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纪实性的媒介产品,对传播民族文化、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现指出纪录片在构建文化认同中的作用,以《风味人间》为例,对电视纪录片中文化认同感的传播策略展开分析,总结了纪录片制作中增强文化认同感的方法。研究表明,电视纪录片创作者应不断更新自身观念、创新技法运用,充分发挥纪录片在文化传播和增强文化认同感方面的作用,进而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电视纪录片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个体生命、真事、真景象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思想。调查显示,2023年,全国制作电视纪录片7.31万小时,播出时间90.67万小时。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文类纪录片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呈现增长态势,在内容表现和技法应用上更加多元化,如《故宫100》《美丽乡村》《舌尖上的中国》《春晚》《风味人间》等,这些纪录片均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文化认同是个体被群体文化影响的感觉,是民族团结的根源、民族和睦的灵魂,也是国家立足于世界的伟大精神力量。新形势下,如何在电视纪录片中构建文化认同,增强受众的文化认同感,成为相关从业人员关注的要点。
纪录片在构建文化认同中的作用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一方面,纪录片通过声音、图像、色彩的多元素融合呈现,真实的记录、再现历史文化,为观众提供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机会,用真实的生活引发人们的思考。例如,《河西走廊》《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化类纪录片,通过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纪录片通过叙事手法讲述民族历史和文化故事,帮助观众形成文化自觉。纪录片从多方面、生动地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其当代价值与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增进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例如,《中国》《昆曲六百年》等纪录片,通过纪实表达反哺文化传承,培养了观众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唤醒文化危机意识
纪录片通过展示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帮助观众认识到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唤醒其文化危机意识。例如,《人生一串》《风味原产地》等纪录片通过展示中国美食的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视,进而树立其饮食文化保护意识。放眼整个世界,在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下,弱势文化正面临着被强势文化逐渐侵蚀乃至消亡的挑战,这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议题。纪录片创作者们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深入探索与审视弱势文化的脆弱现状,吸引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同情。在这样的关注与反思中,人们的民族忧患意识被重新点燃,促使人们更加珍视与保护那些承载着独特历史记忆与文化精髓的弱势文化,以免它们在全球化的大潮中黯然失色。
构建文化身份认同
构建国民的文化身份认同,核心在于纪录片这一媒介的广泛受众基础,它跨越了民族与阶层的界限,拥有庞大的受众。纪录片之所以能够深刻影响并塑造文化认同,是因为它们紧密贴合现实生活,聚焦于公众普遍关心的话题,展现了强烈的时代气息和丰富的象征意义。例如,《舌尖上的中国》便是通过传统美食这一独特视角,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家庭观念与伦理价值。特别是通过记录年夜饭的筹备与享用过程,巧妙地将家的温馨与情感作为一条隐性的叙事线索贯穿始终。在除夕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一家人围坐一堂,共同享受难得的团聚时光,这不仅是对传统习俗的传承,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一种深刻认同与强化。
电视纪录片中文化认同感的传播策略分析
以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为例,该纪录片于2018年首播,至今已经推出5季,受到大众的喜爱和认可。该节目既是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制胜叙事,也是强化群体文化认同感的成功案例,以下对此进行详细分析。
构建文化认同的表达方式
1.文化符号认同
在认知层面,文化认同感是通过文化符号产生的。符号来自现实,反映现实并影响现实,纪录片中体现的文化符号是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文化的标志。具体到《风味人间》,容易识别的文化符号有食材符号、菜肴符号和餐具符号。
第一,食材符号。在当今复杂的社会中,人们仍然保持着传统饮食文化的活力,食物不仅仅能填饱肚子,还可将不同群体的人们联系起来。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地理条件多样,造就了不同民族和地区独特的饮食特点。在纪录片中,各种食品配料得到展示,这些食材成为纪录片中最突出的文化符号。有了食材,当地人的饮食活动才能得以延续,这体现了我国地方烹饪风格,突出了当地人与食物的密切关系。在第一季第1集《山海之间》中,介绍了新疆库尔特毛勒提别克一家的牧游生活和饮食习惯,山地放养的阿勒泰大尾羊,是制作手抓肉的重要原材料。通过叙事展现新疆库尔特地区的游牧生活,揭示当地的饮食特色,让观众了解关于放牧文化的知识,拉近观众与库尔特人民的距离,并突出畜牧资源在当地饮食活动中的重要性。
第二,菜肴符号。食物是人们的首要必需品,尤其在祭祀神灵或庆祝节日时,人们会精心准备美食,加强群体成员的精神意识。从这个角度来看,《风味人间》中的节日和仪式美食是实现民族延续的精神支持。在第一季第2集《落地生根》中,节目专注于生活在马来西亚的海南人。早期,海南人来到马来西亚谋生,有了积蓄后便回家与家人团聚。但在1930年之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带着妻子和孩子在马来西亚定居,每逢农历新年临近时,他们聚集在一起,将米饭和名为海南鸡饭的白切鸡带到餐桌上。20世纪初,随着移民的浪潮,这种美食的名声已经在南亚国家建立起来,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它的味道勾起了位于海外海南人的思乡情结。另外,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自古以来非常重视遵守礼仪和原则。在礼仪活动中,海外华人同样借助于美食的味道,与祖先进行交流、升华情感,增强文化认同感。
第三,餐具符号。餐具是饮食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和容器,也是我国烹饪文化的精髓。透过陶器、铁罐、木模和其他餐具,能一窥人类饮食的历史,引导人们探索隐藏在幕后的饮食文明。在第一季第3集《滚滚红尘》中,介绍了中国西南部的少数民族,对他们来说,火是崇拜的图腾。火可用于烹饪饭菜,如烤猪皮,因其光滑可口的味道,数千年来一直是当地白族人最喜欢的菜肴。另外,容器的出现开启了人类烹饪的新篇章,如黎族人很早就掌握了制陶工艺,身穿当地服装的老人将泥土放入罐子,然后揉捏泥浆以备使用。通过纪录片,清晰地展示了餐具与烹饪的关系,展示了黎族人们的智慧,以及中国烹饪历史的渊源,并且提高了观众对中国美食史上餐具的认识,从而形成文化认同。
2.集体记忆认同
在情感层面,文化认同是通过集体记忆的重新激活构建的。作为共同意识形态和历史记忆的结果,集体记忆打破了人们之间的界限,加强了社会和公众的感情联系。具体到《风味人间》,集体记忆主要表现在民俗仪式、美食历史和传统思想三个方面。
第一,民俗仪式。民俗是一个民族的习俗和习惯,在文化中相对稳定,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所延续。在《风味人间》中,集体意识通过展示祖先崇拜仪式和节日庆祝活动得到加强。在第一季第1集《山海之间》中,新港渔港位于台东县成功镇,它是台湾东海岸的近海捕鱼基地,当黑潮流经台湾东部水域时,成群的旗鱼浮出水面非常壮观,使成功镇以各种旗鱼美食而闻名。在第一季第7集《万家灯火》中,介绍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县侗族人民庆祝节日的活动,他们盛大的庆典不是婚礼,而是第一个孩子的出生。庆祝活动持续三天三夜,在这个特殊的场合,用盐和磨碎的糯米腌制发酵而成的美食“酸鸭”,承载着浓浓的家乡情怀。
第二,美食历史。中国的命运受到历史事实的影响,这些历史追溯了一个国家的起源和发展,同时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风味人间》通过美食这一媒介,展现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魅力,介绍了中国美食的辉煌历史,唤起了观众的集体回忆。在第一季第3集《滚滚红尘》中,主角经过反复尝试,呈现了橙汁与蟹黄风味相结合的美食,连接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美食历史的故事讲述在连接古人、主厨和观众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激活了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第三,传统思想。传统思想是群体成员代代相传的思想、文化和道德。随着时代的发展,仁爱、诚信、和谐等时代价值观在今天仍在践行,尤其“和谐”这一存在于集体记忆中的传统思想,通过多元美食继续传达。在第一季第2集《落地生根》中,透过小麦的介绍向观众展示了人们制作的各种美味佳肴,如意大利面、鹅卵石状馒头、高筋面包等,呈现了世界各地烹饪的相似之处,这是传统思想下人们的集体记忆认同的体现。
3.价值观认同
在行为层面,文化认同体现在使目标受众能够按照既定规范行事的价值观上,价值观是人类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风味人间》中,通过对食物的叙述,凸显了价值观认同。
第一,自然观。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人们最关心的生存问题。随着思想的演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点不断丰富,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风味人间》讲述了人们通过种植、采摘和捕鱼获取食物的故事,观众可以自由漫步在平原、山脉和河流之间,了解不同地区丰富的食材,只有顺应时间和自然规律才能获得食物,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第二,家庭观。家庭综合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形成与传统农业社会的小农经济密切相关。如今,家庭观已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风味人间》在讲述与美食相关的故事时,聚焦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揭示人们的乡愁、多愁善感、思念等情感,见证人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离散与团聚。每个中国人都非常重视家庭,在家庭观下开展实践活动,最终使人们在行为层面构建文化认同。
构建文化认同的叙事策略
1.线性叙事
线性叙述意味着按时间顺序描绘事件。故事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情节从开头开始,移动到中间,然后继续到故事的结尾。在第一季第6集《香料歧路》中,主角为了制作富有特色的美食,首先介绍故事背景,然后记录了寻找香料的过程,最后在制作美食的环节结束,强调香料在当地饮食中的重要地位。这种采用线性叙事,按事件的时间顺序记录菜肴的准备和制作过程,建立了食物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产生文化认同感。
2.跨文化比较叙事
跨文化比较叙事,则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讲述有关全球美食的故事,并对世界各地的食物和美食制作过程进行比较,揭示中外美食文化的差异,以提高对自身饮食文化的认识。例如,在马铃薯加工方面,法国人习惯将土豆泥与牛奶混合,并撒上一点奶酪,而中国人则是简单地反复捣碎土豆,不添加任何东西。在食物制作过程中,欧洲人更喜欢单一的程序化操作,中国人则更加依赖厨师的个人经验以多种方式制作食物。
3.全知视角+有限视角叙事
全知视角的叙述者,能在微观层面上看到人物的内心生活,在宏观层面上忽视情节的发展。有限视角的叙述者,则是从他们的角度讲述故事,让观众在叙述者面前揭开神秘面纱。在《风味人间》中,发现美食故事主要是通过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叙事相结合的方式讲述的。在细节上,采用有限的叙事视角讲述真实的故事,打动有类似经历的观众,同时通过全知视角追溯全世界的饮食文明,激发观众对中国饮食历史文化的好奇心,唤起观众的集体记忆。
电视纪录片制作中增强文化认同感的方法
平民化叙事
随着短视频App的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纪录片从小众走向大众,成为人们记录生活、表达自我的重要途径。和宏观叙事的纪录片相比,平民化叙事的纪录片关注的对象是普通人,有利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增强文化认同感。以《我的中国梦》为例,从微观切口展示普通人的中国梦,具有人为关怀的特性,将主流观点隐藏在客观画面背后,让观众通过镜头语言理解作品,从而达到更高的传播效果。
市场化制作
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的电视纪录片更加侧重于艺术性,忽视了市场的实际需求,这是导致其收视率不佳的原因之一。电视纪录片要想长远发展,就必须立足于市场,在制作过程中兼顾艺术性和商业性。例如,《美丽中国》由英国广播公司和我国联合摄制,推出后,在国际上引起热烈反响,不仅拓展了我国纪录片的市场,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制作经验。从技术角度看,从业人员应合理运用延时摄影、航拍镜头和特写镜头等,提高纪录片的审美水平,打造数据纪录片的视觉语言体系,如此才能吸引更多观众,为增强文化认同感打下坚实基础。以《记住乡愁》为例,采用分集导演的拍摄制作方式,避免了流水线生产引起的内容雷同、表现手法单一等问题,通过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观众在真实的场景中生成家的情感,逐渐构建起稳定的文化认同。
生动化解说
解说词在纪录片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尤其是人文纪录片,它宛如影像的旁白与注解,深刻传达了创作者的情感波澜与独到见解,为观众点亮了理解内涵与主题的明灯,赋予纪录片更为饱满的故事张力与视觉吸引力。例如,《舌尖上的中国》中“眼前的食物,可能来自遥远的大海和高山”“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人生第一次》里“人类最强大的武器不是核武器,而是豁出一切的勇气”。纪录片制作过程中,画面配以生动化的解说,能调动观众的多个感官,进而增强文化认同感。
综上,优秀纪录片能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唤醒文化危机意识,帮助人们构建文化身份认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电视纪录片在制作和传播过程中,被赋予了构建文化认同的使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相关从业人员应创新观念和技法,采用平民化叙事、市场化制作和生动化解说的方法,充分发挥纪录片的文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