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学生借阅情况变化的角度分析图书馆在服务模式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通过优化图书馆借阅制度、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图书馆馆员与专业教师互联互通的服务体系,以及营造能力产出导向的阅读新模式等方式,保障图书馆服务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引导和服务学生汲取专业知识、塑造良好的职业和人文素养,打破图书馆传统功能的束缚和对工程专业教育参与薄弱的现状,推动图书馆由传统服务朝着专业化服务方向转型升级。
当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工程教育人才的质量保证,是验证工科毕业生是否达到行业认可的质量标准[1]。高校图书馆作为支撑教学和科研的重要部门,承担着文献信息管理和传递的服务功能,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在此背景下,图书馆服务模式应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为导向,引导和服务学生汲取专业知识、塑造职业和人文素养,为培养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图书馆的要求现状
当前,我国工程教育已经实现由全球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向贡献者、引领者的转变,工程教育认证通过与否已经成为学科建设和持续发展的新风向标[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中,毕业要求3.4、3.5、3.8和7.2所涉及的信息综合,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资源,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等,均需要图书馆资源、服务和平台的支持[4]。因此,在新形势下,图书馆面临巨大的契机和挑战,应以专业认证的标准主动变革和更新服务理念。文章选取枣庄学院图书馆2008—2019年的借阅数据,分析这12年间借阅趋势的变化,并基于借阅量的变化、借阅类别的变化及网络文学作品的现状和影响,探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改革及优化,为图书资源更好地支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提供进一步的保障。
借阅行为的变化及分析
借阅量的变化及分析
图1展示了枣庄学院图书馆12年间借阅量的变化及排名前二大部类的占比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尽管图书借阅量存在波动,但逐年下降的大趋势不变。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获取文献信息的渠道多元化,特别是手机和互联网已成为学生获取文献信息的主要渠道[5]。尽管如此,图书借阅量占比排名前二的大部类始终保持不变,分别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共计占比90%以上。其中,社会科学类图书借阅量占比保持70%以上,自然科学类图书借阅量占比保持在10%—20%。
从宏观数据来看,学生借阅的书籍以研究与阐述社会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及介绍自然界生物、物理、化学、化工等方面的书籍为主。这些书籍能够向学生传递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及相关专业的科学原理和现代工具的使用等知识内容,能够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内容。但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大部类分别包含9个基本大类(C、D、E、F、G、H、I、J、K)和10个基本大类(N、O、P、Q、R、S、T、U、V、X),涵盖了绝大部分图书类别。而图书借阅的类别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汲取、职业和人文素养的塑造至关重要,为了培养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仅从宏观数据(如图书馆基本情况、馆藏资源统计和保障制度等)分析图书资料资源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支撑有所失真,而相关类别图书借阅量及其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反映学生对于专业工程知识的汲取及自身素养的提高。
借阅类别的变化及分析
图2分别展示了枣庄学院图书馆12年间社会科学大部类(图2a)和自然科学大部类(图2b)前两名基本大类占比的变化趋势。图1的信息表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大部类图书借阅量占总借阅量的90%以上;从图2可以发现,社会科学大部类中的H(语言、文字)、I(文学)和自然科学大部类中的O(数理科学与化学)、T(工业技术)共计占90%中的60%—75%。因此,这些数据能够代表和反映12年间学生借阅情况的变化。总体来看,近几年社会科学类的图书借阅量(图2a)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而自然科学类图书的借阅量(图2b)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进一步看,除了I类图书,H、O和T类图书的借阅量均呈下降趋势。也就是说,工科类和语言类的图书对学生具有较小的吸引力,学生的兴趣主要集中在文学类图书上。而O、T类图书是工科学生获取工程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熟悉职业规范等的重要途径;H类图书能够为学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和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提供助力。此类图书借阅量的下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符合是不利的。当然,这一现象并不仅出现在枣庄学院,即便认证通过的大连理工大学也可看到相关专业图书借阅量逐年下降的情况[6]。因此,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应注重引导和服务学生借阅相关工程专业与语言交流方面的图书,为培养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保障。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的职业规范要求学生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制约因素。从图书馆的角度看,文学类图书(I)能够对这一标准提供强力支撑。图2a可以看出,文学类图书的借阅量逐年增加,借阅量占比由2008年的35.3%增加到2019年的56.7%,这一现象有利于认证标准职业规范的达成。文学类图书包含中国小说、报告文学、文学理论、诗歌散文、戏剧、儿童文学和外国文学等类别,上表展示了2014—2019年中国小说和报告文学借阅量占比情况。从上表可以看出,2015—2019年,中国小说和报告文学的借阅量占总借阅量的30%左右,占文学借阅量的60%左右。这说明近年来中国小说和报告文学类图书对学生保持着较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在2015年之后,其占比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但由于网络的快速普及和学情的变化,文学类图书的借阅种类多而杂,并以网络文学作品为主。
网络文学作品的现状及影响
近年来,我国网络文学作品快速发展,已成为各大高校图书馆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优质网络文学作品注重历史文化、时代精神的展现和传承,如《地球纪元》《大国重工》等16部网络文学作品已被收录至大英图书馆(世界最大的学术图书馆之一)[7-8]。作为成长在网络中的新一代,当前学生对网络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接受度和包容性,网络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又倾向于娱乐性,因而学生在借阅时偏爱这类书籍。同时,多数学生仅走马观花式地阅读,不投入思考、不专注,未能引发深层次的探究,未能起到拓宽知识面和提高自身素养的作用[9]。当阅读内容一味呈现感性化、浅表化时,学生的沉思力及深度阅读的能力将逐步被削弱,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10],高校图书馆应开展行之有效的阅读教育和指导。
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当前,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服务、软硬件配备及保障制度等方面均比较完善,但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学生借阅趋势发生显著变化,如网络文学作品借阅量的增高及传统文学作品和专业书籍借阅量的普遍下降等。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下,为辅助高校工程专业培养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图书馆如何引导和服务学生通过借阅书籍汲取专业知识、塑造职业和人文素养显得格外重要。图书馆除了提供常规的入馆教育、文献检索课程及专题培训,还应进一步构建和优化相关方面的服务体系。
优化网络文学作品进入图书馆及借阅的制度
根据现有制度,学生具有图书荐购权,多数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推荐玄幻、悬疑、灵异和仙侠等网络作品。尽管这些作品塑造的主人公具有正直善良、有理想和追求等标签,但娱乐性较强,易导致学生对此类读物上瘾。因此,学生推荐的作品应认真考究,网络文学作品购书应以表达新时代山乡巨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创新和科幻、优秀历史传统、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题的作品为主。同时,现有借阅制度仅限制学生同时在借图书数目,而对借阅种类没有限制。鉴于当前学生对娱乐性网络文学作品的“着迷”,应制定相关制度以限制一般学生借阅此类书籍的年借阅数(如年借阅数不超过5本)。对于借阅数需要超过5本的情况,学生应提交相应的需求证明,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增加其借阅量;或提交阅读报告,分析主要人物的成长轨迹,以及其待人、做事风格和自我约束能力等,使阅读的意义落在实处,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文、职业素养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图书馆馆员与专业教师互联互通的服务体系
当前,图书馆馆员主要负责开展图书文献信息情报检索、科技查新和文献传递等图情类基础工作,其对专业图书分类、主题、排架规则及藏书地点等比较了解,但对专业书籍需求、内容和版次更新等信息了解不足。而专业教师出于对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对专业书籍相关信息的了解较为深入。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各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图书馆与相关学院应建立交流通道。
相关学院设置兼职馆员作为学生和关联图书馆馆员的服务联络员,主要负责专业建设、学生荐购、更新专业书籍及与关联图书馆馆员的交流沟通。兼职馆员不仅需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应参与过本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详细来说,兼职馆员每年度收集和更新教师根据学生专业课程学习需求推荐的相关科普、辅助或扩展类专业书籍以及学生参与学科专业设计或“互联网+”等大赛所需要的专业书籍,然后将相关信息推送给关联图书馆馆员。这些专业书籍主要来源于课程教学和学生大赛所需,更贴近师生的日常教学和学习生活。关联图书馆馆员除了负责专业书籍的管理及服务学生专业书籍的借阅,还需定期向师生推送最新的专业建设、理论突破、技术应用及相关新书发布等信息资源,促进师生对专业建设和发展前沿的了解。同时,关联图书馆馆员与兼职馆员需进行不定期的交流,优化工作方式和内容,做好学生的咨询和服务工作,促进图书馆工作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保障。
营造能力产出导向的阅读新模式
当前,为了更好地推动学生深入有效地阅读,图书馆经常举办以文化、历史、心理等为主题的沙龙活动,学生在参与沙龙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精髓,感悟人生智慧,提升文化素养[11-12]。图书馆应积极探索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阅读新模式,主动参与学生课外拓展学习,打造以“学生、图书馆、课外图书”为中心的课外辅助学习模式,使图书馆承担一定的教与研的功能,进一步提升图书馆在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中的作用。
图书馆可依靠自身丰富的图书资源以及能够与各专业学生接触的优势,根据各专业特点以及藏书资源,举办具有专业针对性或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阅读沙龙。例如,以“神奇的元素”为沙龙主题,向化学、化工和材料等专业的学生推送西奥多·格雷的《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约翰·埃姆斯利的《致命元素》、刘慈欣的《地火》、周嘉华的《大众化学化工史》等书籍,从元素的认识发现、元素的危害、元素的组合利用及工业化应用等方面向学生阐述化学化工及材料合成方面的理论知识、技术应用和工艺发展等;让学生在活动交流中潜移默化地汲取专业知识、获得理论实践,为其后续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提供知识储备。同时,可以以“现实与科幻中的飞船生态系统”为主题,向化学类、生物类、自动化及人工智能等专业学生推送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安迪·威尔的《火星救援》、刘红的《太空生存》等书籍,让学生们认识专业知识在现实及未来中的应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多学科交叉及团队合作的作用,畅想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在沙龙活动期间,图书馆积极发挥文献研究和信息分析优势,为学生提供文献检索和信息分析等功能;同时,系统收集各专业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常用的专业书籍、现代软件工具、规范、标准等,致力于建设并完善各专业经典沙龙活动案例库,为师生提供参照和借鉴,实现以“学生、图书馆、课外图书”为中心的课外辅助学习模式。
在工程教育认证的大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应有之举。在考虑当前学生借阅情况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图书馆通过制度优化、与学院沟通设置兼职馆员、主动举办专业性强的阅读沙龙活动等形式,赋予图书馆参与专业教育的功能,对图书馆提高服务质量和提升人才队伍建设等具有深远影响,这将成为未来图书馆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
枣庄学院校级教改项目“能力产出导向的项目式与服务式相结合的化工制图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与探索”(No.102142302)。
(作者单位:郭秀芝:枣庄学院图书馆;陈政:枣庄学院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