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校是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共产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校史文化起于校史,落脚于文化,旨在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百年老校的重视程度应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校史文化传承与发展仍存在着建设路径不明晰、人员配备不够、建设资金不足、营造环境氛围不足等问题,笔者从“路”“人”“钱”“环境”方面进行翔实分析,并结合政策、理论、实践提出相应策略。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五千多年来,历史为中华儿女撑起了文化自信,百年的历史亦为学校撑起了文化自信,依据好政策,落实好政策,做好校园文化建设,挖掘学校内涵,提升办学品质,让百年校史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沈阳市百年老校基本情况
本研究中的百年老校校史文化主要包括物质形态的校史文化、制度形态的校史文化、精神形态的校史文化三个层面,主要从时间分布、区域分布、学段分布、城乡分布四方面对百年老校基本情况进行阐述与分析。
时间分布:创建时间之久,三段分布特点
截至2025年,沈阳市百年老校共计46所。其中,1907年创建的学校且至今仍留存的最多,高达9所;最早一所创建时间为1631年,距今留下了394年的历史足迹。百年老校的创建可以分为三个时间段。首先,在1900年以前,在沈阳陆续设立书院、官学,到目前为止留存下来并继续招生的学校仅有4所。其次,1901年至1911年之间,旧式教育衰落,新式教育开始出现,加之政策支持,全国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在此期间创立、现仍留存的学校共计25所,占沈阳市现有百年老校总数的53.19%。最后,本研究涉及的百年老校为截至2025年,区域内开办时间超过100年的学校,因此第三个阶段1912年至1925年期间,仍然存在并招生的学校有17所。
区域分布:学校分布集中,中西北部居多
截至2025年,沈河区、于洪区、新民市、法库县百年老校分布数量居多,分别为9所、8所、7所、6所,累计占总数量的65.22%。从现今沈阳市行政区域版图来看,以1环为中心,四个区域分别位于中部、西部、西北部、北部,分布较为集中。铁西区、皇姑区、辽中区、康平县均1所,苏家屯区暂无百年老校。
学段分布:创建小学居多,少数学段变更
截至2025年,沈阳市百年老校现今留存在小学阶段的学校居多,共计32所,占百年老校总数的69.57%。初中、高中次之,分别占比为15.22%、8.70%。据史料记载,百年老校创建之初,多为小学堂,后续少数学段变更。
城乡分布:主城分布居多,发展差异较大
沈阳市百年老校所在地城乡分类中,主城区共计30所,占百年老校总数的65.21%。8所百年老校在镇中心区,占比17.39%,主要分布在康平县、法库县、新民市。城乡结合区、村庄均占比8.70%。
百年老校校史文化传承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路”的问题:校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容与路径不明晰
百年老校校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容是什么”“路径怎么走”是主要问题之一,在实地访谈中“传承什么,怎么传承”也是管理者比较关心的问题。
1.认识层面:理论支撑有限,核心概念模糊
校史文化作为百年老校校园文化的核心所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从校史文化的认识来看,学校并不清楚校史文化包括哪些方面,也没有相应的理论研究或概念界定。因此,传承与发展的内容不明晰,顶层设计不够系统,发展方向把握不准,百年老校校史文化传承与发展“路”的问题就此显现。
2.方法层面:学校交流不足,建设方法单一
从百年老校校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方法来看,主要是区域内学校交流不足,地域间访学较少,建设较为注重物质形态层面的投入,方法相对单一。同时,“走马观花”式的访学校史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到的表象居多,方法单一,难以深入精神内核,触碰文化育人的本质。因此,传承与发展的路径不明晰,导致阻碍较大,“路”的问题显而易见地呈现在大众视野中。
“人”的问题:人员配备不齐,研发能力不足
“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领导班子重视不足、管理人员频繁更换、研究人员能力不足。
1.领导层面:主观思考不足,客观管理守旧
对“领导班子重视不足”这一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后发现,其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从校长类型来看,研究型校长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容易进行深度思考,执行型校长与资源型校长更容易将构想落地落实,反之则很难推进;二是从进校检查来看,过度的进入校园检查给校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导致领导层独立思考的时间渐次压缩,“不够重视”成为没有时间思考与执行的外显行为;三是从管理模式来看,金字塔形的管理模式,让学校权力更为集中,校长冗杂的业务工作事无巨细、分身乏术,独立深度思考成为“奢求”的代名词,推进现代化管理体系迫在眉睫。
2.研究层面:专业对口弱化,有效培训较少
对“研究人员能力不足”这一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后发现,其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从招聘入口来看,在百年老校招聘教师的过程中,很少关注校史文化相关专业,从而导致相关人员专业研究能力不足;二是从培养过程来看,校史文化、史志管理、年鉴撰写等相关培训较少,相关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得不到专业化培训,同时,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培训少之又少,导致相关人员专业能力不足。
3.执行层面:人员年龄较大,职称评聘较难
对“管理人员频繁更换”这一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后发现,其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从年龄结构上看,百年老校校史资料相关管理人员多为临近退休的教师,该部分业务还没熟悉,就面临退休的情况,因此人员更换比较频繁;二是从职称评聘来看,校史资料相关管理、校志撰写等工作与职称评聘不挂钩、无关联,青年教师作为校史资料相关管理人员,短期工作后就会转岗班级教学,导致人员更换较为频繁。
“钱”的问题:校史文化相关工作资金支持不足
1.软件层面:研发耗时较长,资金容易中断
对“百年老校的历史追溯、校史相关课程研发等资金支持不足”这一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后发现,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百年老校历史追溯的时间长度较长,需要持续耗费资金,导致资金支持不足;二是校史相关课程研发难度较大,需要耗费较多资金进行人员培训、专家指导、内核提炼等。因此,追溯耗时长、研究难度大,资金容易中断。
2.硬件层面:建设工程较大,资金投入不足
对“百年老校校史文化相关建筑、文化长廊、校史馆建设等资金支持不足”这一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后发现,其主要体现在百年老校的旧址修复、教学楼特色建造、校史馆选址和内部史志资料展出与设计等方面工程量较大,资金投入较多,资金支持不到位。
“环境”的问题:校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环境氛围不足
“环境”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百年老校校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环境氛围营造不足。
1.内部环境:内涵认识不足,文化浸润不够
对“学校内部环境氛围营造不足”这一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后发现,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认识上看,百年老校对校史文化认识的内涵不足,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育人的重要性;二是从做法上看,校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能即时看到成果,且投入物力、人力、财力较大,因此,学校相关活动、课程、学生社团等开展不足,校史文化传承与发展氛围的营造不够。
2.外部环境:政策支持不足,展示平台较少
对“外部环境氛围营造不足”这一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发现,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关政策支持不足,部分百年老校招生困难,留存越来越艰难;二是相关部门为百年老校搭建的展示平台较少,百年老校校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典型案例展示不足。
百年老校校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本研究针对百年老校校史文化传承与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路”的方面、“人”的方面、“钱”的方面、“环境”的方面提出相应策略。
“路”的方面:明晰校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容与路径
针对“校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容与路径不明晰”这一问题,本研究主要深度剖析校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底层逻辑,设计具有普适性的“五步走”逻辑闭环建设路径,并从认识层面和方法层面提出相应策略。
1.认识层面:明晰关键概念,挖掘传承内核
明晰“校史文化”这一关键概念是设计普适性路径的前提且必要条件。百年老校的校史文化主要包括物质形态层面、制度形态层面、精神形态层面三部分。其中,物质形态层面、制度形态层面属于显性成分,依次附着于同心圆的最外层和中间层,是精神内核的具象载体;精神形态层面属于隐性成分,处于同心圆的核心,是校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核,代代传承的精神文化内核一般遵循挖得出、树得起、立得柱、承得好四个步骤,持续更迭。
2.方法层面:基于闭环路径,寻求适配方法
百年老校校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明晰与否直接关系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本研究通过阐释校史文化的底层逻辑,遵循一般性规律,探索“五步走”逻辑闭环建设路径。百年老校在校史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可以按照“五步走逻辑闭环+学校发展特点=适配方法”实践,以寻求百年老校校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适配方法,路走好、事做实。
“五步走”逻辑闭环建设路径,第一步“溯源”,溯源百年校史,首次溯源主要通过教师校友访谈、现存学校内史志查询、省市教育档案馆查询等,初步整理校史文化相关资料,持续更新后溯源,主要通过学校年鉴查找;第二步“分析”,深度研究分析校史文化,取其精华,主要通过校史文化研究专班进行分析研究,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成长规律,尊重历史实际,挖掘精神内核;第三步“呈现”,校史文化以相应的形式呈现,使其发挥育人最大作用,主要通过分类施测,判断以制度形态或是物质形态显性呈现,让“鸡蛋”放到合适的篮筐中(例如,研究课程、设置活动、建设校史建筑、建设校史馆、修复校志等,什么样的物质形态呈现更为合适);第四步“应用”,将校史文化相关成果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用是校史文化发挥育人作用的重要环节,直接关乎育人效果,这一环节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可以通过校史文化的重要性培训、应用培训性进行提升;第五步“更新”,校史文化传承与发展并不是简单地完成上述四步,而是需要持续记载与留存当下资料,在坚守“精神内核”的前提下,不断更新。最终,使百年老校校史文化实现良性循环,形成逻辑闭环。
“人”的方面:提升一把手重视程度,加强人员专业能力培训
针对“人员配备不齐,研发能力不足”这一问题,本研究根据百年老校发展实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人”的方面,提出采用三个“一”工程建设,以求推进百年老校校史文化传承与发展。三个“一”工程,即“一”个重视,提升学校一把手对百年老校校史文化的重视程度;“一”支队伍,建设一支知校史文化、研校史文化、讲校史文化的队伍;“一”个岗位,设置一个校史文化相关资料专职管理人员岗位。以校史文化建设拉动校园文化建设,从而发挥百年老校校史文化育人的最大作用。
“钱”的方面:设立专项经费,加强资金支持
百年老校校史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针对“校史文化相关工作资金支持不足”问题,本研究根据学校发展实际,主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策略。硬件方面主要侧重于物理空间的建设和维护以及技术设备的采购与更新。通过设立专项经费,制定相关配套制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软件方面主要侧重于内容的创造、学术研究、教育活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环境”方面: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氛围
针对“百年老校校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环境氛围不足”这一问题,从“环境”方面破解现存问题,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推进,基于理论与实践,本研究提出“双视角有机融合”策略。一是内部环境,多维度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建立校史馆或博物馆,设置相关课程,开展相关活动,构建校友网络。二是外部环境,多方协作营造校史文化传承氛围。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机构、图书馆、档案馆等合作,共享资源;通过媒体宣传等方式提升公众对百年老校文化价值的认识;开放校史馆供公众参观,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百年老校校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在于育人。研究百年老校校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则是通过学校内涵研究,提升办学品质,进而助推“百年老校”向“百年名校”迈进,促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