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社区服务零距离

known 发布于 2025-09-11 阅读(416)

依据《“十四五”时期公共服务规划》,提出要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实现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明确了文化馆在社区公共服务的重要作用。现从文化治理现代化角度,通过相关制度文本研究,梳理分析我国现代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举措和发展特点。以东莞市为例,总结当下文化馆在社区服务供给的现状,从基层文化治理的现实需求出发,针对文化馆社区服务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提出优化方向。

社区是我国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十四五”时期,国家大力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优化完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文化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分支,一直以来是城乡社区文化服务供给、文化治理的中坚力量。在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文化治理的当下,优化文化馆在城乡社区服务供给,对促进基层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增强文化馆社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文化馆社区服务,主要指各级文化馆面向行政村(社区)一级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治理现代化与社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文化的地位及文化的治理价值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以政府主导、多元协力的文化治理现代化模式进入全面深化阶段,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作为文化治理下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亦进入现代化进程。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部署。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7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公共文化服务“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是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加大基层特别是城乡社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通过系列战略规划和政策引导,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整合统筹、城乡联动机制建立和多元公共文化空间服务,不断促进优质资源向村(社区)一级倾斜、延伸,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和质量。

整合统筹基层公共文化资源

基于多年来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成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改革任务,整合分布在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统筹人、财、物使用。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全国范围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建设集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面向城乡群众提供文艺演出、读书看报、文体活动、展览展示、教育培训、广播电视、电影放映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2022年,全国建成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超过57万个,基本实现全覆盖。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

随着面向乡镇、村社区一级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我国开始推动以县域为单位、城乡联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升级。2016年12月《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以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为总馆,吸纳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馆(室)、职工书屋、文化室或社会文化设施阵地等建设分馆、基层服务点,通过总馆对分馆进行业务指导和资源调配,整合配置县域群众文化和公共阅读资源,实现城镇(社区)和乡村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破解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十四五”时期公共服务规划》在“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方面更是明确提出,要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实现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在各地推动下,截至2022年,全国约有94%的县(市、区)建成了文化馆的总分馆制,分馆数量3.2万个;93%的县(市、区)建成图书馆的总分馆制,分馆数量4.9万个。

推进多元公共文化空间服务

在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带动下,全国各地开始探索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特别是“十四五”以来,以“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礼堂”为代表的各类特色文化空间建设发展迅速,呈现理念新、形态新、机制新、技术新和服务新的特点,截至2023年9月,已建成33500多个,遍布城乡社区。《文化和旅游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其中强调要“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嵌入式服务,将文化创意融入社区生活场景,提高环境的美观性和服务的便捷性”,突破公共文化服务的行政布局,打造便民优质的家门口文化生活圈,进一步扩大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

在我国文化治理现代化进程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越来越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和“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呈现服务主体从政府供给到多方参与,服务设施阵地从点到面,服务资源从分散孤立到整合联动,服务标准从基本均等到多元创意的现代化发展趋势。

东莞市文化馆社区服务情况

从《“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和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标准要求来看,当前文化馆的社区功能主要是通过县域总分馆制建设,搭建城乡社区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机制,增强社区服务供给能力,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

东莞市文化馆总分馆制是全国较早启动建设、并具有示范价值的案例。由于东莞是不设区、县的地级市,故以市级文化馆牵头,推动全市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自2017年启动建设以来,东莞市文化馆总分馆制已形成了“1个市总馆+33个镇(街)分馆+586个村(社区)支馆+51个共享文化馆+220个共享文化空间”的文化馆服务网络,依托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机制和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全市公共文化资源整合、流动和管理,有效促进优质资源在村(社区)的分配和生长。

策划区域联动项目,调动社区文化活力

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依托文化馆系统在全国范围策划组织村(社区)品牌活动,包括“乡村村晚”“大家唱”群众歌咏活动、“舞出中国红”全国广场舞展演活动、“乡村网红”培育计划等项目,激发基层群众文化活力。自2019年起,东莞市开展“我要上村晚”东莞百村文艺展演评选,每年全市分六大片区开展擂台赛,最终将入选节目编排打磨,成为第二年全市百村迎春晚会内容。所有参选节目皆由村(社区)群众自编自导,演员跨度从幼儿园3岁粤剧小明星到85岁民乐选手,充分调动了村(社区)文化“能人”积极性,展现了村(社区)的文化特色。

组织优质资源配送,丰富社区服务供给

东莞市文化馆总分馆制施行多元供给服务体系,早期结合“村晚”等全市品牌项目,市总馆联动镇街分馆组织美育沙龙、艺术赏析、新编广场舞、非遗进村(社区),营造浓厚社区文化氛围。2023年,市总馆进一步推动数字文化馆建设,搭建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送平台,公开征集培训、美育、赏析、展览等资源主体,面向镇街分馆和共享文化馆进行定额的点单配送,多余的资源再调配给更有需要的基层村(社区);镇街分馆则参照市总馆的示范和自身实际情况,统筹自有资源向下辖村(社区)派送。例如,东莞市文化馆道滘分馆建立本镇的基层文化服务配送体系,以“文化小分队”“乡村文化学堂”等品牌活动为抓手,向下辖的13个村支馆和城市小区输送优质服务资源。其中,“文化小分队”将文艺创作与政策宣讲相结合,在街巷开展流动文艺展演;“乡村文化学堂”整合各政府部门、文联协会、社会培训机构等文化资源,鼓励有文艺特长或专业技术人员组建师资团,编制学堂菜单供各村自主点单。2023年,道滘分馆共向村、小区配送106场服务,包括非遗、手工艺、电影等文化服务。

开展业务辅导培训,提升社区服务自给力

基层辅导是文化馆社区服务重要内容,主要通过对基层人才骨干、群文团队进行培训辅导,提升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东莞市文化馆总馆每年开展全市文化和旅游志愿者、文化管理员培训和交流工作,邀请专家围绕文化志愿者岗前培训、特殊群体服务、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策划实施、拍摄记录、宣传推广等必备技能进行授课。此外,文化馆重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供给主体的孵化和培育,自2021年起,推出品质文化创投大赛,市镇两级每年统筹补助经费,采取优选补助的方式,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和社会供给主体培训,充分利用社会场馆空间、产品服务、专业人才资源,增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力量。

文化馆社区服务优化策略

文化馆及“类文化馆”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在于以社区需求为中心开展活动,融于社区、服务社区、提升社区。当前,文化馆通过社会化、数字化、项目化等发展举措,不断扩大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重视美育功能发挥,服务品质得到有效提升,但各地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依然严峻。特别是在政府、市场、社区等多方力量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治理下,文化馆社区服务独特性不足,其作用往往被地方部门忽视,基层场馆、人员等资源被挪用,占用现象屡见不鲜。文化馆亟须立足社区文化治理现代化发展需求,理清定位、转变角色、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有限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建立社区公共文化配送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应该以此为契机,完善优化,发挥统筹整合基层资源供给作用,进一步缓解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问题。虽然,当前部分地方文化馆在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点单配送模式,但少有涉及社区一级,类似于上海的公共文化资源配送系统仍是凤毛麟角。文化馆需要担当起社区公共文化配送的组织主体,增强联通城乡资源的功能,由地级市文化馆牵头搭建全市社区公共文化配送数字管理平台,各级文化馆主动对接本区域各类文化资源,如文艺院团、行业协会、文化机构和社会团体等,分类进驻平台,再由城乡社区文化管理人员根据实际区域需求点单,实现资源精准均衡直达社区。

增强社区文化服务价值

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国家、地方政府、社区主导供给的共同责任。作为国家政府设立的公共文化服务主体之一,文化馆要区分于其他供给主体服务社区服务,需要明确聚焦自身的价值诉求和发展定位,将有限资源投到关键处。从全民艺术普及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两大职业使命出发,文化馆应该大力推动非遗扎根社区,以社区为单位,安排当地非遗传承人或业务骨干授课,包括民俗、技艺、故事等,在当地建设传承队伍,并增强社区文化认同感;丰富文化艺术鉴赏体验活动,引导社区群众在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强化社区特殊人群文化服务保障,针对社区优先发展养老、托育服务业等需求,联合妇联、残联等部门的资源,就近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或是留守人群、残疾人提供便捷文化艺术服务,发挥公共服务弥补市场供给短板的作用,实现全民艺术普及。

发展内生型社区社会组织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能仅靠外源输入,更需要内生力量的坚实支撑,提升服务的可及性和可持续性。《“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规划》提出“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广泛调动社区居民和多方主体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推动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社区文化、村镇文化、节日文化、广场文化。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机构,承担着组织群众文化活动、辅导群众文艺团队的职责,应该与民政部门、社区共同发展一批具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的社区社会组织,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区文化治理。文化馆可以依托“村晚”等品牌项目,发掘和引导当地文化人才、爱好者或团队,对其进行入册登记,联合民政部门开展组织孵化、业务辅导等培训,引导其发展成为正式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利用基层文化馆阵地,为成熟的社区社会组织提供活动场所,充分盘活闲置空间;并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立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设计打造本土化的社区文化服务项目品牌,支持其承接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内生型社区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

在我国文化治理现代化进程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选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过往单一的政府主导供给向多元主体参与转变,促使文化馆反思现有服务的必要性,找准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文化馆应立足文化治理现代化大局,扎根社区,围绕全民艺术普及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行业使命,从服务供给者向资源整合组织者转变,广泛联动各类文化资源力量,以精准服务设计,调动人民大众文化创造创新热情,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文化赋能基层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升文化馆当代价值。

(作者单位:东莞市文化馆)

标签:  文化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