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SWOT分析发现,主题图书馆参与文旅服务具有建筑设计突出主题元素,以及丰富的特色文献资源等内部优势;文创产品开发不足、宣传营销拘泥传统、供给导向为主等内部劣势;拥有良好的政策机遇、文旅需求高涨、信息技术的支持等外部机会;面临主体功能弱化、协同共建不够深入等外部威胁。基于此,构建主题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策略,包括发展型策略、多元化策略、扭转型策略和防御型策略。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标志着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成为国家重大文化战略。推进文旅融合既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满足大众不断提高的旅游质量的客观结果。《中国图书馆学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年)》提出,促进图书馆领域的文旅融合发展,引导图书馆探索将文化资源或服务融入旅游,多方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一方面,主题图书馆作为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产物,积极探索文化资源与旅游服务的融合路径是应有之义;另一方面,主题图书馆根植于学科、主题、地域等领域的特藏,内容与文旅体验有更高的契合度。可以预见的是,主题图书馆将在文旅融合中产生更多的积极影响。因此,本研究运用SWOT分析法对主题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并探索主题图书馆文旅融合的服务策略。
概念及模型
主题图书馆
主题图书馆是为满足用户对主题资源信息的需要,通过组织某个特定的主题文献资源,利用其开展多元化服务,从而实现图书馆服务功能的一种图书馆新类型。主题图书馆是在社会分工细化、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同质化资源和服务提供的传统公共图书馆难以满足当下需求应运而生的,相比其他图书馆,主题图书馆在满足多元、专业、个性的服务需求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SWOT模型
SWOT分析法,又为“态势分析法”,是组织态势分析与决策辅助的工具。它通过识别组织内部优势(S)、劣势(W),以及外部机会(O)、威胁(T),并依系统分析思想匹配综合考量,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主题图书馆文旅融合SWOT分析
内部优势
1.建筑设计突出主题元素
相较普通的公共图书馆,主题图书馆在建筑外观和内部设计上更加别出心裁,与图书馆的主题相映照,在空间上和主题合一的设计有利于加深视觉感官效果,使用户能够感受别样的文化氛围,为其提供特别的沉浸式图书馆之旅。例如,深圳绿色低碳主题图书馆有着“会呼吸的大楼”的美称,采用的是绿色低碳材料;深圳宝安区旅游图书馆的功能区划分借鉴了七大洲、八大洋;杭图佛学分馆的馆舍结构以木结构为主;天津图书馆的音乐图书馆采用了音乐元素,在馆内有与乐器相关的设备,辅以音乐元素的室内色彩搭配和灯光设计,使空间更加优雅浪漫,贴合了音乐主题。
2.丰富的特色文献资源
主题图书馆在建立之初就以某一领域丰富的文献资源为基础,构建了主题图书馆的核心内涵,并在主题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与之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以“图书馆+景区”为例,主题图书馆在已有特色地方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地方旅游资源,即地方风俗、历史、人物等相关资料,将地方旅游资源制作成为视听文献收藏于主题图书馆,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起到重要作用,相较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广泛性、全面性,主题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体现出主题集中、用户垂直等特点。例如,云南省图书馆“普洱茶文化图书馆”馆藏资源涉及世界普洱茶文化知识、各国茶道文化,还有以普洱茶为主的出版文化书籍,品类多样,资料翔实。
内部劣势
1.文创产品开发不足
文旅融合背景下,主题图书馆应根植于其特色的馆藏资源,积极开发特色鲜明的文创产品,助力文旅融合发展。目前,以特色馆藏建设的主题图书馆尚处于摸索的阶段,文创产品开发不足。一是缺乏设计,主题图书馆的文创产品种类多,但形式单一,图书馆之间相互借鉴模仿,同质化严重。从产品载体来看,文创产品多为日常服饰、日用品,过于将文创产品与日常生活结合,缺乏新意,在消费者吸引力上略显不足。从创意来看,文创产品多是原本的复制产品,或是将其直接复制粘贴,缺乏创意。二是缺乏内涵,文化作为文创产品,区别于产品的核心要素,是文创产品开发的一大重点,但是主题图书馆的产品开发为馆企合作,对企业的依赖较大,工作人员很少参与其中,使得开发的产品缺乏文化内涵,无法很好地展现特色馆藏资源和地域文化。
2.宣传营销拘泥于传统
主题图书馆的营销宣传,是推动图书馆积极走向大众的机遇,也是推动图书馆进行转型的重要时机,更是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与主题图书馆融合的催化剂。然而,多数主题图书馆还在依靠传统的宣传模式,没有积极地迎合、拥抱社交媒体宣传方式。从馆员构成来看,缺乏专业的媒体运营团队,营销形式单一。此外,主题图书馆与读者互动较少,没有建立社区提供与用户沟通、用户之间交流的渠道平台,线上用户黏性较低,难以吸引年轻一代的注意力,导致主题图书馆宣传营销质量低。例如,主题图书馆文创产品的销售渠道仍然以馆内线下门店为主,新媒体参与度低,相比于博物馆界线上旗舰店百花齐放,图书馆界线上销售显得有些单薄。
3.供给导向为主
当前,主题图书馆的服务供给仍然以供给为导向,根据用户需求、偏好进行资源选择、服务供给的导向较少。主题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以馆员的个人意志和个体经验为选择依据,往往与读者的需求、偏好产生出入。空间布局方面,主题图书馆的多元阅读空间和自习室建设虽有成效,但是仍难以满足用户沉浸式阅读的要求。提供服务方面,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主题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是照搬、照抄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产物,没有考虑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用户对主题图书馆阅读服务提出的文化服务新诉求。
外部机会
1.良好的政策机遇
近年来,中央政府与部分地方政府出台了关于图书馆参与文旅融合的多项政策文件,为主题图书馆参与文旅融合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推动图书馆成为旅游目的地,培育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还提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天津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规划》就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全市文化旅游资源融合进程作出具体安排。主题图书馆的打造彰显了城市图书馆体系的优化升级,其秉持着公共图书馆一贯倡导的“以人为本”服务宗旨,顺应了公共图书馆服务向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迈进的趋势,既契合“十四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要求,也与《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实施品牌引领战略”“鼓励主题公园”等理念相呼应。
2.文旅需求高涨
近年来,公众对文化旅游的需求越来越高,并对文化旅游的场地、服务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旅游模式产生了变更,大众不再局限于山水观光,文化体验与知识获取成为旅游的又一重点,图书馆、博物馆等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愈发受到公众的青睐,文博场馆消遣游的文化旅游形式成为新的旅游热潮。其中,主题图书馆与地方旅游的模式迎合了当下公众“文化+旅游”的精神需求。
3.信息技术的助力
5G、大数据、VR、AR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应用打破了主题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为主题图书馆创造更大的文旅服务价值提供了可能。其中,5G技术的发展,其更快、更稳的优点推动主题图书馆更好地开展优质线上服务:大数据技术使主题图书馆能够分析整理用户的借阅偏好,以及线上、线下服务行为,进而构建用户画像和行为数据,并为向用户导向转变提供数据依据,从而提高服务的回应性和精准性;VR、AR技术助力主题图书馆打造全新的服务场景,根据不同的主题建设不同的特色阅读空间,以文献主题特色为基础构建沉浸体验式阅读,带有别样的阅读体验,吸引更多的受众。例如,借助VR、AR技术复现地方文献故事中的场景,以“眼前景”增添旅客游览的体验感,为受众提供高品质的文旅服务,提高其对旅游的认同感。
外部威胁
1.主体功能弱化
在任何背景下,主题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都应将文献资源阅读服务作为主体功能,但是在建设旅游主题馆的过程中,发现存在将图书乃至文化作为噱头,使图书流为装饰品的问题,不仅造成文化资源实际价值的废置,还使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感减弱。一方面,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主题图书馆,以其丰富的主题资源和特色建筑吸引了大量的注意力,使大量民众前来拍照“打卡”,主题图书馆成为社交平台中旅游打卡景点的“常驻民”;另一方面,主题图书馆将重点放置于各种“网红”氛围营造,过度迎合一些不良风气,脱离了书籍,导致阅读服务被边缘化。
2.协同共建不够深入
推动文化与旅游纵向、深度融合,指的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主题图书馆,尤其是“景区+主题图书馆”的建馆模式,能够将其区域特色文献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但是,要素资源的互动整合下,主题图书馆现有的融合缺乏协同创新,不仅存在于与地方文化旅游部门的协同,创先服务模式,还体现在其没有积极打造品牌,协作内容创新不足,未成为城市新文化地标,没有与其他的文化事业联动形成城市文化群,服务范围存在局限。
基于SWOT分析的主题图书馆文旅融合的服务策略
发展型策略(SO)
夯实特色文献资源,开发多元展现形式,丰富服务体验。在文旅融合不断加强下,城市、旅游景区文化愈加繁荣。主题图书馆已有丰富且专一的地域馆藏资源,当下需要主题图书馆在深度、专业的基础上迎合城市文化建设规划、景区文旅发展策略,以及专业、非专业的用户需求,进行馆藏资源的进一步建设。在城市建设方面,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如巴蜀文化、江淮文化。一方面,依靠当地公共图书馆已有的资源;另一方面,需要社会力量的帮助,做到全面、有深度,将文化与地理位置深度结合,打造传承文明的主题文化图书馆和民俗图书馆。在“主题图书馆+景区”模式下,资源的收集需要重视口述、音视频、特藏资源、手工艺品的收集整理,从而让历史复现更加细腻生动,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体验。主题图书馆的建设应当线上、线下全面铺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线上虚拟主题图书馆、3D图书、实景观看提供了便捷。
多元化策略(ST)
加强异质、同质合作,进行功能划区,强化图书馆核心价值。主题图书馆应该重视图书馆之间以及在文化界内的合作,积极吸取已有的成熟经验,打造自己的独立品牌,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面对文化旅游跨界融合的趋势,主题图书馆应凭借其高社会化、强文化体验主动出击,积极迎合跨界合作融合的新发展趋势。相比寻求同质的博物馆、文化馆等融合,跨界融合能为文旅融合迸发新的生命力与活力。例如,宁波图书馆的红色主题馆通过收藏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文献资料和书房家具,推出系列活动,更新了红色旅游的参观游览的方式。此外,2016年,宁波图书馆建成了全国首家民宿流动图书馆,结合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的地理位置,以养生、休闲、文艺、哲学为主,打造“墨沏书房”特色空间,让游客在山水之间进行阅读。跨界融合下的主题图书馆需加强对阅读服务功能的保障。为避免图书成为装饰,主题图书馆在空间建设中可以将阅读、游览进行地理位置的分区,保障图书馆的核心内涵,做到真正的“宜融则融,能融尽融”。
扭转型策略(WO)
在新媒体时代,主题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作用,利用社交媒体的多渠道、多节点,以及广大受众,开展主题图书馆普及和服务推广工作,提高宣传强度,补强短板。主题图书馆需要进驻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开设官方号,以媒介生态、强弱关系为基础构建传播机制,在微信公众号,要与线下的主题图书馆联动,丰富微信公众号的功能,进驻文创产品商店,善用微信加强关系连接,采用奖励的方式激励用户转发。在微博、抖音平台,主题图书馆需重视宣传与内容共建,在媒介的选择上,多采用短视频的方式,在内容选择剪辑上迎合当下网络热点,重视用户评论提取的传播效果,鼓励用户进行内容共建或者用户进行内容转发、二创,以用户喜欢的方式吸引其注意力,从而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引导更多人了解主题图书馆及其服务。此外,主题图书馆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完善其服务,从而提升服务效能。新技术是提升主题图书馆服务的重要手段,如提供参考资讯服务、介绍馆藏陈列的智能机器人以及自助借还功能等。
防御性策略(WT)
加强馆员素质培养,挖掘资源内涵,开创特色文创产品。当前,主题图书馆不仅需要重视特色资源的深度挖掘、特色空间的建设,以及跨界合作,还需要加强馆员的专业素质能力。一是加强主题文献资源的专业学习。深度、专业的文献资源需要馆员对该主题相当熟悉且了解,需要长时间积累和不断思考,才能做到对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以及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二是加强技术培训。馆员需要从根本上转变思想,接纳信息技术在主题图书馆的应用,并将其应用于文献资源的多元展现和特色空间构建,更好地展现特色文献资源的魅力。三是加强馆员的创新理念,这集中体现在文创产品的开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文创产品要体现地方文化、主题文化的内涵,文旅融合背景下,这需要开发人员深入文献资源并与旅游地标景色融合,开发出具有多样化、特色化的文创产品。
文旅融合过程中,公共图书馆基于文化内涵属性是推动参与融合积极力量,主题图书馆的建设体现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个性化、多样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契合了文旅融合的内涵。根据SWOT模型,从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会、威胁四个方面对主题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服务策略的建议。需要注意的是,图书馆的服务始终面向读者、面向用户,主题图书馆也不例外。因此,有关其研究可以从用户视角,采取量化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