便是线装书的雏形。丝线质地柔软、韧性好、光滑且不易打结、结实耐用,用它订缝后的书籍书背平整、不高凸变形,但丝线价格较高,除用在高档画册和古线装书上外,一般书籍不使用它作订缝材料。
丝线原为白色或奶白色,直接使用时与古籍原有的旧色不相匹配,所以要对其进行染色处理。染色时一般选用红茶,将红茶包在纱布中放入水中烧煮,颜色深浅根据茶叶、水量、染色次数、蒸煮时间长短而定,直至染出想要的颜色。染色后的丝线放进凉水中洗去浮色,期间可加入固色剂以固色,最后捞出晾干备用。
纸捻
纸捻是用来装订书页的,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中间宽两头尖,又称纸锯钉、蚂蟥襻,用以装订厚本书,接过书脑或金镶玉的书籍,也要用这种纸捻装订。另一种是按照皮纸帘纹裁切成直角梯形状,搓成一头大、一头尖的钉子状纸捻钉,用以装订薄本书或一般书籍。
制作纸捻时,一般选用厚实的皮纸,如桑皮纸,其纸张所含纤维粗长,纤维排列方向一致、整齐,韧性好,不易拉扯断,搓成的纸捻可以在长时间内很好地起到固定书籍的作用。如果制作纸捻时选用的是竹纸,其主要成分为竹子纤维,纤维短而细,排列较杂乱,揉搓时容易拧断,更不能用来固定书籍。
在现代图书的装订中,所使用的连接材料有麻绳、合成纤维线、热熔线、塑料线、金属丝等,但并不适用于古籍修复。例如,采用铁丝制成的骑马订装订的平装书册不宜超过32页(64面),虽然其加工方便、速度快、美观适用,但牢固度较差,故不能用于古籍书页的连接。
水的处理
水是古籍修复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与工具,贯穿于整个修复过程,无论是在调制糨糊、染色,还是在清洗污渍、修补破损、搓揭旧纸、喷水倒平等修复过程中,水都是必需品。
在古籍修复过程中,水具有很多作用,它充当了纸与纸的黏合剂、淀粉糨糊的溶剂、去除纸张污物与纸内变质物(如酸)的溶解剂和清洗剂等。若对水掌控不当,便会成为古籍损坏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生活饮用水主要分为自来水和直接饮用水两大类,直接饮用水又可分为天然水和再制水,但都不是理论意义上的纯净水。自来水是天然水经过净化处理得到的,虽然清除了悬浮杂质及浮游生物,但还有部分有机物和金属离子残留,这些都是传统净化设备难以去除的。另外,自来水在净化和输送过程中混入了其他杂质,如余氯和输水管道中的二次污染物,如果用于古籍修复,这些有害物质就会残留在纸张上,对纸张造成损害。
古籍修复用水理论上应该为纯水,其至少经过过滤且去除离子,并尽可能无菌,且pH值为中性。纯水通过蒸馏法、活性炭吸附法、离子交换法、膜过滤法及其他适当的加工方法制得而成,应在使用时现制现用,且放在容器内的时间不宜过久。因为无论是自来水还是经过再净化的纯净水,久置后,其总溶解固体(TDS)值会升高,病毒和菌落总数也会相应增高。以上几种方法相比,蒸馏法的生产成本较高,制水速度慢,不能满足如清洗的随用随制,放置过程中也会很容易受到污染,所以实用性不高。而活性炭吸附法是将水用活性炭过滤后,其颜色、异味等均可除去,pH值也会略有升高,但却无法去除水中的无机污染物和原生生物,并且活性炭不具备除菌功能,细菌会附着在其表面并生长出生物膜,持续使用会增加活性炭滤芯细菌数量。
染料的选用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和推广,对于世界科学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都有深刻影响。但是,伴随着造纸术发展而生的染纸技艺,一直以来却鲜为人知,人们对其工艺技术更是知之甚少。其实,染纸作为美学、防蛀的纸张加工工艺,是应防虫、延长纸张寿命的需要而产生的,其技术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便被普遍使用。
染色即给修补材料染上颜色,也称上色,是古籍修复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书画修复中,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这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持书画的原有面貌,这就要求选配与古书画颜色、厚度、质地相似的纸张。以往,修复配纸的主要来源是收购不具备价值的残旧古书,裁其天头、地脚以及书脑等空白处备用。随着对文物价值的逐渐认识,裁取天头、地脚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而且搜集到的古纸数量有限,品种难求齐全,再者,旧纸本身的纤维已经不牢固,修补后不一定能起到延长书籍寿命的效果。因此,修复古籍前便要选取在原料、厚度、帘纹等方面与待修复纸张相近的纸,对其染色做旧,从而达到与待修复纸张良好匹配的效果。
植物染料的工艺利用,是古代中国染色工艺的主流,可以用于染色的植物众多,红色系的有苏木、红花、茜草等;蓝色系的有木蓝、蓼蓝、马蓝等;黄色系的有姜黄、槐花以及栀子等;棕色系的有胡桃、冬瓜、杨梅等。修复古籍时,染纸所用的染料大多为植物染料,如橡碗子、栀子、矿物染料等。橡碗子和栀子作为染料的历史由来已久。橡碗子熬制的染液一般呈酸性,在染色前要对其进行去酸处理,去酸后的染液所染纸张依然保持了原纸较好的耐久性和颜色稳定性。因此,在给修复配纸染色前,要对染液的pH值进行调整,使其呈中性或弱碱性方可使用。栀子是秦汉以前应用最广的黄色染料,东汉应劭所著《汉官仪》中有“染园出栀、茜,供染御服”的记载,说明当时染最高级的服装是用栀子作为染料的。用于染黄的物质为藏红花酸,要想得到深浅不一的黄色,控制其酸性即可,但栀子染黄耐日晒的性能较差,因此宋代以后,染黄的材料便被槐花部分取代。栀子是酸性土壤的标志植物,所以栀子的果实也含酸,在染色前同样要进行去酸处理。传统的国画颜料因从矿物质中得来,所以要加水浸泡至溶化后再研磨过滤使用,根据所要配的颜色加入赭石、胭脂、花青、鹅黄、藤黄、三绿等颜色。现在国内有些管装国画颜料因含有防腐剂苯酚,这是一种具有较强腐蚀性、毒性的弱酸,用其染纸会加速纸张劣化,影响纸张的长久保存,所以不宜用于修复配纸的染色。
书籍装具材料的选用
在翻阅书籍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历经一定时间的现代书刊和古代书籍、字画,都有纸张发黄的现象,这是纸张酸化的表现。纸质类文物含酸,可能是纸张本身含酸,也有可能是外界环境致使纸张被酸性物质污染或被氧化,纸张中的酸具有迁移性,即酸可从酸化的纸张转移到与之紧贴的(特别是被挤压的)其他纸张上,使未酸化的纸张酸化降解。
古籍的装具是保护古籍的重要对象,在选择装具时要慎之又慎,而无酸装具是不错的选择。无酸装具有利于古籍的保存,在选用时,一方面要防止档案文献受外界酸性污染物的入侵,另一方面要避免装具本身对文献的有害影响,为档案文献的存放提供一个洁净、稳定的微观环境。例如,在用纸张包裹书画时,可以选择无酸纸进行包装,它能很好地阻止文献在保存环境中酸性物质的迁移,防止对酸性环境敏感的文物进一步劣化,具有防潮、防霉、防尘等功能。与其他材料相比,无酸纸具有性能稳定、强度高、重量轻等优点,pH值一般在7.5以上,成分中不含磨木浆,纸张性能和强度较高,适合较长时间的使用和保存。再如,制作函套时可采用无酸纸板,这是因为其pH值大于7,在生产过程中不添加漂白剂,也不含危险的化学药品和添加剂。古籍在修复后都要装进函套以减少灰尘、杂质、水渍等的再次破坏。然而,如今各图书馆一般使用普通函套保存古籍,即用一般性灰纸板和蓝布、锦缎制作而成,好一点的有樟木盒子、楠木盒子,但是这些都有利有弊。采用无酸装具,可以很好地避免装具与古籍直接接触造成的酸性物污染,也是比较经济、稳妥的预防性保护措施。
修复档案的保存
造纸术发明以后,纸张开始被广泛应用并被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公文书写材料主要还是以简牍为主。至东晋末年,桓玄代晋建楚,元兴三年(公元404年),他下令停止使用简牍。至此,纸最终完全取代简牍,成为国家文书的正式书写材料。
档案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主要分为纸质档案、声像档案和机读档案,尽管后两者的数量越来越多,但纵观世界各个档案存放地,纸质档案仍占主要地位。纸质档案是以纸张作为载体的档案形式,如电报、户籍、账册、契约、手稿、家谱等。在中国古代,文书和档案的概念未有明确区分,殷商为“册”“典”,西周为“中”,春秋、秦汉以后为“简”“牍”“简策”“简牍”“简书”“帛书”“簿书”“案卷”“文牍”“案牍”等。至于“档案”一词,可能使用于明末清初,而见于文字材料则始于清代,现统一称作“档案”。
古籍修复档案特指对所修古籍进行具体描述的文档,包括书名、版本时代、开本大小、书页及书衣材质、pH值、白度值、厚度值、破损情况、修复方案、修复前图片、修复中图片、修复后图片、纸张纤维图、修复人员、修复时间及修复方式等的较为详细的描述。修复档案一般要保留一份电子版和一份纸质版,电子版档案可以存储在硬盘和云盘上,具有容量大且不占空间的特点,还容易修改信息;纸质版档案更为直观,便于管理和利用。从古籍修复方面而言,一是详尽的修复档案对于后人查阅修复历史、再次修复文献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对古籍文献的间接保护;二是修复档案以纸为载体,具有易损坏、无法再生等特点,因此,档案自身的保护和修复也是必须要重视的。所以,在选用档案纸张时,尽量从防老化、防潮、防虫和防洇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最优质的纸张;三是可利用现代电子设备,如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等,对古籍的原始状态、修复过程、修复后状态进行拍照、录像并存储,后期查阅时便可从这些影像资料中窥见古籍的“前世今生”。
古籍文献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通过那些残卷故纸,我们仍旧能够感受那个时代的余温,目睹那个时代的痕迹,做好修复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我们作为古今与未来文化传承者所义不容辞的责任。纵观古籍修复的过程,有几十道工序,包括“望、闻、问、切”、拆、修、订、装、存等,每一个步骤都要遵循“过程可逆”“整旧如旧”“最少干预”等原则,将这些理念应用于修复过程,有利于延长书籍寿命、保存历史文化,使我们的珍贵典籍得以永远地保存。
(作者单位:甘肃省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