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介绍了沉浸式体验与沉浸式阅读活动的相关特征,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开展沉浸式阅读活动的意义,并以首都图书馆为例,研究沉浸式阅读活动实践情况并提出策略分析,即挖掘馆藏资源精选活动主题,数智融合烘托沉浸阅读氛围,注重读者反馈开展多维度评价。
沉浸式体验与沉浸式阅读活动相关概述
学术界普遍认为,“沉浸”包含Immersion experience和Flow experience两层含义。Immersion experience源于对虚拟现实技术问题的研究,而Flow experience则发端于心理学,Flow experience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的一种心理体验模式。“当人们在进行某些日常活动时会完全投入情境当中,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心流理论也被称为心流体验,代表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取向,是一种在活动中获得充实感和愉悦感的正向的积极心理体验。在心流理论中,技能和挑战是沉浸体验的两大重要影响因素,其核心是人在技能与挑战匹配时才能达到心流状态。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提高,以研究虚拟现实技术为主的Immersion Experience和以关注沉浸式体验认知的Flow Experience两种沉浸理论在实际应用层面已出现融合发展的趋势。
国外学者R.D.Richard等认为,心流体验是一个人坚持阅读并且让阅读成为其生活一部分的重要诱因。J.Mcquillan等调查发现,阅读轻松愉快的小说能够使读者产生心流体验。白禄提出沉浸式阅读是指充分提升读者的感官体验和认知体验,在特定氛围中让读者享受全身心投入的阅读状态,以此达到深度学习效果的阅读方法,沉浸式阅读活动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十足的创新性、强烈的代入感等特点。罗倩倩等人认为沉浸式阅读体验既包括知识沉浸,也包含感官沉浸和思维沉浸,沉浸式阅读的实现是技术、馆员、读者、知识和场景相互作用的产物。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许多图书馆尝试通过模拟真实的沉浸式体验环境满足读者对多元化阅读场景和精准化阅读内容的需求,将场景与阅读结合,使读者身临其境,对阅读内容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公共图书馆开展沉浸式阅读活动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亦需要当代表达。如何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和灵感之光,让跨越千年的东方审美融入现代生活并熠熠生辉,是图书馆未来的写照与延伸式表达。公共图书馆开展沉浸式阅读活动不仅能展示馆藏文献,更能激发读者对图书馆典籍文化的共鸣,唤起根植于受众心中的文化记忆,以再发现、再创造的形式从历史、人文、艺术等多角度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拓展文化服务边界,更好地达到文化传播与文明互鉴的目的。
沉浸式阅读活动为读者提供了一种与传统阅读不同的思路,通过挖掘馆藏资源要素,策划富有创意和挑战性的体验活动,营造场景化阅读环境,创立沉浸式阅读空间。沉浸式阅读通过叙事互动、氛围营造、拟真环境、游戏化设计等方式强化用户体验感,达到沉浸式教育、情景化学习的目的,将阅、看、玩、乐有效融合,打造寓教于乐的文化样本。尤其是互动游戏环节,通过道具设置、剧情引导、机关解密等形式打造沉浸式阅读活动场景,符合当代年轻人追求新鲜感、注重文化体验的崭新心态,能在短时间内给人一种集中且调动通感的体验,增强团队协作的能力,从而更容易吸引年轻用户,增加图书馆的用户黏性。
首都图书馆沉浸式阅读活动实践分析
为展现公共图书馆新形象、新活力、新使命,创新阅读推广方式,提升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职能,首都图书馆推出沉浸式阅读活动品牌“书林隐语”,以“沉浸互动”“角色体验”“情景还原”“解谜游戏”等多元融合的创新形式,广泛深入地挖掘馆藏珍品及其文化价值,在沉浸式互动体验中探讨文化传承与发展,从而提高读者在图书馆中的认知。活动融入实景解谜、团队协作、换装体验、互动装置等方式,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体验中感受智慧与趣味的碰撞、知识与游戏的交融,实现馆藏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
围绕《万寿盛典图》设计活动谜题
首都图书馆藏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内府刊本《万寿盛典图》为纪实性版画长卷,所绘景致自西郊畅春园至故宫神武门,举凡园林亭台、城池庙宇、銮仪执仗、街景人物,无不纤毫毕具、惟妙惟肖,描绘了康熙皇帝六十寿诞时皇城内外百官朝贺、万民称庆的一派盛隆景象。绘者王原祁是清代画坛“四王”之一,宋骏业、冷枚等也都是清初画坛名宿,刻版者朱圭乃镌刻名工,刀法纤毫毕具。此图是清前期殿版画的代表作品,也是研究古代版画的重要资料之一,为今人考察康熙盛世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典章、制度、民俗、风情、建筑、宗教等提供了珍贵的视觉资料,对研究北京的城市历史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首都图书馆藏本为清成亲王府旧藏,卷首有成亲王永瑆手书五言诗一首,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
“书林隐语之图踪·寻缘”活动得益于馆藏资源《万寿盛典图》的数字化创新,即用高科技、数字化、体验式互动的方式激活馆藏文化热度,在《万寿盛典图》数字化的基础上发挥创意理念设计谜题,并以寻找图中消失的店铺为题开启沉浸式解谜活动,在雅致书香和互动解谜中,为读者展开一场充满互动感、趣味性、立体化、沉浸式的阅读之旅。在阅读活动尾声,读者通过可视化屏幕操作复原长卷,将店铺所在位置标记在《万寿盛典图》中,随着图中秘密的揭示,读者对《万寿盛典图》的馆藏意义与数字化创新也有了更为深入地了解。
活动内核展现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
图书馆讲述非遗故事,就是让更多读者了解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融合创新,“书林隐语之图踪·寻缘”活动在故事设定上,选取《万寿盛典图》中有代表性的八个店铺进行叙述,每条故事线都记录了非遗技艺的发展和演变。例如,在布店铺故事线中加入时装元素,读者在解谜游戏过程中对宋锦、缂丝、蚕丝织造等传统织造工艺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茶点铺故事线中可感受中华老字号食品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文化特色、独特的工艺技术和优质的产品服务;茶叶铺故事线通过引用《茶经》典故讲述品茶之道,宣扬了茶文化的历史及其蓬勃发展的潜力;蜡烛铺故事线提到了蜡烛在雕刻技艺、氛围营造上可发挥美学价值,以崭新的姿态走入人们的视野,步入时尚家居用品行列;香铺故事线通过向读者普及药香、莞香等传统制香技法,激发读者对制香技艺的了解。
国风雅韵激发传统文化认同度
传统画作为中华文化瑰宝,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美学价值。“书林隐语之图踪·寻缘”活动围绕传统画《万寿盛典图》展开,读者通过浏览笔墨定格下的市井生活,体会了康熙盛世的繁荣景象。将传统画融入阅读活动,不仅能展示图书馆特藏资源,还能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阅读活动的艺术感和历史感。《万寿盛典图》是清代北京西郊三山五园与北京内城关联的重要历史参考依据,绘制了从内城紫禁城到西郊畅春园的整体历史面貌。读者通过原画对照、图片拼凑、解谜机关等游戏操作,完成《万寿盛典图》从西直门—新街口—西四—西安门—团城—景山的谜题推理,并在此过程中对古代城市空间的规划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学习。于无声处见真章,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浸润在百姓的日常语言文字和器物纹饰中,“书林隐语之图踪·寻缘”活动各关卡的设置也尽显国风雅韵,将传统器物如团扇、机关盒作为活动解谜道具,字谜、古诗词作为通关线索,由此展现出的中华器物文化、纹饰文化、诗词文化,让读者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读者通过沉浸式阅读活动感受传统画的魅力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厚底蕴,而活动则通过创新传统文化表达方式唤起读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心理。
渲染阅读氛围实现沉浸式效果
为渲染沉浸式阅读氛围,吸引读者参与活动的兴趣,激发其阅读动机,“书林隐语之图踪·寻缘”活动在空间设计上提取《万寿盛典图》图案元素搭建场景,将市井人物、皇家仪仗队、鳞次栉比的商家店铺、牌楼戏台作为背景板,与多宝阁、四方桌、条凳等仿古家居陈设相结合打造复古风格,怀旧的视觉效果让活动更具故事性和情感传达。线装书、仿古花瓶等装饰将古朴造型美与协调空间感逐一彰显,既保留了空间活力,又拥有细节的精致,能引发读者共鸣并提升其情感张力,营造出空间沉浸的氛围感。通过富有体验感的物理沉浸空间,读者很快进入沉浸状态,实现沉浸式体验图书馆阅读活动。在阅读活动的情节设计上,采用古今对话形式,打通时空穿越的叙事空间,引发读者探究心理。活动伊始,读者通过团扇线索两两组队,加强团队意识,增强对活动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随着阅读情境的逐步深入,字谜、古诗词等环环相扣的线索又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读者的能动性与参与感。场景化设计、器物展示、电子阅读等表现形式的综合运用,带领读者从参与投入阅读体验,到形成深度思考,激发其想象力、创造力,实现思维沉浸、任务沉浸,最终完成阅读活动目标。
多维度宣传打造沉浸式阅读活动品牌
为增加沉浸式阅读活动的影响力,首都图书馆在公众号上通过推文的方式发起线上活动预约,并通过小红书、微博等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参与活动的读者不仅是体验者,还是积极的互动者、宣传者,并在活动结束后自发在自媒体平台分享活动体验。为配合活动宣传,首都图书馆制作了“书林隐语”活动帆布袋,为读者准备了《迎鸾呼祝》明信片和《万寿盛典图》仿古团扇。明信片和仿古团扇都是基于馆藏资源《万寿盛典图》设计开发的,首都图书馆作为北京市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利用馆藏资源设计开发了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此次活动将创意产品作为活动纪念品发放给读者,实现了产品与活动互为联动、双向奔赴的意义,共同站在品牌的高度诠释活动理念,打造公共图书馆沉浸式阅读活动品牌。
图书馆开展沉浸式阅读活动策略分析
挖掘馆藏资源精选活动主题
在沉浸式阅读活动策划方面,图书馆可深入挖掘馆藏特色,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理念,从馆藏精品、建筑特色、历史沿革、展览活动、职业特性等方面汲取活动灵感。例如,策划馆藏类沉浸式阅读活动,可根据图书、拓印、绘画、唱片等多种馆藏内容设计鉴赏类活动和史实探宝类活动;围绕建筑特色及主题纪念日策划沉浸式活动,可增强读者对图书馆空间规划及历史沿革的了解,有助于丰富读者认知,提升图书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策划有关图书馆职业特性的主题活动,如“小小馆员”“我是古籍修复师”“AI数智馆员”等全年龄段职业体验活动,让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了解与图书馆相关的职业特性与文化内涵。同时,沉浸式阅读活动可通过馆藏资源开阔读者视野,以提升读者文化感知力为己任策划选题,达到文化教育与娱乐体验的最佳融合。
数智融合烘托沉浸阅读氛围
沉浸式阅读活动呈现出艺术与数字科技的深度融合,勾勒出美学与技术叠加的新画面。以数字化、场景化、美育化方式创新阅读形式,打破传统阅读的单一模式,提供具有文化属性和多元体验双重意义的文化空间,不断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和阅读兴趣。运用AR、VR、MR等技术对文化图景进行数字化编码,构建全沉浸、交互式的时空框架,以多样化的艺术展陈方式呈现阅读主题,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好地让读者把握文本内容所蕴含的情感,吸引读者理解典籍背后的文献价值,培养用户阅读典籍的认知能力。通过借助具有互动感的游戏机制与组件元素,建构人文与科技双向会通的应用场景,打造动静结合的叙事空间,让读者以虚拟角色进入书中世界,与书本文字、人物角色进行链接和互动,对书本文字进行更深层次地理解与内化,使其充分感受阅读活动所迸发的时代内涵与新的活力。
注重读者反馈开展多维度评价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提出沉浸体验的8个特征,包括5个条件特征和3个体验特征,即清晰的目标、挑战与能力匹配、掌控自如、专注于任务、即时反馈、知行合一、浑然忘我、时间感异常。为了更好地考察阅读活动的沉浸式效果、提升活动品质,图书馆可根据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沉浸体验的8个特征设计调查问卷,即读者在活动过程中是否明确掌握活动的意义和结果、任务挑战与自身能力是否相匹配、能否全身心投入达到忘我状态、工作人员是否对任务进展情况给予了及时反馈。挑战与技能的协同性是沉浸体验的一个重要特征,只有当任务挑战与自身能力匹配、全身心投入时才会产生沉浸体验,所以,任务难度与自身能力、忘我状态是检验个体参与沉浸式活动效果的重要标准。心理学研究还表明,性别以及人格特征等变量也可能通过其他中介或者调节变量影响沉浸体验。针对读者进行追踪评价可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更为深入地探讨沉浸体验的相关变量、沉浸产生的过程及其背后的生理机制。此外,图书馆还可以从主题设计、情节叙事、场景搭建、数字资源利用、志愿服务等维度开展调查。基于读者反馈,从馆藏资源呈现、沉浸效果体验、活动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逻辑性与趣味性及有无推广性等指标开展测评,以实现沉浸式阅读活动的流程再造与效果提升。
(作者单位:首都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