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赋能乡村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通过词频分析找到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的研究主题,同时以内在逻辑与发展模式为出发点,提出以读者需求为先,运用平台服务技术,将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政治功能统一化协作起来。在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具体推进举措的未来走向中,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图书馆技术,未来,我国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研究需要进一步对接国家战略、重视信息技术、注重跨界协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成为文化振兴的重要手段,如何与乡村振兴融合也将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是理念与职能相融合的复杂体,探索创新理论和实践路径,不断推进创新传播模式和建立机制平台,是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不可或缺的工作重点。
我国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的研究现状
本文于2024年2月29日通过知网“图书馆+乡村振兴”主题检索,获得447篇关于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文献。经人工筛选后获得377篇文献,并进行关键词统计和研究主题识别。
关键词分析
本文经过对筛选文献的关键词分析,先后两轮分别提取关键词505个和341个,随后将“乡村振兴”与“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合并处理,统计关键词词频大于10的共有12个(见下表)。从结果可知,一是现有研究能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主线,研究图书馆的建筑类型、文化元素、服务态度等;二是关键词统计结果呈现分散性和多样性,涵盖社会服务、阅读推广、文旅融合等领域;三是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案例较少。
主题分析
研究主题可以划分为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的理论研究、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服务实践路径研究三方面。
1.理论研究
初期研究认为,在乡村振兴融合背景下,图书馆要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以乡村振兴为契机,积极推动图书馆转型变革。例如,汪圣对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事业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会、威胁等要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时,王子舟指出乡村图书馆发展中的两种原动主体。总体而言,围绕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的理论研究主要分为角色转变和作用机理两方面,但对内在逻辑、发展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较分散。
2.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
图书馆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作用,发展模式与机制是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研究的主要关注点。颜彬将农家书屋的媒介背景、发展规律和现实困局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构建多元空间、发掘内生动力、激励多方主体参与等措施的发展模式。邓银花探讨了基于政策创新与社会参与方面的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图书馆融合发展路径。总体来看,图书馆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如何转型发展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是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众说纷纭。
3.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服务实践路径研究
在政府因素的驱动下,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研究的实践创新路径得到了较为有力的支持。从研究成果来看,部分学者对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实践进行了研究,如金栋昌提出的借助快递物流满足读者借阅需求的“书服到家”公共图书馆系统新型服务方式。此外,还有部分学者以具体的实践个案探讨实践路径,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图书馆、长株潭地区乡村小学图书室等。总体来看,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实践研究较少,提炼与总结缺失。
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内在逻辑
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而图书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其主要载体是图书馆。乡镇图书馆或图书室面向村民、贴近村民,既是村民精神生活需求的空间,又是其汲取农业知识的切入口。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过程,以更好地保障村民获取文化权益为根本目的,所以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必须遵循的根本逻辑是“以人为本”。在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过程中,还必须进一步推动“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的协同,以推动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进行长期性、稳定性的可持续发展。
以读者为中心的人本逻辑
图书馆能够持续发展的重点在于内在动力。图书馆是社会知识、信息、文化的记忆装置、扩散装置,是为每位读者进行借阅服务的文化设施承托体,为每个人提供不受限制的学习内容。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背景下,并不意味着图书馆将改变其作为公益类机构的性质。
相反的是,图书馆与乡村融合最终只有为众多阅读者提供更丰富多彩、深入人心的文化服务,才能持续满足阅读者越来越高涨的需求,才能激发阅读者的积极性,从而保障阅读者的个人权利。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是通过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平台才能实现的。图书馆不再仅仅是现实的存在,也不再是只为能够走进馆内的读者提供各项借阅服务,而是将图书馆的服务体系进行创新改进,将作为“村民”的读者也能纳入其中,使村民足不出户就能“驶入”文化“高速”。便利的传播带来的生活变化,增强了村民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自信和强烈认同。
以服务为中心的治理逻辑
图书馆的“治理”与“管制”有着本质区别。前者秉持以服务作为根本出发点,依托协商、互动以及策略性的博弈等方式,旨在满足读者的多元文化需求。后者则侧重于达成管制目标,主要借助政治导向和法律把控,施展自上而下的管控举措。对于图书馆而言,立足当下,务必将以服务为核心的治理逻辑全方位、深层次地渗透至图书馆治理工作的每一环节。《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仅是公共图书馆,图书馆亦可成为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就是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服务与传播路径创新,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因此,图书馆在与乡村振兴进行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应当与乡村振兴工作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一方面,图书馆不再只为村民提供馆藏资源借阅、举办活动等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还应注重收集、汇总村民关心的知识文化,让村民可以更方便地感受阅读的重要性和解决生活难题的便利性。另一方面,乡村和图书馆服务进行连接与互通,使村民在村镇,甚至在家中能够便利地体验“书香文化”。同时,为了给村民提供更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服务,必须提高图书馆整体服务的专业化程度,拓宽其服务的现有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开发未有领域。
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发展模式
馆藏资源融合模式
图书馆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馆藏的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当前,大部分图书馆的关注点在于建立数量丰富、结构合理的文献资源体系。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建立多级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或文献资源保障中心。图书馆如何充分发挥馆藏资源优势,在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为将传统纸质文献资源和电子资源全面融入乡村振兴,图书馆服务应借助丰富的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融合形成“规模竞争力”,进而促进“村民”的有效阅读。乡镇图书馆或农家书屋需具备特色的馆藏资源,并与乡村振兴相融合,同时进一步完善馆藏资源的服务创新体系、强化资源研发和成果转化,助力深挖地方特色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的内涵根基,成为特色文化传承发展的“稳固后盾”。
服务融合模式
图书馆服务指的是由政府主导、图书馆实施,利用馆藏资源和设施场所直接向读者提供文献和情报的一系列活动,乡村振兴则是由政府主导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由此而言,图书馆服务和乡村振兴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共性,两者都是在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进行的文化服务。具体来说,图书馆需以馆藏资源为基本条件、以设施场所为依托和根基,将优质文化产品、贴心服务,全方位嵌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兴趣。
规划设计融合模式
在当今社会,图书馆的服务不再只是提供书籍查询和借阅文献信息,提供阅读学习空间,开展阅读、讲座、展览和培训的场所,还是休闲放松的地点。当前,我国乡村振兴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如何实现二者布局上的科学、合理安排,已然成为图书馆融入乡村振兴大局的关键要点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明确图书馆乡村振兴工作的定位,需要融合设计各项规划方案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研究的未来走向
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研究的不足思考
在整理汇总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学术研究现状和成果的过程中,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研究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1.图书馆与国家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结合不紧密
当前,随着中国所处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党中央提出了“双循环”“高质量发展”等核心发展理念及布局,开始实施新基建、数字经济等建设战略。在融合发展的进程中,一直存在规模受限问题,这导致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还不足以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阵地。乡镇图书馆所开展的文化服务,在服务半径的延展、受众群体的扩充等方面有所建树。然而,需立足宏观视角,将乡镇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置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框架内,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效能,优化服务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更有力的智力保障和文化支撑。
2.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结合还不够紧密
近十几年,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以5G、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技术,其也为图书馆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VR和AR技术的应用性研究,可融入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的过程。但在信息感知和信息传播等技术领域缺乏明显的实证,未进行计划性、系统性的材料收集、分析、综合、比较和归纳,致使研究关注的是服务研究、形式研究,而不是对“村民”用户研究。
3.与学界业界跨界协作突破的力度还不够
当前,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欠缺良好的化学反应,一方面,“旅游+科技+文化+体育+娱乐+教育+N”已成为发展态势,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产业开始进军其他领域;另一方面,学界业界的跨界合作,对推进旅游发展起到了正向作用。这种跨越行业边界、打破固有藩篱的融合现象不只局限在图书馆及文化领域,同时也广泛存在于教育、科技及企业等领域或组织。但反观我国图书馆文旅融合进程,当下研究主导力量集中于科研工作者群体,参与者结构相对单一,难以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无法凝聚多元合力,使跨界合作容易陷入“小圈子”困境。
因此,有关学术研究主要还是聚焦于理论问题,这就导致其实践操作性存在局限,有待进一步提高。
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研究的关注领域
第一,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助推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并作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指出,要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图书馆面对乡村振兴的时代需求,应当主动寻求两者之间的连接点、共振区,调整办馆定位和服务对象、优化馆藏布局。与此同时,需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助推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新格局。
第二,重视信息技术,图书馆积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对信息技术予以高度重视并充分运用,是大势所趋。2019年,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以及消费等诸多层面的固有模式改变,推动社会运转加速向数字化、线上化转型。以互联网络为工具的购买模式早已成为生活必需,线上阅读、学习、活动也成为人们的重要选择。基于此,图书馆等传统文化传播机构必须跟上时代和科技发展,努力尝试创新,为读者提供更便捷、更全面的信息服务。利用新媒体平台,更新传播路径,推进在线化服务,能够更便利地寻找和呈现读者关注点。同时,加速了文化传播形式向数字化的转型变革。在文化、技术和科技融合的过程中,馆藏资源与新媒体平台通过重构文化传播路径和组织模式,再结合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的思想开放和创新驱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注重协作、合作,助推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增强区域合作潜能。文化存在共通性,传播途径具有交叉性,尤其是某一区域内有着类似的发展意识,能够相互促进、同步发展。通过创新协作模式,图书馆与乡村振兴融合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区域合作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区域协同的竞争力。
在图书馆参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这一进程中,需始终把保护馆藏资源以及履行公益服务当作首要前提。借助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对馆藏资源展开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以此达成传承文化、传播知识、创新理念以及实现资源共享的基本目标。通过这样的方式,图书馆的服务效能能够得到显著提升,进而能够更为出色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乡村振兴以及文化繁荣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