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建构主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混合教学模式

known 发布于 2025-09-09 阅读(458)

摘要:诞生于网络时代的新建构主义,强调分享、协作、探究和“零存整取”,适用于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实践。以新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线上、线下两种教学组织形式,营造开放、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协作,实现知识的共享,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选择、整合和建构能力,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需要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把学习、观察、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相关课程的设置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爱国、励志的精神理念。同时,由于课程实践性的特征,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参与实践,做到求真、力行才行。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不能简单止步于课堂讲授,而是需要充分结合课堂内外两个场域,运用线上、线下两种方式,积极推进课堂教学的改善。

新建构主义与教学创新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主要教学理论。这一理论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提出,然后经过卡茨(Katz)、维果茨基(Vygotsky)、布鲁纳(Bruner)等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不断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的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合作者和帮助者,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习、认知、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的知识建构[2]。它强调学生的中心作用,注重对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被应用于多个领域,利用互联网辅助教学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学者王竹立在经典建构主义的基础上,针对网络时代学生学习面临的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等挑战,提出了“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他认为新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关键是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分享、协作、探究和“零存整取”,要注重课程的整合,在评价时应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分享和参与程度。同时,需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个别学习与共同学习、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的关系。在新建构主义视角下,学生既是学习主体,更是学习分享者和自我责任人,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知识创新[3]。王竹立的这一理论引起了教育教学者的关注,并将其运用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在新建构主义视角下,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应该是一种混合式教学,即以网络环境为背景、以新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师生并重的一种信息素质教育新模式,要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改进和完善[4]。实际上,这种混合式的教学框架解决的是线上线下两条学习路线的任务分配和结合问题,更为开放和自由,可以培养学生自主联通、自主构建和自主创新能力[5]。这个过程简而言之就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并进行选择,根据自己的个性和需求,实现知识的重新建构。

新建构主义强调真实情境,注重知识搜索与交流的重要性和关键作用,引导知识创新,聚焦实践,将学习、应用、创新三个阶段合为一体。混合式教学则主要是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通过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可以把学习者的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以新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两种教学组织方式,积极利用网络和在线资源辅助课堂讲授。同时,在线下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还能够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积极寻求创新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是“活的文化”,是我们从祖辈那里继承且至今仍在共同体内部不断发展和传承的文化。《“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指出,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6]。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物质性、活态性、实践性、民族性等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也必须遵守这些特征,对课堂教学的模式和内容都产生了新的要求。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具有展演性的特征。非物质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性,它不像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具体的形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就给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例如,我们很难从文字或者别人的描述中深入了解笔墨纸砚的制作技艺,它是一个过程型的存在,通过笔墨纸砚可以看到这项技艺创作的产品,但是并不能清晰地看到它的制作工艺和流程。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宣纸”是非遗这一说法,这是因为人们习惯上关注的是物质性的载体,而非物质性载体所承载的技艺。宣纸是宣纸制作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载体,但是它不能代表这一制作技艺的全部,更不能展示宣纸制作技艺的工艺和流程。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实际的展演或者视频的辅助,以此来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具有过程性的特征。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又一重要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诞生开始就一直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因素会得以传承和延续,一些因素会发生变迁和变化,也有一些因素会消失不见。它和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物质文化遗产一旦产生,其作用、意义和价值也就基本确定,较少发生变化。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动的、发展的、变化的,那些与时代不符的因素会因其功能的丧失而消失,也会因时代的要求融入新的功能和意义。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活态性的特征,注重教学过程的展现,不能将一项非遗限定于其产生或发展的某一个时间点,而是要注重其从诞生之日起发生的一系列发展和变化,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非遗的内涵。

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具有实践性的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人类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与人的发展紧密相连,与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因而无法脱离实际存在。无论是知识、技能,还是观念表述和表现形式,都随着现实条件的转换而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非遗项目传承人在具体的传承实践中加以调整和改进。并且,非遗项目是通过人得以传承的,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融入个体的想法和创新。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调研和分析,积极加入非遗项目的具体实践,切实体验非遗项目的魅力。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具有引导性的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源自民间,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它与普通大众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包括诸多民间传统和民间信仰,宣扬的是一种惩恶扬善、积极向上的思想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对大众有一种精神上的指引,也在日常生活中指导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例如,济公传说中的扶危济困寄托着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公故事则反映的是百姓对于铁面无私、为民申冤的清官的感激和爱戴。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授者和传递者,需要把这些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信息传达给学生。这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巩固和提升学生对于地方文化的自信,增强他们对于地域文化的内在认同。

基于新建构主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混合教学模式建构

当前,知识的范围在不断扩大,获取知识的途径逐渐增多,教育和学习的方式都在改变。相较于硬知识,软知识越来越多,且软知识来源于实践,具有更强的实用性、时效性和情境性[7]。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作为一种具有展演性、过程性、实践性、引导性极强的课程,软知识所占比重较大,需要以适应网络时代学习的新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实现教得好、学得好的目的。

创设互动、开放的课堂环境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大部分采用较为封闭的模式,主要是教师在讲解,是单方面的输出,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选择和质疑的空间,难以建立对等的话语体系,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之下,学生的思维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缺乏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课堂气氛枯燥、僵硬。新建构主义认为分享是教学法的第一步或第一个环节,需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8]。因此,需要改封闭的模式为开放的模式,营造宽松、理解、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

首先,教师需要设计能够吸引学生讨论的话题,以话题的趣味性和新颖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其次,教师需要创设互动的课堂空间,可以选择开放型教室,或者调整教室桌椅的配置,缩减学生间在空间上的隔离感,使学生像平时与朋友交流一样。这样,学生就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最后,学生需要提前进行预习,熟悉课堂教学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有准备地参与讨论,也能够解除自己学习中的疑难和困惑,提升学习效果。

营造小组协作的交流氛围

小组教学是将学生通过分组的形式,形成不同的小组进行集体作业和讨论,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协作对于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有着重要作用,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小组讨论是一种群体化学习,在实践方式上,群体化学习在新建构主义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群体参与和协作[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很多非遗项目需要多人相互协作才能够完成,如赛龙舟、黄帝陵祭典、火把节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过程中,分设不同的小组,不仅有利于学生将搜集到的信息加以分享,也方便学生之间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同时对于需要展演的项目,可以相互配合完成课堂展示。因此,教师需要设置小组作业,通过课堂汇报和展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兼用线上、线下两种教学组织形式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在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2021—2022年期间,互联网在教学中发挥的突出作用,让大家了解到线上教学的重要作用。新建构主义是在网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它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网络学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建构主义理论实际上是一种互联网学习理论,其核心思想、学习策略和教学指导都适用于在线教学[10]。它强调的“零存整取”,实质上就是指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并进行知识的建构。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网络查阅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等资料,进行知识的梳理。通过对网络超载的信息量和碎片化信息的整合,可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统筹使用线上、线下两种教学组织形式,除了利用线下的课堂教学传授基本的理论和知识点之外,还应该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依托网络进行补充学习,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开展融合课堂的实践教学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参与,能够发现课堂中不曾遇到的新问题,将所学理论和知识用于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新建构主义强调,对于知识的整合和建构,需要大量的知识获取,以及选择和梳理知识的能力,而获取知识的过程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无论是与生产相关的技术和技艺,还是与生活相关的习俗与禁忌,都是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调整与改变,最终才呈现在大众眼前。因此,需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开展具体的实践教学。

笔者在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了邀请非遗大师进课堂、非遗项目现场体验等教学方式,通过非遗传承人现场解说和展示,增加学生对非遗项目的现场感知和体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能够提升他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采用综合、全面的效果评价机制

课堂教学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课前是准备阶段,课中是集中学习阶段,课后则是扩展和延伸阶段,三个阶段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聚焦于课堂教学,往往忽略了课前和课后阶段。

目前,很多高校都采取提高平时成绩占比的方式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考核。新建构主义强调的真实情境、协作与会话都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者可以根据其兴趣和需求,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创新,这就需要采取综合性的评价体系[11]。综合性的学习效果评价不仅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聚焦对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能够更为全面客观地考查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针对课前和课后阶段,教师可以采取任务驱动,通过实践报告、小论文等方式加以考核,这样不仅能够清晰地判断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知识加以灵活应用,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新建构主义的提出和发展,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发展和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教学需要营造一个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通过小组作业、分享等方式,增进学生间的协作学习。学生需要兼用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增加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并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考核过程中,应该采取综合、全面的效果评价方式,提升过程性评价的占比。以新建构主义为理论为指导,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混合教学模式的建构,不仅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对于知识体系的建构能力,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淮南师范学院质量工程项目(2022hsjyxm09)(2021hskc59)。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光明日报,2019-02-24(3).

[2]陈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学术交流,2007(03):175-177.

[3]王竹立.新建构主义教学法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05):5-11.

[4]黄丽霞,蒋永福,傅荣贤.基于新建构主义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07):35-39.

[5]赵春,刘福刚.一种融合联通主义与新建构主义的混合式教学模式[J].高教探索,2021(10):16-21.

[6]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通知[EB/OL].(2021-05-25)[2024-08-0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6/09/5616511/files/3953c9f8a68f4d6baa61adbaa4817827.pdf.

[7]王竹立.新知识观:重塑面向智能时代的教与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05):38-55.

[8]王竹立.新建构主义教学法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05):5-11.

[9]卢遥,王竹立,毛新军.群体化学习:一种基于新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2(12):209-213.

[10]余光辉,闫子怡,王婧,等.新建构主义视角下在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当代教学理论与实践,2023,15(04):52-58.

[11]郑云翔.新建构主义视角下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5,33(04):48-58.

标签:  文化遗产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