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传承微视栏目的制作

known 发布于 2025-09-11 阅读(233)

摘要: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溯源华夏文明不可缺少的内容。中原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形式丰富,承载着该地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民族认同、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现以中原文化传承微视栏目《非遗印象》为研究对象,聚焦三门峡地区的非遗项目,分析其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旨在为三门峡市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新视角,促进三门峡地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中原地区传统非遗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华与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日益受到重视。非遗不仅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三门峡市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多项非遗项目,如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等,展现了该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但是,长久以来,三门峡地区的非遗传承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包括传承人才的匮乏、年龄结构的不合理,还包括新媒体技术应用的不足及年轻人参与度较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面临严峻考验。新时代背景下,要积极采用数字媒体唤醒公众对三门峡非遗的关注,呼吁更多新生力量融入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队伍,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门峡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三门峡,这座位于河南、山西与陕西三省交界之地的城市,自古以来便扮演着连接中原腹地的关键角色,堪称交通的“咽喉”要地。作为豫西地区的重要支点,它东与洛阳这一历史悠久的古都相邻,南临伏牛山脉与南阳市相接,向西眺望可至古都西安,而北部则隔黄河与山西遥相呼应,长久以来都是三省间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中心。回溯至今约6000年前,这片土地已孕育了规模可观的氏族部落,时间跨度可至公元前21世纪至13世纪之间。彼时,此地是夏商两朝统治的心脏地带,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西周时期,它先后归属于焦国与虢国;春秋年间,经历了从虢到晋的更迭;至战国时期,分别被韩、秦、魏三国所领辖;秦一统天下后,此地归入三川郡;汉朝时,隶属弘农郡;三国时期,归魏国恒农郡管辖;晋朝时,依旧为司州弘农郡的一部分;北魏时期,陕州设立,这一行政划分一直延续至明清时代。

文化不仅是旅游的灵魂,也是文创的魅力之源。在全市各部门的协同治理下,三门峡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上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截至2024年上半年,三门峡市湖滨区大力推动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使古老的非遗传统技艺迸发蓬勃的朝气,让文创产品成为炙手可热的“潮品”,全力创造条件让“非遗”走出“深闺”,催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旅游市场增添新的亮点,使湖滨区“非遗+文创”旅游发展更有“戏”。截至2023年12月21日,三门峡市人民政府正式发文公布了第七批三门峡市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汉王台的传说、虢都羊肉汤、陕州泥塑、毛河烧酒制作技艺、上官振峰传统膏药等17项代表性项目榜上有名。此次公布的非遗项目涉及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四大门类。其中,共有市级非遗项目151项,省级非遗项目4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

在传承人的培养方面,三门峡市同样不遗余力。截至2023年6月30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便有2位杰出人物,他们分别是灵宝剪纸艺术的传承者王蓬草女士与卢氏剪纸艺术的掌舵人杨春枝女士。而在省级与市级层面,则分别有48位与315位代表性传承人,此外还有县级606人,他们共同构成了三门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强化非遗保护力度,同时赋能乡村振兴,2021年9月,湖滨区创新性地设立了文创产品展示与交易中心。该中心紧密围绕黄河文化、非遗传承以及虢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巧妙融合区域文化特色与本土资源,依托河南地区独一无二的国家级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弘炎文化交易运营体系,成功汇聚了超过20家文创企业,携带着虢艾精品、虢州石砚等300余种创意产品,全面覆盖了从诗词书画的艺术殿堂至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让民众在细微之处深刻感受湖滨区的独特文化韵味与人文积淀。

三门峡非遗传承中的现状

非遗保护理念陈旧

近年来,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参与者仍停留在保护传统、保存载体阶段,缺乏对非遗的深刻理解与创新性发展。很多人仍然认为,非遗保护仅是对传统技艺和文化的简单复原与展示,而忽视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在三门峡,许多非遗项目如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虽然在当地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保护者往往对其现代化转型缺乏足够的认识与实践。例如,传统的民间戏剧和民俗活动在传承过程中,由于缺乏创新和时尚元素,逐渐无法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导致观众群体逐渐萎缩。这种现象反映了三门峡非遗保护理念的滞后,未能与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相结合,导致非遗项目在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中面临困境。

此外,非遗保护的理念往往过于强调传承,忽略了文化的动态性和发展性。非遗不仅是历史的遗存,更是活的文化,应该在传承中不断演变和创新。三门峡的非遗保护工作需要在理念上进行更新,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鼓励非遗项目的创新与发展,推动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活化与再生。

高素质新生代的非遗保护人才不足

当前,三门峡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的高素质、新生代人才十分匮乏。非遗的传承不仅需要对传统技艺的熟练掌握,还需要具备现代文化传播、市场运作和创新发展的综合素养。然而,现阶段参与非遗保护的从业人员大多为年长者,非遗传承人的年龄断层明显。尽管他们在技艺上有丰富的经验,但在现代文化传播和创新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虽然部分高校和职业院校已开始设置非遗相关课程,但整体上,培养高素质非遗保护人才的力度依然不足。

受非遗缺乏市场活力、经济收益甚微、价值传统思想观念束缚的影响,年轻人对非遗缺乏兴趣,对这一领域的就业兴趣不高,导致非遗行业的从业人员结构逐渐老化,年轻人参与度低。即使部分年轻人愿意投身非遗保护事业,也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和专业指导,难以快速成长为合格的非遗传承人。

非遗传播缺乏技术创新

随着现代互联网科技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非遗传播方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三门峡在非遗传播方面,仍然存在较为传统和单一的传播模式,缺乏创新和多样性。虽然一些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在地方节庆与文化活动中得到展示,但由于缺乏对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传播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目前,三门峡的非遗传播主要依靠线下活动,如展览、表演和手工制作体验等,虽然这些方式能够直接接触消费者,但对现代传播与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认识相对不足。如今,新媒体技术在非遗传承领域的应用仍有待深入挖掘。许多非遗项目未能建立官方网站或社交媒体账号,缺乏系统的内容发布和推广。即使有些地方尝试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宣传,也因缺乏专业的策划和制作,内容质量往往不高,无法有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政府非遗保护专项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目前,三门峡的非遗项目主要依赖政府拨款和少量社会捐赠,缺乏多元化的资金来源,这使得许多非遗项目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无法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推广。社会资本对非遗的投资意愿不强,导致非遗项目在市场化和商业化方面的探索受限。为了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三门峡需要积极探索吸引社会资本和企业赞助的途径,通过政策激励、税收优惠等方式促进非遗产业化的发展。

尽管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以支持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政策的实施力度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导致真正能够享受到政策支持的项目寥寥无几。同时,在资金分配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使一些优秀的非遗项目未能获得应有的支持。三门峡应建立健全非遗项目的评估标准,依据项目的文化价值、社会影响及市场潜力等进行综合评估,从而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三门峡市中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效措施

更新非遗保护理念,强化创新意识

三门峡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域,有众多值得深入挖掘和传播的非遗。现阶段,地方政府各级职能部门和文旅部门要加大协同合作力度。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结合三门峡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非遗保护政策,包括资金支持、人才培养和宣传推广等。完善相关法规,为非遗保护提供法律依据,确保非遗项目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积极建立多方参与机制,整合社会非遗保护与传承资源,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学术机构及公众多方参与的非遗保护机制。政府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通过建立非遗保护协会,吸引志愿者和非遗爱好者共同参与非遗传承工作。

三门峡市政府应设立专门的非遗保护专项基金,支持非遗项目的传承、研究和推广。通过财政拨款、社会捐赠、企业赞助等方式筹集资金,为非遗保护提供坚实的经济保障。还需要鼓励企业通过赞助、合作、开发非遗产品等方式参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政府可以推出相应的政策优惠,支持企业在非遗保护方面的投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建的非遗保护体系。通过整合各类非遗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知识资源,建立非遗资源共享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非遗项目、传承人、活动信息的共享,促进各类非遗资源的有效利用。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构建高素质非遗保护队伍

非遗的传承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各方力量长期持续投入。其中,非遗传承人培养是关键性的问题之一。传统的非遗传承方式主要是家族传承,或者从小拜师学艺,传承方式较为单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既要保证传统手工艺技术的完好学习和继承,又要使传承者具备现代的商业力量,以及跨文化、跨学科资源整理能力。因此,需要从职业教育入手,将非遗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普及非遗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加强与高校、职业院校的合作,开设非遗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非遗保护人才。通过实施“师徒制”与“现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在尊重传统师徒传承模式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培训理念和手段,为传承人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源和培训机会,尤其要引导当代大学生通过多元化的参与方式,加强三门峡传统非遗的传播和推广。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非遗技艺培训、经营管理培训、创新思维培训等,提升传承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非遗传承需要年轻力量的注入,才能促使三门峡市的传统非遗手工艺发扬光大。地方政府和非遗保护管理部门可以联合非遗传承人,通过举办非遗文化节、创意大赛等活动,激发年轻人对非遗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建立非遗传承人与青年人才的对接机制,为青年人才提供实践机会和展示平台,吸引更多新生代加入非遗保护事业。

推动技术创新,拓宽非遗传播渠道

2023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面爆发,人工智能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推动人类社会迈入智能互联网时代。非遗传承也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非遗进行数字化采集、整理、存储和传播。建立非遗数字资源库和在线展示平台,为公众提供便捷的非遗获取途径。同时,开发非遗App、小程序等移动应用,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文化需求。

另外,需要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力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尤其是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制作非遗的宣传片、纪录片、教学视频等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三门峡市的非遗项目。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扩大非遗的影响力,提高公众的认知度。例如,部分“网红”通过短视频的方式,把非遗项目中的扎染技术、建盏的制作工艺、黄酒的酿造工艺、油纸伞的制作工艺等制作过程拍成短视频,投放到抖音、YouTube、微信视频号、微博视频号等平台,引起了海内外观众的热评。这就是典型的中华传统文化输出,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三门峡非遗的传承还可以利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场景。通过模拟非遗制作流程、再现历史场景等方式,让公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的魅力。这种新颖的传播方式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轻受众,提升非遗的传播效果。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促进非遗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有着天然联系。三门峡市历史厚重,依托中原文化的强大背景,要重点打好“非遗+沉浸式旅游”这张王牌。在相关部门的引领下,结合三门峡市非遗资源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非遗保护专项规划。明确非遗保护的目标任务、重点领域、政策措施和保障措施等,为非遗保护提供科学指导和有力支撑。

当地旅游景区在传统节日期间借助地方融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力量扩大宣传,推出沉浸式非遗文旅体验活动。例如,举办万人灵宝面塑活动,让游客在非遗传承人的带动下,体验灵宝面塑的制作技艺,感受做“巧巧”(面塑艺人)的乐趣,亲手捏“窝窝”做面塑。再加上传统“晒神”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并通过直播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结合三门峡市的不同非遗项目,借鉴西安大唐不夜城、眉山东波水街、泉州簪花非遗等成功的经验,打造全民参与、沉浸体验、转发宣传的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从而扩大三门峡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门峡市拥有丰富灿烂的非遗,既是地方的宝贵财富,也是推动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基础。只有认清当前非遗传承遇到的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手段、高职院校教育培训的人才机制,让非遗传承人全面引领非遗传承;通过社会各方力量的全面协同合作,促进三门峡传统非遗的科学保护和传承。

河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中原文化传承微视栏目《非遗印象》制作——走进三门峡”(项目编号:202411834027)。

(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标签:  文化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