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不断冲击和重塑着固有的艺术模式,形成了全新的艺术生态。纪录片的艺术实践以技术为基础,打破了传统制作的人力、算力的局限性,即在视听语言层面呈现新的时代特征,又降低了创作者与观众的对话门槛。AIGC赋能完善了影像的生产结构,拓展创作思维的同时,聚焦中国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在数字技术驱动媒介革新、推动影视行业发展已势不可挡的大背景下,结合技术手段梳理历史轴线,以不断优化的视听影像承载宏阔深远的中国精神,结合国际视野呈现立体多样的华夏文明,开辟了传承历史文脉的新渠道。
人工智能时代,文化传承与文化传播手段日趋多样化,为纪录片创作的艺术实践带去前所未有的新灵感。其中,人文纪录片以VR、AIGC技术为灵感来源,关注艺术创作的理性思辨与文化关怀,《创新中国》《中国酿造》《遇见最美宋词》《山河岁月》《风起东方》等人文纪录片结合技术赋能,涵盖中国科学技术、地理文化、诗词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种内容。
AICG技术赋能下的纪录片中国文化书写
AIGC纪录片中国文化书写的新呈现
传承优质文化,发扬华夏文明,始终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任务。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是人类感觉器官和身体功能的延伸,不同的媒介延伸着人类不同的感觉器官。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丰富化与多样化,人工智能作为强有力的媒介已在纪录片创作中无处不在。
在视觉上,AI生成内容(AIGC)借助AI实现规模化、自动化内容生产。基于算法分析、模拟、学习人类创作的素材及海量数据,根据指令生成新内容。色彩根据创作者的感性思辨生成能承载人文内涵的语言符号,以AIGC赋能场景美术设定,提升画面的色彩丰富性和视觉感染力。《遇见最美宋词》采用AI技术制作煤炭动势画面,展现中国科学技术。
在听觉上,AI旁白解说方面,2018年《创新中国》采用科大讯飞AI技术,生成已故配音演员的AI配音,讲解中国创新成就。作为世界首部AI配音纪录片,技术层面仍有瑕疵。2024年,《如果国宝会说话 第四季》黄花梨夹头榫画案通过AI配音解读明代家具构造,断句和流畅度已与人声“真假难辨”。
目前,AI技术已成为人类灵魂的延伸,不断拓展思维边界。取材自真实生活并运用艺术加工手段的人文纪录片,在新时代技术赋能下,探索传承中华文化的新途径,展现人工智能时代纪录片的新转向。
AIGC纪录片中国文化书写的新特征
AIGC纪录片在中国文化书写中展现了新的特征和潜力。通过视觉奇观的历史复现、技术赋能的文化图腾塑造以及AI自身作为叙事靶向,AIGC不仅丰富了纪录片的形式和内容,也深化了观众对中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理解与体验。
首先,视觉奇观成就历史复现。例如,VR互动纪录片《古籍寻游记》利用高精度复刻与三维重建技术重现古代历史事件及环境,如商代祭祀、明清天文科考、汉代保家卫国的历史任务,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带领用户穿越历史迷雾探索中华文脉。《穿越磨刀山》则复原远古“磨刀山人”的演化,探秘岭南探源工程的阶段性成果,打破时空制约,寻访中华多民族文化的历史源头。
其次,技术赋能塑造文化图腾。以多样化的叙事为切入点,展现中国独特的哲学文化与地理风貌。例如,《中国官箴》采用实景拍摄和AI技术,以“官箴”为切口,描绘程朱理学的传统故事;《世界遗产看中国》则结合水墨素材生成水墨特效动画介绍四川峨眉山的远古传说,从神话到复杂的地理活动,带领用户在VR平台全景观赏亿年间变化的山峦云海。
最后,AI自身成为叙事靶向。《你好AI》通过现代化的叙事方式和内容介绍AI考古技术,包括无人机全角度采集长城照片生成3D模型、AI技术进行自动化缺损检测以及文物保护主题。国内知名导演与联想集团合作的《西野》打造“青藏高原AI第一园”,展示生态观念及国家保护环境的决心。
换言之,AIGC技术在纪录片制作中的应用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在帮助纪录片制作者深入挖掘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之余,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场景,呈现文化图腾,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与广阔。
AICG技术赋能下纪录片的创新思路
创作者层面的AIGC创新思路
纪录片的创作视角因人工智能的介入而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上,选题和素材的查找是一项费时费力的任务,制作团队需要浏览大量文献资料、视频片段和图片,以找到适合的主题和信息,AI技术使这一过程更趋精简高效。
在前期选材与后期制作层面,AI通过其强大的搜索算法和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快速筛选出与主题相关的信息。AI还能分析大数据,发现潜在的新选题,基于观众兴趣和全球事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从而帮助制作团队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例如,《探索·发现》栏目中的《家乡至味》《匠人·匠心》在素材的收集和整理中,将提取的文字、影像和音频资料进行分类和归档,节省了人力资源,缩短了制作周期。同时,AI在剪辑和后期制作阶段展示了强大的潜力。传统剪辑工作对剪辑人员要求较高,需要从大量素材中筛选符合主题的片段,并进行精准二次加工。AI技术简化了后期工作流程,如《中国》宣传片《中国风华录》由百度智能云AI剪辑功能生成,利用人脸识别、动作识别、语义识别等技术进行自动化剪辑,效率是纯人工处理的三倍。
在复杂场景的再现层面,制作团队常依赖历史档案和口述历史还原重大事件,复现场景细节,资料的搜集整合工作庞杂繁复。AI技术通过数据搜集功能,可以迅速准确地寻找可利用的素材,再现历史场景、战争等复杂环境。AI技术提升了纪录片的视觉效果和故事表现力。在成本效益方面,人工智能的应用同样有益于纪录片创作。阿里大文娱推出的超写实数字人厘里出现在优酷纪录片《风起东方》中,通过虚拟数字人的讲述,展现了“一带一路”的阶段性成就和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
在当前创作实践中,AI辅助创作已成为重要导向。利用AI技术的优势,摄影师、导演等从业者可以更加自由地探索和表达情感,创造既独特又引人入胜的作品,为纪录片带来新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间。
观众层面的AIGC创新思路
人工智能在纪录片制作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观众参与度,还涵盖了内容创作、市场营销和影响力扩展等多个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观众反馈和翻译功能,人工智能为纪录片制作团队提供了精准和有效的数据及技术支持,推动了中国纪录片的内容资源扩容及整体产能升级。
首先,人工智能反馈完善机制提升了纪录片的观众参与度。大模型拥有反馈完善机制,后台可以根据观众对作品的意见和话题讨论生成相关数据,进而完善后续创作。人工智能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和分享,深入挖掘观众的观影体验和情感反馈。制作团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追踪观众在各平台上的讨论与作品评价,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识别关键词和情感倾向,分析不同平台观众对主题、角色或情节的偏好。同时,制作团队还可以通过收集用户观看习惯和评分数据发现潜在市场需求,分析观看时长、重复观看频率等信息,从而调整内容创作的重心和节奏,更好地满足观众需求。
其次,人工智能的语言翻译功能拓展了纪录片的海外受众。中国纪录片的内容受独特文化和历史影响,过去由于语言差异,很多作品只能在中文语境中传播,无法触及全球观众;现在,借助AI字幕技术,早期制作尚未配备多语言字幕的纪录片,如《中国古建筑》(2012)《中国酒文化》(2012)《园林》(2015)等,能够快速、准确地实现语言转换与字幕添加,使这些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令海外观众也能深入体验和探索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厚底蕴,展现中国文化的自信。
综上所述,AI艺术实践以技术为基础,结合人类创作经验完善影像生产结构,冲击固有艺术形式,塑造全新艺术生态。这不仅带来了创作视角的改变,还推动了观众视角的置换,使纪录片制作过程更加高效精准。全景观、多维度地赋予了作品全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力。
AICG技术赋能下纪录片的挑战与机遇
AICG技术赋能下纪录片面临的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了各个领域,包括文化产业中的纪录片创作。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承载着传播历史、社会和个人故事的重要责任。当前人工智能时代,人文纪录片运用AI技术辅助创作现象比比皆是,但也应关注技术滥觞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技术成熟度不足削弱情感表达。尽管AI在影像处理、情感表达和创意生成方面有显著进步,但其技术成熟度仍有待提升。例如,AI配音的情绪渲染与人声不同,《创新中国》中的AI配音仅能满足“解说”的功能需求,未能提升内容主旨的升华效果。此外,AI生成的图像和视频往往显得生硬和缺乏情感,AI工具如Sora、可灵,尚无法完全复现创意,导致情感表达有较大提升空间。AI文案生成也缺乏“网感”,生成的文案难以适应年轻观众的审美偏好,主要适用于学术性解说纪录片。
另一方面,纪录片创作应关注技术伦理。在技术加持下,人类与数字永生的距离已无限趋近。例如,《创新中国》利用已故配音演员的声音引发观众感慨;2020年,韩国纪录片《遇见你》记录了母亲通过VR再见去世女儿的感人一幕,这表明“AI复活”技术能增强纪录片的交互性和情感价值。然而,使用AI复活已故明星或重建历史场景时,需以合法应用为基础,进行技术伦理治理,如网络上的“AI复活”技术复现已故明星引发了版权和伦理争议。建立严格的伦理框架和法律规范对其进行规范,能够保护人权和文艺作品的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AI技术作为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创新力量,正在推动创作呈现多元化和立体化的情感结构。然而,其负面影响亦不可忽视,需要创作者、技术人员和监管人员在发展中促规范,在规范下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在技术与人文之间找到平衡点。
AICG技术赋能为纪录片带来的机遇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纪录片需要以国际化视听语言展现中国独特的人文精神,呈现技术赋能下的感性在场。结合AR、VR等技术,通过高质量内容生产,追求真实思考与情感共振,以人本精神为核心应对技术突破,坚定文化自觉,深化文化自信。
一方面,拓展单一视角促进国际化转型。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人文纪录片需摆脱单一文化局限。上海广播电视台和北京广播电视台于2024年分别成立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媒体融合创新工作室”和“人工智能融媒创新实验室”,旨在推动内容与技术一体化研发,助推中国影视产能迈向高质量发展。2024年,《来龙去脉》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首部AI译制英文纪录片,以轻松诙谐的语言讲述河南濮阳的蚌塑龙、红山文化的C型玉龙等龙文物的历史身份与符号意义。北宋高承《事物纪原》记载“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记载黄帝“龙颜,有圣德”。龙作为国家统治者的权力象征和神话传说中的精神图腾,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记忆。技术的发展为“龙”文化的出海与国际化提供了新可能,不仅确保了信息的准确传达,还有助于纪录片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另一方面,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应用与人工智能(AI)融合,将极大丰富纪录片的制作手段,增强观众的观影体验。结合增强现实和实时数据分析技术,利用超分辨率技术和图像稳定算法,提高画面的清晰度和稳定性。在实时场景中,调整图像亮度和对比度,根据光线条件进行优化。AI可以分析虚拟环境的视觉数据,生成匹配的环境音效,如当观众进入湖泊场景时,AI可实时生成树叶吹动声、湖水涟漪声等,使环境更具真实感。同时,AR、AI和实地项目的结合,将拓展人文纪录片的创新形式。例如,与博物馆和文旅项目合作,使观众不仅能通过屏幕观看,还能在实际场景中亲身体验。基于此,纪录片形成跨媒介联动,增强教育性和现场感,同时开拓文旅融合新市场,实现观众到用户再到游客的身份转换,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记忆深度。
技术的应用绝不应局限于视觉和听觉效果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技术赋能增强人文精神和情感共振。纪录片作为一种通过真实叙事探索和传达人类文化、历史和社会价值的媒介,其核心在于如何打动观众的心灵,引发其深刻的思考和情感共鸣。AIGC以全景观、多维度的方式打破了纪录片创作的时空桎梏,运用AI辅助创作已成为当下影像创作的重要导向。这就要求创作者承载时代人物,为纪录片注入更多中国化的文化内涵,从而构建更加多元、立体的情感结构。在传承文化火种之余,切忌舍本逐末,滥用人工智能导致纪录片丧失对人性和文化的深邃思考。明确纪录片创作的重点在于自身,创作“人工智能时代的纪录片”而非“纪录片中的人工智能”。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