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守护乡村文化

known 发布于 2025-09-11 阅读(322)

摘要: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补短板的重要环节,民族地区文化振兴是新时代推进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现探索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现状、乡村文化振兴的现状和挑战,结合民族地区文化振兴的特点,提出挖掘乡土记忆传承的文化价值,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提升乡村居民文化素养、强化文化资源挖掘与保护、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推动文化传播与交流、深入民族地区调研,精准发力等对策。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补短板的重要环节,民族地区的乡村基础设施、教育、产业等发展较慢,自然生态环境脆弱。文化振兴从文化和精神层面给予帮助,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素质,用最少的钱收到最大成效,投入产出比高。在此背景下,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现状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已经起步。在智力方面,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设有一些与乡村振兴相关的专业。例如,与民族特色文化传承相关的专业,并且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理论成果,能够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部分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开展了关于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的研究项目,从理论上探索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技艺,为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传统技艺保护奠定了理论基础。

人才缺乏是制约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特别是民族地区的乡村更需要专业的实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环节,让学生在乡村环境中锻炼自己的技能,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乡村工作环境,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体现了乡村技术人才培育的教育价值。同时,具备对乡村现有人员进行培训的能力,提高乡村人员在文化传承、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素养。

目前,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虽然开展了相关课题研究,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比例较低,部分理论成果停留在书面,未能真正深入乡村实际文化建设场景。另一方面,人才培养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脱节。培养的人员可能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所掌握,但对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独特性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将专业知识与乡村文化振兴实际需求相结合的能力。

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

乡村的文化人才大量外流,传承与创新人才紧缺

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中国教育体制的完善,农村的教育水平逐渐提高,然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更倾向于在城市发展,导致农村的文化人才大量外流。同时,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土地耕作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导致大量中青年外出打工,农村的技术人才因此流入城市。

乡村文化建设缺乏传承、创新和专门的管理人才。许多传统的民族文化技艺、习俗等,需要有专门的人才进行传承。传承人才需要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掌握相关技艺,并且要有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责任感,能够将这些文化传承下去。同时,乡村文化发展需要创新人才。通过结合现代文化需求和市场趋势,对传统乡村文化进行创新发展,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从而推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此外,乡村文化的管理者大多由乡镇干部兼职,其中大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没有思路,导致日常管理不规范的现象严重。文化管理人才的缺乏还导致乡村的体育、娱乐事业发展缓慢,影响乡村地区体育文化与娱乐文化的发展。即便部分乡村有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但由于受重视程度低,乡村文化人才,尤其是文艺人才流失严重,乡村地区的文娱活动处于自发、涣散状态。

同质化发展较多,民族特色无法体现

为了赶上乡村发展潮流,尽快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部分民族地区的相关政府部门选择扩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模的“快通道”,以城市发展为模板进行产业化引导。但事实上,鲜有民族地区组织人力物力深入挖掘当地乡村文化特质,从而缺乏对当地的文化底蕴和村民诉求的历史考察。这导致文旅产业模糊了不同民族地区的特色,难以保留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独特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部分乡村旅游景区将原生态的民族聚居地改造成整齐划一的现代化小楼,破坏了原有的乡村建筑模式,丢失了乡村自然和谐的原生态气息,使乡村旅游失去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乡村基础设施不健全、乡村文化建设主体不明确、乡村精神文化无法满足目前的发展步伐。因此,在未来乡村振兴工作中,应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包括支持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鼓励乡村文化创作、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并利用乡村中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如戏曲、民歌、舞蹈等,传播正能量,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政府对乡村文化的重视力度不足

首先,乡村文化建设中基础建设薄弱,相比于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基础设施,农村的文化建设显得较为薄弱。近年来,国家相关政策要求每个乡镇均需建设文化活动中心,村村建立图书室,并实施了文化惠民工程。然而,由于财政困难,相关政策难以落实,已经建成的文化图书室则因为图书数量、质量等问题,难以满足乡村地区的需求。

其次,乡村文化建设缺乏系统、长远的规划。由于专业文化人才缺乏,导致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相对单一,缺乏长远的文化建设规划,没有发挥乡村文化应有的力量和作用,从而限制了文化活动的开展,也影响了乡村文化的振兴。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挑战

高职院校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提高

虽然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开展了有关乡村文化振兴方面的工作,但整体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升。从深度上看,部分措施还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乡村文化的内涵挖掘、传承等层面;从广度上看,服务的范围局限于部分乡村或者部分领域,并没有覆盖到民族地区乡村的各个角落和文化振兴的相关领域。

高职院校与乡村需求的对接不够精准

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实际需求存在对接不够精准的问题。一方面,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可能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实际需求不完全匹配,导致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乡村的需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开展的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可能没有充分考虑乡村的具体情况,使得服务效果大打折扣。

高职院校整合各方资源难度较大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包括校内的教学资源、科研资源,校外的政府资源、企业资源、社会公益资源等。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资源整合存在较大困难。一方面,不同主体之间的目标和利益诉求存在差异,难以达成有效的合作;另一方面,资源的分配和协调机制不完善,容易出现资源浪费或资源不足等现象,影响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整体成效。

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特点和优势

民族性

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是文化表现形式独特的特性。其文化表现形式独特,如民族服饰、民族舞蹈、民族音乐等。以苗族为例,苗族的银饰精美绝伦,其制作工艺传承千年,不仅是装饰品,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苗族的芦笙舞,舞步独特,音乐悠扬,蕴含着苗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民族情感。这些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是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在民族地区的乡村,民族文化传承往往具有较高的完整性。由于地域因素,一些古老的习俗、技艺等得以较好地传承,严格遵循传统,完整地传承了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

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性

民族地区乡村文化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文化理念。各民族都有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传统。例如,侗族的村寨布局往往与自然山水相融合,村寨中的鼓楼、风雨桥等建筑不仅是实用的建筑,更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体现。侗族人民在建筑选址、材料选择等方面充分考虑自然因素,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理念。

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

民族地区的乡村有着丰富的民俗节庆活动。这些节庆活动丰富多样,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例如,傣族的泼水节不仅有泼水祝福的欢乐场景,还包含了傣族的宗教信仰、民间传说等文化内涵;彝族的火把节,人们手持火把,围着篝火跳舞,祈求丰收和幸福,期间还有斗牛、摔跤等传统活动,展示了彝族的民俗风情。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策略

民族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乡土文化记忆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财富。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可以成为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挖掘民族文化价值,加强服务的深度与广度

第一,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应深入调研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对接乡村文化产业需求设置和优化相关专业课程。一方面,让学生学到民族技艺;另一方面,开设课程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校园内的学习更加系统,从而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例如,云南某艺术类高职院校针对民族手工艺品制作产业,设置了民族工艺设计、传统材料加工等课程,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学到与乡村文化产业相关的实用知识和技能。

第二,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教师可以深入乡村,对传统手工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和记录。例如,一些艺术设计专业的师生可以对民族服饰的图案、各类制作工艺进行研究和创新,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第三,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活动、课程设置等方式,将乡土文化融入其中,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同时,让更多的乡村居民意识到自身文化的价值,从而积极参与乡土文化的传承,弘扬乡土记忆传承的文化价值。借鉴“校企联合”的方式,构建“校村合作”的实训基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地区乡村作为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乡村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例如,与民族特色旅游乡村合作,建立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策划、运营和管理,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为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提升乡村居民文化素养

一是建立专门的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对传承人才的培养。开设民族传统技艺专业,邀请民间艺人作为兼职教师,传授民族传统技艺,如刺绣、木雕等。同时,鼓励学生深入乡村,向民间艺人学习,让民族文化传承的火种在年轻一代中延续。

二是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例如,将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数字媒体等学科结合。通过开展创意设计课程,鼓励学生将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研发具有现代感又不失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如民族文化主题的手机App、数字动画等。

三是提升乡村居民文化素养,在乡村居民中选拔和培养文化业务骨干。这些骨干可以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艺术类高职院校可以为他们提供专门的培训,如活动策划、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培训,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带动乡村文化的发展。

强化文化资源保护与挖掘

结合民族地区实际情况,支持民族民间歌舞乐、地方戏剧、传统工艺的创作和推广,推动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品转化为文化服务产品,丰富文化产品的类型和内容,推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一是组织专家和师生团队深入民族地区乡村,对民族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例如,对民族民间故事、传说进行整理和研究,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观、道德观等文化内涵,并将其转化为现代文化产品或教育资源。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护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首先,要建立文化遗产保护档案。对民族地区乡村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传统手工艺等建立保护档案,详细记录其历史、现状、制作工艺等信息,为保护和传承提供依据。其次,要积极参与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从文化保护、生态保护、旅游开发等方面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确保传统村落既能得到有效保护,又能合理利用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振兴。

整合各方资源,多形式推动文化传播与交流

一是利用新媒体传播民族文化。首先,打造民族文化新媒体平台,创建民族文化主题的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等。通过这些平台发布民族文化相关的内容,如民族文化故事、传统技艺展示等,吸引更多人关注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其次,培养学生成为民族文化新媒体传播的主力军。开设新媒体运营、数字营销等课程,让学生掌握新媒体传播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民族文化的传播效果。

二是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首先,与其他地区的高职院校开展校际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文化展览、文艺汇演等形式,展示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魅力。同时,学习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其次,组织民族地区乡村与外界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例如,邀请外地游客、文化爱好者到乡村体验民族文化;组织乡村文化代表到外地进行文化交流展示,拓宽乡村文化的传播范围。

三是开展惠民演出,深入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提高当地群众的思想文化认识,充分激发了边远地区人民自主劳动的热情,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活。文艺下乡活动不仅有利于丰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激发了现场观众及全体演出人员热爱祖国、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情怀。

深入民族地区调研,精准发力

民族地区因民族众多,自然生活环境复杂,导致民族地区对文化发展的需求多样。服务乡村文化振兴,高职院校应发挥资源优势,组织师生共同参与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调研,深入了解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帮扶工作,如利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开展各类政策宣传、探寻红色文化建设、推广普通话、宣传健康文明生活习惯等。

2023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课题名称“乡村战略背景下云南民族文化振兴发展研究”(编号:2023J1680)。

标签:  乡村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