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彰武县玉米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推广与应用分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7-17 阅读(438)

摘 要 为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产量,2023年辽宁省彰武县实施玉米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重点解决目前农民种植玉米多以散户种植的方式,导致种植成本过高和农机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为给类似地区玉米高质高效种植技术推广提供参考,对项目建设成效进行阐述,并介绍彰武县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主要应用的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和玉米高质高效种植技术。

关键词 玉米种植;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高质高效技术绿色;辽宁省彰武县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2.011

彰武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是典型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县份;玉米是彰武县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多年来,由于当地玉米种植以散户种植为主,土地碎片化程度较深,不便于集中管理;部分农资经销商违规销售,欺骗农民购买高价农资产品,随意加大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造成土壤板结与杂草抗性增强;农机应用也不充分,造成工作效率低下,无法发挥最大经济效益。针对这种情况,2023年,彰武县实施玉米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大力推广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模式和玉米高质高效技术模式,从而改变传统种植模式,达到提高耕种机械化水平、降低农药与肥料的用量、提高玉米品质与产量和增加农民收益、节本增效的目的。

1 发展现状

彰武县地处辽宁省西北部、科尔沁沙地南部,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特点是四季变化明显,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春季寒冷期长,回暖快,干燥,多大风,易发生春旱;夏季炎热,气温变化较小,降水集中;秋季降温快,但气温高于春季,雨量骤减;冬季寒冷干燥。彰武县年平均气温8.0 ℃,一年中温度最高月份为7月,平均气温是23.8 ℃;最冷月份是1月,平均气温是-11.5 ℃。彰武县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9%;无霜期为159 d;年平均年降水量为497.4 mm,其中5—9月平均降水量为430.7 mm,占全年降水量的86.6%;年日照时间为2 600.9 h,其中5—9月平均日照时间为1 171.9 h;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年平均风速为3.8 m·s-1,最大风速可达22.0 m·s-1。

彰武县是典型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县份,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省23个产粮大县之一;也是省农委确定的油料生产基地县,农业农村部科技入户示范县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示范县。2023年,彰武县农作物种植面积18.297万hm2,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14.326万hm2,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为3.971万hm2,粮食总产量为9.46亿kg,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 531元。玉米是彰武县的主要种植作物,2023年当地玉米播种面积13万hm2,667 m2产量为551.460 kg[1-2]。

2023年,在辽宁省农业农村厅、阜新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彰武县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积极开展玉米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并经过1年的试验示范,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对彰武县玉米高质高效种植技术进行介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技术模式

彰武县广泛推广集成组装、示范展示成套、全流程、标准化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2套,分别为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模式和玉米高质高效技术模式。

2.1 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模式

2.1.1 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

选择通过国家审定、本省审定或同一适宜生态类型区引种备案的耐密、抗倒、优质、高产、后期籽粒脱水快的宜机收品种,如东单1331、迪卡159等,以粒收品种所需活动积温较当地种植品种少100~150 ℃为宜。单粒点播种子,以纯度不低于98.0%、净度不低于99.0%、发芽率不低于93.0%、水分含量不高于13.0%为标准进行种子精选。在播前3~5 d选择晴天晒种2~3 d,播种前一天用高巧、迈舒平等优质种衣剂进行拌种,药种比1∶(50~60),以达到防治地下害虫、促根系发展的目的。

对未包衣的种子,应针对当地常见病虫害种类选用相应杀虫剂、杀菌剂进行精准包衣。种子包衣效果不好或玉米苗期病虫害常年发生较重的田块,根据病虫害种类进行二次精准包衣[3-4]。

2.1.2 播前整地及适时播种

对翻耕地块先用旋耕机、驱动耙、联合整地机等机械进行适墒整地,确保土壤达到“齐、平、松、碎、净、墒”的标准。使用带自动导航系统的拖拉机和气吸式精量点播机,一次性完成施肥、铺设滴灌带、播种、覆土及镇压等作业。5~10 cm土层地温稳定通过10 ℃时即可播种;可采用40 cm×80 cm或40 cm×70 cm规格的宽窄行,行距偏差小于5 cm;种子播深3~4 cm,种肥需要深施在种子侧下方5~6 cm处。667 m2保苗密度5 500~6 000株。滴灌带铺设在窄行内,浅埋2~4 cm。

2.1.3 滴水出苗

播种结束后立即接管滴水,根据土壤墒情和天气确定滴水量,干燥地块每667 m2滴水量为25~30 m3,湿润地块每667 m2滴水量为10~15 m3,滴灌带两侧25~30 cm范围内湿润即可。

2.1.4 化学除草及中耕

整地前、滴水后或出苗前,用50%乙草胺或33%二甲戊灵进行喷雾处理;玉米3~5叶期,用烟嘧磺隆+莠去津+硝磺草酮复配除草剂进行喷雾处理。喷洒时使用扇形喷嘴,667 m2水量30~40 kg。苗前和苗后需要进行2次化学除草,于阴天或无风无雨天的9:00前或16:00后用药,确保杂草对药液有2~6 h的吸收时间。

出苗显行后进行第1次中耕,5~6叶期第2次中耕。中耕作业器械要求距玉米植株10 cm,中耕深度10~15 cm,中耕作业要求无明显伤根,伤苗率小于3%。

2.1.5 化控防倒

玉米6~8叶期用喷杆式喷雾机喷施玉米专用化控剂,控制下部茎节长度,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抗倒能力。喷洒时使用扇形喷嘴,667 m2用水量30~40 kg。

药液要随用随配,一般不能与其他农药和化肥混用。在无风无雨天的9:00前或16:00后喷施。喷药后6 h内如遇雨淋,可在雨后酌情减量增喷1次。针对大风频发且倒伏风险高的区域,可在玉米10~12叶期或抽雄前7 d进行第2次化控,用量和方法同第1次。

2.1.6 灌溉及科学施肥

出苗至拔节期蹲苗,根据降水情况和土壤墒情确定灌溉量和灌溉次数,全生育期灌溉4~8次,每667 m2总灌溉量180~200 m3。随水滴施肥料4~6次,全生育期每667 m2总施氮量18~20 kg,总施磷量11~13 kg,总施钾量13~15 kg。

分别在8~9叶期、12~14叶期、吐丝散粉时、吐丝后15 d滴水冲肥。如果雨水比较好,土壤墒情不错,667 m2滴水8~10 m3,把肥料带入土壤即可,每个轮灌组先滴清水1 h,然后滴肥,大约2 h即可施完肥,然后再滴清水1 h即可。如遇干旱,可667 m2滴水20~30 m3,尤其注意抽雄吐丝期及吐丝后15~20 d的土壤水分情况。如遇高温,也可667 m2滴水10~15 m3起降温作用。

施肥时,将30%氮肥(667 m2施用5.4 kg)、全部磷肥、全部钾肥作为基肥,剩余的氮肥追肥时使用。追肥自玉米小喇叭口期分4~5次用滴灌设施施入,具体方式如下:在8~9叶期第1次追肥,每667 m2施氮肥3.5 kg(尿素7 kg);第1次追肥后10 d追第2次,用量同第1次追肥;在吐丝后3~5 d追第3次肥(与第2次追肥间隔10 d左右),每667 m2追氮肥2.0 kg(尿素5 kg);吐丝后15~20 d追第4次肥(与第3次追肥间隔10~15 d),每667 m2追氮肥2.0 kg(尿素5 kg);第5次追肥根据情况确定(与第4次追肥间间隔7~10 d),补施氮肥,每667 m2追尿素2~3 kg。

2.1.7 病虫害综合防控

主要防治玉米大斑病和玉米螟。第1次在10~13叶期,用康宽(氯虫苯甲酰胺)+扬彩(丙环唑嘧菌酯)混合喷雾防治玉米螟和叶斑病;第2次在吐丝后10~15 d,依旧用康宽+扬彩混合再喷1次,可防治玉米螟、大斑病、茎基腐病及穗粒腐病。

2.1.8 适时收获

玉米籽粒乳线消失、黑层出现既为生理成熟。割台行距与种植行距偏差要求不超过10 cm,粒收时籽粒含水量要低于25%。收获要求总损失率(落穗+落粒)不大于5%、籽粒破碎率不大于5%、杂质率不大于3%。机械粒收需要在生理成熟后站秆晾晒脱水2~4周,待籽粒含水率小于25%后收获。收获机作业速度不大于5 km·h-1;割茬高度一般为30 cm,可根据穂位高度适当调整;滚筒转速不大于400 r·min-1;清选风机转速1 000~1 100 r·min-1;清粮下筛角度15°~17°,上筛角度20°~23°;凹板与滚筒的前间隙应该小于玉米果穗直径10 mm,后间隙应该等于果穗穗轴直径。

在该技术模式下,彰武县玉米种植每667 m2成本为800元、效益为1 200元。该技术模式已被验证在阿尔乡镇、冯家镇、平安镇、前福兴地镇、五峰镇等地应用效果较好。

2.2 玉米高质高效种植技术模式

2.2.1 种子处理

进行种子精选,并在播前3~5 d选择晴天晒种2~3 d,播种前一天用含高巧的优质种衣剂进行拌种,药种比1∶(50~60),或采用迈舒平包衣,达到防治地下害虫、促进根系发育的目的。

2.2.2 化学除草

苗前除草用66%乙·莠·滴辛酯合剂250~300 mL,每667 m2兑水50 kg均匀喷洒;苗后3~12叶期除草每667 m2用30%硝·烟·莠100~150 mL,或苯唑草酮80 mL,或苯唑氟草酮80 mL,兑水30~40 kg均匀喷洒。

2.2.3 病虫害绿色防治

玉米在生长的中期,即7月末至8月初,会受到大小斑病、灰斑病、黏虫等病虫害的侵袭。对此,农户可在6月中旬用康宽、多菌灵、碧护、吡唑醚菌酯、芸苔素内酯、液氮等无公害且持效期长的药剂处理玉米。同时,要有效控制玉米旺长,补充各种微量元素,将各种病虫害的危害损失率控制在10%以内。可在8月上旬采取飞防措施,可使用的药剂有磷酸二氢钾、多菌灵、碧护、吡唑醚菌酯及芸苔素内酯。玉米生长中的主要虫害是玉米螟,采用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Bt)1 000倍液或康宽1 000倍液,在6月下旬和7月下旬通过无人机喷施,采用植保整体解决方案,达到防虫防病的目的。

2.2.4 化学调控

在进行玉米化控降高时,种植密度合理、田间生长正常的地块可不化控;对于风大、易倒伏的地区和水肥条件较好、生长偏旺、种植密度大的地块可以进行控旺。在玉米全展叶在6~8叶时喷施化控药剂,注意控制药剂浓度,不重喷不漏喷。喷药后6 h内如遇雨淋,可在雨后酌情减量再喷1次。可使用胺鲜酯、调环酸钙、烯效唑等调节剂,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5-6]。

3 取得成效

彰武县农业技术人员克服2023年不利天气因素,在增产、节本、增效、辐射带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全县共建设攻关试验区1个,面积合计6.67 hm2,开展试验6项;建设核心示范区25个,面积0.48万hm2,涉及满堂红镇、大冷镇等16个乡镇;辐射带动区25个,面积0.83万hm2,涉及四合城镇、哈尔套镇等16个乡镇。

3.1 在绿色、高质、高效方面

1)绿色。2023年,彰武县玉米项目区667 m2用药117.37 g(折百),较2022年的用药量120.00 g(折百)节药2.63 g(折百),减少2.19%;项目区667 m2用肥量39.18 kg,较2022年节肥0.82 kg,减少2.05%。

2)高质。玉米项目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3%,非项目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88%,项目区比非项目区高5个百分点。项目区的玉米棒形美观,果穗筒型,穗长19~23 cm,籽粒半马齿型,外表色泽金黄,颗粒饱满紧实、角质率高,千粒重大于395 g;含水量低、霉变率低,易贮藏。经检测,彰武县项目区玉米粗淀粉含量不少于76%,粗蛋白含量不少于9.7%,碳水化合物含量不少于74%,同时富含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氨基酸总量不少于7.2%。

3)高效。2023年,玉米项目区每667 m2成本550.00元、收益1 822.26元,667 m2纯收入1 272.26元;2022年,项目区每667 m2成本450.00元、收益1 559.80元,667 m2纯收入1 109.80元。相比较而言,2023年彰武县玉米种植每667 m2节本增效162.46元,增效14.63%;核心项目区节本增效总额为1 163.21万元,带动全县3区节本增效总额达3 159.59万元。

3.2 在产量提升方面

省市县专家组在2023年9—10月开展玉米测产工作,对彰武县玉米产量进行了详细分析。市、县、乡专家测产结果表明,核心示范区玉米667 m2产量911.13 kg,辐射带动区玉米667 m2产量742.41 kg,对比结果显示,玉米核心示范区比辐射带动区增产22.72%。

3.3 在示范引领带动方面

玉米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工作实施1年,培育带动耕种收病虫害防治等社会化服务组织25家,如彰武县美来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实现良田、良种等配套。

3.4 在农机创新研发试验方面

彰武县针对玉米苗带深旋播种一体化农机创新的问题,联合同心创展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美来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阜新福龙农机有限公司联合研发,解决玉米秸秆全部还田难题,大幅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目前已经申报2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

4 结语

实施玉米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项目以来,彰武县通过大力推广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模式和玉米高质高效种植技术模式,提高了当地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彰武县今后应继续创新推广先进行技术,确保当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海英,赵新.浅谈玉米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的发展前景[J].河北农业,2024(1):52-53.

[2] 谷春莲.鲜食玉米绿色高质高效栽培[J].云南农业,2023(11):86-87.

[3] 燕林祥.玉米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化农业,2021(5):22-23.

[4] 姜钧武.高油玉米在彰武县试验与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2):153-154.

[5] 耿博武,张宇.彰武地区玉米品种筛选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2020(1):167-171.

[6] 白佳宁,刘旭,常亮,等.辽宁省彰武县气温和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研究及对大田玉米种植的影响[J].农民致富之友,2017(24):219.

(责任编辑:刘宁宁)

标签:  玉米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