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艺术 乡村地缘文化的生态重塑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275)

摘要:大地艺术是强调自然力量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文化根脉与生长性意义,适合扎根于乡村。通过文化生态学和符号互动论的交叉视角,川渝地区大地艺术在乡村地缘文化激活中的深远作用与实践,可构建为文化表达、文化激活与文化互动的框架。通过对大地艺术与乡村融合的案例进行分析,大地艺术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的应用,可以从介入机制的丰富、互动平台的搭建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引入三方面探索创新性路径与策略,进而强化其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独特地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艺术化表达。

在乡村的五大振兴之中,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也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基本、更深沉和更持久的力量。大地艺术作为一种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渐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显现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生态功能。大地艺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国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利用自然材料进行创作,以艺术的方式改造和再现自然景观。通过这种形式,大地艺术不仅塑造了全新的乡村景观,也成为文化传承和地方认同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国内引入大地艺术的实践,但仍存在明显不足。部分大地艺术项目出现了可持续性弱、村民主体性弱、忽视乡村固有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等问题,限制了地缘文化在更大范围的激活与传承。

国内外关于大地艺术的学术讨论正逐步深化,研究者们不仅关注其艺术形式和内涵,也开始关注其在社会、文化和生态方面的影响力,且国内研究与乡村振兴策略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关。然而,目前从更多学科如文化生态学、社会学等视角对大地艺术进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对大地艺术在地缘文化中角色和影响的具体实践和理论探索不足,具有较大挖掘潜力。本文旨在从文化生态学和符号互动论的双重视角出发,构建大地艺术赋能乡村地缘文化的框架。在此框架下,大地艺术不仅是文化表达的手段,更是一种与自然、社区紧密互动的符号系统,推动了乡村地缘文化的保护与创新。通过对大地艺术实践的案例研究与理论分析,本文将探究大地艺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发展路径与建议。希望通过这项研究,为文化与生态共生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并为乡村地缘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创新的解决方案。

大地艺术与乡村地缘文化的理论分析框架

文化生态学不是文化与生态的简单叠加,亦不是文化学、生态学、生态文明的代名词,而是着眼于人与文化、文化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文化生态学最初由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于1955年在《文化变迁理论》一书中提出,并由其学生罗伯特·墨非深入研究后,指出文化生态理论是指文化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动态的富于变化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文化生态学融文化于生态中进行研究,将文化作为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机制,着重考虑文化形态间的相互作用及文化和环境之间的互养关系。符号互动论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H.Mead)创立,并由其学生布鲁默(H.G.Blumer)在1937年正式提出,强调社会构成是个体间基于符号进行互动的结果。该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活动依赖于对符号含义的共识,通过符号交流建立社会关系和群体认同。符号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媒介,也是社会互动和个体认知构建的基石。本文以文化生态学和符号互动论的交叉视角研究大地艺术与地缘文化的互动机制,旨在以辩证、动态的眼光认识大地艺术在川渝地区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实践与应用。乡村地区大地艺术与地缘文化的理论分析框架可以理解为一种动态、互惠的框架,其中,艺术作品不仅反映了其所处的自然和文化环境,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系统,而且影响和塑造了这一环境。这种理论分析框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环境适应性创作与文化表达

在文化生态学中,环境适应性是指文化如何根据其自然环境的特定条件发展适应性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价值观念。大地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形式,其创作过程和作品本身深深植根于特定的地理和环境条件,反映了艺术家对环境的感知、理解和尊重。

通过与特定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大地艺术能够揭示和强调这种环境适应性的文化特征,促进对地域文化独特性的认识和保护,具体可从大地艺术作品的材料、内容(主题)、形式方面展开。材料方面,大地艺术家倾向于使用当地特有的自然材料进行创作,这种选择不仅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的尊重和利用,也让作品本身深深植根于其所处的地理和文化环境。例如,如果一个作品使用了某地特有的石质或土壤,那么这种材料的颜色、质地和形态都可以反映当地的自然特点和地质历史,同时可能与当地的文化传统和使用这些材料的历史做法相联系。内容(主题)方面,大地艺术作品的主题和内容常常与特定地理位置的历史、文化和环境密切相关。艺术家通过对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地形特征、生态系统,甚至是与该地区相关的历史事件或社会问题的反映,表达对地缘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例如,部分作品可能旨在揭示和评论某地区的环境破坏、土地利用变迁或是向某个文化或自然遗产致敬,通过这些主题,大地艺术直接与地缘文化对话,反映了艺术家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立场。艺术形式方面,大地艺术的形式多样,从地面雕塑、巨大的土堆、环形或螺旋形的地面作品,到利用自然界的水流、风力等元素,这些创作形式本身就是艺术家对特定地理环境特征的直接响应。艺术家通过观察特定地点的自然条件,如光线、风向、地形等,决定作品的布局和构造方式,使作品与周围环境形成和谐的对话。此外,这些形式也反映了艺术家对当地传统建筑、土地艺术或符号的理解和重新诠释,将当地文化的元素和符号融入作品设计。

地域景观融合性重塑与文化激活

大地艺术的艺术形式通常规模宏大,要求观众身临其境般体验作品的全貌,从而深化人们对自然环境和地理空间的理解与感知。大地艺术不仅是艺术作品的展示场所,它还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通过改变或强调自然景观的某些特征,使其成为环境的一部分,而非简单的艺术创作。正如Robert Smithson等早期大地艺术家强调的,作品不仅是视觉上的,而且是对土地和自然元素的深度回应和重塑[1]。

在乡村地缘文化的背景下,大地艺术通过对地域景观的重新定义与构建,促进了传统文化和自然的对话。它不仅塑造了新的乡村景观,还对乡土文化的空间秩序进行了重构,影响了地域文化的视觉表达和文化认同。例如,在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大地艺术不仅通过自然与艺术的融合,为观众创造了独特的感官体验,还让社区重新思考人与土地的关系,恢复了对农耕文明的自豪感[2]。这种艺术形式与村民的生活方式紧密结合,使人们能在自然环境中反思和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根基。大地艺术作品通过其独特的形式,与所处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进行融合,创造与众不同的视觉和空间体验,不仅增强了人们对地理环境的感知和欣赏,也成为地域文化认同和记忆的重要载体。这些作品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地缘文化的生命力需要在新的生态环境及群体互动中得到培育与生长,其激活不仅依靠传统文化的积淀,也仰赖艺术形式的创新表达。大地艺术进一步提升了乡村地缘文化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提高了其活化力,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艺术表达。

文化生态共同体构建与文化互动

村民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力军,其主动性与积极性是乡村地缘文化激活的重要因素,而这一过程的核心在于文化生态共同体的构建。在这个共同体中,不同主体的协同作用得以体现,尤其是村民的积极参与成为激活乡村地缘文化的关键。大地艺术强调“在地性”,其创作不仅关注如何与自然环境、地理特征共生,还注重与当地居民的互动。通过这种深度融合的方式,大地艺术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的载体,更成为联结人、文化和空间的纽带。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村民的参与不仅体现在具体的劳动和协作方面,更在于他们与艺术家之间的双向交流。这种合作不仅能够让村民亲身体验艺术的魅力,还能够帮助他们发掘乡村固有的文化价值。通过共同的创作实践,村民不仅成为大地艺术的见证者,还成为这一艺术形式的共同创造者和文化守护者。艺术爱好者、游客和专家学者在参观和互动中,通过大地艺术构建的空间体验和文化活动,与村民一同构建了新的文化身份与生态意识[3]。

此外,大地艺术不仅是一种美学表达,更是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桥梁,连接着村民、艺术家、学者、游客和企业等不同的社会群体。通过这种文化互动,村民在参与大地艺术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与外界的沟通,还促进了多主体之间的持续合作和共建。在这一过程中,村民与其他主体分享他们对乡村文化的深刻理解,并通过对大地艺术作品的场域感知,重新定义了他们与自然、文化和他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多元主体的持续互动,大地艺术不仅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工具,更成为文化生态共同体意识构建的重要媒介。乡村的文化生态共同体逐步成型,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互动模式,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川渝地区大地艺术赋能乡村地域文化的路径创新与政策建议

丰富大地艺术介入机制,结合文学中的地域书写

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乡村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新热点,也是文化复兴的前沿阵地。在这一过程中,新乡土文学的佳作不断涌现,展现了乡村丰富的地缘文化与生态环境,其创作实践为中国文学提供了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学样本,尤其是生态文学对乡村自然景观和文化传承的关注,进一步加强了社会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大地艺术作为一种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形式,与乡村生态文学有着天然的契合点。通过将两者结合,不仅能够深化文学作品对地缘文化的理解和珍视,还能够共同推动乡村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丰富的文化表达形式。

大地艺术的介入机制可以通过与文学创作的融合变得更加多元。具体方式包括组织跨界工作坊和研讨会,邀请作家、艺术家以及村民共同探讨如何将地域特色和乡村生活的本质转化为艺术与文学作品。这样的跨界合作能够使作家与艺术家从不同角度诠释乡村文化,既赋予文学创作更多的视觉与空间维度,又为大地艺术注入了深刻的文学叙事,形成跨领域的文化对话与合作。例如,通过作家们的笔触,大地艺术作品背后的地域故事得以被更广泛的大众了解,而这些故事和情感也为艺术作品增添了更丰富的文化层次。同时,这种跨界合作能激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人民、深入实践,通过亲身体验乡村生活,感受乡村的自然与文化特色,从而挖掘更具深度的创作灵感。此外,利用文学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文化传播媒介,还可以设计以大地艺术作品为节点、文学作品为叙事线索的文化旅游路线。这样的旅游体验不仅增强了游客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也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新活力。文学与大地艺术的结合让乡村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有了更加生动的表现形式,使得游客不仅是“看风景”,而是通过文学与艺术的双重视角,深入感受乡村的文化底蕴与地理特征。

推行“艺术节”活动形式,搭建多主体互动平台

艺术节是一种超越纯粹的艺术展示形式,是促进乡村地缘文化活化的有力平台。这一形式通过汇聚各方参与者,不仅在地理和心理层面上加强了各主体的凝聚力,也为地方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表达空间。艺术节的举办,以节日的仪式性质促进了文化的再生产。同时,作为新的文化节日,其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吸引游客和增加文旅互动,激发了乡村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活力,在推动地域文化振兴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中有着独特优势。推动互动式和参与式的大地艺术,建立社区互动平台,加强相关政府部门、策展人与艺术家、村民、游客、志愿者等多主体之间的互动、沟通与协作。

艺术节可在地缘文化、乡村环境、策展人、艺术家、作品之间建构一个新的文化生态圈。平衡艺术、乡村建设与场域的辩证关系,一方面,通过策展人与艺术家和当地村民的互动合作,挖掘当地元素与地域文化,结合村民的意愿与当地的真实故事,实现艺术与当地传统文化融合;另一方面,也需要保持各自独特的张力,保持艺术一定的自主性,强化艺术在与特定区域的碰撞中表现出的力量,体现大地艺术的民族性、地方性以及区域差异性,进而通过多元艺术手段,在保证原真性的前提下,达成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同时,缩短当代艺术与社会大众的距离。策展人与艺术家把脉地缘文化的特点,把握个体创造与集体经验和大众文化资源之间互通对话的可能,并从中建构新的人文关怀和公共意识,以先锐的艺术批判精神干预不稳定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低俗的审美趣味,直面当代文化和社会现实的需求,在学术文脉的基础上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包括地方特色、可持续深化的命题,以展现其饱满的艺术创造和新公共艺术介入当代文化现实和生活的可能。

引入地理信息系统,强化大地艺术表现形式

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在策划大地艺术作品时发挥重要作用,帮助艺术项目更加集中且更贴合当地的地缘文化特征与生态环境。GIS数据还可以直接作为艺术创作的组成部分或灵感来源。艺术家们可以利用地理数据揭示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独特性,创造与地点紧密相连、反映特定地理或生态特征的艺术作品。在选址与规划方面,GIS可以帮助组织者在初期规划阶段选择最适合举办艺术展的地点。通过分析地形、植被、水源等地理数据,GIS能够识别既符合艺术展览需求,又对当地生态影响最小的地点。同时,GIS可协助推行以生态修复为宗旨的大地艺术作品,基于实地环境问题,通过因地制宜的艺术方法,帮助保护和恢复乡村生态环境的受损部分,强调其环境友好的态度。加强对农村“废弃地”的利用,推行就地取材的创作方式,减少创造作品所需消耗的能源,经过环境影响评估后的创作既有利于其生态恢复,又能提升废弃地的审美价值,成为大地艺术家文化生态意识的载体。此外,举办大型活动,特别是在自然环境中举办活动,都需要评估对当地环境的潜在影响。GIS可以用来分析艺术项目可能对当地动植物栖息地、水资源和土地使用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帮助规避或减轻负面影响。通过将GIS与移动应用相结合,组织者可以为参观者提供一个互动式的体验,如通过应用展示艺术作品的具体信息、艺术家介绍,甚至是关于周围环境的教育信息。这种互动性不仅丰富了大地艺术展示的内容,也增强了公众对地缘文化及其所处生态的理解。

2024年西南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川渝地区大地艺术赋能乡村地缘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2410635107)。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1]姜宇辉.从另类空间到折叠空间——福柯、德勒兹与当代大地艺术中的灵性维度[J].文艺研究,2015(03):31-38.

[2]北川富朗.北川富朗大地艺术祭:越后妻有三年展的10种创新思维[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4.

[3]赵阳.共生观念下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更新策略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20.

标签:  文化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