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遗与数字的结合,是传统与当代的碰撞,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传承与创新的对话,是文化数字化扎根群众的实践。现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展开探讨。首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基本介绍。其次,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具体策略,分别为采集并处理非遗资源,构建大型非遗数据库;打造非遗数字展览馆,拓展非遗展示形式;全矩阵传播非遗资源,提高非遗传播效果;创新非遗数字化发展,助力非遗世代传承。旨在使非遗在数字化的支持下飞上广阔的“云端”,实现有效保护和持续传承。
为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专业记录水平,广泛发动社会记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系统记录”“支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鉴于此,本文就如何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展开探讨,并提出针对性策略和方法,以供借鉴和参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形式存在的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作为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我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昆曲、中医、中国书法、剪纸、刺绣、陶瓷等。我国一向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等方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同时,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合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球保护与发展。如今,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一系列先进技术的诞生与应用,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思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
采集并处理非遗资源,构建大型非遗数据库
在数字化保护及传承非遗的过程中,对非遗资源进行广泛采集和数字化处理是构建非遗数据库的必要流程,也是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要手段。所以,为实现对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一方面需要组织人员广泛采集非遗资源,另一方面要采取合适的技术对非遗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为构建非遗数据库夯实重要基础。
第一,广泛搜集非遗资源。采集非遗资源是数字化保护的第一步,也是对各地非遗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的重要过程。在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和方法搜集非遗资源。首先,制订科学采集计划,明确采集的重点领域和对象,如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非遗项目;同时,对采集的时间、地点、人员、方法等进行周密安排,促进非遗资源的采集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其次,加强实地调查,组织团队对非遗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记录传承人、艺人的基本资料、技艺流程、表演形式等重要信息,深入了解传统工艺、民俗活动、口头传统等非遗项目的实际情况,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全程进行音像记录,保证非遗资源采集的全面性与准确性。最后,查阅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以及在线数据库中保存的相关非遗研究成果和历史记录,通过阅读学术论文、报告、书籍,系统地了解非遗的历史演变、地域分布、传承状况等信息,弥补实地调查的不足。
第二,数字化处理非遗资源。处理非遗资源是数字化保护的关键环节,可以将非遗以数字化形式进行保存、传承和传播,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首先,对已采集的非遗资源进行科学分类与详细记录。一方面,需要按照其来源、类型、功能、表现形式等,将搜集到的所有非遗资源进行分类。例如,将丰富的非遗资源分为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手工艺等类别,以便人们更好地理解每种遗产的独特性,并制订有针对性的保护策略。另一方面,需要将非遗项目的名称、创作年代、地域来源、制作工艺乃至背后的故事等进行详细记录,为后续数据处理、构建非遗数据库奠定基础。其次,对整理好的非遗资源进行统一数字化处理,即通过图像处理、语音识别和文本分析等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数字化形式,进行集中存储与管理,增强非遗资源的可访问性。例如,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对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作品进行高清扫描和修复,让静态的画面“活”起来;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将口头传统故事、歌谣等转化为文字或音频资料,让口耳相传的知识得以保留和传承;借助文本分析技术深入挖掘非遗资源的深层含义和历史背景,丰富非遗资源的内涵。
第三,构建大型非遗数据库。构建非遗数据库的核心在于设计其结构和内容,工作人员首先应根据非遗项目的特点及其数据形式,设计包含基本信息、传承谱系、地域分布、代表性传承人等基本模块的数据库结构,同时设置主键、外键和索引等,提高数据库的查询效率;其次,制订统一的数据规范,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交换性;再次,将整理和分类好的数据导入数据库并进行数据验证,在此环节,工作人员可以对数据进行清洗和修复,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最后,定期维护和更新数据库,及时将采集到的新的非遗项目数据、传承人信息等录入数据库,保证数据库信息的全面性与准确性。例如,为推进苗绣的数字化保护、开发与应用,贵州省统筹搭建了全球设计师开放平台、苗绣素材库、苗绣绣娘数据库,收集整理了各地苗绣绣片6000幅,利用技术手段提取矢量化纹样近2000个,并对矢量化纹样进行分类、编号、版权登记及区块链存证。全球的设计师在设计相关作品时,可以在数据库内便捷地提取和使用苗绣元素,将苗绣与现代时装成功“嫁接”,为苗绣技艺找到新的生存土壤,对苗绣传播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打造非遗数字展览馆,拓展非遗展示形式
在信息时代,数字化展示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开辟了全新的途径,使非遗不再局限于实体展览,而是借助数字技术进行生动直观地展示,使观众深入地理解和领悟其内涵和精髓,让更多人真正领略其独特的魅力,进而促进非遗传播与发展。在实践中,我国很多地区构建了数字化非遗文化馆,旨在借现代科技发展的东风,让数字技术为非遗文化馆披上“科技”的外衣,让非遗焕发新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推动非遗传承与发展。
第一,确定展示内容和主题,策划展览内容和形式。确定展示内容和主题是打造非遗数字展览馆的第一步,需结合地域非遗资源的特点及观众的需求和兴趣合理确定展览主题与展示内容。例如,若打算打造一个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主题的数字展览馆,可以将不同音乐流派、乐器演奏技法、音乐家的生平等作为重点展示内容,选用图片、文字、视频、音频、实物等多种方式全面展示非遗,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展览内容。
第二,选择合适的数字化展示技术,设计展览空间和布局。为促进各类非遗资源得到生动直观地展示,非遗数字展览馆的工作人员可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三维建模、动画制作等技术构建数字化非遗场景,引导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非遗的内核与魅力。同时,在综合考虑展览内容和观众体验感的基础上,设计和规划仿古建筑、数字化展示厅、多媒体展示室等展览空间,使观众可以更好地感受展览内容。以“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为例,该展示馆设计了“长卷互动投影”“信息流互动水幕”“渔猎文化体感互动游戏”“长廊地幕投影”四个特色展示区。其中,在“渔猎文化体感互动游戏”展示区中,以赫哲族传统民俗、文化为蓝本,通过KINECT体感互动技术开发了互动游戏,体验者可以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亲身体验捕鱼、狩猎、祭祀等赫哲族代表性民俗活动,身临其境般地感受特色民居及服饰的魅力,有利于深化体验者对赫哲族民俗文化的感知与理解。
第三,保证数据安全和展览品质,加强宣传和推广。数字化非遗文化馆需要保证数据安全和展览品质,在实践中,可以通过数据加密、信息备份、网络安全等多种技术手段,保障数字化展览的数据安全。同时,还需要保证展览品质,注重改善展览的清晰度、流畅度、互动性等。此外,数字化非遗文化馆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可以借助社交媒体、网络广告、线下宣传等多种宣传手段,吸引更多观众参观和了解非遗,扩大非遗的知名度与影响力,鼓励更多人承担起保护和传承非遗的使命。
全矩阵传播非遗资源,提高非遗传播效果
数字化时代,非遗的保护与传播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欣赏和传承珍贵的文化遗产,应打破传统理念,以新技术、新媒体拓宽非遗传播渠道、丰富非遗传播形式,以促进非遗的广泛传播。
第一,联合新旧媒体,打造全矩阵传播格局。首先,注重发挥传统媒体的力量。在数字化时代,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依旧具有广泛的覆盖范围和深远的影响力,是公众获取非遗信息的重要渠道。可以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定期播放或报道非遗项目的纪录片、专题节目,通过深度解读和生动展示,让公众对非遗有更直观的理解和感受,以激发人们对非遗的探索及喜爱之情。其次,注重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推进非遗传播。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和在线博物馆等都是传播非遗的理想载体,应结合不同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制作适合的内容,进行针对性传播,以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具体来讲,可以在微信公众号推出非遗专题文章,提供丰富的资料和详尽的解读,引导用户对非遗有更深入地了解。同时,结合投票、问答等互动形式,增加用户参与感,提升内容的互动性。可以发布关于非遗的图文微博,通过图片和简短文字介绍非遗的起源、发展历程、内涵、表现形式及其承载的美好寓意,以此吸引网友关注,并结合热门话题或事件,增加转发和评论的可能性,引发用户的共鸣和讨论。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在内容展示方面具有短小精悍的特性,非常适合展示非遗的制作过程和表演片段,在此类平台以短视频的形式展示刺绣、陶瓷、戏曲等非遗项目,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非遗,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
第二,坚持跨媒体融合,推动非遗进入人们视野。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跨媒体融合是关键,可以设计一系列线上线下联动的活动,如“非遗直播进社区”活动,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将非遗技艺的魅力直观、实时地呈现给广大观众。这不仅能让社区居民近距离接触和了解身边的非遗项目,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还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并参与非遗传承。此外,要深化线下活动与线上直播之间的联动,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的立体传播网络,即在直播期间,工作人员可以组织线下“非遗工作坊”体验活动,让观众在直播间抢到优惠券或者体验券之后,前往当地“工作坊”亲身体验陶瓷、刺绣等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深度感受其独特魅力,增强民众对非遗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创新非遗数字化发展,助力非遗世代传承
在数字化时代,赋予非遗全新的生命力是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根本。只有与时俱进地创新和丰富非遗的数字化发展形式,使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才能够更好地引起人们的关注,继而推动非遗传播与发展。所以,要加强非遗与现代技术、现代产业的创新化、深度化融合,推出符合广大民众,特别是年轻人需求与偏好的个性化非遗产品,使其进一步接触、了解并喜爱非遗,实现对非遗的有效保护和持续传承。
第一,坚持“非遗新国潮+数字藏品”相融合,引领非遗消费新风尚。首先,深度挖掘非遗的独特魅力,推动非遗数字藏品的设计开发。博物馆可以与非遗艺术家和设计师合作,创作出富有创意且具有文化内涵的数字藏品,以3D动画、互动游戏中的生动虚拟形态,提升消费者的数字体验,使他们能够在虚拟世界中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其次,通过举办线上线下活动、策划专题展览等方式宣传数字藏品,激发“国潮”文化爱好者的兴趣,使其认识到购买和收藏非遗数字藏品不仅是一种时尚选择,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支持。最后,出台非遗数字藏品制作生产、市场准入等方面的行业规范,健全非遗数字藏品交易平台监管机制。一方面,需要明确制作、生产和销售流程,确保每一款数字藏品的设计、销售及传播合法合规;另一方面,加强对非遗数字藏品交易平台的监管,维护公平公正的交易环境,让消费者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安心愉悦地进行消费。
第二,坚持“非遗品牌+直播带货”相结合,带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传统的非遗技艺往往受限于地域和受众范围,而直播平台打破了这些限制。非遗传承人可以通过直播直接展示其精湛的技艺和背后的故事,吸引全球观众的关注,形成强大的市场吸引力。这不仅提高了非遗产品的销量,也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有利于激发其传承非遗的积极性。2023年6月,江西省开展了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西省非遗宣传展示暨“非遗购物节”活动,将线下非遗购物活动与线上直播相结合。一方面,线下展出了江西省多种非遗代表性项目,使市民近距离地接触非遗,增进人们对非遗的理解,激发人们对非遗项目或者非遗文创产品的兴趣。另一方面,引入了直播引流的新模式,邀请了十余位非遗项目的代表传承人,通过高清直播镜头,将精湛的非遗技艺生动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在直播过程中,他们详细介绍每一件非遗产品的背后故事,使观众不仅能够欣赏到艺术品的独特魅力,更能深入理解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线上线下的互动使得非遗的保护成果得以更广泛地惠及大众,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要着力打造非遗品牌矩阵,不断拓展“非遗+”产业链条,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持续性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是一场持久的接力,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和智慧。在新时代发展环境下,我们要携手并进,以科技之力,守护历史的瑰宝,延续民族的记忆,使具有东方神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广泛传播和创新发展。
本文系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成人继续教育科研规划2023年度重点B类课题“非遗数字化助力区域老年教育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3-437ZB)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