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自1895年诞生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电影的出现无疑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娱乐方式,同时培养了人们作为观众“走进影院看电影”的习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介出现,其中,短视频逐渐成为当下娱乐方式的主流。
短视频的出现,不仅催生了新兴的视听作品,也改变了人们的观看习惯,其中,解说电影类短视频以新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解说电影类短视频虽然需要依托于传统电影,但依然是信息碎片化下催生出的新文本。它不再是提供一部完整电影,而是在短短几分钟内解说完一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再匹配上精彩镜头,为观众营造出观看完整影片的假象。
法国电影学家克里斯蒂安·麦茨早于1975年就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引进了电影学之中,开创了第二电影符号学。精神分析学与电影的关系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尼克·布朗曾在其著作《电影理论史评》中提及,“首先是梦与电影之间相当明显的相似性”,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之中,艺术的定义是一种无意识的活动,而梦的法则就是艺术的基本法则之一,因此,梦与电影艺术存在潜在联系。解说电影类短视频虽然尚未拥有传统电影所附有的艺术因子,但此类短视频以电影为蓝本,并未对电影内容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而是以一种凝缩的形式为观众呈现同样的故事,一样满足了观众的观影欲望。
短视频行业的迅速崛起,雨后春笋般涌现了许多解说电影类短视频账号,收获了许多观众的喜爱。现以解说电影类短视频为对象,依托释梦理论的理论文本,探究解说电影类短视频这一新时代文本的内容凝缩途径,进而理解电影与当下短视频媒体之间的杂糅关系。
从银幕到屏幕:短视频时代下电影形态的转变
传统电影的视听语言被分解
百年来,电影类型不断丰富,电影市场不断扩张,唯一不变的是电影一直以视听为语言表达方式传达其内容和主题。李显杰在《当代叙事学与电影叙事学理论》提及:“讲述以听述为前提,影像的叙事以观众的观看、理解与阐释为基础。”从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开始,电影便是以影像的形式示人。1927年,《爵士歌王》的放映标志着电影进入有声时代,电影艺术被认为是视听语言的艺术,视听语言成就了电影别样的叙事形态。
短视频并未摒弃视听语言的表达方式,视频的信息内容依旧是通过视听语言传达和表现,其显现的特质以“短”为主。所谓的解说电影类短视频,可以从“解”“说”“短视频”来理解,“解”是一种拆分,“说”是一种话语表达,而“短视频”则是长度有限的视频形式,这不仅是解说电影类短视频的特点,也是其受用户欢迎的原因。
解说电影类短视频中的“解”是对整个电影的分解,这种分解是对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在声音和画面上的进一步拆分。一般而言,电影解说类短视频经常对原电影做消声处理,配上带有鲜明情调的背景音乐和解说词。至此,电影原来的“听”的内容已消失,“听述”在解说电影类短视频中被消解,借助“听述”的“讲述”同样被消解。电影内容被提炼的同时,镜头语言被进一步简化,电影的声音被完全抹除,此时的解说电影类短视频形成了以讲述者为主导的新文本,传统电影的视听语言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则是解说电影类短视频的视听语言。
传统电影的观赏空间被打破
长久以来,“走进影院看电影”是大众不变的娱乐习惯,电影需要特定的空间放映才能显现其价值所在。因为电影院的存在,观赏电影成为一种具有公共性质和仪式感的娱乐活动。电影院是公共场合,而观影具有私人性质,当陌生人共同坐在漆黑一片的影厅时,只有眼前的银幕与自己产生心理联系,进而达成了特殊的观影效果。
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电影作为一种消费产品也随着传播媒介的更新,逐渐渗入其他媒体。电视的出现实现了人们在家就能看视频的愿望,部分电视台在特定的时段也会放送电影。互联网的发展使流媒体逐渐兴起,流媒体平台上的电影选择更多。因此,传统电影的观赏空间并不是一时间被打破的,而是经过了电视发展、流媒体兴起等传播媒介的出现而逐渐改变的。
短视频的产生既依托于媒介技术的进步,也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催生。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后,信息技术、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罗萨试图用“加速理论”解释第三次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种种社会现象,他指出技术进步和社会生活节奏加速之间存在关联。快速的社会发展使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也被迫加速,同样使个人获取信息内容的时间被压缩,反过来导致媒介信息碎片化。解说电影类短视频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衍生的产物,一部完整的电影需要个人花费两个小时以上的时间读取消化,解说电影类短视频却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便能达到与观看电影一样的读取信息的效果。因此,解说电影类短视频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成为当下观影的新方式,打破了“走进影院看电影”的固定范式。
从梦境到解说:释梦理论下电影文本的解读
梦境世界与电影世界
对于梦的解析,人类有着十分漫长的研究历史,弗洛伊德是解析梦境的第一人,他对梦的解析给予了科学的论证,释梦理论构成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弗洛伊德将梦的本质定义为“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它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在弗洛伊德看来,梦的运作有凝缩、移置、具象化、二度装饰四种方式。
早在1916年,雨果·闵斯特堡就宣称:“在影戏里,我们的幻想被投射在银幕上。”弗洛伊德在对梦的解析中,首先提出的便是梦的凝缩作用。精神分析学研究结果表明,梦有一种凝缩或压缩功能。梦的工作原理和文艺创作规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典型要求艺术形象应当在偶然中体现必然,在特殊中体现普遍,在艺术典型中,更能够体现人类共同的特征。戏剧、电影、电视基本上都是叙事艺术,一般都有故事情节,并且以矛盾冲突作为其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在冲突中塑造典型形象。
电影创作者将庞大的世界观凝缩到仅有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之中,且通过镜头组合将情感移置到某些元素上,以具象化的画面通过二度装饰呈现在观众面前。电影独有的蒙太奇手法本身便有提炼概括的作用,将大量的拍摄素材进行凝练后形成电影。
电影世界与解说电影
梦境世界的运行机制与传统电影的创作规律有着极高的重叠度,因此,电影被冠以“白日梦”的头衔。解说电影类短视频的出现被视作对电影艺术的巨大冲击,包括对电影梦境性质的瓦解。
解说电影类短视频是以电影为蓝本所创作的视频内容,其视频信息和解说文案都是基于电影的基础而孵化的,并没有大幅改动电影本身的故事和主题。电影本身的视听语言和观赏空间被解说电影类短视频打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电影的完整性和附带的梦境性质。但是,解说电影类短视频并没有直接剥夺电影的“梦境”,而是以一种凝缩的形式,集中性地诠释了电影世界。此外,解说电影类短视频一般会把电影最精彩的部分以解说文案的形式放置在短视频的开头,该做法无疑能将观众快速地拉进梦境世界。
观众能从电影和解说电影类短视频中获取到愉悦的情感,从而满足自己的欲望。从信息接收层面来说,对于大众而言,电影和解说电影类短视频的结果导向基本一致,故事和主题都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媒介渠道获得。
综上所述,解说电影类短视频仅仅是将电影所创造的较长的梦境凝缩为更为便捷和精短的梦境,尽管梦境的完整性会被观赏空间的其他元素所影响,但是基于电影独特的审美特性及短视频的制作方法,解说电影类短视频仍然为观众创造了一种短而精的梦境空间。
从叙事到情感:解说电影类短视频的凝缩途径
叙事的凝缩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叙事都是核心内容。在故事影片的创作中,叙事因素与影像因素始终存在着紧密的交融关系,并且具有独特而重要的艺术功能。传统电影的叙事虽然已经将现实生活的时间进行了压缩,但是依旧有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长度。解说电影类短视频之所以吸引人,正是因为创作者将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所表达的故事压缩为短短的几分钟,原本分散的、非线性的叙事结构被重新编排,形成了更加简单易懂的线性叙事,因果关系更加明显,更容易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解说电影类短视频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叙事碎片化,表现为解说节奏快、思维跳跃性强、画面切换速度快,解说一般会将很多剧情压缩为几句话。以博主“芒青电影”为例,该博主解说的多为爱情类电影,在解说经典影片《一天》时是这样说的:“因为自己长相普通太过于平凡,她只能选择在大学毕业这天,把暗恋四年的男生骗到家中了结遗憾,但男生的理性远超出她的意料,他只是轻轻搂着海瑟聊了一整夜,直到天亮男生为了告诉她异性之间也会存在纯友谊,他与海瑟立下约定,每年的七月十五日他们都要在这一天见到彼此,虽然海瑟并不想接收这个约定,但为了与男生见面,她并没有拒绝。”在短短的二十秒内,完成了对于电影剧情的铺垫,107分钟的复杂叙事被重新编排,成为更加简单易懂的线性叙事的爱情文本。
叙事的凝缩是解说电影类短视频最为显著的途径,也是制胜的法宝。电影的叙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或是文学剧本的叙述结构,或是导演自身的审美趣味,让电影的叙事逐渐多元化。解说电影类短视频则是反其道而行,将叙事回归到最为简单的线性叙事,砍去了影响叙事主线之外的细枝末节,凝练成只有电影的主线故事。
麦茨认为“凝缩自己拥有的收缩性质不会削弱其语义力量,相反,我们正是在其凝缩的结果中发现了它的语义力量,凝缩按照一种意义的逻辑规则来进行,而这种逻辑并非杂乱无章、荒谬绝伦的逻辑,而是一种与清醒思想并无二致的删缩逻辑。”解说电影类短视频正是依据一种富有强大逻辑的线性叙事结构对原先的电影进行删缩,进而达到其独有的强大的语义力量。
情感的凝缩
情感作为电影创制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创作手段,能够帮助观众跨越阶层、文化之间的鸿沟,快速建立联结。观众观赏电影时的哭与笑与电影里的情节发展紧密相关,而这些电影情节都是电影创作时提前设想好的情感反应。电影中的情感是多元且复杂的,也是难以言喻的。电影对于情感的表达从来都是含蓄的,很少用“说”进行表现。导演通过镜头画面和声音设计诉说独一份的情绪,将细腻的情感藏匿在故事背后,如同隐梦藏于显梦之中。
上文提及解说电影类短视频主要是“解”和“说”组成了此类短视频的内容,这里的“解”除了是对电影的分解之外,还要对电影进行“解析”。电影解说短视频不仅是对原作在艺术上的重构,也是在文化意义上与原作进行互文。解说电影类短视频的创作尽管是在电影的基础上进行二度编创,但是如何理解电影,以短视频创作的思维重构电影的叙事、提炼电影的情感都是短视频创作者们需要花费时间与精力的劳动。电影既是艺术品,同样是大众媒介的商品,有些电影在内容叙事或表现形式上的“曲高和寡”,容易导致观众“看不懂”,而解说电影类短视频作为连接电影和观众的中介,能很好地消除电影和观众之间的隔阂,通过短视频创作者的提前观看,对电影进行凝缩,将电影想表达的情感直接抛给观众。
在博主“毒舌电影”的视频里,观众除了能够聆听完电影的前因后果,同时能直接地感受到电影传达的情感。他在电影《超脱》的解说结尾时,他说:“一个人无法写一辈子日记,因为写过再多的心声,也终究只有自己看,如果有人愿意聆听你的心声,或许那才是真正美好的礼物。”电影中那些难以被观众所发现的细节,那些细腻的视听设计在博主的笔下和口中成为击中观众内心深处的利器。所以,在他的视频里,“说”已无法满足粉丝们的需求,“解”成为视频里最大的看点。
“解析”电影是很主观的行为,因此顺着博主们的“解”,粉丝在弹幕和评论区都会展开进一步的感性与理性碰撞的思考。在《超脱》的视频评论区里,有人反对博主的说辞,有人发表自己对人生的看法,有人发表看完解说后的感悟。解说电影类短视频难以被归为传统意义上的艺术符号,但作为伴随文本的观众的评论、互动,为解说电影类短视频增加了制造情感的新途径。
解说电影类短视频的出现使更多人开始关注电影,与此同时,其可能会远离电影本身。解说电影类短视频于短时间内满足观众的观影欲望,更像是高速运转的时代下的“速食”产品。解说电影类短视频既是对电影文本的重构,也是对电影梦境的重塑。由于短视频平台的蓬勃发展,传统电影也逐渐开始靠近短视频,开创了一种新型的宣发模式,同时拓展了电影行业在新媒体时代下的职业类型。短视频平台门槛较低,导致解说电影类短视频内容质量良莠不齐且同质化严重。对于电影故事和情感的凝缩,不同的创作者有着不同的方式,如何创造更加优质的解说电影类短视频,成为当下创作者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