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微短剧市场的迅速崛起,其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艺样态,不仅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还为乡村文旅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本文旨在探讨“微短剧+文旅”创作模式,从归纳整理叙事特点、塑造乡村文旅创业的“人物群像”、推动文旅元素的深度融合、打造微短剧里的新乡村文旅指南等方面,分析微短剧如何有效推动乡村文旅的创新发展,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与建议。
微短剧的喷涌式发展
井喷式出现的微短剧
法兰克福学派学者罗萨曾提出“社会加速理论”。罗萨在“社会加速理论”中指出社会生活无时无刻不处于时间的“规训”之下,科技进步与社会变迁改变了时空之间的绝对依赖关系。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观众对于娱乐内容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更倾向于追求短平快的内容,微短剧恰好契合了这种需求。微短剧在叙事上更加注重紧凑性和高效性,通过高密度的情节安排和快速的节奏推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微短剧+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新探索
近年来,微短剧凭借其短小精悍、情节紧凑的特点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文旅微短剧在形态上以横屏、11—25集、单集时长5分钟以内为主,内容上以当代农村为主要对象。本文从微短剧与乡村文旅的结合入手进行思考,认为微短剧不仅能为乡村文旅注入新的活力,还能借助叙事特点,塑造乡村文旅创业的“人物群像”,推动文旅元素的深度融合,打造微短剧里的新乡村文旅指南,从而助力乡村文旅的创新发展。
2024年1月1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提出要在2024年创作播出100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优秀微短剧,创作方向包括挖掘乡村旅游重点村、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最美乡村、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民宿等乡旅游资源,讲好乡村振兴故事。2024年12月5日,“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五批推荐目录发布。至此,该创作计划已发布162部推荐剧目,其中乡村振兴方向18部。这些聚焦于乡村文旅题材的短剧,将镜头深入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乡村腹地,不仅生动展现了乡村地区的自然美景与淳朴人文,更深刻挖掘了乡村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为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乡村文旅微短剧的叙事特点
在乡村文旅领域,微短剧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成为连接乡村地域特色与观众感情的重要桥梁,为乡村文旅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微短剧在乡村文旅中的叙事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选取微小视角切入,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二是网感强,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参与感,从而深入挖掘乡村文旅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这些特点使微短剧在乡村文旅的叙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微小视角的选取
在乡村文旅微短剧中,以微小视角为切入点是叙事创新的关键。微短剧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细节的捕捉和情感的细腻描绘。它可以从普通村民的日常生活入手,通过细致入微地描绘他们与乡村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以及他们对乡村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展现乡村文旅的独特魅力;也可以从身边与乡村息息相关的人、物、事出发,通过小切口、小体量的方式,深入挖掘乡村生活的细节和特色。微短剧“微”而不“浅”,这种近距离的视角不仅有助于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的丰富内涵,还能够以点带面地展现乡村的整体风貌和深厚的人文情怀。例如,“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推荐剧目《飞扬的青春》,就是通过聚焦年轻学生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发出乡村文旅发展的当代新声。剧中讲述毕业生曹某和莫某通过“进仕镇”(原型曹村镇)之行,集结大学生回乡创业,助力当地文旅事业发展的生动故事。剧中没有宏大的叙事结构,而是通过微小而真实的情节,如邻里间的互相帮助、村内活动的热闹场景等,让观众感受充满年轻生机的新乡村生活的真实与美好,并坚定乡村振兴之路。《爱在炊烟袅袅时》则是直接以田园生活为主题,以主人公在乡村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淳朴。剧中以炊烟为线索,串联起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如农作物的种植、家禽的饲养、乡村美食的制作等,从微小视角出发,展现了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网感叙事增加情感联结
微短剧以其轻巧的体量与网感叙事方式增强了情感共鸣。微短剧由于体量较小,难以全面展现大时代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或事件的全貌,所以关键在于迅速吸引观众沉浸于紧凑的剧情,让故事以生动、感人的方式直击人心,促进情感向观众流动。这种情感的流动正是“微短剧+”在推动文旅融合中的独特力量,能够有效助力实现微短剧作为旅游宣传媒介的精准目标。
通过情节的趣味性、角色的亲近感、语言的年轻化、场景的临场感等要素,使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这种网感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观赏性,还形成了观众的互动场域。为了让情节更接地气、更具网感,《飞扬的青春》采用轻喜剧的呈现方式,西村“小霸王”林某和东村“话事人”蔡某是从小斗到大的欢喜冤家,这也是大闹中的良性竞争,两人在游客接待上花样斗法,给曹飞扬的文旅招商项目捅了“大篓子”;“奇葩男”徐某骨瘦如柴却痴迷武侠,“小胖妹”曾某身材丰满却娇羞可爱,两人虽在各自阵营,却处处手下留情。在乡村文旅微短剧中,情感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乡村文旅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微短剧《夏日出逃热恋岛》取景于广东惠州市小桂村,突出“清新细腻的自然景观”“温情真挚的人物群像”“热烈直接的恋爱叙事”三大特色,打造了一部直击内心的精品短剧。微短剧通过深度挖掘联动情感价值,使分散的个体情感在观众互动与情感共鸣的机制下得以汇聚。这一过程不仅强化了“微短剧+文旅”模式的亲民属性与网络传播力,还有效促进了创作者意图与观众接收之间的视域融合,实现了文旅短剧宣传乡村意义的有效共享与深度交流。
乡村元素丰富微短剧剧情层次
乡村文旅微短剧的剧情和人物层次丰富,通过随处可见的当地乡土元素,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核,唤醒人们的乡土记忆。微短剧中山美、水美、人美的环境符号,潜移默化地扎根在观众心中,引发观众对乡村风景的向往。
打造乡村文旅创业的“人物群像”
微短剧通过塑造乡村文旅创业的“人物群像”,展现乡村文旅创业者的风采和奋斗精神。这些人物可以是乡村的村民、创业者、旅游从业者等,他们在微短剧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各自的奋斗历程和心路历程,展现乡村文旅创业的艰辛与成就。这些人物形象为乡村文旅的发展注入正能量,生动传达了乡村文旅项目的文化价值。例如,在微短剧《飞扬的青春》中,男主角曹某为助力当地文旅事业发展,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回乡创业,倾情奉献。作为名牌大学毕业生,他在剧中代表了新时代有志青年,作为农村“创二代”,他继承了父辈打造的初代乡村文旅项目,并在父亲去世后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反哺”家乡。面对女友的质疑和外界的压力,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乡村文旅创业之路。此剧热播期间,曹村镇全域累计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由此可见,塑造一个真实而动人的角色不仅需要将角色的设定和表现与文旅目的地的文化特色相结合,还需从情感处着眼,在剧情中设置情感冲突,让观众看到角色的成长与变化,从而引发观众的共鸣。
人物层次丰富是《飞扬的青春》的一大特色。在角色塑造上,该剧不仅塑造了城市大学生代表曹某、莫某,展现二人为事业、梦想所经历的挫折和喜悦,还生动刻画了乡村新青年代表林某、蔡某,小人物代表“奇葩男”徐某、“小胖妹”曾某,以及为乡村文旅事业奔走的乡贤企业家、小镇教师等一批生动的乡村创业“群像”。微短剧《别打扰我种田》的女主角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大东村潜心种田,研究生态循环系统,并携手“契约情侣”发展新型生态农业。同样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工作的还有一群乡村新青年,他们怀揣梦想和热情,投身乡村文旅和生态农业发展,共同探索乡村发展的新路径。这些微短剧凭借引人入胜的故事脉络和立体鲜活的人物塑造,加深了观众在情感层面的共鸣与角色认同,提升了节目的情感吸引力与观众参与度。
巧用衣食住行唤醒乡村记忆
在微短剧中,文旅元素的深度融合是助力乡村文旅创新发展的关键。乡土元素包括乡村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民俗风情、特色美食等,通过微短剧的展示和传播,它们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和感受乡村的美好。
《有种味道叫清溪》以美食为媒介,从乡村饭菜微视角快速将观众带入乡村风情。美食主播林某在找寻自己小时候在清溪村吃过的一道菜的味道时,与清溪村及村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还与陆某产生了爱情。
《我在风起的云端等你》中大量的空境画面展示了宣威市尼珠河大峡谷和官寨村的壮美风光,云水之间的美丽风景与美食相得益彰,摒弃了受众传统理解中微短剧短平快的视觉追求,而是选择故事线与记录真实场景结合的呈现手法,用更加细腻的镜头展现乡村的美景。
《爱在炊烟袅袅时》通过田园生活和美食,展现了乡村振兴对当代年轻人的指引作用。《我等海风拥抱你》细腻描绘了主角重返故乡大东村,专注农耕实践与生态循环系统研究,恰好遇到“契约伴侣”,两人携手共同推动新型生态农业发展的故事。该微短剧为观众精心呈现了地域特色鲜明的视觉场景,如海盐县壮观的晨曦日出、鱼鳞坝的观潮奇景、沈荡古镇的悠久历史以及丰义村绚烂的花海,以此丰富剧集的视觉层次与文化底蕴。此外,剧集巧妙利用男女主角的情感作为叙事脉络,将海洋环境保护的议题与闽南地区丰富的文化民俗深度融合。
微短剧里的新乡村文旅指南
一部剧带火一乡镇,“种草”效应带动消费
乡村文旅微短剧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贴近生活的叙事方式,极大激发了乡村旅游的热情,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目光,形成了一股乡村文旅打卡的新风尚,还让乡村成为人们竞相前往的旅游目的地和心灵栖息地。例如,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以云南作为主要取景地,在播出后带动拍摄地经济的长尾效应。据统计,2023年1—12月大理白族自治州累计接待游客9530.34万人次,同比增长67.39%。剧中呈现的美食,如玫瑰茶、樱桃酒、乳扇、永平黄焖鸡等,其搜索量与销售量均实现显著增长,展现了剧集对相关产业的强大带动作用。影视作品让越来越多的观众认识非遗产品,愿意为非遗买单,云南木雕、扎染等非遗产品因此获得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实现了从文化展示到经济价值的成功转化。
从观众视角出发,微短剧能够引导观众走进身边的乡村。自微短剧播出以来,浙江一大批作为取景地的县域随着作品的热播而“出圈”。以取景于瑞安市曹村镇的《飞扬的青春》为例,它带动了“追剧游”的升温。剧中精心设计的刺激新奇的滑翔伞体验、返璞归真的田园采摘活动、稻虾共生农业体验、复刻古代的“进士宴”文化盛宴以及创新的“田园探险剧本杀”等新生代文旅消费项目,精准捕捉并满足了年轻受众的偏好。这些项目不仅丰富了剧集的内容维度,更成功地将剧集影响力延伸至剧外,曹村镇优美的新农村环境和深厚文化底蕴顺利“出圈”,形成“跟着微短剧游曹村镇”的热潮。影视作品为乡村历史文化、住宿餐饮、农副产品开发等旅游资源的整合带来启示,无论是影视剧中描绘的,还是现实中正在推进的的乡村振兴事业,都满溢着青春的气息与活力。
突出地域特色,从拍摄地成为“打卡地”
乡村题材微短剧采用“微短剧+文旅”的策略,有效唤醒了观众的乡村文化记忆,挖掘并展现了各地隐藏的美景资源。各地搭乘微短剧的高流量快车,将这些美景资源转化为文旅市场的驱动力,引导观众从“云上观看”过渡到“线下体验”。
武义县依托其独特的文旅资源禀赋,精心策划并制作了微短剧《带你去个好地方》。该剧通过自媒体人的视角,引领观众开启一场穿越金华市武义县的乡村文化之旅,途经温泉小镇、坛头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俞源太极星象村、风景如画的云在兮、绚烂多彩的花田美地以及生机勃勃的茶园等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取景地。这一系列场景不仅丰富了剧情的视觉层次,还唤起了观众内心深处的乡愁情怀。“微短剧+文旅”模式高度契合了当今人们快节奏的生活状态,通过融入返璞归真的慢生活理念、营造浓郁的乡土风情氛围、巧妙运用乡村地域文化元素,成为网络视听与乡村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关键驱动力。
微短剧助力乡村文旅的发展策略与建议
内容创新与故事化营销
文旅宣传需深度挖掘本土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丰富创作内容,创新创作形式。如果单一强调地方特色,容易陷入纪录片式的创作模式,所以将脚本故事化、地方化成为有效的营销策略。《我等海风拥抱你》即以泉州为背景,以男女主邂逅为切入点,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旅游风情,同时也传达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这一绿色环保议题。文旅微短剧应善用平台推荐机制,依据观众兴趣与需求精准推送内容,提升营销效能。
推动实景与剧中有效破壁
微短剧作为旅游宣传策略中的关键一环,将进一步深化“强视听叙事”与地域文旅“沉浸式体验”的结合,将微短剧的故事情节与场景设置塑造为具有独特吸引力的文旅IP,推动拍摄地转型为热门“打卡地”,旨在构建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微短剧+文旅”融合发展新型范式,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标识和符号,这些标识和符号将成为连接本土与世界的文化桥梁。
跨界融合与产业联动
乡村文旅微短剧积极探索跨界合作,湖南卫视与芒果TV联手推出项目,整合文旅资源,组建高质量团队,依托多元平台,构建了一套短剧与文旅产业联动的可持续商业模式,为乡村旅游注入新活力,促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艺样态,为乡村文旅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激发了更多主体参与创作,以匠心独运的视角,细腻捕捉乡村的自然风光、传统建筑、民俗活动和非遗,让观众在视觉享受的同时,深刻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韵味。这些短剧鼓励更多人走进乡村、了解乡村、爱上乡村,共同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助力乡村旅游的繁荣兴盛。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