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以全国33家省级公共图书馆为研究对象,调研实体图书捐赠及数字版权捐赠建设情况。并结合国家图书馆(以下简称“国图”)数字版权捐赠工作,阐述公共图书馆在著作权主体迁移及版式权授权、非正式出版物、图片和视听类资源数字版权捐赠工作中的重难点,提出明确入藏标准、把控文献甄别力度、搭建文献捐赠平台、增加分级遴选流程推动数字版权捐赠等措施,以期为公共图书馆数字版权捐赠提供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六条指出,“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向公共图书馆捐赠,并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境外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通过捐赠方式参与境内公共图书馆建设”。在此基础上,公共图书馆秉承“物尽其用”原则,开展图书馆文献捐赠工作。
近年来,国内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公共图书馆文献捐赠工作进行了讨论。王子璇从省级公共图书馆捐赠栏目设置、制度建设、管理等方面,介绍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捐赠工作网页建设的现状。应悦等通过梳理境外知名公共图书馆捐赠制度特点,探究对我国公共图书馆优化捐赠制度的启示。胡波通过介绍首都图书馆受赠情况,分析其捐赠结构,提出其捐赠工作中的难点及非正式出版物的挑战。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公共图书馆在数字图书馆建设、图书馆新媒体平台运营等方面积极探索,通过不断丰富数字资源内容、开发线上服务,为公众提供更加完善的公益服务。与此同时,公共图书馆探索文献资源捐赠的新领域,提出接受但不限于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电子照片、数字漫画、数字海报、电影、广播、音乐、动画、vlog、数据库等的数字资源捐赠。
笔者通过互联网公开访问全国33家省级公共图书馆,调研实体图书捐赠及数字版权捐赠建设情况。并结合国图数字版权捐赠工作,阐述公共图书馆数字版权捐赠工作的重难点,并提出思考。
公共图书馆版权捐赠概况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公共图书馆版权捐赠。其中,国图及20家省级公共图书馆可通过官方网站明确查到图书捐赠网页、图书捐赠栏目或图书捐赠清单;首都图书馆及上海图书馆需要通过电话或在线客服进行咨询沟通;另有11家省级公共图书馆的官方网页上未找到图书捐赠的相关内容。
公共图书馆版权捐赠以国图和省级图书馆为主,捐赠栏目主要分为直接明确栏目主旨型,如南京图书馆的“读者捐书”栏目,吉林省图书馆的“图书捐赠”栏目;宣传捐赠荣誉型,如湖北省图书馆的“赠书留芳名”栏目、辽宁省图书馆的“赠书留名”栏目。
在国图及20家可检索到图书捐赠栏目的公共图书馆中,有12家可查询到捐赠清单,13家可查询到文献受赠细则。受赠细则明确受赠文献资源的范围,提出受赠文献的基本要求、入藏规定,介绍捐赠途径与流程,提供出具捐赠凭证、颁发捐赠证书等多种捐赠荣誉。
在接收范围一项,多家公共图书馆倾向接收中外珍稀古籍、舆图、金石拓片、名家批校本、名家代表作手稿、革命历史文献等具有较高保存和研究价值的文献。
在接收内容一项,省级公共图书馆倾向接收具有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文献,其中,辽宁省图书馆倾向接收内容涉及近代有关东北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有关辽宁地区的地方文献。陕西省图书馆倾向接收能反映陕西地域人文特点的照片、书信、字画、诏书、奏折、家谱、民间工艺品等。广西桂林图书馆倾向接收广西出版物、广西地方文献相关资料、广西少数民族史料(包括图书、报刊、非正式出版物等)。
在数字版权捐赠方面,仅有国图、江西省图书馆及山东省图书馆在接收捐赠图书细则中明确提及。其中,国图单独设立数字版权捐赠栏目,包括详细的受赠数字资源的范围与授权、基本要求、捐赠荣誉和捐赠流程,并有不同类型数字资源的捐赠授权书供有捐赠意向的群体参考;山东省图书馆在捐赠范围中提及“电子文献”;江西省图书馆在入藏范围中提及“电子文献”及其他数字资源,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数字古籍特藏、图片、互联网信息资源等;其余省级公共图书馆均未明确提到数字版权捐赠内容。
国图数字版权捐赠
国图数字版权捐赠公告
国图从2012年开始数字版权征集工作,征集启事在授权范围、受赠范围和法律权限方面不断优化。
对比2012年数字版权征集启事和2024年数字版权捐赠公告可以看出,在授权范围方面,2024年版增加“在遵守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需要提供完整作品的长期授权”内容。在受赠资源范围,2024年版明确提出“包括但不限于: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电子照片、数字漫画、数字海报、电影、广播、音乐、动画、视频博客(vlog)、数据库等”。数字版权由2012年的“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扩展为2024年的“复制权、保存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
2024年版数字版权捐赠公告在内容上的调整反映了图书馆捐赠工作不断与时俱进,契合数字化转型、提升图书馆读者服务水平的发展趋势。
国图数字版权捐赠流程及概况
国图数字版权捐赠流程为捐赠者通过邮箱、电话途径表明捐赠意向,发送捐赠资源。国图专人专岗接收资源后,与捐赠者沟通捐赠内容情况,由捐赠人填写电子捐赠授权书。其中,如遇捐赠出版未满十年的图书资源,还需由出版社提供图书版式权授权,经遴选决定收藏后,国图为捐赠者颁发证书。
在数字化进程中,国图作为国家总书库,馆藏文献超4423万册件,并以每年百万册件的速度增长;数字资源总量近2757TB,并以每年100TB的速度增长。
通过分析收集到的资料,国图自2012年开展数字文献捐赠工作至今,十余年间,接收数字版权捐赠数量巨大,仅2023—2024年6月间,已累计收到图片、文字、视频类捐赠作品意向311种1079册(件),确定收藏数量21种683册(件)。这进一步丰富了国图馆藏及线上服务内容,有利于获取优质资源数字版权,从而为公众提供公益性服务的目标不懈努力。
数字版权捐赠工作难点与重点
著作权主体迁移及版式权授权
与到馆捐赠、邮寄捐赠实体文献不同,数字资源捐赠需要先确保捐赠方对捐赠资源拥有相关法律权限。原始著作权人拥有作品的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展览权、改编权等。继受著作权人通过继承等法律许可形式取得著作权财产权后,如想捐赠作品的数字版权,情况则较为复杂。原始著作人去世,子女作为继受著作权人希望捐赠文本资源的数字版权,则需要先明确继受著作权人的数量,如继受著作权人数量超过一方,则需要多方继受著作权人全部同意捐赠并签署授权书。在数字版权捐赠过程中,如涉及委托作品,则需要捐赠人出具委托合同,核实著作权归属;如遇到文本类捐赠资源出版时间不满十年的情况,需要出版社同意授权作品版式权。在实际工作中,捐赠工作者在遇到上述情况叠加时,易出现某一环节无法取得授权,影响捐赠工作推进的情况。
家谱文献数字版权捐赠
家谱文献虽是非正式出版物,但因其大量记录人物、经济、民俗等资料,对提高图书馆馆藏文献质量和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历来是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寻根网目前提供2000多部家谱阅览,上海图书馆收录家谱文献近十一万种。随着数字版权捐赠工作的开展,家谱数字版本捐赠也逐渐成为接收家谱文献的一个途径。国图在2023—2024年间,共接收数字版本家谱捐赠7种24册。
以往纸质版家谱受到体量大、手写家谱多为孤本等条件限制,捐赠工作不易开展。数字版权捐赠存储体积小、传输便捷、易备份等特点,极大提高了家谱捐赠的便捷性,也更利于家谱内容的后续研究。深度挖掘家谱中的人文信息,提取结构化数据,进一步活化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然而,家谱文献多为已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因其成书年代久远,在意识形态方面可能存在封建迷信倾向,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审核遴选难度。家谱族谱等文献体量庞大,内容审核工作繁重,捐赠工作者需要保持较高的敏感度,严格筛查不同类型数字版权捐赠作品中可能存在的意识形态风险隐患。
图片、视听类资源数字版权捐赠
在公共图书馆版权捐赠调查中,多家省级公共图书馆都在捐赠范围中提到“音像资料、图片、照片、录像带”等类型的资源捐赠,然而,公共图书馆官方网页捐赠栏目中不断更新的捐赠名录显示,无论是团体作者还是个人作者都较少涉及图书外的其他类型资源捐赠。这一情况在图片、视听类资源数字版权捐赠中同样存在。国图在2023至2024年接收的图片及视听类数字资源版权捐赠占比不足20%。一方面,图片类资源的捐赠人需要提供作品的有效作品登记证书,或提供是否入画集、影集,是否举办线上或线下画展、影展等信息。视听类资源需要更加严格筛查可能存在的意识形态风险。另一方面,纪实影音作品体量较大,遴选工作用时较长。此外,实物作品的照片可否作为数字版权进行捐赠也存在争论,如剪纸作品的照片作为数字版权捐赠主体是否合适,仍存在不同意见。
关于公共图书馆数字版权捐赠工作的思考
明确入藏标准,把控文献甄别力度
笔者在访问省级公共图书馆官方网站过程中,未找到数字版权捐赠文献的明确入藏标准。但公共图书馆数字版权捐赠工作中涉及体裁丰富的非正式出版物,其中包含数字化版本的民间诗文、口述史料、家谱、方志等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非正式出版物。非正式出版物由于不受传统出版流程的限制,来源渠道多样无序,缺乏统一的鉴定标准和规范,导致非正式出版物数字捐赠作品遴选审核难度大,易引起版权纠纷。因此,可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工作实践制定明晰的数字版权捐赠标准,从文献价值、文献状况及系统性等多角度评估数字捐赠文献入藏。加大数字捐赠文献甄别力度,从政治敏感度、宗教倾向、是否有资本主义自由化立场等方面进行仔细核验,坚决杜绝具有意识形态问题的赠书上架,为每份数字捐赠文献建立详细的甄别档案,记录甄别过程、结果和依据,确保甄别结果可追溯。在遴选流程明晰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接收高质量、高价值的数字捐赠文献。2024年7月,国图收到台山市博物馆捐赠的31位台山籍飞虎队老战士的肖像照片、书信扫描件、故居照片、口述史访问视频等193件数字文献。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在“征集本馆缺藏文献”栏目明确标出缺藏的县志、土地志、年鉴等;在《桂林图书馆接受文献捐赠及入藏管理办法》中提出接收广西地方文献等非正式出版物。
版权捐赠系统
国图在2024年上线文献捐赠平台,捐赠者可通过捐赠平台以线上捐赠方式向国图捐赠文献,并实时跟进捐赠流程。该平台还提供捐赠政策介绍、捐赠信息发布、捐赠成果展示等各类政策与资讯。捐赠工作者可登录管理员角色,管理捐赠单、捐赠人、捐赠授权书、捐赠证书、感谢信等;追踪实时捐赠人数,实体资源历史总数、数字资源历史总数,及中外文献、实体藏品资源捐赠占比等各种统计信息。
一方面,文献捐赠平台化能简化捐赠流程,捐赠者只需要在平台上填写捐赠信息和相关证明,捐赠工作者就可以迅速审核,并将信息同步给捐赠者,提高捐赠工作的时效性;另一方面,文献捐赠平台化能集中收集捐赠信息,有利于公共图书馆整合捐赠信息,优化捐赠文献资源配置。随着全国公共图书馆智慧化建设不断推进,文献捐赠平台有可能实现共建共享,整合全国公共图书馆的文献捐赠信息,平衡不同发展阶段的图书馆捐赠数量。依托文献捐赠平台,口述史料、纪实影音文献、数据库等数字捐赠资源将进一步提升使用效率,方志、谱录等具有较高保存及研究价值的数字文献流动性将得到提高,方便捐赠方进行线上“一站式”捐赠。
分级遴选机制推进捐赠工作
捐赠文献体裁种类多,保存程度不一,根据省级公共图书馆官方网站信息可知,现阶段多家图书馆由采编部门负责捐赠图书接收工作,部分图书馆设立专人专岗,部分图书馆由其他岗位兼职处理图书捐赠工作,这导致在面临需要多方共同授权等较复杂捐赠或沟通多项捐赠意向时,工作完成的时效性受到影响。
公共图书馆可实行分级处理的办法,降低文献捐赠的难度。鼓励社会力量或招募志愿者加入,通过查询文献ISSN、CIP数据、有无馆藏、出版社是否拥有版式权及授权意向等,完成捐赠文献的初步筛查工作。经过初步遴选并符合接收要求的捐赠文献,交由馆内有法律基础的专人专岗捐赠工作者与捐赠人沟通授权协议并审核文献意识形态风险。在此基础上,接收中外古籍善本、舆图、金石拓片、革命历史文献等珍贵文献时,捐赠工作者应结合文献类型,交由馆内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评审遴选。通过严格的遴选和评估流程,可以确保接收的捐赠文献具有较高的价值及实用性。公开明晰的捐赠流程能够提高捐赠者对公共图书馆的信任度,鼓励更多有价值的文献捐赠活动。在保护珍贵文献的同时,通过优化捐赠文献的接收、整理和开放利用流程,更有效地实现知识传播及文献流动。
梳理国图历年接收数字文献捐赠过程发现,一位捐赠者从2016年开始,连续五年向国图捐赠十余本文献的数字版权,绘画作品等数字版权也有多次连续捐赠的情况。在数字版权捐赠过程中,捐赠工作者在接收捐赠、遴选文献的同时,主动跟踪捐赠人捐赠意向,及时反馈捐赠工作进展,调动捐赠者的积极性,有助于建立和维护公共图书馆与捐赠人间的良好关系,促进捐赠工作的持续健康开展。
我国大部分省级公共图书馆已逐步开展文献资源捐赠工作,但现阶段只有极少数省级图书馆的捐赠办法中提及数字文献捐赠,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随着公共图书馆积极推动数字版权捐赠工作,捐赠工作者在著作权主体迁移及版式权授权、非正式出版物、图片和视听类资源数字版权捐赠方面都将积累更加丰富的经验,推动公共图书馆数字版权捐赠持续良性开展。
(作者单位: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